主备人 课题 教学目标 用案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课型 总第 课时 新授课 长安晚秋 赵嘏 1.初步了解杜牧、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2、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了解赵嘏以及诗人营造的意重点 教法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晚唐另一位诗人赵嘏的作品《长安晚秋》。 二、朗读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三、作者和背景 教师活动 了解赵嘏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点拨、 交流 教 学 内 容 学生活动 杜牧极为赞赏“长笛一声人倚楼”这一句,人们也称赵嘏为“赵倚楼”,说说这一句有怎样的情味? ( 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秋雾拂晓,残星几点,群雁南飞,寥廓静寂之中,突然一声长笛飘飞而来,笛声悠扬,情催意动。幽怨的乐曲,寂寥的冷秋,仕途的失意,离乡的羁旅,揪人愁肠,撕心裂肺,感人至深。) 4、将本诗和盛唐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比个案调整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难点 境。 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较,看看在艺术境界、情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感特征以及写法上有什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么同和异?
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 《长安晚秋》前三联写景,尾联以典故直接带出情感。写景渲染出气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氛,借景抒发感情。感情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这显然是赵嘏寄居在长安时,秋天所写的诗。那时长住在长安的人基本有三类:一是家就在长安;二是在京城为官;三是在长安应考落榜后沒回家,寄居在此准备明春再考。赵嘏便属于第三类,他曾屡次落榜,而此诗也是他落榜后寄居在长安时所作。 悲伤,思乡归隐。艺术境界上,多幅画面,铺陈渲染,意韵清远,景中含情。 冠学楚囚”。)《与诸子登岘山》前两联议论,颈联写景,尾联也是直接抒情。悼古伤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今,无限感慨。感情悲壮,无谓与归隐失意感伤。艺术境界上,之不宜迟。 两句写景,形成阔大的境 个案调整 学生活动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教 学 过 程 四、理解 看注解,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歌理解大意,并和同学交流 ( 秋天拂晓时,云雾在天空漂流着,带着一片凄凉的寒意,朝廷的宫殿耸立着,像要触到高高界,映衬人物的情感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的秋空。残星几点悬挂在空中,群雁从塞外飞来,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一副愁情。家乡的鲈鱼正美,但广狭、远近、高低之分,凉的云雾缓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楚囚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羁留他乡。) 五、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仕途失意,羁旅思乡之情。) 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这首诗写景很有层次,用了不同的角度,问,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有哪些角度的描写?诗歌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 ( 层次角度——1、远望和近观的角度:1、2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句远望,5、6句近观。2、仰视和俯看的角度: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1、2、3、4仰视,5、6俯看。3、静态和动态的角度:3、4句动态,5、6句静态。以景传情——“云物凄凉”“ 残星几点”不仅是秋的凉意,星的寥落,更是内心凄凉的反映。“长笛”和“篱菊”不仅是所闻和所见,更是内心的思念和乡情的反映。莲之愁,更是人之愁。) 六、背诵、作业 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板书 作业 背诵全诗 教后 札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