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目标:
赤壁赋 苏 轼
1、掌握本文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鉴赏本文景、情、理的交融和语言运用的妙处; 3、了解“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4、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所表现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5、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2、体味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的交融的特点; 3、把握文章主旨,背诵全文; 四、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课题导入:鉴定竞猜(详见课件) 学习新课:
作者介绍: 1、苏轼生平: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神宗嘉佑二年(1057年),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嘉佑六年,授为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
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合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社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上层社会政治斗争的漩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更迭的受害者。
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是指谏官李定、舒擅、何正巨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苏轼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府)。
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即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苏轼看到了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苏轼曾经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苏轼,一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dān)州(今海南儋县)。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死于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赋诗一首《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抒发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2、才华横溢的苏轼:
(1)、“三 苏” (2)、“唐宋八大家” (3)、“苏 黄” (4)、“苏 辛”
(5)、“宋四家”(苏蔡黄米) (详见课件)) 题 解: 1、关于“赤壁”
本文说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是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2、赤壁三文:
《赤壁赋》《后赤壁赋》——散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3、背诵诗歌:念奴娇.赤壁怀古 4、赋: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和律赋等。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闲情赋》 陶渊明 《思旧赋》 向秀 《洛神赋》 曹植 《登楼赋》 王粲
《恨赋》《别赋》 (南朝·梁)江淹
《长门赋》 司马相如 《采莲赋》 萧绎 《阿房宫赋》 杜牧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
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听读课文及正音:(详见课件) 学习课文第一段: 读文思考:(详见课件)
1、参考课下注释,翻译本段,掌握重点词语。 2、概括本段内容。
3、分层,并用双竖线分开,并概括层意。 4、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5、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学习课文第二段: 读文思考:(详见课件)
1、参考课下注释,翻译本段,掌握重点词语。 2、概括本段内容。
3、分层,并用双竖线分开,并概括层意。 4、本段中刻画了怎样的境界?
5、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6、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7、本段中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课堂练习:
说出下列各句的句式或修辞手法: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⑤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⑥客有吹洞萧者
⑦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家庭作业:
1、背诵默写(1-2)段; 2、预习(3)段;
第二课时
课前复习:背诵默写(1-2)段;
学习新课:
学习课文第三段:(详见课件) 读文思考:
1、参考课下注释,翻译本段,掌握重点词语。
2、概括本段内容。
3、分层,并用竖线分开,并概括层意。
研析讨论:
1、写曹操赤壁之战“横槊赋诗”,目的是什么?
2、客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体现了 怎样的人生态度?
3、“知不可乎骤得”表现了怎样的一种苦闷?
4、作者的“悲”情
(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5、说说这一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详见课件) 曹操:
诗句:月明、乌鹊 写景: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叙事: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 议论说理: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吾与子: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感慨: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悲
小 结: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周瑜。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被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课堂练习:背诵第三段
第三课时
课前复习:背诵默写(3)段;
学习新课:
学习课文第四段:
学习提纲:(详见课件)
1、参考课下注释,翻译本段,掌握重点词语。
2、概括本段内容。
3、分层,并用竖线分开,并概括层意。
4、本段中所表示的作者的情感与前段是否相同?
思考讨论:(详见课件)
1、苏子是怎样开导客人的,体现怎样的人生情怀?
2、你认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如何认识?
3、给我们哪些启示?
4、苏子的阐述哲理和前面的写景抒情有什么联系?
学习课文第五段:
学习提纲:(详见课件)
1、参考课下注释,翻译本段,掌握重点词语。
2、概括本段内容。
3、本段中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情感? 分析小结:(详见课件)
1、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课堂练习:背诵第四、五段
第四课时
自学提纲:(详见课件)
1、、参考课下注释,译析全文;
2、文中孤鹤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3、《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在写景上有哪些不同?
思考讨论:(详见课件)
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
美文欣赏:(详见课件)
《永恒的赤壁,永远的苏轼》
附:每课一练(详见课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