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
女性刻板印象历史研究
传统的社会性别模式
众所周知,在传统社会为了展示男性体质需要展现力量和统治。对男性的期望是大块肌肉、忍耐力、精力、在竞争中获胜,尽管遇到巨大挫折也能获取成就。对于男人来说,他的生命力表现为不屈不挠的奋斗。总之,男性特质应掩饰情感,避免任何软肋、胆怯和脆弱的东西。而在女性特质方面,占统治地位的模式是要求女性去显示——也可能是去感受——更多的情感,去表达更大的同情,可表达出胆怯与软弱。这种女性特质模式还要求女性服从男性特质的统治——让真正的女人服从强壮的男人。
女性弱势地位的形成
女性一直都是弱势地位吗?一些分析家推测,在狩猎采集社会中女人和男人是平等的社会个体。远古社会的性别歧视也比我们现代社会少得多。在这些社会中,女人对其群体食物总量上午贡献率也许会达到69%。然而,在全世界范围内,社会性别仍是歧视的基础。
那么,女性是如何变成一个弱势群体的呢?在父权制起源理论中可以解释这个问题。父权制指的是男性统治的社会,此理论关注的是人类载生产。在人类历史早期,生命是短暂的。因为人们年轻就死去了,如果群体要活下去,女人就必须生许多孩子这给女人带来了严重后果。婴儿的存活需要母亲的抚育,如果没有女人的抚育,孩子就会死去。带着孩子在她的胸前或者在子宫里,或者背在后背上,女人就不能像男人一样跑的那么快。他们也不能像男人一样离开驻地时间太长。因而,世界上的女人就被认为主要任务时管家和照
顾孩子,而男人则从事捕猎大型动物,以及从事其他要求飞快速度和能够更长时间离开驻地的任务。
这导致男人获得了统治地位。男人离开驻地去捕杀大型动物,与其他部落建立联系,获得新的财产——他们也与其他部落争斗和发动战争。这也是男人制造和控制权利和死亡的手段,以及用来捕猎和战争的武器。当男人凯旋归来,带着铺捕获的战俘,展示他们新获得的财富或者是他们杀死用来抚养妇女和孩子的大型动物,他们的声望也得到了累积。
女人们则相反。她们的活动时日常而单调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生火、照顾孩子、煮饭。她们所做的这些没有任何胜利可言——她们不被认为是“简单的存在”,等待着她们的男人归来,准备好她们的赞美。
这样,男性控制了社会。他们的武器、贸易条款以及在于其他群体接触时所获得的知识,逐渐成为了他们权力的来源。女性难以获得作为权力之源的这些东西,它们被男人所把持。因此,女性成为二等公民,服从于男性的决定。
新的社会性别模式
时代在变化中,新的社会性别模式已经逐渐取代传统模式。更温柔的男性特质出现在新的模式中,并且在慢慢的发展。男性可以具有女性特质,展现温柔的一面,寻求帮助,给孩子换尿布。男性和女性之间形成情绪上的结合,甚至男性和女性都可以温柔的触摸。新的女性特质模式允许这些同样的行为和情绪,女性既受新的性别模式影响,但是新的性别模式也鼓励他们更具主导性。文化已让女性在商业和专业中展开竞争——以及在过去被认为是男人的舞台上取胜。从动作电影中,你甚至可以看到“坚韧的女孩”正在出现,这融合了男性的暴力特征。这种新的女性特征还表现在女青年过失行为中,女孩也喜欢攻击
其他人,包括供给男孩子。
随着新的男性特质包含以前认为是越界和禁忌的行为,我们也可以期待对同性恋的憎恶会减少(不喜欢和恐惧同性恋)。对同性恋的憎恶似乎是为了保持性别界限的需要,也是为了保持一个明显的距离以避免威胁到男性特质的统治地位。随着文化态度的转变,人们不再那么迫切的展示“我不是同性恋”。随着这种模式的缓和,对同性恋的态度也随之缓和。
中国历史至现代女性社会意识与刻板印象的变化
中国古代社会为了维护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从先秦开始就确立了对女子的教育内容。女 子与男子从小接受完全不同的教育, 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因性别而异的角色期待, 《诗经·小雅· 斯干》中写到: “乃生男子, 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 载弄之璋。其泣嗅嗅, 朱带斯皇, 室家君王。乃生女子, 载寝之地, 载衣之锡, 载弄之瓦。无非无仪, 唯酒食是议, 无父母治催。” 女子从小就与男子接受截然不同的性别角色的教育, 男孩的教育是仁孝忠义, 社会希望他们富于阳刚之气, 成为家国的顶梁柱; 女孩学习《女诫》、《列女传》, 希望她们温婉、恭顺, 富于阴柔之美, 成为贤惠顺从的妻子和媳妇。
同时,中国古代以阴阳平衡论作为理论基础, 夏商周时期, 华夏族就确立了以家庭为本位、注重阴阳平衡的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制度, 两汉时期的儒生将男尊女卑进一步强化为天的意志, 性别制度逐步定型化、系统化。隋唐社会上承汉晋南北朝, 下启五代宋元诸朝, 女性的生活状况随着时空的 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在李唐近三百年的统治时期, 汉民族传统的妇德女教、源自代北的胡风胡俗和佛教的理论都曾对妇女生活发生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 妇女解放和女性刻板印象的改变也在不断进步。由于中国女性长期以来参加社会工作, 甚至介入政治, 因而造就了许多女
性具有和男性同样宽阔的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这一过程并不很长。 大约从 1979、 1980 年开始, 新起的女性代表们就对妇女的生存境况提出疑问, 在沸腾繁杂的喧哗声中出现女性的声音。当然, 这种怀疑也是从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引起, 然后逐步深入到人性领域。比之五四时期, 女性这次所提出的问题范围要宽广得多, 所进行的思考也深刻得多。经受了几十年自上而下赐予的妇女解放, 她们切身体会到, 实际上她们仍处于与法律规定并不一致的“第二性”的地 位。尽管她们曾经得到过部分的经济独立, 但是由于整个社会仍然以男性为中心, 权力仍掌握在男性手中。因之, 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 事实上男女之间还存在种种不平等。诸如由于性别歧视而带来的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 男性加诸女性的性骚扰、性虐待, 以及利用旧的伦理道德观 念强制妇女禁欲, 使她们长期处于性压抑状态, 等等。她们对社会的反抗、主张, 她们的社会权利, 一路开拓下去, 直到表现她们对人性压抑的反抗, 主张舒展她们的自然天性的权利。自认应和男性平等的女性的人的意识全面觉醒。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女性的刻板印象正在不断改变。
但是即使在现代生活中女性刻板影响也依旧存在,并受到不同方面的推崇,尤其在大众媒介中。女性生而娇柔,也使得媒介倾向于对女性温婉、细腻、柔弱形象的描摹和勾勒。最后是女性集体意识,对于生活在父权社会的女性而言,受到父权制度下的文化塑造,其关于女性形象的认识更多的是对传统角色的无意识沿袭。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产生了由大众媒体引导的这种心理暗示,她们会随之认同媒体传递的价值观,追随媒体赞颂的女性传统形象,进而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这一点,中国女性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比西方女性更为明显。
主要参考文献
王霞 -女性媒介形象研究的历史沿革和现代困境《新闻知识》- 2017年6期
陈伟—中国社会女性意识缺失的反思《当代社科视野》-2008年7-8期
詹姆斯·M.汉斯林《走进社会学·社会学与现代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