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一、 茶(铁观音)
中文学名: 茶树
拉丁学名: Camellia sinensis 界: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门:
Magnoliophyta 双子叶植物纲
纲:
Magnoliopsida
目: 杜鹃花目 Ericales
茶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一般为
灌木,在热带地区也有乔木型茶树高达15—30米,基部树围1.5米以上,树龄可达数百年至上千年。栽培茶树往往通过修剪来抑制纵向生长,所以树高多在0.8—1.2米间。茶树经济学树龄一般在50—60年间。茶树的叶子呈椭圆形,边缘有锯齿,叶间开五瓣白花,果实扁圆,
呈三角形,果实开裂后露出种子。春、秋季时可采茶树的嫩叶制茶,种子可以榨油,茶树材质细密,其木可用于雕刻。
主要病虫害
据统计,我省茶树害虫共有389种。为害重的有20~30种,占总数的7%,其中大多数在生产过程当中不必用药防治。
一、茶假眼小绿叶蝉
成虫和若虫剌吸为害:造成叶片的叶尖叶缘枯焦。芽叶萎缩,严重时整个茶园似火状。对茶叶的品质影响很大,可造成茶叶碎片多,涩味重。成虫产卵为害:雌虫产卵于嫩梢组织内,是芽叶生长受阻,传播病害。
茶假眼小绿叶蝉在我省一年发生8~9代(高山茶园)或12~13代(平地茶园),,冬季以成虫在向阳避风的茶园或杂草上越冬。每年发生主要集
中有二个时期(高峰)。主峰在5~6月份,主要为害夏茶。此时是全年为害最重的时期。次峰在9~10月份,主要为害秋茶,在有此地区发生也十分严重。 (3)此虫寄主多如豆类、麦类和禾本科杂草。成虫多产卵于新梢第二、三叶间嫩茎内。
虫情调查 据宋寿龄1995年报道:对小绿叶蝉的调查,用95%机油乳剂加3~5%凡士林充分溶解后作粘着剂,使用时,涂擦在搪瓷盘上用拍打法检查盘中的成及若虫的数。此方便准确,同时不受时间的限制。
- 1 -
科: 属: 种: 域: 英文名:
山茶科 Theaceae 山茶属Camellia 茶树 C. sinensis 真核域 Eukarya tea plant
防治方法:(1)加强茶园管理,清除园间杂草,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减少虫卵并恶化营养和繁殖条件,减轻危害。(2)发生严重茶园,越冬虫口基数大,抓紧于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中旬,喷洒 50%辛硫磷或马拉硫磷1000倍,以消灭越冬虫源。(3)采摘季节根据虫情预报于若虫高峰前选用生物农药天霸1000倍或80%敌敌畏2000倍或98%巴丹1000---1500倍。联苯菊酯稀释液。(4)生物防治:保护天敌:蜘蛛类,病原真菌等。
二、茶叶螨类
茶叶螨类是茶树上为害性仅次于叶蝉的一类重要虫害,因体微小,一般肉眼难以察觉,需在10倍扩大才能观察清楚。主要发生种类有茶橙瘿螨、茶叶瘿螨、茶短须螨、咖啡小爪螨和侧多食跗线螨。
1、茶橙瘿螨
橙红色,萝卜形,具足2对,后体段具环纹。
发生较为普遍,主要以成、若螨吸食成叶及嫩叶汁液,致使被害叶片呈黄绿色,主脉变红褐色,失去光泽,叶背出现褐色细斑纹,芽叶萎缩。
该虫年发生20多代,虫口主要分布在上层成叶及嫩芽叶上。高温、干旱、雨量大、雨期长的环境,茶园虫数少,危害轻。每年7~10•月为发生高峰期。 防治方法:(1)秋茶结束后,于11月下旬前抓紧喷施波美0.5度石硫合剂,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季清除落叶烧毁,根际培土壅根,铲除茶园杂草,减少虫源(2)实行分批多次采摘,可减少虫口数。(3)在发生高峰前喷施20%哒螨
酮或15%灭螨灵2000--3000倍或25%扑虱灵800--1000倍。15%扫螨净乳油2000倍或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或液喷雾防治。 (4)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例如澳氏钝绥螨、亚洲钝绥螨、长毛钝绥螨、多齿钝绥螨、尼氏纯绥螨、冲绳钝绥螨等。
2、茶跗线螨(侧多食跗线螨、茶半跗线螨)
幼若螨体白色,成螨略呈黄绿色至黄褐色。
目前安溪新发生的害虫。此螨为世界性大害虫,又称黄茶螨。在安溪一年发生代数尚不明。秋末冬初气温降至15℃以下时,即逐渐移到地面枯枝落叶间和土壤中越冬。翌年3~4月成螨先迁到茶丛基部的嫩叶上取食,至7月部分茶园中下部嫩叶受害则查当严重,9~10月上部芽叶大量发生,损失较大。此螨可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
侧多食跗线螨主害嫩叶,幼螨若螨和成螨先集中在叶背主脉两侧为害,被害初期叶呈水渍状斑点,后渐变棕褐色,后沿叶背主脉两侧呈棕色结痂状隆起,顺表面略显皱缩,叶片变小而硬,影响茶叶加工,产量和品质降低。 防治方法:加强植物检疫,严防将有虫苗木带出圃外。
对茶跗线螨及时分批采摘,可抑制其大发生。
(1)做好茶园抗旱工作,清除茶园落叶及杂草,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逆力。
- 2 -
(2)秋茶结束后,冬耕培土、清除杂革、消除越冬卵。害螨越冬前喷施波美0.3—0.4度石硫合剂进行防治,可压低越冬虫口基数。
(3)在害螨发生高峰前喷 20%哒螨酮或15%灭螨灵2000—3000倍或73%克螨特2000倍或25%喹硫磷1000—1500倍液或20%三氯杀螨醇乳油700倍液,进行防治。
(4)生物防治:参照茶橙瘿螨。
3、六点始叶螨
安溪普遍发生,多为害茶丛中下部成叶,少数老叶或嫩叶。为害时在叶背面多沿主脉和支脉两侧 群集剌吸汁液,初期叶水渍状斑,后变黄褐色,向下凹陷,叶正面突起,严重时致落叶。该螨体淡黄色,背面有4个褐色斑,前足体背面有2个紫色眼
点。在福州饲养一年生19代,无明显的越冬现象。各世代历期11.4~27.3天,冬季长达40天。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加强林区抚育,注意林区卫生,少量发生时可使用高压喷水,冲刷虫体,减少虫源。
(2)保护与利用天敌。 天敌有纽氏植绥螨、丽草蛉、食螨瓢虫、隐翅甲、塔六点蓟马等,其中以植绥螨最多。 (3)药剂防治。发生期,可喷施2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1500倍液,或15%哒嗪酮乳油3000-4000倍液,喷药时要注意叶背。
(4)生物防治:参照茶橙瘿螨。
4、卵形茶短须螨
普遍发生,发生量多时,叶背褐色,叶柄霉烂,终至落叶。以为害成叶和老叶
为主, 年生9~10代,•以雌螨在土下茶树根颈处越冬,部分在枯枝落叶中或芽腋间越冬。多以孤雌生殖,世代重叠,一年当中以7~9月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1)做好茶园抗旱工作,清除茶园落叶及杂草,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逆力。(2)秋茶结束后,冬耕培土、清除杂革、消除越冬卵。害螨越冬前喷施波美0.3—0.4度石硫合剂进行防治,可压低越冬虫口基数。(3)在害螨发生高峰前喷 20%哒螨酮或15%灭螨灵2000—3000倍或73%克螨特2000倍或25%喹硫磷1000—1500倍液或20%三氯杀螨醇乳油700倍液,进行防治。
(4)生物防治:参照茶橙瘿螨。
5、咖啡小爪螨
该螨体暗红色,椭圆形,体背有四列纵行刚毛。
以成若螨吸食危害成叶,被害叶局部变红,后呈暗红色斑,失去光泽。露水未干时叶
- 3 -
面上可见一层细蛛丝,手捏螨数多处叶片即见指染血迹小红点,细看叶上有红色虫体爬动,螨体附近有许多白色蜕皮壳和卵壳。
此螨仅见于闽南几个茶园。该螨喜在成叶正面主脉两侧为害,叶反面较少。被害后叶呈褐色斑点,重则叶片红褐色干枯直至落叶。一年当中以7~10月发生最重。
防治方法:参照茶短须螨。
6、茶叶瘿螨
该螨紫黑色,腹部近圆柱形,白色纵列的絮状物。 每年均有发生,以成虫、若虫在叶部越冬,1年发生10多代,且世代重叠,7~10月为盛发期;成螨常栖息于叶面并产卵于叶面。高温干旱、荫蔽的茶园、苗圃苗木和叶片平展、隆起度大的大叶种易受为害。
防治方法:参照茶橙瘿螨。
三、茶蚧类
蚧类属同翅目、蚧亚目。为害茶树的介壳虫种类很多。国内常见的种类主要有茶梨蚧(Pinnaspis theae (Maskell))、椰圆蚧(Temnaspidiotus destructor ( Signoret))、长白蚧(Lopholeucaspis japonica (Cockerell))、蛇圆蚧(Pseudaonidia duplex (Cockerell))、茶牡蛎蚧(Paralepidosaphes tubulorum (Ferris))、角蜡蚧(Ceroplastes ceriferus (Anderson))和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 Maskell)吹绵蚧(Icerya purchasi Maskell)、苏铁褐点盾蚧(Pinnaspis aspidistrae (Signoret))、角蜡蚧(Ceroplastes ceriferus Anderson)等。其中以茶梨蚧、椰圆蚧、长白蚧等发生较普遍。
茶梨蚧属盾蚧科又名茶盾蚧。国内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湖北、湖南、云南、四川、陕西、台湾等省区。除为害茶树外,还可为害芭蕉、胡椒、榕树、金合欢、柑橘、橙、楝树、冬青、木槿等30多种植物。
椰圆蚧属盾蚧科又称椰圆盾蚧、琉璃盾蚧、茶圆蚧、透明蚧、木瓜蚧等。国内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广东、海南、湖北、湖南、山东、四川、台湾等省区。
- 4 -
长白蚧属盾蚧科。国内主要分布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省。除为害茶树外,还可为害苹果、梨、柑橘、柿、山楂、无花果等。成虫和若虫刺吸汁液,茶树受害后树势衰弱,叶片脱落,连续受害2~3年,枝叶逐渐枯。
茶树蚧类以雌成虫和若虫刺吸为害叶片或枝干,受害茶树叶片黄化,提早落叶,枯枝增多,致使树势衰弱,影响产量,严重的造成整株枯死。同时,该虫排出的“蜜露”常诱致煤烟病的发生,影响光合作用。 防治技术
1.加强茶园管理。茶园的科学合理施肥,采摘注意留养,以增强树势,提高抗逆力;及时除草,清兜亮脚,剪去徒长枝,促进通风透光,避免郁闭;低洼茶园注意开沟排水,以降低茶园湿度;局部发生的茶园,应剪去虫枝。对发生严重、树势衰退的茶园,根据情况进行重修剪或台刈,并对留下的茶丛树桩,用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喷洒,彻底消灭残余虫源。
2.生物防治。修剪下的虫枝可先集中放于茶园附近的空地上,经1周寄生蜂羽化迁移后,再行烧毁,以便保护天敌。有条件的茶区可利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韦伯虫座孢菌防治椰圆蚧;棕榈亚肉座菌防治角蜡蚧;红头菌防治蛇圆蚧。寄生蜂、捕食性瓢虫、寄生性真菌,应注意保护和利用
3.化学防治。蚧类药剂防治的关键在若虫盛孵期,尤其是第1代若虫盛孵期。虫口密度高的茶园可根据药剂残效期及虫口变化情况连续用药2~3次。虫口密度低的茶园可进行挑治。药剂可选:40%速蚧克(杀扑磷、速扑杀)乳油成蚧800~1 000倍液喷雾,若虫1 000~1 500倍液喷雾;48%乐斯本(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喷雾;25%爱卡士(喹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松脂合剂15~20倍液喷雾;2.5%天王星1 000~2 000倍液喷雾。
四、茶蚜
近卵圆形,稍肥大,棕褐色,体表多细密淡黄色横列网纹,触角黑色,第三节上无感觉圈,第三节至第五节依次渐短。
茶蚜是常见且易防治害虫。茶蚜多聚于新梢叶背且常以芽下一、二叶最多,以口针刺进嫩叶组织内不时尽力吸食危害,致芽叶萎缩,伸长停止,甚至芽梢枯死,其排泄物“蜜露”不仅污染嫩梢且能诱发煤病。一年发生20代以上,全部以卵或无翅蚜在叶背越冬,早春虫口多在茶丛中下部嫩叶上,春暖后渐向中上部芽梢转移,炎夏虫口较少,且以下部为多,秋季又以上中部芽梢为
多。
防治方法:(1)及时分批多次采摘。(2)药剂通常选用10%吡虫啉(平均10-15g/亩)、80%敌敌畏(平均50-60ml/亩)、50%辛硫磷(平均50ml/亩),施药方式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尤要喷湿叶背。注意保护天敌。
五、黑刺粉虱
- 5 -
若虫体长0.7mm,黑色,体背上具刺毛14对,体周缘泌有明显的白蜡圈
以幼虫聚集叶背,固定吸食汁液,并排泄“蜜露”,诱发煤烟病发生。被害枝叶发黑,严重时大量落叶,致使树势衰弱,影响茶叶产质量。
该虫年发生四代,以老熟幼虫在叶背越冬,次年3月化蛹,4月上、中旬羽化。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6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10月上旬至12月。成虫产卵于叶背,初孵若虫爬后,即固定吸汁危害。
防治方法:(1)加强茶园管理:结合修剪、台刈、
中耕除草,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抑制其发生。(2)生物防治:应用韦伯虫座孢菌菌粉0.5~1.0公斤/亩喷施或用挂菌枝法即用韦伯虫座孢菌枝分别挂放茶丛四周,每平方米5~10技。(3)化学防治:(防治指标为平均每片叶片2头)根据虫情预报于卵孵化盛期喷25%扑虱灵1000倍或2.5%天王星1500~20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倍,注意务必喷湿叶背。(3)黑刺粉虱的天敌种类很多,包括寄生蜂、捕食性瓢虫、寄生性真菌,应注意保护和利用
六、茶丽纹象甲
又名茶小黑象鼻虫。成虫:体长6~7 mm,灰黑色,体背具有由黄绿色闪金光的鳞片集成的斑点和条纹,腹面散生黄绿或绿色鳞毛。触角膝状,柄节较直而细长,端部3节膨大。鞘翅上也具黄绿色纵带,近中央处有较宽的黑色横纹。
幼虫在土中食须根,主要以成虫咬食叶片,致使叶片边缘呈弧形缺刻。严
重时全园残叶秃脉,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茶丛树冠下土中越冬,次年3月下旬陆续化蛹,4月上旬开始陆续羽化、出土,5~6月间为成虫为害盛期。成虫有假死性,遇惊动即缩足落地。
防治方法:(1)耕翻松土,可杀除幼虫和蛹。(2)利用成虫假死性,地面铺塑料薄膜,然后用力振落集中消灭。(3)于成虫出土前撒施白僵菌871菌粉,亩用菌粉1~2公斤拌细
土施土上面。(4)成虫出土高峰前喷施2.5%天王星800倍或98%巴丹800倍或与 871菌粉0.5~1.0公斤/亩混。(5)养鸡治虫。在虫盛期,茶园放鸡,利用鸡在拍打茶树时,使成虫假死落地,利于鸡捕死。[1]
七、茶卷叶蛾
俗称“包叶虫”、“卷心虫”,幼虫卷结嫩梢新叶或将数张叶片粘结成苞,多达4--10叶,幼虫潜伏其中取食危害。严重时大大降低茶叶品质和产量。该虫年发生6代,以老熟幼虫在虫苞中越冬。各代幼虫始见期常在3月下旬、5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上旬、11月上旬,世代重叠发生,幼虫共六龄。成虫有趋光性,卵呈块多产在叶面。
- 6 -
防治方法:(1)随手摘除卵块、虫苞,并注意保护寄生蜂。(2)灯光诱杀成虫。(3)掌握1、2龄幼虫期喷药防治。可选用2.5%天王星或25%喹硫磷800倍。
八、茶枝蠊蛾
又名蛀梗虫,分布我市各茶区。幼虫蛀食枝条常蛀枝干,初期枝上芽叶停止伸长,后蛀枝中空部位以上枝叶全部枯死。该虫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蛀枝中越冬。次年3月下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化蛹盛期,5月中下旬为成虫盛期。成虫产卵于嫩梢二、三叶节间。幼虫蛀人嫩梢数天后,上方芽叶枯萎,三龄后至入枝干内,终蛀
近地处。蛀道较直,每隔一定距离向荫面咬穿近圆形排泄孔,孔内下方积絮状残屑,附近叶或地面散积暗黄色短柱形粪粒。
防治方法:(1)在成虫羽化盛期,灯光诱杀成虫。(2)秋茶结束后,从最下一个排泄孔下方5寸 ,剪除虫枝并杀死枝内幼虫。
九、茶毛虫
又名茶黄毒蛾、摆头虫。属鳞翅目毒蛾科。全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是我国茶区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为害茶叶,还可为害油茶、柑桔等。幼龄幼虫咬食茶树老叶成半透膜,以后咬食嫩梢成叶成缺刻。幼虫群集为害,常数十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发生严重时茶树叶片取食殆尽。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山茶等。幼虫蛟食叶片,严重时
连芽叶、树皮、花和幼果都吃光。茶毛虫幼虫、成虫体上均具毒毛、鳞片,触及人体皮肤后红肿痛痒,影响农事操作。
防治方法:1.人工捕抓。每年11月至翌年4月,摘除越冬卵块,并保护寄生峰;捕杀幼虫。 2.结合中耕培土适时灭蛹。 3.诱杀成虫。点灯诱蛾、性诱。 4.化学防治。最好在幼虫3龄以前进行。可用90%晶体敌百虫或50%马拉松乳剂、25%亚胺硫磷乳剂、50%杀螟松1000~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2000~3000倍液,肥皂水150倍液喷杀。 5.生物防治。喷撒青虫菌粉(每克含150亿个孢子)500倍液。
十、油桐尺蠖(Buzura suppressaria Guenee)
油桐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又名大尺蠖。除茶外,还为害油桐、乌桕、漆、杉、柿、柑橘、杨梅等多种林木。幼虫取食叶片,属暴食性害虫,发生猖獗时可把叶片全部吃光,严重影响产量。 防治技术
l.中耕灭蛹。掌握在各代蛹期后1~2 d,结合茶园管理,中耕灭蛹。
2.诱杀或人工捕杀。利用成虫趋光性,在成虫盛发期进行灯光诱杀;或利用成虫行动迟钝,组织人员捕杀。
- 7 -
3.树干刷白。对茶园周围的行道树,用石灰水(加适量的杀虫剂)刷白,以阻止其产卵,并有杀卵作用。
4.生物防治。茶园中利用油桐尺攫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喷洒防治。 5.化学防治。参照茶毛虫防治。
十一、其他茶树害虫 1、茶蓑蛾
2、茶蚕
3、茶细蛾 4、黄腹鹿蛾
5、茶银尺蠖 6、茶盾蝽
7、白翅蜡蝉等
8、茶棍蓟马
- 8 -
十二、真菌病
1、茶白星病:(1)症状: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初生针头大的褐色小点,后
渐扩大成圆形小病斑,直径小于2毫米,中央凹陷,呈灰白色,周围有褐色隆起线。后期病斑散生黑色小粒点,一张嫩叶上多达百多个病斑。
(2)发病规律: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以菌丝体在病枝叶上越冬,次年春季,当气温升至l0℃以上时,在高湿条件下,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害幼嫩芽梢。低
温多雨春茶季节,最适于孢子形成,引起病害流行。高山及幼龄茶园容易发病。土壤瘠薄,偏施N肥,管理不当都易发病。
(3)防治方法:①加强管理,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②在春茶萌芽期喷药保护,可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1000倍,隔7天左右再喷一次。
2、茶饼病: 又名茶叶肿病,常发生在高海拔茶区,危害嫩叶、嫩梢、叶柄,
病叶制成茶味苦易碎。
(1)症状:初期叶上出现淡黄色水渍状小斑,后渐扩大成淡黄褐色斑,边缘明显,正面凹陷,背面突起成饼状,上生灰白色粉状物,后转为暗褐色溃疡状斑。 (2)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或越夏。温度15— 20℃,相对湿度85%以上环境容易发病。一般3—5月和9—10月间危害严重。坡地茶园阴面较阳面
易发病,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施肥不当、遮荫茶园也易发病。
(3)防治方法:①应加强检疫。②勤除杂草,茶园间适当修剪,促进通风透光,可减轻发病。③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冬季或早春结合茶园管理摘除病叶,可有效减少病菌基数。④采摘茶园于发病初期喷用70%甲基托布津或20%粉锈宁1000倍,10—15天再喷一次。
3、茶炭疽病: ⑴症状:主要危害成叶或老叶,病斑多从叶缘或叶尖产生,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后渐扩大或呈不规则形大病斑,色泽黄褐色或淡褐色,最后变灰白色,上面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上无轮纹,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明显。
(2)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次年当气温升至 20℃,相对湿度80%以上时形成孢子,借雨水传播。温度25— 27℃,高湿条件下最有利于发病。全年以梅雨季节和秋雨季节发生最盛。扦插茶园、台刈茶园,叶片幼嫩,水分含量高,有利于发病。偏施N肥茶园发病也重。
(3)防治方法:①加强茶园管理,增施P、K肥,提高茶树抗病力。②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或百菌清 500—800倍。
4、茶云纹叶枯病: 主要危害老叶,嫩叶、果实、枝条上也可发生。病斑多
发生在叶尖、叶缘,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初为黄褐色,水渍状,后转褐色,其上有波状轮纹,形似云纹状。最后病斑由中央向外变灰白色,上生灰黑色小粒点:沿轮
- 9 -
纹排列。该病在高温(20℃以上)高湿 (相对湿度80%以上)条件下发病最盛。树势衰弱、管理不善,遭受冻害、虫害的茶园发病也重。 防治方法:参照茶炭疽病。
5、茶轮斑病: 以成叶和老叶上发生较多,先从叶尖、叶缘产生黄绿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褐色,有明显的同心圆状轮纹,后期中央变灰白色,上生浓黑色较粗的小粒点,沿轮纹排成环状,病斑边缘常有褐色隆起线,该病菌从伤口侵入茶树组织产生新病斑,高温高湿的夏秋季发病较多。修剪或机采茶园,虫害多发茶园发病较重。树势衰弱、排水不良茶园发病也重。
防治方法:参照茶炭疽病。
6、茶芽枯病:分布及症状:茶芽枯病是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在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茶树感病后,芽梢生长明显受阻,直接影响春茶产量和品质。主要为害春茶一芽1~3叶,叶上病斑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淡黄色或黄褐色,扩展后呈不规则形,病健边缘明显或不明显。芽尖受害呈黑褐色枯焦状,萎缩不能伸展。后期病部表面散生黑色细小粒点,叶片上以正面居多,感病叶片易破碎并扭曲。
病原:本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叶点属真菌引起。病部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褐色。分生孢子生于其内,椭圆形或卵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6~4×2.3~6.5微米。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越冬芽叶中越冬。次年春茶萌芽期,产生分生孢子并随风雨传播,侵染幼嫩芽叶,经2~3天形成新病斑。春茶期气温在15~20℃,湿度大,茶叶氨基酸含量高时发病重。6月中旬以后,病害发展受抑制。在发病期,病菌可不断进行再侵染,造成春荼损失严重。凡早春萌芽期遭受寒流侵袭的茶树易感芽枯病。该病以发芽早的品种感病重,发芽迟的品种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1)春茶期实行早采、勤采,减少病菌侵染,可减轻发病。(2)加强树体培养,增施有机肥,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3)萌芽期和发病初期各喷药1次。药剂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
6、茶苗立枯病:分布及症状:此病主要发生于南方茶区,为害茶苗茎基部,也为害新梢。病斑初期为暗褐色,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期呈灰白色,病斑微下陷,上生许多黑色的小粒点,最后叶片枯萎脱落,全株枯死。
发生规律: 多在4月上旬开始发病,8~10月秋雨季节是发病盛期,高温高湿的条件利于此病发生,主要随风雨传播侵染。
防治方法: ①注意排水防涝,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带出苗圃烧毁,以减少侵染源进入。
②调运苗木时严格捡疫。③于发病初期用0.7%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成50%的多菌灵、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稀释液、75%的百菌清800倍稀释液、放线酮5×10-5稀释液、65%代森锌加600倍稀释液喷施。
7、茶苗茎枯病:分布及症状:此病主要发生于南方茶区,多为害短穗扦插的苗圃,严重时可引起成片死亡,被害茶苗近地面的茎基部初期为褐色,后期为黑褐色,皮层腐烂;2~3个月后苗木枯死。
发生规律:全年以4~5月的雨季及秋季发生较多,病菌随雨水溅落或随流水进行传播,也可通过中耕除草和田问活动等人为传播,病菌在土壤中1~2年后仍保持侵染能力。管理粗放、杂草丛生、荫湿密蔽、粘土性重;排水不良的低洼苗圃发病较重。
- 10 -
防治方法: 发病苗圃在移栽后如需继续连作的必须在原来的苗床上重新铺上一层3厘米厚的沙土、然后放基肥,最上面再铺一层黄土(压紧后的厚度为3厘米),苗圃四周开排水沟;用黄腐酸盐100~150倍稀释液进行土壤消毒;主要消毒苗床。用洒水壶兑水淋洒,然后放基肥,再铺一层心黄土。在4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的发病期喷0.7%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用放线酮5×10-5稀释液喷施,每亩(667平方米)也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2.5千克撒再茶苗行间,然后松土、淋水,使之与土壤混合,半个月后再施药1次即可。
[1] http://jpkc.swu.edu.cn/data/lykcx/nkweb/chapter/14/1.htm
- 1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