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必然引起道德失范,道德失范的严重性是道德教育重要性的前提。本文从历史、时代、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出发,对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会转型;道德失范;道德教育
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们对物质的追逐远远超过对精神的追求,造成整个社会向物欲倾斜,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道德困惑和价值失落。理想的公民道德状态是新世纪新阶段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视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千年因袭的优良传统
道德教育两千多年以来一直置于中国整个传统教育体系的核心。“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赞誉,正是对我国源远流长、博大浩瀚的道德文化和道德教育的最高褒奖。从周朝开始,人伦道德教育就是国学和乡学的主要内容:“一曰孝行,以享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周礼·师氏》)。春秋战国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主流,孔子设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授弟子,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和途径,而把道、德、仁、礼作为教育的目的。《中庸》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宋代朱熹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人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朱文公文集(卷十五)》),“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更是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到了近代,道德教育仍被视为富国强民的“大纲”、“大要”,洋务派虽然已经深受崇尚利力文化的影响,但道德教育传统的核心地位仍然坚定不移。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时期就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断用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部队,他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把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邓小平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江泽民同志提出:“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如果人们的道德低下,精神颓废,必然危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因此,各行各业都要重视道德建设。”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指出:“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对当前加强当代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导向。
二、社会转型期加强道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在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南开大学陈晏清教授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仅是经济体制或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且由于经济的基础性地位,它必将引起整个社会生活即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的剧变。在这种制度中,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将得到根本性的改造,这就是社会转型。”从哲学层面来看,社会转型是由市场经济的建立所推动的社会整体的变迁。在这个变迁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构要发生重大变革,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从领域合一走向领域分离。
社会转型必然引起道德失范,使原有的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道德规范体系被普遍怀疑、否定、或被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公民的影响力与约束力,而新的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道德規范体系又尚未形成,或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在现象界形成道德规范的事实“真空”,呈现出某种道德混乱或堕落。道德失范以人们心灵中的意义系统危机和道德价值观念危机为基本内容,并大量地表现为行为层面的越轨现象。道德失范使原来旧的道德体系由有序向无序发展,同时也使新的道德体系从无序向新的有序发展,以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改革,尽快调整道德规范体系,并采取有力措施抑制道德失范现象的蔓延,是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
三、马克思主义是社会转型期加强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以唯物史观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时,曾阐述过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特别阐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教育发展的双重影响。恩格斯曾经典性地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他们运用这一基本理论具体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为社会转型期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极大地推动道德进步,另一方面又必然伴随道德退步,这一现象的产生不在人的主观意志,而在于商品经济结构本身。马克思指出:“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础。”商品经济的本性决定人们的自由、平等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商品经济推动了道德进步。此外,商品交换者在经济活动中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他人的利益漠不关心,“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一个人都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手段互相利用。”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人与人的关系包括道德关系等一切关系都以物与物的关系出现,出现了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现象,从而出现了人们对商品和金钱的疯狂追求和膜拜,造成人类道德大滑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造成的道德滑坡必须要用历史观点去分析,一方面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代替封建的自然经济是历史的必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历史前进,评价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应当依据这一历史标准,决不能用道德领域的滑
坡来否定历史领域的进步;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家以道德来代替经济规律、从历史领域逃到道德规范领域的唯心史观,认为经济问题只能用经济手段来解决,而解决道德的最终依据是历史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本性必然彻底冲破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及相应的道德,使人的个性、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空前未有的发展,促使人的品质、道德也得到空前未有的进步和提高。
四、社会转型期加强道德教育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公民道德教育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者的深入研究。因为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个体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的获得,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息息相关。从根本上讲,对理想道德状态的追求就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一个个道德进步的阶梯构成了人类文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关注道德教育,就是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在全世界都在提倡环境道德教育,就是入门在对当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问题进行反思后,提出了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道德要求,要求人们保护环境、生态公正、尊重生命、善待自然、适度消费,以此作为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道德标准,判断人类行为的善恶。所以,无论人们处在怎样的社会形态中,生活在怎样的社会制度下,对理想道德的追求始终是人们共同的生活主旋律。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给公民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过去为全体社会所敬仰的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品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怀疑、嘲笑、甚至诋毁,社会道德理想出现程度不同的迷失。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蒙上了功利化的色彩,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关系、合作关系,尤其在官场生活中,搞小圈子,拉关系,任人唯亲,请客送礼,权钱交易等现象屡见不鲜。
当前整个社会的教育机制都有待改进,重智育轻德育成了社会普遍现象。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人文精神萎缩,人的物质欲求与精神追求相分离,整个人类文明向物欲倾斜,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病患和灾难。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4]陈晏清主编,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5]王南浞主编,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7]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