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路径选择

2022-04-26 来源:易榕旅网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路径选择

孙炳芳

(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3)

摘要:社会实践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增强实践教育的

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路径选择

要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社会实践教育效果,需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社会实践效果。高校需要选择现实可行的教育路径,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育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践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

(三)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制约。

首先,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又涉世不深。因此构成了他们认知上的矛盾.他们很容易被一些貌似新颖的西方思潮所吸引,还会轻率地对传统作出否定性的

进行整合,在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内容体系的过程中,选择切实可行的教育路径。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一拓展”的社会实践内容体系.收到

生生的榜样”【21。学校要加大选拔和培养力度,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和专兼结合的原则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专兼职思想政

评价;其次,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烈,然而由于缺少社会

阅历,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常常使他们人生价值评价发生偏差甚至走向极

治工作人员,严格管理,加强考核、加强监督;定期对思政干部进行培训,提高思政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逐步建立择优上岗、能进能出、可持续发展的队伍建设机制。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端;再次.大学生情绪、情感具有鲜明、激烈、丰富的特点.

相当多的大学生对有兴趣的事物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而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校园环境的群体意识.它是学校

精神的体现和外化叫31。高校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校囝文化建设.要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通过开展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寓教于乐的健康、文明、高雅的活动.让学生在校园

对兴趣不大的事物则冷漠相待,顺利时会踌躇满志.挫折

时又常常心灰意冷.这种情绪情感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三、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价值观。促进和谐发展的对策

(一)弘扬德育主旋律。要坚持“三个导向”。

首先是文化价值导向。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

文化中增进交往与友谊.建立和谐、友爱、健康的校同人

际关系,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技术的优势.大力发展健

传统文化,鼓励大学生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世代延续。

铸成民族之魂;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断发扬浩然正气.保持民族气节,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

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抵制不良风

气和各种庸俗文化的消极影响: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校园环境.使学生人格在良

民族利益,并把爱国主义热忱转化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振兴中华的强大力量。

其次是利益原则导向。要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鼓励

好的文化氛围和校园环境中得到升华。

(四)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的实效性、针对性。我国目前处于以经济全球化为大背景的社会转型时

个体自由、全面地发展,要使大学生明确集体主义是社会

主义义利观的基本原则。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长远利益高于眼前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一原则作为自己遵循的准则。

再次是理想信念导向。要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使大学生明白理想的社会制度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难曲折的斗争过程。社会的发展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社会主义事业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有志青年大学生应该坚定理想的信念,增强国家主人翁意识.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不断变化、更新。在这种形势下高

校教育工作者就必须通过实践调查动态地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情况。另外.高校教育者应具有现代化

的价值观,坚持与时俱进,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价值观教育的明确目标,使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实效性.体现时代特点。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153.

(二)从培养四有人才的战略高度.切实重视和加强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

【2]王遒俊,王汉谰主编.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袁霞.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特点及教育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

191

了明显的效果。1.依托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集中社会实践。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使许多地方成为具有教育

意义的革命圣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发生的沧桑巨

变.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为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增添了崭新的教育素材。要充分发掘利用各地丰富的教育资源,有选择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组织所有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集中社会实践。

依托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的集中社会实践.就构成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主体。以石家庄铁道学院为

例。该校依托西柏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的集中社会

实践教学活动具有典型借鉴意义。1991年底,该校确定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实地考察的

基础上.选定了一批思想教育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基地。其中西柏坡作为集巾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活动由教

务处列入培养计划。单独定为1个必修学分.规定明确的

实践教学大纲和实施规范,教学活动由学校专职指导教

师和基地兼职教师共同组织。全院所有本科生都必须参

加,为期~周,分散居住在老乡家里。西柏坡实践教学是一种集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各种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动员、

参观、听课、助民劳动、调查访问、讨论、总结,撰写实践报告,此外.班委会、团支部还组织学生为希望小学捐款、赠

书、主动为村民做好事、出墙报、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举行入党宣誓、与村民联欢、组织义务讲解员等。西柏坡集中实践教学从92年起,至今已经坚持了整整16年。

“依托西柏坡实践基地.搞好‘两课’实践教学”的经

验材料,2001年被教育部社政司收入《铸魂新篇一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范例选编》,并作了如下点评:“石

家庄铁道学院依托西柏坡革命圣地.建立相对稳定的‘两课’教学实践基地,并把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学生副两柏坡这块光荣的土地上学习、劳动、锻炼、熏陶,继承西柏坡光荣传统,学习西柏坡精神。特别是他们利用西柏坡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拓宽实践教学内涵,把

集中实践教学与各门课程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一个有机

整体的做法,值得借鉴。”

西柏坡集中实践教学模式.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于各地高校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教

育资源,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具有很强的借

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2.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各具特色社会实践。

在进行集中社会实践的同时,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

开展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作为社会实践体系的重要一

翼,深化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可以采取分散调查方式.由教师指导选题,学生自由结合组成调查小组到工厂、农村、商店、车站、批发市场进行调查,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实行相对稳定的基地考察方式,以当地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农村、企业为实践教学基地,聘请兼职教师.由教师带领学生集体参观考察,学生写出报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课采取全过程实践教学

式,在第一学年理论教学结束

后,由教师提出后三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养成教学计划.

192

每年由学生写出总结报告,由辅导员签署综合评价意见,

由任课教师评分计入课程成绩;有计划地安排参观监狱、

旁听法院庭审、组织模拟法庭等作为课程实践教学方式。

3.依托专业实习进行相应社会实践。

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它的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一方面在实

践活动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和运用,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加强学生的专业意识。通过专业性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进而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

础。专业性的社会实践与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一样。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重要一翼。

学校根据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和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制订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计划和方案。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高年级,如开展以见习就业、挂职锻炼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自己专业.有的放矢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为

主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学校要求结合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课题。开展社会实践、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等等。使其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努力实现智力服务社会的目标。

4.依托团、学组织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学生自主

实践活动。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高校要根据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不同年级、专业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像组织课堂教学一

样.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大学生参加“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学校要根据计划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本、专科生

和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开展活动的时间不少于两周。参加“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累计时间每两周记一个实践学分。这类实践

活动点多面广、灵活多样,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社会实践

的空间和外延‘。

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要始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这根主线,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引导

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

深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解,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密切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社会实践教育的深刻性、丰富性、生动性、持久性是校园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我们构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是以集中实践教学为主体,以各具特色的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为两翼.以团委、学生会组织的社会实践为拓展,四者各有侧重又密切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整体功能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建立规范长效的社会实践教育保障体系

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离不开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保障措施,需要加强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社会实践课程化体系建设。

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计划是大学生社会实

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秦文臻1熊钰2

(1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2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处,四川成都610031)

摘要:本文作者立足于当前少数贫困大擘生感恩

一、高校贫困生露恩缺失现状

随着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各高校用于资助贫困生的专项资金也快速增长.为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保障。大多数贫困生都能珍惜上大学的机会.

缺失这一现状,从对感恩和感恩教育的内涵进行探讨,着重分析贫困大学生感恩缺失的主要原因和加强感恩教育对于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最后提出了几

种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意恩教育

中国自古就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快餐文化和

商业文化的快速膨胀.当代人的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

他们心存感恩,胸怀责任,乐于奉献.具有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贫困生以贫困为借口.以自我为中心,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完全依赖

于学校和社会的资助,把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思想上不求上进,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中攀比享乐.活动中

消极懒散,自立意识不强,尤其是感恩意识淡薄,其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知恩。

的影响.尤其作为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广大贫困生.由于其感恩缺失的种种表现.已经给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敲响

了警钟.感恩教育的强调和深化重新提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议程。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

对于家庭、社会、国家的各项扶持政策态度漠然。认为受之无愧,无须回报,缺乏对恩情最基本的认识。甚至

个别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怨天尤人。自卑自闭。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对周边人群产生抵触思想。进入学校后故意与家人疏远,几乎不主动与家人联系。

2.不感恩。

法,有目的、有步骤、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等一系列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

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

的良心教育”。“人之初.性本善”。倾善性是人的自然天性,但需要后天教育的启发和强化,通过教育帮助人们发

现生活中的“美好”。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受个人资助完成学业的学生从不主动与资助方联系的例子。他们从:不主动汇报个人学习及生活情况,甚至对于资助方的情况一无所知。部分贫困生产生了“坐、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对获得的资助毫不感激。对学校和社会的各类补助都急于争取。

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

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学校要把大学生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规定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和

教学过程,明确学时学分。保证经费和师资,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社会实践内容体系,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要制定科学

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学生实践活动持续、稳定、健康发

展,使学生受锻炼,实践基地见效益。

3.加强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建设。

的政策和制度把大学生实践活动纳入整体教育计划,实现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和规范化。

2.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稳定持续全面开展的根本保证。要增强社会实践的组织

管理力度,用制度来保证社会实践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社会实践激励机制建设。探索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评

基地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的保证。没有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就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价体系,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进行量化考核.建立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精神奖励为主的评优体

系。切实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走出学校这个狭窄的象牙塔,接触群众、熟悉社会,投身到沸腾的现实生

性.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就没有大学生社

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

大学生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一个社会群体.在社会实

践中要从基层的实际出发.积极传播适用技术,帮助基层

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同时,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把传播先进文化和提高自身道德文明水平紧密结合起来,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校要广泛寻求社会支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

建设发展的实际

活.从而能够全面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的变迁和基本国情,这有利于学生把握社会的内

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政治意识和政治敏感性。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将知识奉献给社会,服务于人民的同时.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更好地实现与社会现实的融合。在人民群众的认可与赞誉中充实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1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