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居建造工艺技术探析
2023-08-14
来源:易榕旅网
徽州民居建造工艺技术探析 罗先松 (安徽省绩溪县建筑工程监督站,安徽绩溪2453OO) 摘要:徽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相对封闭独立的具有优良人文、山水景观的区域,其徽文化“新安文化”灿烂辉煌,商贾遍中国,文化 促进r商业发展,商业给徽州注入了雄厚财源。加之“徽骆驼”的吃苦精神,成就了具有特色的【}J水田园水墨匦卷——徽派建筑, 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文章从徽州民居建造型式、手法、基本要求人手,分析徽州民居的功能性、适用性、经济性及地方材料的合 理利用,建筑物与自然界的有机结合。意在对徽派建筑保护、修缮、利用方面有所作用,引起部门社会对徽派建筑的关注。 关键词:徽州文化;徽州民居建筑;徽州建筑材料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673—5781(2OO8)O6一O766一O2 0 引 言 分(内装饰多以精美木雕为饰),民居多为二层砖木结 构,三层以上少见,其布局有“前厅后堂式”、“三间品 字”式、“三问两过厢”、“通转楼”等形式,外墙采用封 位于皖南山区腹地的古徽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相 对封闭独立,具有优良人文景观和山水景观的区域, 自秦设黟、歙二县,历经各朝至清达鼎盛期,以其灿 烂、辉煌的徽文化“新安文化”而被誉为东南“邹鲁”。 文化的发展,促成徽商的崛起,“无徽不成镇”是对徽 闭式,正面设门,窗开设在内部向院内和向天井处,墙 体在屋盖以上设马头墙(风火墙或称封火墙),这种局 部处理即可防火防盗,且又丰富了屋盖以上局部空 间,以精湛砖、石雕和局部绘画技艺进行建筑外装饰, 使建筑外造型形态各异、丰富多彩,且又整齐美观,组 含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想象空间。 州商贾遍布各大小城市的描述,商业给徽州地域注入 了雄厚的民间财源,与之相适应的传统徽派建筑技法 和建筑艺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使之在继承了中国南方 悠久的传统建筑技艺的基础上,并有所创新、发展,徽 派建筑风格独特,自成一派,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传统 建筑艺术l】 ]。 1徽州民居的建筑结构 徽州民居的结构型式多为砖木结构。柱础采用 础垫石,上置石柱础构成。屋架采用大木作榫卯结 构。围护墙采用砖础,开线砖灌斗式自成体系承重, 柱墙间采用铁木拉牵联结。 改革开放以来,徽州诸多古城、镇(歙县古城、绩 溪古城、黟县西递宏村等),被国家列入历史文化名城 和古村落加以保护,充分彰显其历史人文价值l3 ]。 作为现代建设者,必须学习和继承传统建筑技 艺,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为保护、建设、改造古城镇提 供技术支撑。 2徽州民居瓦作用材与做法 瓦作在民居的施工操作方面为砌筑墙体、屋面铺 作和大门顶的门罩、门楼制作等,明清的墙体砌筑多 数为“斗墙”,墙厚八寸有余,用一种窑烧大号“开砖”, 一本文对徽派建筑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向徽派建 筑传人、匠师学习请教,试对徽州传统民居建造基本 技法进行研究探析。 徽州民居基本做法(徽派建筑种类涵盖广,如楼 亭、榭阁、园林、牌坊、塔碑、水口建筑等),种类繁多, 建筑各异,以民居为例,徽州民居最具独特风格的是 其外观造型和艺术加饰,一般体现在正立面及屋盖部 收稿日期:20O8一O8一l4;修改日期:20O8 lO—O7 板一牵砌法,斗内用碎砖和土填实,俗称“灌斗墙”, 灌斗有干湿两种,干斗为碎砖瓦砾混干土填实,湿斗 则采用红泥土和水调成糊状,一层碎砖碎瓦、一层糊 状泥巴灌实。其砌筑墙体用红泥浆和石灰以1:1比 例调成。 砌筑墙体和砖雕门罩(门楼)、屋面铺设所用的 作者简介:罗先松(1952一),男,安徽宁国人,安徽省绩溪县建筑工程监督站工程师 766 《工程与建设》2【)()8年第22卷第6期 砖在尺度、质地方面都不相同,墙体砌筑所用的是 一种按(鲁班尺)长度一尺一寸、宽五寸、厚一寸的 大开砖,门罩和门楼制作所采用的砖是经过洗浆沉 淀的细土制坯烧制而成,其色泽青灰,质地细腻,便 于精雕细作。其雕刻用砖尺寸有尺方、二五八和一 四七三种,屋面铺设是一种长六寸、宽四寸、厚五分 的望砖。 民清民居的格式有“一脊翻二堂”和“前厅后堂” 二种,前后都设天井,俗有“四水归明堂”之说法。正 屋山墙为“悬山”,悬山砌筑博风、其余一周墙体都砌 至正屋之檐口,除正面开设一出入大门,有的也在后 堂侧开一小耳门。 一周墙顶和悬山博风顶都采用水磨砖以方、圆、 凹型线条砖以工字缝以白灰膏砌筑挑出,俗称“三线 横排”,三线横排下脊部称博风,平型围墙部称“跺 板”,亦用水磨砖贴面做法。 3屋面铺作 正屋面铺作,先在木椽上用白灰膏嵌缝铺砌望 砖,尔后铺盖青瓦,明清的瓦尺度较大,其长度为八 寸,宽度六寸、厚度约五分(鲁班尺),檐口为花边、勾 头、滴水,脊部为大平瓦将两坡屋面的板瓦和盖瓦覆 盖紧密,大平瓦之上立坐青瓦压顶。 一周围合的墙顶都超出室内檐口,该墙顶采用 “双落水”做法(类似围墙顶做法),内外有檐,檐部都 为花边沟滴,脊部盖瓦同正屋脊,前后四角顶部向前, 后二方向各安装一博风板,博风板上自下而上安装一 六角礅、大平瓦、雀尾(飞),坐吻,坐吻后立坐青瓦依 顺延伸至正屋脊部。 脊部悬山顶铺盖二路“蓑衣”,蓑衣瓦上覆盖瓦与 围墙顶立筑瓦成一线。所有内外檐部的坐盖瓦之间 空隙处均用砖坐砌密实,谨防脱落。 4外加饰工艺技术 门楼和门罩多数都设在正面的大门上,它不但 起到遮挡门上的雨水,而且是民间建筑在艺术上的 一种加饰手段。明初为木构门罩,其出挑较大,约 三尺有余。明末都改为砖雕贴面做法,但式样未大 改变,式样气魄大方,造型奇特较粗旷。它的做法 都是采用水磨砖雕安装而成。大门框用麻石制作, 所谓“门岩”,它以门槛、二门柱和一门岩头组合安 装而成。 粉刷绘画是徽帮匠师常采用的外加饰艺术,粉 刷是以白灰膏直接粉墙打底,尔后刷浆至不见裂缝 为止。墙面绘画着重于图案的构思,主体画面亦为 楼台亭阁,人物山水及花卉鸟枝等,并在墙的转角 和檐口部位用墨线水平和垂直画出,以显轮廓整 齐、墨白分明之效果。 5楼地面做法 民居底层地面都为“三合土”地面,其做法是二成 中粗砂、一成干石灰粉,即二比一的比例,将其拌和均 匀,尔后用红泥浆渗入砂灰中翻拌至相应湿度即可。 操作时,先将地面之杂土清除,用陶制缸、罐倒覆放 置,间距约三尺,缸、罐之间填鹅卵石,尔后上三合土 夯拍压光做假方砖铺地式。 楼层地面,其做法是在木作的楼板上铺一层箬叶 (一种小苦竹之叶,包棕子用),箬层上铺一层中砂、尔 后切边成方的方砖,用白灰膏嵌缝筑坐。底层三合土 地面做法主要是防潮,楼板上铺地面方砖之做法能 防火。 6结束语 徽州古民居建筑风格和雕刻、绘画艺术是古民居 装饰的一支奇葩,表现出惊人的创造才艺,它们和建 筑一起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具有民间艺术的朴素风格 和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的艺术宝库,体现了徽州人民 崇尚自然,道法自然,建筑与自然溶为一体,达到天人 合一的境界,为世人所瞩目。 我们试图通过上述探析,进一步了解徽派建筑 的历史,认识其宝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物价 值和艺术价值,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 传统文化。在古城镇的保护和建设工作中得到一 些启迪。 [参考文献] [1]姚承祖,张志刚.营造法原(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86. [2]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l_ [3]绩溪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绩溪县志[M].合肥:黄山书 社,1998. [4]徐欣,许 艳,张丽娜.徽韵水墨的迷失[J].工程与建设, 2OO7,21(6):867—868,870. [5]胡颖.从民俗学角度看徽州古民居的主要特点[J].黄山学院 学报,2OO5,7(4):16—18. 《工程与建设》2OO8年第22卷第6期 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