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工业部门就业变化规律及借鉴意义研究

2020-06-07 来源:易榕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型工业化的逐步发展,我国工 资本投资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和50年代末期的年增长 业化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幅度也将加大, 率分别为5.1%和6.3%、2.6%和3.8%,人均资本量的年增 这势必会对工业部门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探索世 长速度也分别为2.9%和5.7%、2.1%和3.4%,虽然固定资 界各国工业与就业变化的发展规律,对于妥善解决我国工 本投资获得了较快的增长,但两国的就业量却没有以相应 业产业变化中的劳动就业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的速度增长,反而就业的年增长速度分别从20世纪50年 代的初期的2.2%、0.5%分别下降为0.3%、0.4%。 (二)技术进步对于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影响 .要素投入与工业部门就业的变化规律 资本、技术、劳动力是工业产业投入三大基本要素,这 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其中前两种要素对劳动力投 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进步推动着产业结构调 整、升级、进而对劳动就业产生影响。一般来说,技术对工 入所形成的影响,则形成了劳动力就业问题。 (一)资本对劳动力要素投入影响 业部门的就业影响可以分为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 第一,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这也是技术进 般工人的应用,而相应增加技术工人(熟练工人),而前 在工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资本密集程度有逐步提高 两个方面。 的趋势,它对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主要存在于短期和长期的 步对就业的直接影响。技术的进步,一方面是企业会减少 一从短期来说,资本投入的增加,会增加企业的生产规 者的下降幅度普遍快于后者的增长速度,就会导致就业人 模,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资本与劳动力的互补效应 数的减少。例如在20世纪60~80年代,美国科技取得了 会表现得较为明显。而从长期来说,资本投入的持续增加, 较大的进步高,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 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高,但在1975~1991年间,物质生产部门的失业率长期维 持在10%以上,1975年到达18%。 l 联郫德l菌蒂英堪费_瘩较又蔫鬣Ⅱ蜡 皖( l卿~l铂2年I le58~le60年I 1T-aO ̄l952年【195 ̄B""1950 项目 .第二,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的分工及产业链的延 固定资本投赞 r_就班… 一…r o ~一 一 … 均赘 蓦 I 2lg T t l ¨3 4 霹 : 联兮粤欧趔聋_勇每蛹,蔓 熏 口年代的致 簪耱》, 暮 l,嚣,壁垒蝈l9 e乎枣照・ I 5i 、6 3 2 6 3 8 伸,会增加就业岗位,这也就是技术对与劳动力就业的间 接影响。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 资料来源:联合国欧洲委员会编, 0至70年代的欧 末期,美国在维持技术进步同时,并没有减少总就业人数, 洲经济》,6页、1 5页,联合国1 970年出版。 集团经济研究2007・1 0月中旬TU(总第245期) 相反就业人数还是在持续不断的增加,其就业总人数增长 以联邦德国和英国为例(见表1),这两个国家的固定 速度基本上都保持在1.5%以上。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宣ji—■■■■■■■■ ■隧隧 j l l(三)要素投入与工业部门就业结构的综合影响 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上升,工业产 产业要素投入的规律表明,要素投入结构主要有三 值比重和就业产值的差异是越来越小,并倾向一致。到20 种,即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要素投入 世纪末期,西方发达国家这二者的差距基本上都已缩小到 的变化意味着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结构的演进,它是一个 1—4个百分点之内。例如美国,1950年,其第二产业产值 从低级走向高级的顺序演进规律。这个规律表明,产业的 比重为38%,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30.9%,二者相差7.1 最初形态是劳动密集型;通过资金积累后,进而转向资金 个百分点,差距缩小为0.8个百分点。 密集型;随着技术进步和集约化形式的革新,社会产业结 构就会不断地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如在19世纪,劳动 三.工业部门就业结构变化规律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工业部门就业结 密集型产业在美国整个产业中占主导地位,进入20世纪 构在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一般变化规律。我国应 后,开始转向资金密集化和技术密集转化。从表2中可以 结合自身国情,参考这些规律,妥善应对工业产业发展中 看出,从1960年到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 型产业附加值比重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3个和 9个百分点,就业比重也分别下降了4个和3个百分点,而 在此阶段,技术密集型产业就业比重上升了7个百分点。 产业 附加厦 1 斟 ^藏 I960年I 1970年I I卸年lI960年I 19"/0年I 1960年 舅动雹熏丑产业 I8 j I7 i I5 l 盯i z.f ∞ 疆_譬熏墨严3l “l ‘l i 35 l ∞I ∞i 篇 EjI露熏鼍严业 ∞{ |2 { so l 篇} ∞f |2 量料采坶I孛柙 .r暑,‘生产姜t窖暴童产业论'。22页,寸■计列出版盐。l’’5牛- 资料来源:李耀新著,《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论》,22 页,中国计划出版社,1 995年。 总的来说,随着工业产业结构变化,其产业层次升级 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 具有一定技能和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量将逐步上升,而 对一般劳动力的需求将会逐步减少。产业结构演变中要素 投入的变化,使得结构性失业成为导致就业问题的主要原 因之一,这使得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数量型失业为主 将会逐步向结构性失业为主转变。 二 工业部门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规律 第一,在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部门产值和就业比 重会发生相应变化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历来看,随着该国由农业转向轻 工业、重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工业部门在整个社会中的就 业比重都会经历了一个从上升到下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及比重也将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 出现先升后降的过程。以英国为例,从1950—1985年,英 国制造业及建筑、公用事业的劳动力比重占总就业入口的 比重持续下降,从48.2%下降到32%,降低了16.2个百分 点。 第二,工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变化将趋于一致 从各国的工业化发展情况来看,存在工业产值比重与 就业比重有一个差距逐步缩小并倾向一致的规律。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产值比重一般都要高于其所容纳 的劳动力就业比重。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即20世纪50年代中期,其工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都还 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1950年时其差距在7.1个百分点、 德国为7个百分点、法国为6.6个百分点,而后起工业化 国家韩国年差距还在10个百分点以上。但随着工业产业 所形成就业问题。 (一)要把握工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阶段性 第一,要重视工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就业吸纳能力 的变化情况。在中国工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应充分考虑 中国工业与就业结构变化的特殊性,推动工业发展与就业 的协调发展。 第二,需要把握工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的共性特 征,促进工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工业 各行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区域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在工 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中,会存在落后的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 并存、高层次工业发展区域与低水平工业发展区域并存的 特点。因此,应根据中国产业层次的差异性以及区域产业 结构的差异,逐步推动工业结构的升级与发展,要对结构 变动中所可能出现的就业变化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要促进工业发展中要素投入的协调变化 要充分把握经济发展中要素组合变化规律,促进工业 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 科技水平、资本积累规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劳动力 素质、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及结构、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相 应的产业结构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生产要素的组合也存在 较大的差异。当前,我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 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妥善处理数量众多的劳动力就业问 题。产业结构变迁中,就业弹性系数的下降,无疑是增加了 问题的解决难度。虽然要素组合的这种规律会给我国的就 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但这是工业发展中必然遵循的规 律,因此,中国要结合这一规律,稳步走好中国要素组合向 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方向发展的各个步骤。 (三)要充分结合区域要素禀赋,选择合理的工业发展 战略 中国在推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资源禀 赋,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对 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大国,也不能一味追求 产业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消费品的需求过多定位 在少数高收入阶层,容易促使生产结构向“奢侈品”行业倾 斜,造成新的结构扭曲。最重要的是,单纯调整结构,势必 引发更多的失业,并由此进一步加剧社会购买力不足,致 使“相对过剩”更加严重(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集团经济研究2007・10月中旬刊(总第245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