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孔子教学思想与当前教育理念

2024-01-06 来源:易榕旅网


谈孔子教学思想与当前教育理念

作者:佚名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至今仍然是我们国家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支柱。特别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的思想精深博大深远浩淼,是一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圣水。我们要学会从孔子思想中汲取那无尽的丰富养料,开拓、创建更加进步、更加科学的现代教育。培养博学多才的21世纪人才,让教育事业灿烂辉煌。

关键词: 新课程 教育理念 孔子教学思想

21世纪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优秀人才成了当务之急,确立适应教育国际化的新型教育理念就成为了专家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为此,我们深刻总结了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因为“新课程”更加接近于教育的本质,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身心得到更好的开发,人格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当前,新课程正在逐步实施,但并非波平浪静,一帆风顺。有人认为新课程是“全盘西化”,是对国外教育理念的照搬照抄,失去中国特色,缺少对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继承,因而实施过程经常磕磕碰碰。但笔者觉得:只要对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一番仔细的推测,不难发现:几千年前的孔子教学思想与“新课程”理念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一、 尊重个性 面向全体 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新课程提出:“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特长与个性已成为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孔子培养的三千弟子中不乏个性鲜明的学生,孔子在教育教学中既注意保护他们的个性特点,又因势利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论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了“闻斯行诸”的问题,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这引起了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人兼也,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壮胆;仲由有两个人的胆量,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的锐气。这是一个保护学生个性因势利导的范例。子路“好勇力”,孔子针对子路“子行三军,则谁与”的回答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意思是说,空手搏虎,徒步过河,临死也不知悔改的人,我不赞赏他;我赞赏的是遇事心理害怕,喜欢通过谋略来使事情成功的人。孔子的循循善诱使子路一步步成为了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不难看出,几前年前的孔子早就注意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并顺势引导的重要性。

《三字经》有云:“人之处,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德的可能性,“习相远”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基于对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认识,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从而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他看来,教师施教,不论求教者来自贫或富、贵或*的家庭,都要一体施教,而且他认为只要施教,那么人都会变好,都能自立,而不再有贤愚善恶的区别,不管人的生活面对的是光明还是黑暗,人类的前途总是光明的,教育正是这光明的枢纽。当前我们提倡的教育精神:“面向全体、全面培养、全面发展,人人有得,以学会高质量的生存”和“从孩子出发,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正是要让全体学生得到学习、锻炼、发展的机会,提倡普及意识而并非选拔意识。基础教育阶段并不要求教师去做伯乐,而应该是园丁,应为园丁是用万紫千红打扮世界的。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化、信息化,没有广大高素质的人民,

只凭几个英才是建设不了现代化社会的。所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成为了我们的当务之急,只有百花齐放,才能迎来真正的春色满园,这正是孔子“有教无类”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孔子这一教学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 关注过程、注重实践,灵活应用教学策略

“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是孔子进行教学时的主导思想,他认为“学”是求知的唯一途径,学习上必须勤思,只有勤思才会不断总结、吸取前人的精华,才能实现不断的创新。而且学习过程是需要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思是说,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又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而这与新课程提出的“使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新课程认为“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孔子早就认识到通过实践学习的妙处,这典型地体现在他的教学组织形式上。除个别教学、集体讨论教学外,孔子还采取了游历教学这种独特的形式,他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既看到了春秋时诸侯纷争的社会现实,又使儒家“仁”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他自己周游列国后也曾喟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意思是说,如果有重用我的国君,我一定能在一年内做到纪律严明,三年内能做到国家大治。孔子是多么希望能遇到一位让自己大展身手的明君呀!孔子“学以致用”的观点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如出一辙。

新课程提出:“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并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灵活应用教学策略。”孔子早就意识

到了这一点,他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也就是说对学识高的学生要讲高深的道理,不要限制他的发展,对一般学生就讲一般道理,免得他接受不了。在《论语 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戒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总之,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一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孔子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孔子心里都有数。从而能灵活应用教学策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孔子的教学策略鉴今,针对学生的不同知识积累,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仍是当前教育正在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

三、 师生互动 平等对话 营造和谐教学环境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与指导,实现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是表明孔子是和谐师生关系的践行者。孔子从未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而是出现在学生之中,或与学生结伴同游,或与学生席地而论,或谈志向抱负,或述个人情怀,做到胸怀坦荡,心心相印。孔子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是说:我的确比你们年岁大一点,但是你们在我面前也别拘束。从有关资料上可知孔子比子路大9岁,比曾晳大21岁,比冉由大29岁,比公西华大42岁。但孔子一点也不倚老卖老,更不以师道尊严来压人而是尽量打消他们的顾虑或拘谨,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因此也就有了子路的“率尔而对曰”和其他弟子真情实感的流泻。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揭示了教师工作的本质特征,他一生周游列国,一面进行政治游说,一面进行教育活动,一生弟子三千,真可谓桃李满天下,这都与他的平等、互动、和谐的教学思想密不可分。

孔子作为一位终生奋斗不息的教育家,他不仅培养出大批的人才,而且创立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为后人提供了一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我们当代的教育理念正是在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并将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说》

(2)《语文教学之友》第288期 第291期

(3)《中国人的圣书——论语》

(4)《孔子思想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