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无声戏》中的“节妇”形象

2023-04-24 来源:易榕旅网
第3l卷 第4期 Vol_31 No.4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5年4月 Apr.2015 浅析《无声戏》中的“节妇"形象 张炫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6) [摘一要]话本小说作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文体,有着其独特的文体特征,本文通过对《无声戏》中“节妇”这 文化现象的探究,期望使人们对于话本小说的认知会更加深刻,对古代文化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话本;节妇;45家 [中图分类号]I2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5)04-0033-02[收稿日期]2014—11—18 话本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发展中的一类文体,鲁迅 听到的两件事来讲说,由此可知,李渔的创作大部分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定义:“说话之事,虽在说话 是自己搜集身边生活中的资料,使之成为素材,然后 人各运匠心,随时发生,而仍有底本以作凭依,是为 在创作时拿来用,并通过这些素材来表现自己的观念 ‘话本’。”_】 鲁迅先生把说话人所依据的底本称为话 和想法,大体上是对他人的规劝,亦或者表明自己的 本。石昌渝先生在《中国小说源流论》中说道:“书面 心志。本文主要是选取《无声戏》中的两回来探讨一  化的‘说话’就是话本小说。话本小说不是说话人的 下有关古代“节妇”的问题。“节妇”之于文本 底本,而是模拟‘说话’的书面故事。” 随着理论研 一、究的不断深入与趋于严谨化,石昌渝先生的理论无疑 在《无声戏》十二回中,有两回很明确地讲到“节 有着更多的赞同者。本文所要谈及的便是清代的典 妇”。即第五回的《女陈平计生七出》和第十二回的 《妻妾抱琵琶梅香守节》。首先了解一下第五回中的 型话本小说《无声戏》。 话本小说最初的形态是说话人和平民百姓交流 女陈平,“女陈平”即是崇祯年问陕西西安府的耿二  的一种雅化的载体,而话本小说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有 娘。耿二娘名字取于此是因为丈夫姓耿,排行第二,着说话艺人说书的特点。每篇都有着人话和韵文,在 所以被称作“耿二娘”;年龄不详,未曾有子嗣,大概也 关于文化程度有讲到“不读一句 《无声戏》中,人话一般都是一首诗或者词,但更多话 是二十出头的妙龄;语则是作者的评论,通过作者直接的叙述声音,让读 书,不识一个字”;对于家庭状况也道“家道贫穷、尽过 者更加明确主旨并通透作者的态度(不过在《无声戏》 得去”;婚姻生活又讲到“二娘与二郎,夫妻甚是恩 中有过多作者的评论不可避免会使读者有乏味、枯燥 爱”。那为何称耿二娘为“女陈平”呢?是因为耿二娘 的感觉)。话本小说另一个很明显的标志——韵文, 有着陈平一样的聪敏与机智,在娘家做女儿时,就帮 在故事的讲述中,为了使故事更加形象,或者让读者 助别人把钓钩顺利地从喉内取出;嫁为人妇后又帮助 知晓人物角色的心理,会在话本中加人大量的韵文, 妯娌巧妙地医好了受伤的手;等到流贼乱窜、打家劫 在《无声戏》中,韵文的出现明显减少,而且出现的韵 舍、杀害男丁、掳掠并奸淫妇人的时候,耿二嫂并没有 文比“三言”中有着更为浓厚的文学色彩和意蕴。 幸免,也被贼掳去了,她却靠着巴豆和破布机智地躲 《无声戏》是明末清初的戏曲家李渔的小说代表 过了被侮辱的命运,还借着贼头的口,向邻里道出了 借着贼头的手,收获了一笔财富。故事 作,清代顺治皇帝年间便已在创作,但在当时曾一度 自己的清白,被列入禁书之内,一直到后来更名为《连城璧》才有了 中的耿二嫂,是普通的一个民妇,在贼寇流乱的光景  ] 出版的机会,整部书共有2O篇。在中国古代便有“无 中,利用聪明才智持守着自己的贞节。声胜有声”的论断,李渔取名为“无声戏”,显然是与有 在笔者看来,耿二嫂并没有像其他妇人一样,为 言,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耿二嫂是女陈平。在 声的戏曲作比较,是把无声的戏剧以小说的形式向大 了求得生存而违背当初与丈夫许下的以死保节的誓 家呈现,其用心颇为良苦。 李渔的《无声戏》独创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重,比 复杂混乱的环境中能够利用聪明暂保己身。二是出 如在第十回《移妻换妾鬼神奇》中,李渔为了说明“吃 于对丈夫、婚姻的尊重。在被流贼劫去之初,耿二嫂 醋”对于妇人来说是要不得的,就用了自己看到的和 曾许诺丈夫自己会坚守贞节,并让丈夫等待着自己回 [作者简介]张炫(1990一),女,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小说研究。 34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31卷 来,自己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寻死;三是来自社会舆论 出现“节妇”的原因,以及李渔作为一个思想超前的文 的压力。在要求女子坚守“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里, 人所流露出来的某些矛盾的思想倾向。 名节对于女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尤其是“为夫守节” 李渔,出生在明末繁华的江浙地区,多次科举不 观念盛行的明代。耿二嫂借贼头之口让自己的丈夫 第就放弃了做官的打算,开始了文学创作,因其本身 和邻里都明白,自己仍是清白之身,比自己去空口解 聪颖,有着很高的文学造诣,所以论著颇受大家欢迎, 释更有可信度。在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起很大作用 并组建家庭戏剧班去各地演出,还为了维护自己的著 的封建婚姻里,很难从文本中直接找到耿二嫂的忠贞 作权,创办了一个出版社。可见李渔是一个有着卓越 是否有爱情的因素,所以这个因素暂且忽略不计。 才华、前卫思想并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无声戏》的最后一回《妻妾抱琵琶梅香守节》, 在《无声戏》第五回《女陈平计生七出》中,李渔 首先依然是了解一下守节者碧莲这个人,碧莲是江西 建昌府一个秀才马麟如的通房,因为马麟如有着正妻 罗氏和妾室莫氏,所以对于碧莲也不甚宠爱,尤其在 妻妾明志一定会在丈夫死后为其守节时,碧莲并没有 信誓旦旦,致使马麟如越发地不喜欢她;碧莲也未曾 得到一子一女,在马家并没有地位,更没有过多的防 身银子。然而,在马麟如去世的假消息传回后,碧莲 却是第一个提议并凑钱将丈夫尸体带回来,面对罗氏 的劝嫁,不曾动心,待罗氏和莫氏再嫁后,无偿地守在 家中,并细心地照料着莫氏所生之子。等到真正的马 麟如考取功名回来,才是历经了人生的冷暖凉薄,对 于碧莲的守节甚是感动。 如果说文中的碧莲能坚守贞节,在笔者看来不如 说她能坚守封建社会对女子的规范和苛求。自然,在 碧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子的美好的品德,作者对碧 莲的态度也是肯定的,所以,碧莲坚守住了自己的贞 节,同时也坚守住了自己的幸福——马麟如将碧莲扶 为正室,并连生二子。 李渔对笔下两位节妇的塑造使用了较为相似的 叙述模式:平凡的生活背景(普通人家的妇人)——经 历了人生的波折(耿二嫂被贼寇掳走,过着心惊胆战 的生活;碧莲被丈夫嫌弃,被主母小看,还带着别人的 孩子在辛苦度日)——获得了美好的结局(耿二嫂没 有被侮辱,并获得大笔财富;碧莲做了大官夫人,膝下 有子养老)。只是持守贞节的方式和目的不同,就如 以上已经分析过的:耿二嫂是出于对于丈夫、婚姻的 尊重和社会舆论的压力,靠着自己的聪明守得贞节; 碧莲出于封建社会固有观念的影响,靠着自己憨厚老 实的性子,为“亡夫”守节而得以善报,二者都合乎“因 果报应”的观念。 二、“节妇”成因微探 对于“节妇”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自然与当时的 社会有着莫大的关系。中国自古以来便要求女子对 于贞节的赤诚,从贞节牌坊的出现以及不断扩大化就 可以看出来,在这里,主要谈论一下在李渔的笔下会 俨然将一个普通的妇人比作一位大名鼎鼎的谋臣,极 力地赞扬妇人的聪慧,无疑是打破了封建社会中女子 地位低下的传统,甚至是为女子呐喊,这也是李渔性 格中的独特一面。但在此回中的人话,李渔是用“忠 孝节义”的美名然后谈到“节”的,他认为非得一试才 能探出真伪。可见,李渔仍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认为女子守节是一美谈,并且是大力鼓吹“节”的。在 十二回《妻妾抱琵琶梅香守节》中,人话之时,李渔就 告诉读者,他要讲的是关于寡妇改蘸与守节一事,并 导出本回是“激得着”的一个“奇闻”,在李渔的观念 里,作为妻妾是本应该“激得着”,作为通房本不被“激 着”,结果却刚好相反,这就是李渔称之为“奇闻”的原 因,所以,在这一回中,李渔的劝告意味是显而易见 的,而且通房因守节而有善终,则又合乎“因缘果报” 的观念。 所以,李渔是进步的,他有着与当时社会不相符 合的观念,肯定女子的地位,极力塑造完美的女子形 象——赞扬女性的智慧、肯定女性身上的良好品德, 以上两篇就是极好的明证。同时李渔也是传统的,他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利用无声之话本来表露A己内 心的声音——规劝世人的德行,并且对于女子守节的 观念实际上是鼓吹的。通过对话本小说《无声戏》中 关于节妇文本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古代妇女的进步性 与守旧性,“节妇”的出现也并非偶然,社会使之然也, 作者使之然也。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94. [3]李渔.无声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白彩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