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主旨:
介绍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中常见的范畴、研究成果、前沿动态,多角度考察中国传统社会的构成、运作、变迁,集中于群体、阶层、生活和意识方面的探究。 课程目标:
1.通过本课,使听众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各方面有个轮廓性的整体认识,对当代社会中深淀下来的旧社会因素有所了解。 2.
课内任务:
1.主讲要在导论上点明本课程主题、主旨、主要内容及意义,在此后按大纲依次讲解,间有讨论和师生、生生互动。内容要精简、有逻辑,大节小节皆有规矩相蹈。
2.推荐与本课密切相关的书、文,提前预告下或下下周的讲课主题,组织读相关主题书文者,在每周第二节中的某时段,鼓励其上讲台就相关的问题作讲解,后由对此课题有过阅读和了解的师生点评。
课外任务:
1.组织听众,分组整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要事记(参考《中国文化史年表》)。
2.推荐阅读经史子集中的部分典籍,并初步勾勒其中的社会史史料,加以必要的说明。
3.推荐百余书文,两人或四人为一个阅读小组,读书并写报告,互相承诺不抄袭他人,所写均真实的个人体会。 4.平时表现、期中报告、期末作业。
课程大纲:
中国古代社会史课程大纲 一、导论(1周2个课时) 二、社会结构(1周2个课时) 三、社会群体(1周2个课时) 四、社会阶层(1周2个课时) 五、民间社会(1周2个课时) 六、社会意识(1周2个课时) 七、社会运作(1周2个课时) 八、日常生活(2周4个课时) 九、社会问题(1周2个课时)
十、期中考查(1周2个课时)
十一、社会史料探究之一(1周2个课时) 十二、社会史料探究之二(1周2个课时) 十三、社会史料探究之三(1周2个课时) 十四、社会史料探究之四(1周2个课时) 十五、期末总结(1周2个课时)
备注:
拟利用2013年秋冬两季1学期、17周的课时,讲授中国古代社会史,听众为2011级(大三)学生,计240余。
国庆、中秋放假,二班、三班将受到影响,会减少2周计4个课时。
第一讲推荐书目
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冯尔康等《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6年。 李泉等《中国古代社会史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龚书铎总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常建华《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 周积明等 《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 何兹全《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之《如何研究社会史》,第38-56页,三联书店2001年。 胡志宏《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汉学领域的社会史研究》,大象出版社,2002年,第172-284页。
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常建华《观念、史料与视野:中国社会史研究再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何兹全《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之《如何研究社会史》,第38-56页,三联书店2001年。 胡志宏《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汉学领域的社会史研究》,大象出版社,2002年,第172-284页。
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常建华《观念、史料与视野:中国社会史研究再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吕思勉《中国社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卫聚贤 :《中国社会史》台北石宝出版公司1975 李宗侗《中国社会史新研》,中华书局2010年。 熊得山《中国社会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池子华《中国社会史教程》上编,P1-92,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毛佩琦《中国社会生活史·岁月风情》,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年版。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吕振羽《中国社会史纲》,耕耘出版社,1949年。 周谷城《中国社会史论》,齐鲁书社1988年。 邓初民《中国社会史教》程,文化供应社1942年 姜蕴刚《中国古代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47年
庄华峰《中国社会生活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料》,线装书局2010年。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1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6卷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陈劲松《儒学社会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1979年。 马新、齐涛《中国远古社会史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马新《两汉乡村社会史》,齐鲁书社1997年。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中国人大出版社,2008年。
第二讲推荐书目:
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葛承雍《中国古代等级社会》,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沈大德、吴廷嘉:《黄土板结——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探析》(中国社会史丛书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杜正胜 《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台湾联经出版公司 1990年。 杜正胜 《古代社会与国家》,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瞿同祖:《汉代社会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玉波: 《中国古代的家》,商务印书馆1995年。 岳庆平: 《中国的家与国》,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郭沂《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文史哲》2003年06期。
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 天津大学 博士 学位论文,2010年
陈曼娜:《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及其在近代的转型》载《史学月刊》1996年第2期。 西嵨定生:《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杨张乔《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思想特征》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4年02期
沈大德、吴廷嘉《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探析》《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第2期。 赖志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伦理特质》,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吴晗、费孝通 等《皇权与绅权》 岳麓书社,2012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