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
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势在必行的举措。2008年6月,我们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高一、高二两个年级6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学生家庭平均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故媒介接触的种类以及媒介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多。我们采用自编问卷,通过焦点团体组讨论并借鉴其他相关研究调查问卷,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的定义编制而成,问卷的设置是根据对媒介素养赋予的一种可操作化定义而形成的,主要将媒介素养分成选择、理解、质疑、评估以及传播等5个维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8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其中,高一165人,占57.29%;高二123人,占42.71%。通过调查分析,高中生接触和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其媒介素养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高中生媒介素养中的“选择”素养
1.高中生选择和接触媒介的类型多样且时间较长
高中生每周媒介接触行为在他们的课余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虽然各种媒介接触的次数近于相同,但是接触网络和电视在高中生的媒介接触活动中占有的时间比例最大,因而我们进行媒介教育实践时也应适当增加对网络素养和电视素养的教育比重。
2.高中生接触媒介的动机主要是获取信息和娱乐消遣在考察高中生媒介接触动机时,答案集中在“获取信息”和“娱乐消遣”两个方面。在开展媒介教育时应该注意到学生对这两方面的需求,给予积极的引导。
3.高中生选择媒介内容依媒介形式不同略有变化
高中生主要收听的广播内容是“娱乐类”、“新闻类”,其次是“学习类”;主要收看的电视内容为“影视剧”、“体育娱乐”、“时政新闻”;主要阅读的报纸内容为“时事政治”和“体育娱乐”,其次是“时尚”、“文学”;主要阅读的杂志内容为“体育杂志”和“文学类”、“时尚类”;主要在网络上浏览的内容为“玩游戏、聊天、贴吧”,“浏览新闻,获得资讯”,“打理博客等个人主页”,以上情况可以为我们媒介教育实践教材的编排提供参考。
4.手机新媒体的选择和接触水平不高
在调查高中生主要使用的手机功能中:“通讯交流”仍然是第一位的,手机新媒体在高中生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开展手机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向同学们介绍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诸多便捷因素,引导同学们去更好地利用手机媒体。同时也要谨慎预想手机媒体在发展中可能会带来的对高中生不利的影响和问题,以便全面提升手机新媒体素养水平。
二、高中生媒介素养中的“理解”素养
1.对媒介内容的理解主观性过强,且流于表层信息 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其一,高中生理解新闻图片时,放大或缩小图片表现内容的现象较为严重。可以看出高中生对媒介信息的解构能力较差,而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解构能力,透过表层信息深入到信息内容内部,并对此做出正确有效的取舍。其二,高中生理解新闻标题缺少客观的态度。 在理解新闻标题的含义时,仅有8.77%的同学做出了相对理性的选择——“陈述事实,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从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媒介表征和建构缺乏清醒的认识,媒介理解上仍存在缺陷。针对高中学生的理解现状加强媒介的解构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题中之义。其三,高中生理解流行文化不能体会到载体背后的深层含义。对影视剧的理解,7.66%的学生选择关注“演员和导演的名气”,6.38%的学生表示“没想过,只是看而已”。这两部分学生的理解处于浅层次。“注重故事情节”则有相当大的比例,为60.43%。媒介教育应让同学们认识到,媒介内容形式的主要的意义不在于影片表层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其超越于载体的意义。其四,高中生理解广告现象的水平相对较高。调查显示: 84%的学生能够指出广告是利润的主要来源。
2.新媒介中网络较“热”、“手机”较冷,新媒介和传统媒介关系失衡
数据显示,对于媒介的选择,网络还是学生的首选,其次是电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中生对于新兴媒介的选择,表现出对网络的高频度使用。我们应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关注的基础上,重视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另外,手机作为新型媒体的使用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如何发挥新媒体在高中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探索。
三、高中生媒介素养中的“质疑”素养
1. 不同类型、不同角度的信息质疑水平不同
具体表现为,首先,对社会新闻质疑水平亟待提高。高中生认为媒介信息与社会上真实发生的事情的关系“大部分符合”的占86.71%。其次,对广告真实已经有了初步的辨别能力。对于广告对商品描述的真实程度时,高中生普遍认为广告存在虚假成分,没有传递真实信息。这说明高中生对这些虚假信息已经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开始用批判性思维去解读虚假的部分。第三,对娱乐新闻真实性存在漠视的现象。对媒介报道娱乐新闻的态度,42.46%的人不会思考娱乐新闻的真实程度,这样做的结果会使接收的信息全部保存在记忆中,而不是进行筛选后保留有价值的信息,对娱乐信息持漠视的态度从而不去思考辨别也是质疑能力缺失的表现。
2.对媒介自身运作机制认识不够全面
高中生普遍认为政府政策和媒体经营者会对媒体报道新闻事件产生影响,其次才是记者、编辑,相对较少的学生认为广告商或者企业会对媒体产生影响。仅有8.85%的学生会选择正确答案。可以看出,高中生对媒体建构中的机理和因果关系并没有深入系统的了解。
3.对媒介对自身影响的分析呈矛盾状态
80.00%的学生对媒体报道的观点大部分赞成, 80.99%的学生认为媒体的新闻报道在形成自己的观点中只起到辅助性的作用,这便形成了一个矛盾。而大众传媒的观点有的是明显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地表现出来,有的却是内隐在它选择性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当中,最终在受众头脑中形成了“主观现实”,而这种“主观现实”将直接成为人们现实行为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观点是直接成为个体观点的依据。 四、高中生媒介素养中的“评估”素养
1.对媒介自身功能的评估不够全面
在所有的功能中“传播信息”“提供娱乐”比例最大,说明高中生对媒介功能的评估水平不高。同时,“加强社会联系”和“政府的“喉舌”等功能是与我们的国情相联系的,对这些功能缺少认识也能看出高中生对媒介功能处于一种片面理解、片面认识的状态。
2.对媒介传播道德的评估趋于理性
在评估媒介报道暴力、色情信息时,调查结果显示, 66.43%的学生选择了“反应了一些社会事实,但内容低级趣味,媒体报道应有所节制”,可见绝大多数高中生既能看到此类内容的社会性,同时也知道此类消息的弊端,评估水平较高。
3.对媒体提供的观点具有基本的理性评估的能力
调查发现,高中生接受、理解和评估媒体信息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意识来选择和判断媒体给出的观点。一部分人对媒体信息还是过分的依赖,也反映出高中生心理的不稳定性因素。
4.“网游”评估能力较高,“网友”评估能力较差
在网络游戏中, 66.67%能够辩证地看待网络游戏,属于评估较高的水平。但是1.43%人选择了“不能控制自己”,体现出高中生心理的动荡性。网上交友方面,22.42%的人把网络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也看到了网络的虚假性的存在。8.54%的人对网络作为交友工具的评估过于绝对,水平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另外还有69.4%的人将网络这种交流工具全盘否定,评估水平并不高。
五、高中生媒介素养中的“传播”素养
1.对新媒体的传播功能使用高于传统媒体调查发现,“第四媒体”网络和富有争议的“第五媒体”手机显然在高中生当中充当着发布信息的重要手段。其次便是报纸、杂志这类传统的纸质媒介。在开展媒介教育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学生们使用媒介进行传播的特点,由于新媒体的利用情况高于传统媒体,因而决定了教材中对于新旧媒体的侧重点不同。
2.使用媒体传播信息能力有待提高由于传统媒体的利用可能较低,加之高中生对新闻报道的结构认识不足,并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新闻报道,因此也就不具备利用报纸传递信息的能力。在使用网络媒体时,对于制作网页和播客传播视频这类需要技术手段或硬件设备的传播方式使用较少。在开展媒介教育中需要帮助同学们了解必要的新闻基础知识,同时传授给同学们一些常用的制作方法,并且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向同学们解释在制作环节中可能对媒介信息产生的影响,了解到“把关人”性质和作用,全面提高同学们的媒介素养水平。 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3. 网络传播中的“自我认同”问题不可忽视
在网络媒体中有更多的人敢于发表自己现实生活中不敢发表的言论,批评与自己意见不符的“陌生人”。这种行为带来的问题就是出现网络自我认同问题。对于新媒体的媒介教育来说,由于高中生对于新媒体利用率较高,参与性较强,在教材中对于新媒体就更应该侧重内容的选择和人格培养等问题。
4.主动传递的信息形式多样,并以轻松信息为主大多数高中生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一些信息传递给他人,内容以轻松娱乐的信息为主。高中生对于娱乐、体育等新闻有着较高的兴趣。因此,在教材中涉及到的媒体内容的选择应符合高中生这一特点,可以从轻松娱乐的新闻出发,并逐渐延伸到政治类新闻、社会新闻及其他形式新闻的制作上。
综上,高中生媒介素养水平在不同维度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针对高中生的媒介教育实施需要结合高中生的媒介接触特点、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育环境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并在教学中对教育内容有侧重地选择,选择适当的契机,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形成媒介教育的氛围。在开展媒介素养的阵营中,学校发挥的是主要作用,但是也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长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业新媒介素养知识,给孩子应有的指导,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和家长要搞好配合,共同促进高中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同时,学界也可以通过开设网站提供指导的方式直接介入到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中来。
(注:该调查为2007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中生媒介素养课程实施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李禹谖、崔辰毓、梁伟红、刘柳、翟洪媛、王建平为该课题组成员,分别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2006级本科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级本科生。该项目的指导教师为闫欢,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副教授)
\"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
发布 2014-10-15 15:48 来源:赛迪网
昨日,千龙网联合首都互联网协会发布《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57.8%的中学生使用微信沟通,微信成为中学生最主要的聊天工具。但晒照片、网购、扫二维码等习惯,在不经意间造成的安全隐私问题却被中学生们所忽视。同时,还有四分之一的中学生选择在微信中屏蔽家长及老师。
昨天上午,北京市徐悲鸿中学的一间教室内座无虚席,在专家的引导下,60名师生和家长以新媒介素养为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57.8%的中学生选择微信作为与朋友沟通的媒介,微信已经成为他们最常用的新媒体交流工具。有41%的受访者会把网上没见过面的陌生人加入自己的朋友圈,59.4%的受访者会在朋友圈里晒自己、家人或朋友照片,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即近六成受访者会在网上将自己、家人或朋友的照片公开,透露了个人隐私。同时,还有四分之一的中学生选择在微信中屏蔽家长及老师,23.5%的人的理由是不想听父母唠叨。另外,中学生微信中,个人头像的真实程度接近50%,姓名的真实程度超出50%,46%的人会显示个人位置,有四成多的中学生没有设置好友添加验证权限,个人隐私受到威胁。
对于微信内容的真实性,高达69.6%的中学生认为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所有信息来源中,大部分是可靠的。正确辨识虚假与真实的信息、提高中学生安全上网意识,显得至关重要。
此外,扫二维码更是很多青少年的随手习惯,还有37.1%的青少年使用过微信支付进行消费。
针对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报告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比如建议中学生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禁止陌生人查看照片,小心微博相册、签到、足迹等,学会朋友圈照片、地理定位、评论功能等权限设置,合理选择软件安全控件,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学校应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教育使中学生不断增强自控和自护能力。家长应对孩子进行安全上网的引导,让孩子能快速识别网络不安全因素。
青少年课余时间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
千龙网北京9月19日讯 9月19日千龙网发布《青少年课余时间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旨在分析青少年的课余时间分配情况,提升青少年的新媒介运用能力,提升青少年的新媒介素养。
报告显示,青少年的课余时间选择上网的比例高达53%,而选择看电视和体育锻炼的仅为35.8%和11.2%。由此可见,青少年群体绝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被网络占据了,上网已成为青少年课余时间首选的娱乐方式。
从上网浏览的内容分析,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玩网络游戏的占46.7%、浏览影视或音乐网站的占21.4%、浏览新闻资讯的占12.6%。由此可见,近七成的青少年上网行为是娱乐活动(网络游戏+影视音乐+网络小说),仅一成的青少年上网行为是浏览资讯(新闻)。
从网络社交软件使用方面分析,有44.4%的青少年闲谈聊天、26.0%分享照片、14.6%转发网上爆炸性的消息。近一成的青少年表示,自己只要上网就会登录QQ、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还有近半数的青少年会在晚上睡觉前使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 从学校、家庭是否能引导孩子正确上网方面分析,有六成青少年表示自己的学校没有开设网络指导的课程。64.5%的青少年家长只是以说教的形式告诫孩子控制上网时间,少玩游戏,但在防止孩子不受不良信息影响和提高新媒介素养等方面家长没有有效的防范手段和引导措施,这一点也被部分孩子认为“家长的网络知识不如我,从未指导”所验证。
报告还显示出53.8%的青少年青睐于线下公益活动,但也有31.2%的青少年肯定通过网络组织的公益项目可以鼓舞自己更多地参与公益,从帮助人中得到快乐。
由上述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网络已成为陪伴青少年打发课余时间的最好“伙伴”。大多数青少年上网用来娱乐(网游、视频、小说等)的时间占比大,只有较少的青少年上网是查资料、学习,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甚至产生网瘾,影响学业,有效的引导才能促使青少年健康上网。二是目前近半数的青少年表示会在晚上睡觉前使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随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新媒介的应用在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这一比例还有可能增大。三是引导缺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失导致青少年新媒介素养不高,建议学校增加网络指导课程,相关网站开展针对青少年的免费公益讲座。通过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意识。四是青少年课余时间的娱乐活动相对单调,有必要走出室内,与小伙伴们面对面地交流。社会、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多提供适合青少年活动、交流的场所,正确引导青少年对课余时间进行有效地管理,让青少年的课余活动不再只依赖于网络。
该调查由千龙网新媒介素养学院联合首都互联网协会“妈妈评审团”共同发起,旨在了解青少年课余时间安排情况,并从中解析其课余时间的合理性和弊端,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以使青少年们更充分高效地利用课余时间,使青少年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和美好。本调查问卷青少年受访人数4005人,样本真实有效,数据全面详实可靠。这次报告切实调查了青少年利用课余时间的情况,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青少年如何有效利用上网时间、安排课余生活有指导性的意义。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