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谥号

2023-09-17 来源:易榕旅网


引言

随着《芈月传》,《琅琊榜》和《甄嬛传》等古装电视剧的热播,剧中人物的称谓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每说到一个朝代,其帝王的称谓是最为熟悉的。纵观整个历史,在每个时期对帝王有着不同的称呼,如清朝的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周厉王,最繁华时期的唐太宗、宋太祖等。可以看出来有些帝王的称谓是相似的,但是有些又不同。事实上依照中国帝王制度,帝王的称谓是以不同的标准来制定的。周武王、周厉王、明惠帝是后人用他们的谥号来称呼的。唐太宗、宋太祖是用其庙号。康熙帝、乾隆帝则是用其年号。对帝王的称谓依据有三种:谥号、庙号、年号。而其中的谥号、庙号、年号的制定是依据帝王的性格,朝代的盛衰和给予每个朝代的期望等等为依据制定的。

本文依次解读谥号、庙号和年号的由来,特点极其演变。并列举历史上某些朝代或某些帝王的称谓进一步说明其谥号、庙号和年号的特点和发展。

谥号,庙号与年号

一 谥号

谥号是后人对死去的帝王、贵族、大臣及其士大夫等依据他们生平功过所产生的褒贬不一的称谓。谥号最早的定义出自于《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小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后人对帝王设定谥号依据某种相关的规范和细则称为谥法,它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

(一) 谥号的演变

谥号始于西周,《逸周书·谥法解》:“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周公与姜太公死后临葬之时谥号兴起。谥号终于清末,西方列强强行进入,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繁荣一时的清朝最终结束,而谥号和谥法也随即消失殆尽。

西周的谥号是以血缘及其社会等级指导下给予的,得到谥号的人多为以帝王为核心的家族。此期间的谥号只是有尊敬死者之意,并没有善恶之分。由于得到谥号的人多是皇族之人,此时的谥号也应该都是褒义词。

春秋战国时期,此时的谥号有褒贬善恶之分,谥号根据功绩制定。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谥号礼制。

秦汉时期,秦始皇曾废除谥法,到西汉和东汉时间,谥法又从新恢复。在西汉规定了帝王的谥号,百官的谥号沿袭了先秦时期的爵位谥,朝中也正式设立管理王公列侯的谥号职官,与此同时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也有谥号。

魏晋南北朝时期,几个政权长期处于并存的状态,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在继承汉谥法上加以改革,并将运用到自己的政权上。官员的谥号制定打破了爵位限制,功绩是官员得到谥号的主要依据。

唐宋时期。唐代有着严格明确的谥法规定,谥号褒贬分明,议谥相对公平。宋代沿用唐代谥法。在此期间,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昌盛,给予的谥号也有偏重之分,“文”谥号多,“武”谥号少,从这点可以看出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对于恶谥是针对那些行为丑恶阴险无耻的官员,如“丑”“谬”“厉”。随着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谥号谥法也得以完善,严格的给谥程序,确保其公平性。

元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每一个帝王都有汉、蒙两种谥号。汉谥一般四字到十一字不等,蒙谥大都为两字,如世祖为薛禅可汗等。元代的谥法除了为自身设谥,同时也追谥到了历代名人甚至自己的父母。

明代期间,谥号的字数固定下来。大臣的得谥的程序越来越复杂,并且与政治倾向有很大的联系。

清代的谥法沿用明代,只是在程序上更加严格,并且对明代的谥发也有一定的改革。而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更加偏离了谥号褒贬的功能。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的谥号都跟当时的国家政治相关联,不管哪一时期的谥号,最后都是融进其当时的政治经济之中,表现出当时的社会风气,结构和现状,从而巩固当时的政治政权。

(二) 谥号的字数和功能。

先秦秦汉时期帝王大臣的谥号多为一字谥号,如文、武、成、康、安、烈等等。但是也有两个或三个字的,如赵惠文王“惠文”,卫武公谥为“睿圣武”,但是以单字为谥居多。从唐朝武则天开始,谥字越来与多。宋代的两个字的谥号要比一个字的谥号明显增多,两个字的谥号基本上已经成定制。

随着历史的演变,谥号的性质发生的改变,有最初的尊敬先人变成了评议死者,褒贬先人根据此功能,谥号分为三类:褒谥、平谥、恶谥。

褒谥:赞扬类的谥号。如西周的周文王、周武王等。“文”:经纬天地曰文。“武”:威

武睿德曰武。周文王勤政爱才,有太颠、辛甲大夫、姜尚等贤臣。善实仁德,废除炮烙之刑。精通天文地理,著有《周易》一书。 周武王处事果断,有卓越的政治眼光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亲自带兵讨伐纣,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平谥:同情类谥号。如战国时期楚怀王等,“怀”:慈仁短折。战国时期楚怀王熊槐,贪婪成性,屡次中秦国计谋,得不偿失,把楚国的国力耗尽,终于客死在秦。西晋的晋愍帝,“愍”:在国遭忧曰愍。晋愍帝在后匈奴刘曜进攻长安,愍帝投降,受尽侮辱,自己又无能为力,年18被杀,是西晋王朝的最后一个帝王。

恶谥:批评类的谥号。如西周周厉王,周幽王等。“厉”:杀戮无辜曰厉。“幽”: 壅遏不通。周厉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暴虐成性,奢侈专横。周幽王贪婪腐败,不问政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最终致使西周灭亡。

除了以上列举的谥号之外还有行义悦民曰元,温柔好乐曰康,辟土服远曰恒,乱而不损曰灵,恭仁短折曰哀等等。

(三) 大臣文人雅士的谥号

谥号最初只限于帝王和皇族贵族,但是之后也有些大臣和文人雅士也有谥号。古代官员退休或者死亡之后,帝王会给予一定的谥号,称谓官谥,也具有一定的褒贬之意。官谥被认为是最好的政治荣誉,也是一种丧葬待遇。如晚清时期的曾国藩谥文正,李鸿章谥文忠,左宗棠谥文襄等。文人雅士也谥号,称之为“某某先生”或者“某某居士”,而这种称谓是其亲朋好友议定的一个私谥,如陶渊明为靖节先生,李白为青莲居士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谥号脱离了原来的轨道。谥号开始滥用,几乎每个帝王贵族都有谥

号,就连一些连名字都没有起好,甚至只活了一个晚上的皇族婴儿都能得到谥号。谥号失去褒贬功能并且字数增多,唐代之后帝王们的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如唐高宗追封谥号为天皇大圣大弘孝帝王,明太祖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帝王等等。后人对如此冗长并且也并不符合实际的谥号称谓并不理会。而使得谥号越来越脱离平民的视线,随之而来的是用庙号逐渐的代替谥号,成为对先人的称谓。

二 庙号

历代帝王都有庙号。庙号和谥号一样都是帝王去世之后才有的。在太庙里立室祭奠时,由群臣议论所得名号。

庙号从汉景帝时期,才正式的成为作为帝王的一种称谓。但是当时还没有想成一定的制度。东汉之后以庙号为称谓才制度化。

历代的庙号并没有那么严格的制度,也不是每一个帝王都有庙号,如汉朝的刘启无庙号。唐朝某些帝王由于在某种原因也是没有庙号的。但是清朝时期,除了宣统帝王之外每一个帝王都有庙号。每一个帝王也并不是只有一个庙号,如刘邦就有高祖、太祖两个庙号。明朝的朱棣有成祖和太宗两个庙号。

皇帝的庙号有一些约定俗成不成文的规定,一般来说各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谓高祖、太祖或者世祖。如唐朝开元皇帝唐高祖李渊,汉代的汉高祖刘邦,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等。庙号并不唯一,有很多种: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而各代的庙号大部分也是相同的,为了区分朝代,人们习惯于在庙号之前加上朝代的名字,这样更加有利于理解和区分。

三 年号

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西汉汉文帝之前只有纪年而没有年号,一个皇帝不管在位多长时间,只称为某某王或者某某帝。自西汉汉文帝起,皇帝继位或者在位期间有重要的事情发生都要重置纪年的初始点,这叫做改元。汉武帝期间,在改元的同时要改年号,每个年号的第一年叫做元年,改元之后用的名号叫做年号。有的皇帝在位期间多次改元,用了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而明清的皇帝基本上不改元,在这时期我们所叫的乾隆帝,康熙帝等等就是用他们的年号称呼的,也有的皇帝没有年号,像这样的皇帝多是短命的帝王。

年号通常为两个字,但是也有三字、四字和六字的年号,如武则天的“天册万岁”,西夏惠宗的“天赐礼盛国庆”等等。年号并不避讳前人用的年号,有的年号在历史上曾出现过11次,如建兴。这是因为年号的选用是吉利词,而吉利的词语总是有限的,所以历史上重复年号是很平常的事情。正因如此,重复的年号之多,给纪年照成的很大的麻烦,只有弄清某朝某帝的某年号,才能明确的知道是哪个历史年代。年号混乱的现象到明清时期有的很大的改变,明清时期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并且也不改元。

年号的三个作用:

1 年号用来纪年,就是记录时间。

2 年号的使用有着一定的政治作用,表明此期间的祥瑞功败等。

3 年号变为一种名称称谓,指明哪个时期的哪个皇帝,便于记录事情。

(一) 清朝的年号

由于明清之前的年号多又混乱,只举清朝时期的年号进行解读并阐释其年号的意义作用。

清朝是满族与汉族混合的年代,其年号也有满语和汉语两套年号,但是两者在意义上是相同的。如天命,满语是天之有命。顺治,满语是顺利统治。康熙,满语是平安、太平。乾隆,满语是天的扶助。咸丰,满语是一切丰足。宣统,满语是光明之路等等。

清朝的年号也暗示出一定的历史意义。

天命,满语是天之有命。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年号。作为清朝的始祖,努尔哈赤统一了四周的少数民族部落。年号起为天命,实际上为将来入住中原提供了一种神秘性。

顺治,满语是顺利统治。清世祖福临是清入关的第一位帝王。少数民族满足入住中原困难重重,年号为顺治是希望福临帝王能够稳固基业,长久治安,实现顺利的统治。

康熙,满语是平安、太平。清圣祖玄烨。孝庄太后所起的康熙是希望能够有平安,太平的盛世,因为当时三藩叛变,鳌拜专权等等不稳定的因素。而康熙帝是历史上出色的帝王,平三藩,缉鳌拜,真正实现了天下安康、太平。

乾隆,满语是天的扶助。清高宗弘历。乾隆是对天神崇拜的一种体现。在康熙、雍正两帝王打下了太平盛世,为乾隆帝王留下稳定的基础,在一定的程度上乾隆帝受到了“天”的护佑的幸运儿。

咸丰,满语是一切丰足。清文宗奕詝。道光年间发生了自然灾害,民不聊生,咸丰帝继后希望天下能够丰收,百姓度过苦难。咸丰年号的含义就是祈求丰收,天下丰足。

宣统,满语是光明的道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光绪末年的时候局势已经很混乱了。八国联军侵华,各地的反清运动都在进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所有的事情都指明着清朝的覆灭。而溥仪即位的时候,用“宣统”来做年号,是想继续让清王朝延续下去,继续清王朝的光明之路。用年号来表达出一种美好的愿望。

从清朝的年号可以看出,年号并不是有帝王随心所欲自行确定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帝王心里和政策抉择。年号是一把镜子,不仅仅能够反映出当时的历史,也能加能反映出其文化内涵。

总结

综上所述,帝王称谓的制定依据来源于三个方面:谥号、庙号和年号。无论采用哪种依据制定称谓,其中都有丰富的内涵,展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水平。而称谓中的字与词也展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这些字和词多是来源于儒家、道家文化,佛教和《周易》等等,从一个方面而言也对中国的古典文化和宗教信仰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芳琳. 谈谈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和年号[J]. 文史杂志, 2012(6) .

[2]候定元. 中国古代的庙号、年号、谥号[J]. 四川档案, 1985(2) .

[3]贾越. 清朝皇帝年号考[J]. 北方文物, 2012(4) .

[4]佚名. 古人的名、字、号及谥号、庙号年号(二) [J]. 国学, 2013(5) .

[5]张献. 帝王 庙号 谥号 年号[J]. 中国历史教学参考, 1999(7) .

[6]杨满忠. 何晓燕. 从历代孔子谥号看西夏儒学的发展与贡献[J]. 西夏研究, 2015(8) .

[7]宋秉仁. 从文臣谥号看明清谥法理论[J]. 白沙人文社会学报, 2002(1) .

[8]乐三. 年号与改元[J].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4(2) .

浅谈谥号、庙号与年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