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他本身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内容。中国古代建筑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已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与建造技术,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海洋里,木构建筑显然是传统建筑文化最璀璨的明珠。木构建筑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及其建造技术。
1.木构文化的传统情结
与木材、泥浆一样,木材也是天然的建筑材料,是自然风景自身的组成部分。但是,石材和泥浆给人以冷冰冰、缺乏生气之感,而木材却让人感到温馨、朝气蓬勃。木材看起来美丽动人,摸起来柔软而舒适,嗅起来有着大自然的芬芳,用起来牢固可靠。木构建筑的天然优势:对人与自然具有亲和力、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2. 传统的中国木结构建筑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数千年来,中国的木架建筑见证了这个东方古国的历史脚步、朝代更替和繁荣兴衰,从帝王将相的宫殿、坛庙、陵墓、府第、官署,到老百姓的民居、祠堂、佛寺、道观等等。中国建筑以自己独特的优美线形成为世界建筑史中独树一帜的美丽建筑形体,那飘浮流畅的屋顶,黄色、绿色、蓝色的琉璃,出挑深远的檐口,层层叠叠的斗拱,都显示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木构技术的充分理解。 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应县木塔是现存最大的全木结构建筑塔,这座高达67.31 m的木塔平面为八角形,底径达30 m。由于在结构中增加了梁柱间的斜向支撑,加强了塔的整体刚性,经过无数次的风雨和7次地震,至今仍安然无恙。又如故宫的主殿太和殿,是我国现存体形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它面阔63.93 m,进深37.17 m,高26.92 m,体量宏伟,造型庄重,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最高技术和艺术成就。此外,木结构建筑还作为一种最普遍的住宅型式广泛的出现在民居建筑中,其中以四川、贵州、云南的‘吊脚楼’最为典型。这种住宅全部采用当地出产的木材,建筑主体架空,通风和除湿效果非常理想。而且施工方便,除了必需的人力外,几乎没有其它能耗,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
木架建筑在中国为什么如此长期、广泛地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其必然有自身的内在优势。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取材方便。木材易于采取和加工,利用简单的工具即可完成砍伐、开料、平整、做榫卯等工序。随着采用金属工具包括斧、斤、锯、凿、钻、刨等工具技术引用水平的提高和木料加工工艺的进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建造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2)适应性强。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等。墙体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塌’之谚。房屋内部可较自由的分隔空间,门窗也可任意开设,因而使用灵活性大,适应性强。 (3)较强的抗震性能。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 定程度的可位移性,使木构架整体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4)施工速度快。木材属于柔韧性材质,易于利用工具加工。中国唐宋以后建立了一套类似 于现代建筑模数制的成熟的木构件定型化制度,易于对各种木构件同时加工,定型化批量化生产,制成后再现场拼装组合。
3. 中国传统木架建筑的特征
(1)平面
单座建筑的平面 中国传统的“单座建筑”平面构成一般都是以“柱网”或者“屋顶结构”的布置方式来表示,因此它其实是结构的平面。 建筑群平面
中国的建筑观认为一个单体的建筑物或一个单独的建筑群都不是孤立地存在,常以群体组合。如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组合起来的建筑群,这些建筑通常都左右均齐的布局,庭院有明显的中轴线,显得严肃尊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精神。 (2)立面
建筑学家梁思成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立面构图作过这样的总结:“中国的建筑, 在立体的布局上,显明的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台基、墙柱构架、屋顶。中国古典建筑在立面构图上,一如平面组织一样,分立分组的观念相当强,不但让“三位”各自存在,而且往高空发展的多层楼阁、佛塔,屋身也没有让它们自成为一体。除了中国古典建筑之外,所有的建筑立面构图的重点都是放在屋身之中,底部和顶部不过是稍加变化而已。 (3)结构与构造
中国古典建筑的结构和构造,无论方法、取材、形制、用料大小等问题大部分都是主要依照当时所用的“法式”、“做法”、“定制”等来决定的。中国建筑从开始的时候就把主力放在木骨架结构上,因此对于建造“骨架”就有了两三千年的实践经验,除了建立稳妥可靠的建筑和一般殿堂房舍的标准结构体系之外,还要负担各个时代的各种特殊的建筑任务。结构形式:抬梁、穿斗、井干。结构特点:木框架结构。形式特征:三段式:基座、墙身、屋顶。装饰构造:屋顶形式丰富、斗拱分工明确、木雕优美、砖瓦和石材装饰 (4)构件
中国建筑很早就对柱式做出合乎力学要求的“细长比”的规定,并不像西方古代那样长期使用过分粗壮的柱式。中国建筑的柱子不论材料、功能和形状基本上相一致。 (5)色彩与装饰
中国木构建筑装饰包括粉刷、油漆、彩画、壁画、雕刻、泥塑以及利用建筑材料和细部如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件,经过艺术加工而发挥其装饰作用。除次之外还综合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绘画、雕刻、书法等。色彩的运用也是我国木构建筑的显著特征之一。
4.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对比
(1)材料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2)空间布局对比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明十三陵:由数目众多的单个单位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
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万神殿: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5.中国木构的局限性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发展过程中的某些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1)从总体巨来看,结构上无重大的、跃进式的突破。 (2)木构建筑围护体系的保温、隔热的物理性能较差。
(3)垂直交通系统不够发达,建筑多为单层,超过二层的建筑比较少,且多为塔、阁等特殊类型的建筑。所以中国古代建筑及其群体大都朝水平的横向发展。
6.中国木构建筑的发展
(1).充分发掘和施展木材的材料性质在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之下木材的材料性能被极大地发掘和施展了.这既反映在各种合成木材的不断发明.生产与运用.也反映在越来越多的巨型木结构空间的被创造旧
(2).与其他材料组合而造型的木建构文化发展.在体系上是不被限制于木材自身的.这与传统的木建构体系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在连接方式上的金属与胶合剂.在建筑的外观上体现与金属.玻劝等材料的有机结合,都成为了新的木建构文化发展的表现特征. (3)现代审美标准的造型原则
这其中还能反映出不同于传统木建构体系的审美价值观.也就是说.新的木建构体系是遵循 现代建筑和现代共学现念的筒约.精确.可读性强材料本色化等都成为要点.木建构文化是世界文明发展史的极其,要的成就.当今的国际木建构文化的断发展.反映了一种人类建筑文明发展的必然性.那就是.人类共同的生存的地球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规像来进行.中国的木建构传统也应该与新的木建构文化发展相胜合.这必然惫味,一定意义的现代化.其中有一部分是指工业化.为此.要求我们既要了解国际木建构文化的传统和发展.也要对中国的木建构传统进行重新途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