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工商管理学院《社会学教程》考试试卷(121)

2022-12-24 来源:易榕旅网
工商管理学院《社会学教程》

课程试卷(含答案)

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 考试类型:(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 90 分钟 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名词解释(45分,每题5分)

1. 基本社会化[中山大学2018年研]

答案: 基本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基本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解析:空

2. 《风险社会》[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研]

答案: 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在贝克那里现代性的特征被称为“风险社会”。吉登斯在对现代性的分析中引入了时空特性,他认为现代性与前现代性区别开来的明显特质就是现代性意味着社会变迁步伐的加快、范围的扩大和空前的深刻性。贝克指出,

也许我们还没有生活在一个风险社会中,但我们也不是仅仅生活在短缺社会的分配冲突中。而且,只要从短缺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发生,就会出现一种实质性的社会变迁,它将使我们远离原先的思考和行动模式。 解析:空

3. 相对贫困[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研]

答案: 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相对贫困是一种主观判断,是由社会作出的,它实际上是社会上多数人对于较低生活水平的一定确认,如有的国家以全国人均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贫困标准,而有的国家则以中位收入水平的一定比例作为贫困标准。 解析:空

4. 社会互动[吉林大学2017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中央财经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

答案: 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社会互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体与群体)之间;

②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③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④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模式;⑤社会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解析:空

5. 主干家庭[北京大学2016、2015年研]

答案: 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主干家庭是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在1949年提出的一套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是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解析:空

6. 社会化[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研]

答案: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解析:空

7. 索引性表达[中山大学2013年研]

答案: 索引性表达是指日常沟通行动“依赖于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知识”,就其意义而言,它是完全依赖于其情境的,也即它是由情境限定的。日常生活中的索引性表达,尽管模糊和不精确,却不妨碍社会互动的进行。索引性表达是加芬克尔在《常人方法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解析:空

8. 文化丛[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研]

答案: 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例如,迎宾活动可以看成是一个文化丛,这个文化丛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诸如检阅仪仗队、奏国歌、鸣放礼炮等。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 解析:空

9. 社会制度(社会设置)[中山大学2013年研;安徽师范大学2018年研]

答案: 社会制度是指反映并维护一定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制度。社会制度简单地说就是对社会的规定,它规定着社会的性质,是一套人民必须执行的强有力的行为规范。不同层次的社会制度产生不同的功能,其影响和制约的范围也不相同。一般来说,社会制度具有行为导向、社会整合和传递与创造文化等功能。

解析:空

2、简答题(45分,每题5分)

1. 简述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中央财经大学2009年研]

答案: 符号互动论源于芝加哥学派的米德和库利的思想,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结构的能动性,揭示行动者对互动过程的主观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对进一步互动产生的影响。

(1)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主要观点有:

①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的互动;

②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

③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的;

④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⑤在互动过程中,人们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正自我概念。 (2)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①布鲁默(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认为人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非决定性的,互动是一个角色创造的过程。布鲁默于1937年最早提出了“符号互动”的概念,他认为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②库恩(衣阿华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被其地位、角色所决定的,根据个体的参照群体,可以预测其自我评价,并进而预测其行为。根据个体的参照群体,可以预测其自我评价,并进而预测其行为。互动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这一学派提倡用问卷或态度量表来测量人们的自我概念,试图将互动理论操作化。 解析:空

2. 简述家庭的主要类型[河北大学2017年研] 答案: 社会学关于家庭的分类如下: (1)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是以夫妇关系为核心的,因而称为核心家庭。核心家庭中只有一对夫妇,一代人(无子女)或两代人(有子女),家庭关系比较简单,通常家庭规模也较小。

核心家庭是适应工业化社会发展要求的理想的家庭模式,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家庭形式,它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

(2)主干家庭

主干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妇与其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它是核心家庭纵向扩大的结果。主干家庭中有两代或三代人,由于代际层次增多,家庭关系较核心家庭复杂。

现代社会中,随着核心家庭化,主干家庭数量减少,但在家庭总量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不过,与传统社会中的主干家庭相比,现代社会主干家庭的性质和家庭关系都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干家庭在赡养老人、抚育子女方面有不可代替的优势,今后仍将是我国的一种主要的家庭形式。 (3)联合家庭

联合家庭,是指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的夫妇与其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家庭,一般是兄弟们结婚后不分家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家庭中至少有两对同代的夫妇关系。现代社会中,这种家庭类型已越来越少。 (4)其他家庭

其他家庭,是指除上述三种家庭类型以外的各种家庭,如由鳏寡孤独产生的单亲家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组成的隔代家庭,因离婚、丧偶或未婚生育而形成的只有父母一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单亲家庭。

在不同社会中,各种类型的家庭所占的比例会有不同。目前,中国的家庭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 解析:空

3.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案: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其基本内容包括:

(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的,首先是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继而在学校和其他环境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的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成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3)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理想是个体生活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4)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重要功能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就是让个体获得并履行社会角色及相应的行为规范。 解析:空

4. 统治的基本类型(韦伯)。[中央财经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法理型统治[名词解释,复旦大学2013年研]

答案: 韦伯将实际存在的具有合法性的统治形式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传统型统治、魅力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 (1)传统型统治

在韦伯看来,传统型统治建立在人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础之上,这种统治类型主要存在于前现代社会。从传统型统治的组织情况来看,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①缺乏按照事务规则确立的、固定的“权限”。 ②缺乏固定的、合理的等级制度。

③没有自由的契约和相应的规定,用以确定官员的任免与晋升。 ④缺乏专业的业务培训。

⑤官员没有固定的薪金和用货币支付的薪金。 (2)魅力型统治

魅力型统治建立在对具有超凡品质和特殊魅力的领袖人物的崇拜和信赖的基础之上。韦伯称,“魅力”应该是一个人的被视为非凡的品质。魅力型统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领袖人物的魅力能否被认可取决于被统治者,而且这种认可要经受实际的考验。先天具有魅力并不能成为统治合法化的原因。 ②领袖人物的魅力要经受持久的考验。倘若他长久未能取得成就,尤其是他的领导没有带给被统治者以幸福安康,那么他的魅力型权威的机会就消失。

③魅力型统治的统治团体是一种感情共同体。它的行政管理班子不是根据等级观点而选择的官员,而是按照魅力品质来选择的,与“领袖”相对应的是“亲信”。

④魅力型统治是一种非经济性的典型政权。魅力型统治需求满足的典型形式,一方面依靠资助或者托钵乞讨,另一方面是掳掠、暴力榨取或者和平讹诈。

⑤在受传统束缚的时代,魅力是巨大的革命力量。 (3)法理型统治

韦伯将建立在遵守正式制定的法律基础上的统治称为法理型统治。韦伯将法理型统治视为行政管理的现代形式。具有以下特征: ①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地受到规则的约束。 ②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进行的,出现了“机构”这种按章办事的运作单位。权限意味着根据效益原则进行的功能分工,根据分工获得所需要的命令的权力,并且对所允许的强制手段和使用强制手段的前提条件作出明确规定。

③法理型统治具有固定的职务等级,任何机构都有固定的监督和监察制度,下级机构都有权向上级机构投诉或提出异议。

④法理型统治有明确的议事规则,这些议事规则可能是技术性的规则,也可能是准则。为了应用规则并达到完全合理,就必须有专业的培训,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

⑤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完全分开。行政官员对这些资源只有使用权,没有占有权,而且他们对这些物质的使用要受到严格的监督与约束。

⑥在理想的法理型统治下,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上的私人占有。

⑦法理型统治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即使是口头讨论也都用文

字的形式固定下来。档案与官员们的持续运作结合起来,使得“办公机关”这一现代团体行为的核心得以产生。 解析:空

5. 文化分析有哪些视角?

答案: 文化分析有两大视角,分别为: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以及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 (1)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①文化中心主义又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②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2)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 ①文化震惊

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震惊显示的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时发生的冲突和碰撞现象。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也会发生。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对文化震惊的不同反应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

②边际文化

边际文化是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在文化模式的边缘地带,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中心文化增强,边际文化也常出现两种以上文化的混合;边际文化还有另一种情况,即:虽远离中心文化,但并不能接触到其他的发达文化,处于一种不发达的状态。 解析:空

6.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北京大学2017年研] 答案: 按照通常标准,一个国家或社会60岁以上年龄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7%,就称其为老龄化社会或国家,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此比例,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发展速度快、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未富先老等特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质量和数量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必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而一定数量和质量劳动力的稳定供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但是,由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且日趋老化,使得劳动力的质量下降。此外,人口老龄化还将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和企业养老负担的增加,因为在现有的工资制度下工龄越长工资越高,工厂内部的老龄化使中老年劳动力所占比重提高,增加产品的工资成本,势必削弱产品的竞争力,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消费需求的影响

一般来说,人的消费行为受年龄、心理和个人收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将在整个生命周期分配自己的消费额度,加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居民消费的保守特征,我国消费需求将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而进一步萎缩。

(3)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

众所周知,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本,而资本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储蓄。老年人口收入较少,在养老和保健上的花费增加使得老年人无力储蓄,老年人口的增加势必会导致个人储蓄率的降低,导致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负担加重,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储蓄,从而影响投资。从长远来看储蓄率的降低对我国经济增长将产生严重的威胁。

(4)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社会问题

老年人口就业困难、收入少、支出大是老年人口面临的普遍问题。目前“四二一”的家庭代际结构使得年轻人负担过重,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使老年人同子女的合居率降低,都使得老年人的生活孤苦无依,同时社会上对老年人的冷落和歧视等也给老年人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最终导致一些诸如老年犯罪等社会问题。 解析:空

7. 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案: 社会学界对社会学研究对象存在不同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孔德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孔德把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作为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基本分类。 ①社会静力学是对社会体系和社会构成要素的静态考察。它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此分析其组织和谐与存在的条件; ②社会动力学是对社会进步过程的动态分析,它不涉及具体历史事件的研究,而是抽象地对社会进化规律作总体性描述。 (2)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社会学主要是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学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持这种观点的是马克思和帕森斯。马克思从经济基础出发分析社会结构,属于宏观分析,这服从于他想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目标;而帕森斯不但在宏观层面分析各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而且在角色层面上分析社会结构。 (3)社会行动与社会过程

韦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动的,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是理解人们的社会行动,他还区别了社会行动的类型,力图说明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理性化过程。当行动者采取行动的目的在于影响另外一个人或更多的人的行动时,这种行动就是社会行动。

社会过程则是指人类团体互相交接,因而彼此建立社会关系的各种活动。这种活动是连续性的交互作用。凡是团体生活的更动,社会结构的改变,社会学者认为都属于社会过程的范畴。研究社会过程的

动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历史上观察,可以发现社会组织和文化模式的演理;这是社会过程的纵的动态关系。另一方面从社会行动的当前情形观察,可以了解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彼此发生关系的活动方式,这是社会过程的横的动态关系,亦称为社会互动。 (4)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是指反映并维护一定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制度。不同层次的社会制度产生不同的功能,其影响和制约的范围也不相同。一般来说,社会制度具有行为导向、社会整合和传递与创造文化等功能。 解析:空

8. 简述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研]

答案: 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百年来并无定论。 (1)170多年来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①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涂尔干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

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学者中,既有主张第一种类型的观点的,也有赞成第二种类型的观点的,但他们都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

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③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

(2)100多年来国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按照上述分类,中国社会学界100多年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其代表性观点有:

a.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b.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 c.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

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其代表性观点有: a.新中国成立以前主要以孙本文为代表,他从芝加哥互动学派心理行为理论出发,批评他列举的前八种定义虽没有什么错误,但均不能认为是适当的定义,而适当的定义是:“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b.台湾学者龙冠海也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研究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

c.1978年后,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杨心恒等),有的认为“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形式”(庞树奇)。 ③不属于上述两种类型的观点,其代表性意见有:

a.“剩余说”,即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剩余社会科学”,它的研

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b.“学群说”,认为社会学“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 c.“调查说”,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 d.“问题说”,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 e.“未定说”,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现在还没有确定。 (3)正确把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①应当肯定,社会学是有独特对象的,否定这一点是不对的。社会学实际上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又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为对象的;社会学家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在寻找这个东西,都有意识无意识地在沿着这条路探索。所以不论他们的观点和方法有多大差别,在研究实践中仍然会走到一起来。

②社会学研究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正是对那个“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多方面的、积极的探索的表现,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③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求一致。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判断、去比较哪一个或哪一些定义结合中国国情较好,能够提供社会学的视角,能够易于把握社会学的内容,能够较好地做到理论上前后一贯。 解析:空

9. 亚文化的含义和主要类型。[中央财经大学2011年研] 答案: (1)亚文化的含义

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

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2)亚文化的主要类型 ①民族亚文化

它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例如,我国50多个民族在参加社会整体生活的同时,也都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当然,民族亚文化与主文化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彼此交融的。中华民族文化就是汉、满、蒙、回、维、藏等多种民族亚文化交融的结果。 ②职业亚文化

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各种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都有一些专门的训练,有专门的职业术语、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等,这样,不同职业就形成了不同的职业亚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

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反社会集团的行为规范往往偏离主流文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反社会集团的群体规范是越轨行为。越轨亚文化反过来又成为犯罪行为产生的重要根源,犯罪团伙成员的犯罪行为虽被主流文化视为违法,但在犯罪团伙内的亚文化中却是被肯定的,受到同伙的赞扬。因此,越轨亚文化为犯罪行为提供了容易滋生的环境。 解析:空

3、论述题(25分,每题5分)

1. 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结构及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发生的变化。

相关试题:试述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及其功能的变迁。[山东大学2015年研]

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结构及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结构变迁

当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婚姻家庭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在:家庭子女数减少;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简单化;空巢家庭增多等。 (2)家庭观念变迁 ①家庭观念的含义

家庭观念是指人们对家庭,包括婚姻的意义、家庭的功能、子女价值、家庭成员关系等诸方面的认知与理解。 ②家庭观念的变化 a.婚姻观念的变化

婚姻不再单纯是生育的手段,人们舍弃了视婚姻、性生活和生育为“三位一体”的观念,赋予婚姻以独立的意义。

第一,结婚不一定就要生育,性生活和生育也不一定必须以结成婚姻关系为前提;

第二,现代婚姻观念认为,婚姻是爱情的结果与归宿,爱情是婚姻的基础;

第三,当代中国人结婚的动机中,感情因素越来越重要; 第四,婚姻自由不仅包括结婚自由,也包括离婚自由,即个人有

解除婚姻关系的自由。 b.子女观念的变化

第一,感情的需要已成为重要的生育动机,许多父母把子女视为爱情的结晶、精神的寄托。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加平等。

第二,中国家庭已经抛弃了传统的多子多福的观念,接受了少生优生的思想,不追求孩子的数量,而把精力放在提高孩子质量上,尤其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孩子教育方面的花费已成为很多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支出项目。

c.家庭中性别平等观念增强

妇女广泛参加社会劳动和受教育状况的改善,妇女自主自立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妇女不再在经济上依赖男子,因而其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大大提高。以平等为基础的夫妻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得到了广泛认同。 解析:空

2. 如何理解“迟发展效果”?

答案: (1)“迟发展效果”的基本含义

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其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为“迟发展效果”。 (2)“迟发展效果”的主要表现 ①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

这种有目的的社会现代化过程,一般表现为借鉴甚至模仿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发展道路。由于存在着借鉴和模仿的可能,因而发展中国家都试图跨越发达国家所经历的某些阶段,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赶超”因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的一个突出特征。为了实现“赶超”的目标,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某种程度上的“集中化”和“计划化”,以促进社会现代化过程。 ②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

现代化过程对于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从外部输入种种现代化因素的过程,包括经济模式、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和接受,会带来许多特殊的效应:

a.外来因素,包括现代化因素的输入,必然不可避免地要同本国社会原有的传统因素和社会结构发生对抗,引发多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导致民族矛盾和冲突。

b.基于外部因素引发的现代化过程,会造成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发展,使原有社会结构关系解体或重组。

总之,迟发展效果的概念主要表现在现代化过程,往往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是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因而其现代化过程表现为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同时,“二元”社会结构长期存在,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3)造成不稳定的因素的来源

①来自传统的社会力量,它们有可能顽固地抵制和反抗现代化过

程。

②来自急于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社会力量,超出了整个社会所能接受的程度。

③来自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它会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损害发展中国家的正常稳定发展。 解析:空

3. 联系实际,运用社会网络的观点如何看待中国社会中“拉关系”的现象?

答案: (1)社会网络是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社会网络具有五个特征:

①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

许多网络在我们一生中是自然形成的。比如邻居网络、同乡网络的形成是因为地缘,亲戚联络是由于血缘,校友网络是学缘,同事网络是业缘。

②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社会网络实际上是人际互动的反映,一方面它要受社会关系的规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构成广泛的、间接的、更为复杂的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要认识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本质,必须要对个人所属的社会网络及其中的社会互动加以分析。

③社会网络是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

运用各种互动的媒介和符号进行交往是社会网络得以形成的前提。

如果是单向的行动是无法构成社会网络的。 ④社会网络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

人们可以从自己所属的社会网络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获得情感的支持、满足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多种需求、丰富个人的社会生活。 ⑤社会网络是相对稳定的。

不同的社会网络内部,可能是紧密联系的,也可能是松散联系的,但一般而言,社会网络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从社会网络理论来评价中国“拉关系”的社会现象 ①拉关系是指跟疏远的人联络拉拢,使关系密切起来。现实中,有些人为了私欲,如:晋升、发财等。运用与别人的关系(大部分是与领导的关系),完成这个计划。即使自己没有能力,只要有关系,就能升官、发财。现在,有许多人都会如此,运用与别人的关系,套近乎,用别人的能力,促使自己成功。

②中国人的惯用思维不是想凭真本领、真品质胜出,而是首先想到套近乎、拉关系、走后门、耍手段,而那些掌握这些资源并决定其分配的人往往就喜欢这些,这是由其个人私欲所决定的。其实这种行为,会促使和谐社会不公平化,这样做,社会的差距就越来越大,有能力的不一定得到重用,而有关系的则不用出力就获得成功。 ③决不能让拉关系大行其道。我们要正视社会的不公,以自己的危言危行来唤醒社会成员的中流砥柱、百折不挠之精神和自强不息、决绝勇毅之气魄来为共同扫除因拉关系、走后门大行其道所带来的社会种种不公而努力。 解析:空

4. 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案: 中国社会学和中国社会的转型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二者的具体关系如下:

(1)中国的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源泉

从世界范围看,社会学是西方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从中国的情况看,近百年前社会学被引入中国,在中国获得较大发展,被取消27年后又不得不重建,归根到底也是适应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需要。这一事实说明社会发展是社会学发展的源泉,中国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源泉。

(2)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互相促进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加速期,其特点除了速度大大加快外,广度、深度和难度等都空前未有。研究这个转型过程、回答转型过程面临的种种问题,不仅是中国社会学义不容辞的义务,而且是它安身立命的根基。可以说,对中国社会的“转型”认识得越深入、越全面,中国社会学的成长也就越扎实、越迅速,而成长了的社会学又能够为推动转型过程比较顺利、比较健康地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解析:空

5. 你认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有什么不同?[山东大学2015年研]

答案: 现代化是自16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梯次展开的大变革过程。依据一个国家现代化起始的时间以及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因素的来源,可以将现代化分为两类,即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二者主要在现代化的启动时间、所需条件、推动力量、发展手段、发展过程等五个方面有所区别,具体内容如下: (1)现代化启动的时间

①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启动的时间较早。如世界上最早启动现代化的国家英国,早在1500年左右就开始了现代化的萌芽。法国、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欧国家也在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掀起了第一次现代化浪潮。

②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启动的时间较晚并且有明确的以电气化为代表的时间。此外,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仅现代化的起始点在时间上相当明确,而且这种起点往往以某一届政府、某一个或某一批领导人为标志。 (2)现代化启动所需的条件

①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内生性。这些国家开始现代化发展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其他的现代化先例存在。对于这种“原生型”现代化而言,既没有明确的“既定的”前景,也没有可供借鉴的现代化道路,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制度和组织形式上,都要带探索和创新。推动这种现代化的,都是来自社会内部,是社会内部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的结果,具有自发的自下而上的特点。

②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最初现代性因素不是发端于本国社会内部,其现代化的启动多是源于外部的刺激与挑战。俄国、日本和中国这些

后发现代化国家都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开始了现代化的启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启动普遍具有防御性的特点。 (3)现代化的推动力量

①早发内生型现代化主要是自己内部的现代性因素不断生长和积累的结果,现代性的成长带有明显的、自发的、渐进的特点,其推动力主要来自民间。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很少直接介入社会生活。

②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在其现代化建设之初,起点都比较低。缺乏现代化的积累和民间力量的支持。政府不仅要直接介入现代化过程,而且往往成为现代化的实际组织者,并且在政府的干预下自上而下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4)现代化的发展手段

①创新在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创新既包括科学技术层次的创新。也包括在组织和制度层次上的创新。前者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与提高,而后者则为这种进步与提高提供了基础和制度上的保障。

②后发型现代化的主要手段是采借,并在采借的基础上创新。当后发型现代化开始启动的时候,早发国家的现代性已经积累到相当高的程度,无论在制度层次还是在组织管理或技术层次上,都已较为完善。这就使得后发国家不必重复同样的创造过程,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通过直接模仿或采借来迅速推进自己的现代化进程,从而节约了人力、物力的投入,避免了不必要的探索过程,提高了社会发展的

效率。

(5)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①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现代化发展较为顺利,不存在大的失调与错位。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发展是一种内源性的发展,是传统中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孕育、成长的结果。在现代性不断积累的同时,传统因素被渐渐被削弱,现代性在传统的土壤里渐次成长。所以,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现代性成长是其社会内部因素的替换过程,是一种近乎自然的过程,不存在大的失调与错位。

②在后发型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的特殊条件制约,会出现诸如错位、失衡、畸变、两难窘境等难以解决的特殊问题。 解析:空

4、设计题(5分,每题5分)

1. 请自己选择题目,设计一份规范的研究方案。[山东大学2016年研]

答案: 研究方案如下:

(1)研究主题: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2)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或教育理念仍旧带有封建科举教育的印痕,他不是从多层面、多角度发展性的培养人才,不去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不去发展学生的特长,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个性,学生的任务是死背书本上的知识,以应付考试,以考分这一单一的标准来评估学校、评估

学生、评估价值的方法盛行。这便使得我们的课堂形成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这种带有注入性、强制性、甚至惩罚性的教学手段、方法,单调的课堂师生活动形式,封闭的教学环境,僵化、保守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由此,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大力开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体现创新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素质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何在教育中抢占制高点,充分利用他的优势实施创新教育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3)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①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发挥探索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终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②通过实验,促使教师更新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有个性、有风格、有创造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③促使学校由经验型管理走向科学化管理,体现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管理指导思想,形成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4)研究假设 ①实验假设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应用,扩充知识资源,创设适宜的认知情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课堂教学中师生个性的生命活动,使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教师的个性和教学主张得到彰显,形成有特色的素质教育。 ②主要观点

a.适时、适度、高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b.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情感交流,实现共同成长。 ③创新点

a.实现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包括信息处理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写作能力;

b.建设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知识资源环境、友好的交流沟通环境、协同学习环境;

c.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包括学生实施个性化自主学习、教师个性得到张扬。 (5)研究方法 ①研究思路

a.找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突破口,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b.抓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解放学生的脑、手、眼、口、时间、空间;

c.开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 d.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②研究方法 a.文献法; b.行动研究法; c.个案法; d.经验总结法。 (6)研究进度

a.准备阶段。第一步,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组成员,制定研究

方案;第二步,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b.实施阶段。第一步,按方案制定各学科实验工作计划,开展研究;第二步,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研讨活动;第三步,定期进行阶段总结,在此基础上调查、规划下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要点,继续深入开展实验。

c.总结阶段。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总结结论和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反思,以备之后继续深入研究。 (7)研究经费

本次研究经费为3万元。 解析: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