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20年第10期
摘要:思維导图是对知识的图形化处理,以中央关键词为中心实现知识向四周发散,能通过节点、线条、不同颜色表示各知识层次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也是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之一。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学生实现了从线性思维到发散思维方式的转变,养成了信息技术学科计算思维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思维导图由被称为“世界记忆之父”和“记忆大师”的托尼·博赞创立,是一种利用图像思维模式辅助学生认识、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工具和思维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能够很好地掌握局部知识,但对所学知识很难把握整体、系统和全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一、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是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式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知识的图形化处理
思维导图强调把知识按其内在原理及逻辑层次处理成知识树的形式。由于学生更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图形,思维导图以此为出发点,把枯燥的文字知识学习变得可视化。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学习与探究有极大的好处。例如,计算机中的文件是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上的,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我们根据其内在的原理,引导
学生打开“我的电脑”观察其盘符结构,绘制出思维导图(见图1)。这样把知识通过观察绘图进行图形化处理,学生能够形象地看到文件在计算机中的存储状态。 (二)以中央关键词为中心展开
思维导图的建构过程就是以学习的关键点、关键环节为中心进行的发散性学习过程。在学习与探究中,我们总会找到能够引领、贯穿整个知识的关键点或主线,所有的知识都围绕关键点、关键词、主线展开。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系统(指用于数据库管理的计算机硬软件及网络系统)时,知识点多而杂,教师要抓住计算机系统这一关键点,按照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条主线展开教学,这样所有零散的知识点就能够有所依托。 (三)以不同线条及颜色体现各层次间关系
思维导图的突出特点是把知识“简图化”,通过线条、不同的颜色、简要的文字对知识进行分层、分级处理,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层次、级别的不同,直观体验与掌握知识各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进行“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教学时,整个软件所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教师可根据中央关键词“文字处理”,将软件分为“文件”选项卡、“开始”选项卡、“插入”选项卡、“页面布局”选项卡、“视图”选项卡五个主干,绘制思维导图。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每个主干上可以画出相应的分枝,在分枝上又可以进行下一分枝的绘制。各分枝根据相应关系可选择不同颜色的线条,这样让学生就能够清晰地看出知识之间的层次结构。 (四)强调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导图强调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树形化结构,让学生的思维方式从线形思维逐渐过度到发散思维,改变了传统知识学习的思维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教学“对文档中插入图片的处理方法”时,对图片进行处理的方法有很多,如果教师一种方法一种方法地对学生进行讲授,学生总是学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此时,教师可以根据软件的功能绘制思维导图,发散出由“调整”“阴影效果”“边框”“排列”“大小”组成的五个支杆,引导学生根据五大支杆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实践。在思维导图的指引下,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新课程强调深度学习与深度探究。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已经学会了某一知识,但遇到灵活的问题时就不会应用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深层次地理解知识,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本质及原理。思维导图以图式化体现知识的层次关系,更能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与外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掌握。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践表明,直线的、单维的、线性的思维模式,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初中阶段,线性思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思维导图通过节点和连线在中央关键词的引领下把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块,连成知识网络,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可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不同方面思考、研究所学知识,逐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中的计算思维指的是学生在系统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策略、方法、技术等解决真实信息系统问题的一种内在思维品质。将信息技术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简单明了地弄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计算思维能力。 三、思维导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思维导图在理论知识学习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抽象、枯燥,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理论知识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图形化、精简化,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以“认识计算机”为例,本课属于信息技术理论课,主要介绍计算机系统的相关知识,理论性强,有较多的专业术语,文本阅读量很大。如果按照课本顺序展开教学,学生着眼于细小知识点的学习,不能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学习计算机各部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部关系。因此,我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总体层面学习本课知识。(见图2)
通过思维导图的层层推进,可以把“认识计算机”中零散、细小的知识串联起来,知识间的层次关系、隶属关系、主次关系一目了然。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使学习知识变成画“知识树图”。 (二)思维导图在软件学习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常用软件的学习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常用软件主要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在进行常用软件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其共性的知识及操作方法,从整体分析其中的内在关联及层次关系。
以“Flash动画制作”为例,Flash动画制作是教学难点,它涉及多种动画的制作,学生很容易混淆,如区分不开形状补间动画与运动补间动画、引导层动画与遮罩层动画、引导层与被引导层等。此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很容易弄懂各种动画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见图3)
(三)思维导图在电脑作品制作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学以致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利用所学知识及操作方法与技能制作电子作品。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和演示文稿之后,就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电子作品。在制作电子作品时,我们先要确定主题(中央关键词),在确定好主题之后,要进行作品的规划与设计,此时引导学生在绘制作品时规划思维导图,就能让学生充分明确需要做哪几个部分(主枝干),每个小部分(分枝)用什么材料来充实。然后,学生就可以根據思维导图进行材料的收集与加工,最后完成电子作品的制作。
利用思维导图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层次掌握,更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从整体层面把握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学生实现了从线性思维到发散思维方式的转变,养成了信息技术学科计算思维能力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陆叶.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1). [2]黄友初,马陆一首.小学全科型卓越教师的内涵、特征与培养路径[J].教育科学,2020(2).
[3]张全海.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4). (责任编辑:赵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