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敦煌遗书;唐代文人佚诗:《全唐诗》
一、文人佚诗及其写卷概况
佚诗的整理工作从敦煌遗书面世之初就开始了。罗振玉的《敦煌零拾》、刘复的《敦煌掇琐》、巴宙的《敦煌韵文集》都不同程度地录入了一些敦煌佚诗。然而,真正有计划地专门从事敦煌诗歌辑佚工作的是王重民先生,他的《补全唐诗》和《〈补全唐诗〉拾遗》至今堪为敦煌佚诗辑校的典范之作。由于当时的材料有限,《补全唐诗》及其《拾遗》还存在相当多疏漏。1992年,陈尚君先生出版了《全唐诗补编》,该书的第一编对《补全唐诗》和《〈补全唐诗〉拾遗》作了校正,第三编《全唐诗续拾》中则又辑入了大量敦煌佚诗,集补遗工作之大成。2000年,徐俊先生出版《敦煌诗集残卷辑考》,该书更为全面地梳理了敦煌诗集残卷,在佚诗判定上多以原卷题署为据,较前人更为谨慎。为了使大家更清楚地了解敦煌遗书中唐代文人佚诗的考订情况,现以陈尚君先生的《全唐诗补编》为据,参校《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及学术界其他说法列表如下:
上表中文人佚诗的主要写卷有P.3619、S.555、S.2717、P.3771四个,兹简介如下:
P.3619存有刘希夷、高适、孟浩然、王维、宋之问、李斌、哥舒翰、李邕、沙门日进等30位初盛唐诗人的诗歌共48首,其中《全唐诗》不载的佚诗27首。该卷时有朱笔校改之处,盖据有相关诗集抄写。此卷与P.3885、P.2673为一人所书。卷后有和尚名字杂写,盖与寺庙相关。
S.555卷正面抄《李峤杂咏注》,卷背为李义府、王勃、东方虬、樊铸等22位诗人(11人不见于《全唐诗》)的37首诗(残一首),其中佚诗24首。此卷在抄写上很有特点,兹引
《敦煌诗集残卷辑考》:
S.2717、P.3771即《珠英集》残卷。S.2717正面抄《十地疏》;卷背依次抄《镇宅文》(拟),《珠英集》第四、第五和《押牙为亡考百日设斋祈福文》。卷背三内容笔迹各不相同,《祈福文》书法草率,删改杂写痕迹明显。P.3771正面抄《瑜伽论》之注解,卷背抄《珠英集》残卷。两卷所抄《珠英集》诗歌并无重复,也不衔接。斯卷诗歌排列以官班为序,抄阙名诗人《帝京篇》及沈佺期、李适、崔湜、刘知几、王无竞、马吉甫六位诗人的诗作凡36篇。伯卷亦以官班为序,不过因抄手的重抄让一些诗歌的归属成了问题。据徐俊先生考订,该卷抄有阙名诗人及乔备、元希声、房元阳、杨齐悊、胡皓六位诗人作品,删除重复,共计18首。S.2717与P.3771共计佚诗29首(存目2首)。
自恨嗟穷塞,长流海曲间。
牧羊愁日暮,食雪厌天山。
万里怀慈母,三边忆圣颜。
怨啼犹未息,孤坐更思还。
汉月年年照,胡风岁岁闲。
客心云外断,乡树梦中攀。
黄发人多乍(诈),悬云鬼亦奸。
到来观此俗,绝不及南蛮。
这首诗属对精工、用语晓畅、形象鲜明,是一首技法成熟的五言律诗。唐诗中以苏武为咏叹对象的诗为数不少,如李白的《苏武》、刘湾的《李陵别苏武》、温庭筠的《苏武庙》等,不过仔细品味便知,该诗看似书写苏武,实际上是借苏武之事表达自己漂泊边地的乡国之思和对异地生活的厌恶之情。这样的诗作很容易和敦煌寓居者产生共鸣,被广为传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敦煌文人佚诗的价值
提起这些仅赖敦煌遗书保存的唐代文人诗作,人们首先想到的价值就是“辑佚”。自从敦煌遗书问世以来,学界有关《全唐诗》补遗的工作一直激发着广大学人的研究热情。早在1935年,王先生就开始了这项工作,他筚路蓝缕,导夫先路,厥功甚伟!其后陈尚君先生的《全唐诗续拾》、徐俊先生的《敦煌诗集残卷辑考》等,踵武前贤,多所补正。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敦煌佚诗的面貌已基本上得以呈现。然而,辑佚等文献工作只是开发佚诗价值的开始,学者们之所以费尽心血勾稽这些佚诗,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都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以下就从这些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料价值来简要论述。
(一)文学研究价值
忽看门外起红尘,已见街中擂金鼓。
居人走出半仓皇,朝士归来尚疑误。
是时四面官军入,拟向潼关为警急。
皆言博野自相持,尽道贼军来未及。
须臾主父乘奔至,下马如门痴似醉。
适逢紫盖去蒙尘,已见白旗来匝地。
寥寥数句就写出了黄巢军来势之猛和当时形势之急,给全诗奠定了紧张惨烈的基调。再如,写黄巢军和官军战争形势的反复仅着四句:
沉沉数日无消息,必谓军前已衔璧。
簸旗掉枪却来归,又道官军悉败绩。
写当时北方战火频烧、民不聊生的社会形势亦仅着四句:
仍闻汴路舟车绝,又道彭门自相杀。
野色徒销战士魂,河津半是冤人血。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
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
东邻有女眉新画,倾国倾城不知价。
长戈拥得上戎车,回首香闺泪盈把。
旋抽金线学缝旗,才上雕鞍教走马。
有时马上见良人,不敢回眸空泪下。
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
妆成只对镜中春,年幼不知门外事。
一夫跳跃上金阶,斜袒半肩欲相耻。
牵衣不肯出朱门,红粉香脂刀下死。
南邻有女不记姓,昨日良媒纳新聘。
琉璃阶上不闻声,翡翠帘间空见影。
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
仰天掩面哭一声,女弟女兄同入井。
北邻少妇行相促,旋解云环拭眉绿。
已闻击托坏高门,不觉攀援上重屋。
须臾四面火光来,欲下回梯梯又摧。
烟中大叫犹求救,梁上悬尸已作灰。
文中像这样用赋笔铺陈渲染的描写还有多处,通过这些工笔的描绘,长诗生动再现了黄巢军的血腥杀戮、长安城的荒凉衰败、官兵的疯狂掠夺等多个场景,这些描写让人如临其境,千载之下仍令人惊心动魄!
除《秦妇吟》外,其他艺术成就高妙的名人佚诗还有很多。比如见于P.3619高适的《饯故人》一诗:
只君辞丹豁(雘),负仗归海隅。
离庭(亭)自箫(萧)索,别路何郁纡。
天高白云淡,野旷青山孤。
欲知断肠处,明月照江湖。
此诗体现了高适诗深沉浑厚的一贯风格,表达了对朋友的一片真挚之情。其中“天高白云淡,野旷青山孤”把空旷的意境和孤独的离别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谓千古名句。此外,王勃、宋之问、刘希夷、王昌龄、刘长卿、祖咏等著名诗人的佚作也都是敦煌诗卷中的精品。
(二)文学史研究价值
敦煌佚诗本身是十分珍贵的史料,可以解决唐代文学史上一些重要的问题。比如P.3862高适的《奉寄平原颜太守序》云:
初颜公任兰台郎,与余有周旋之分,而于词赋特为深知。洎擢在宪司,而仆寓于梁宋。今南海太守张公之牧梁也,亦谬以仆为才,遂奏所制诗集于明主,而颜公又作四言诗数百字并序,
序张公吹嘘之美,兼述小人狂简之盛,遍呈当代群英。况终不才,无以为用,龙钟蹭蹬,适负知己。夫意所感,乃形于言,凡廿韵。
再如,高适著名的诗歌《别董大》,因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而广为世人传诵。诗中的董大是谁呢?学界颇有争议。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吴汝煜等《全唐诗人名考》认为是董庭兰,盖因李颀(690~751)《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一诗,又题作《听董庭兰弹琴兼寄房给事》,故认为二董大为一人。而敦煌《别董大》诗题作《别董令旺》(P.2567+P.2552),则董庭兰为房琯所昵之琴工,高适塞上所别之董大应为董令旺。③岑仲勉《唐人行第录》将“董庭兰”与高适诗中的“董大”分列,谓“惟名未之详”,真是卓见。
P.2552所载的《题净眼禅师房》亦是研究王昌龄的重要诗歌:
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
倾人城,倾人国,崭新剃头青且黑。
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齿能诵经。
吴音唤字更分明,日暮钟声相送出,袈裟挂着箔簾钉。
该诗经王重民先生考证为王昌龄佚诗,收入《补全唐诗》中。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篇轻薄女道士调侃之作,风格上也一改律诗的幽怨精工,而运用了三七杂言的活泼诗调。该诗为我们揭示了这位一向诗风端庄、文含傲骨的“诗家夫子”的另一面。
P.2555卷抄有马云奇的《怀素师草书歌》。马云奇其人,史籍无载,《怀素师草书歌》也
不见于唐人诗文集。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艺术性很高的好诗,而且对考证怀素的生平和创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怀素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他的传世草书不少,有《自叙帖》、《小草千文字帖》、《食鱼帖》、《苦笋帖》等,其书法造诣极高,当时名流如颜真卿、李白、戴叔伦、窦冀、钱起等皆有诗赞美,描述他的草书“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但两《唐书》中没有怀素的片言只字。他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他的《自叙帖》、与他同时期陆羽的《僧怀素传》及《宣和书谱》卷19的《怀素传》。但《自叙帖》重点写当时的书法家对他的指教和他的草书受到时人的赞誉,对于自己的身世,只有开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几句。陆羽《僧怀素传》只记叙了怀素和颜真卿切磋书艺,并未及其他。《宣和书谱》更是把百年前作为玄奘弟子的怀素和草圣怀素混为一人。
《怀素师草书歌》全文如下:
怀素才年三十余,不出湖南学草书。
大夸羲献将齐德,切比锺繇也不如。
畴昔阇梨名盖代,隐秀于今墨池在。
贺老遥闻怯后生,张颠不敢称先辈。
一昨江南投亚相,尽日花堂书草障。
含毫势若斩蛟龙,挫管还同断犀象。
兴来索笔纵横扫,满望词人皆道好。
一点三峰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
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
紫塞傍窥鸿雁翼,金盘乱撒水精珠。
直为功成岁月多,青草湖中起墨波。
醉来只爱山翁酒,书了宁论道士鹅。
醒前犹自记华章,醉后无论绢与墙。
眼看笔掉头还掉,只见文狂心不狂。
自倚能书堪入贡,一盏一回捻笔弄。
壁上飕飕风雨飞,行间屹屹龙蛇动。
在身文翰两相宜,还如明镜对西施。
三月秋澹青江水,二月花开绿树枝。
闻到怀书西入秦,客中相送转相亲。
君王必是收狂客,寄语江潭一路人。
本诗对考证怀素的生平提供了新的材料。关于怀素的生年,学术界有两说。一说生于开元十三年(725),根据是怀素《清净经帖》末云:“贞元元年八月廿有三日,西太平寺沙门怀素藏真书,时年六十有一。”贞元元年为公元785年,由此推断怀素生于725年。一说生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根据是怀素《小草千字文帖》末云:“贞元十五年(799)六月十七日于零陵书,时六十有三。”对于这两帖所署时间的矛盾,陈垣先生《释氏疑年录》认为:《小草千字文帖》和《清净经帖》,“两者年岁不同,必有一赝”。李白《草书歌行》有“少年上人号怀素”的诗句,李白见怀素在乾元二年(759),当时李白近60岁,按《小草千字文帖》,怀素22岁;按《清净经帖》,怀素34岁。称22岁为少年较称34岁为少年更合情理,但詹锳、郭沫若、潘重规等先生皆采用《清净经帖》的说法。④
《怀素师草书歌》云:“怀素才年三十余,不出湖南学草书。”据此,则马云奇的这首诗写于怀素30岁过一点的时候。下文又说:“一昨江南投亚相,尽日花堂书草障。”一昨,指前些日子。“江南投亚相”之“亚相”,指徐浩。⑤徐浩是当时著名书法家。据《旧唐书》卷11《代宗纪》,徐浩于大历二年(767)四月至大历三年(768)十月任广州刺史,领衔岭南节度观察使兼御史大夫。唐人常称御史大夫为“亚相”,故徐浩有“亚相”之称。根据马云奇的诗,则怀素已从广州回到湖南。假使怀素“江南投亚相”是大历三年(768),他返回可能是一年以后。则马云奇的诗写于大历四年(769)左右。这一年怀素刚好32岁,与“怀素才年三十余”相符。⑥诗的最后说:“闻到怀书西入秦,客中相送转相亲。君王必是收狂客,寄语江潭一路人。”说明马云奇作诗的时候怀素已准备动身去长安。他去长安是时任湖南潭州刺史张谓引荐的,并且与张谓同行。据傅璇琮先生考证,“张谓当于大历三、四年间离潭州任,入朝为太子左庶子,至六年冬又为礼部侍郎。”⑦马云奇大历四年(769)在湖南潭州送别怀素,这次宴会的主人就是潭州刺史张谓,而张谓曾于天宝十三、十四载(754、755)在北庭封常清幕府为属官,参与军中谋划,立有功勋。这次宴会以后,张渭不但带着怀素去了长安,还可能推荐马云
奇去敦煌边塞。所以《怀素师草书歌》在P.2555卷中与一组敦煌人作的陷蕃诗抄在一起。
秋风鸣桑条,草白狐兔骄。邯郸饮(一作饭,又作饱)来酒未消,城北原平掣皂雕。射杀空营两腾虎,回身却月佩弓弰。
该诗尚残存于P.2567卷中,但题名为《邯郸少年行》,经黄永武先生考证,《城旁曲》实际上为王昌龄另一首佚诗的名字,今本在流传过程中混淆了二者的题目。其实,我们只要看看诗中“邯郸饮来酒未消”一句就可知道敦煌古抄的题名是恰当的。这方面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P.3619畅诸的《登鹳雀楼》,《全唐诗》误作畅当诗;S.555蔡孚的诗,《全唐诗》误收王勃名等,皆赖敦煌本得以更正。可见这些佚诗的文学史料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