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关系研究中的两大误解
2020-01-21
来源:易榕旅网
第12卷第lO期 鸡西大学学报 V01.12 No.10 2012年10月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Oct.2O12 文章编号:1672—6758(2012)10—0042—2 人与自然关系研究中的两大误解 张丽清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过度评价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生态哲学特性和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生态问题归因到主体性 的张扬是围绕主体性问题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存在的两种流行误解。我们应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 场理性地看待这两种观点,从而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主体精神;人类中心主义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自然资源的匮乏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化,使得人们比 却坚持认为,传统思想的这些生态哲学的特性是超越当 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是综 前西方主客二分模式、解决生态问题的哲学基础,“可以 观当前的相关论著,会发现围绕着主体性问题来看待人 毫不夸张地说,‘天人合一’思想是解决人类生态危机的 与自然的关系时,存在两种流行的误解。一是过度评价 唯一哲学原则”。 我们知道,西方的生态哲学是主体性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生态哲学特性;二是把人与自然关系 思想的产物,是吸纳并且超越主客二分思维的结果,不是 的紧张和生态问题归因到主体性的张扬。站在马克思主 自古就存在的。而中国传统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义哲学的立场,我们可以理性地看待这两种观点,从而理 思想,其重点不在讲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重在讲“合 性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一一体”,而不注重主客之分,不重视认识论,其中缺 一人与自然关系研究中的两大误解 乏的就是主体性精神。只能把传统文化思想中可以借用 1.过度评价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生态哲学特性。 到当前生态哲学、生态文化中的成分,视作具有了一定的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理 生态哲学特性,而不能忽视特定的背景和主体精神的作 解。一般都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与 用。 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 三是在新的条件下需要引入主体性概念将中国传统 以尊重自然规律作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 哲学相关概念予以转化。按照张世英先生的观点.中国 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 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属于原始的“前主客关 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学术界相当多的论著 系的合一”,…前主客关系的合一’观不重视区分主体与 挖掘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哲学特性,甚至把传统哲 客体,因而也不重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支配作用,不重 学中的生态哲学特性看做超越于西方主客体模式,进而 视认识论和方法论,这显然不利于科学的发展。”l4 不重 能够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灵丹妙药。 视主客体关系的思维方式,难以发挥人对自然的主体作 但是需要明确以下三点。 用,人就会长久的受制于自然,生产力的发展就受到限 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与“自然”不是今天意义 制。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能揭示人与自然真正的 上的概念。张岱年认为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合一观点主 一体性关系,所以它只适应古代的农业文明,而不适应现 要有三种:一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他讲的是“以类合 代文明,并且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从农业文明向 之,天人一也”;二是张载的天人合一观,他讲的是“天人 工业文明的转换,延缓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合一”;三足程颢、程颐的天人合一观,他们讲的是“天人 2.把当前的生态危机归因到康德倡导的主体精神。 本一”。他们三者的用语不同,内涵也不同,但是基本上 与忽视人的主体精神,夸大传统思想中的生态美学 都肯定天与人的统一关系,天是广大的自然,人是人 特性相反,有些论著片面认识主体精神的作用,将当前的 类。…张世英认为,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生态危机归因到康德倡导的主体精神。“康德的‘人为 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 自然立法’主体性思想强调人对于自然的中心地位,使人 时期。儒家所讲的“天”保存了西周时期“天”的道德含 从自然中解放出来,具有革命意义。但是,由于它过度强 义,“天”具有道德属性;道家所讲的“天”则是指自然, 调人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及至近现代,这种人类中心主 不具有道德含义。所以儒家的“天人合一”大体上就是 义观下的人与自然发生了分裂和对立,产生了严重的生 讲的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道家的“天人合 态危机和深刻的社会危机。” J‘‘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 一”就是讲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董仲舒的“人本于天” 主体性问题一直在西方哲学认识论中占据中心位置,这 之“天”,是包含“天、地、阴、阳、木、水、土、金、火和人”等 种极具时代象征性的主体性哲学在历史上成功地引导了 “十者”在内的自然万物之全体,人就是本于这个全体。 现代工业的文明,也失败地造就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二元 宋明理学的“天”主要是指天理,与天合一也就是与理合 对立。” 这样的观点看到了主体精神的重要性,但是对 一。 可以看出传统的“天”基本上涵盖了自然之天、神 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性的认识是片面的。 灵之天、道德之天和义理之天等意义,在不同的时代、不 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通过为自然立法确立了 同的思想家那里其内涵有着巨大的差异。“自然”也多 人的主体地位。康德把时间和空间归因于主体所具有的 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强调的是一种天然的状态,不是我们 先天认识形式,而不是客体本身的存在方式,当人去认识 今天讲的外在的自然界。 自然时,把头脑中先天固有的认识形式主动加在自然对 二是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 象上,这样的话,自然就不是作为外在与人的纯粹对立 哲学仅显露出一定的生态哲学的特性。有相当多的论著 物,而是主体间建构来的东西,这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发 作者简介:张丽清,硕士,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42・ 第10期 人与自然关系研究中的两大误解 2012生 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成为了世界的中心。从这个意义 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上来说,一切知识都必须要经过人的先天认识能力即主 恩格斯在1844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说: 体能力的加工,这就在认识领域里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 “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 性即人对自然的主体性。 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应该承认,这样的主体性确实容易走向片面的功利 稿》中认为:“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 主义,在实践领域,单纯以工具理性对待自然,把自然作 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连的:只 为手段,极易忽视自然规律,以人的欲望最大化为最终目 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lo]所以 的,这就必然导致最大程度的攫取自然,破坏生态平衡。 说,“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两个和解 历史发展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之间是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人类史与自然史二者合 所以我们还应该看到康德在提出“人为自然立法” 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范式。 的同时,也提出了“人为自己立法”。人为自己的行为立 马克思也预言道:“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人和自然统 法,所得到的是以道德律为基础的自由,人与自然之间的 ’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地 主体的自由是以道德至上为前提的自由。正因为道德的 发展而不断改变。” 所以说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当下 命令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所以道德法则作为先天的法 的环境问题主要源自于人类活动方式的不合理,人与自 则,具有普遍的必然性。这与康德哲学主张的“人是目 然之间的关系也必须随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的”是一致的。康德认为:“人类理性的立法(哲学)有两 的发展而得到解决。人对自然环境的控制实质上是人对 大目标,即自然和自由。” 这里的自由主要指道德的自 人类的人文生态的控制,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必须从 由,这种道德的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先验的自由”,这 人类自身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 种“先验的自由”的确立同时也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头 关系。 顶上有灿烂的星空”和“道德律在我心中”两个方面,一 人的发展不是片面化的发展,而是以全面的方式占 是讲的自然律,强调自然律对人的召唤,这一点带来的是 有自己的本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在社会生产力的现 人的思维方式的革命;另一方面是道德律,是人律对自然 代水平的基础之上,因此,它占有现代社会的物质财富, 的召唤,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由关系的实现,必须通过道德 同时,它又把人置放在整体性的生态系统之中来考察, 律的约束,才能最终保证主体的自由意志的实现。 突出了社会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现实化的 二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方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提出的劳动的观点作为 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能无限夸大主体性的能 人与自然联结的纽带和桥梁,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天然 动作用,但是也不能退缩到毫无作为地畏手畏脚的状态。 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必须明确的是,把人的理想、愿望和人的价值取向融入到 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中,做好环境保护,并不等于人类中心 主义,而是人的认识能力、基本生存权在自然的投射和反 应。 参考文献 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单向度地夸大自然界对人类 [1]张岱年.天人合一评议[J].社会科学战线,1998 的价值和意义,认为人类拥有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绝对权 (3). 利。人类中心主义在哲学思想上表现为主体性的无限膨 [2]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J].求是 胀。以征服自然、主宰自然为特征,向自然界索取最大的 杂志,2007(7). 经济利益,否认自然界的自为价值,无视生物圈稳定的客 [3]冉春燕.“天人合一”:构建生态和谐的哲学渊源 观需要与规律,把自然看做可以随意攫取和支配的对象。 [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以征服自然和主宰自然为理念的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 [4]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种掠夺式地对待自然环境的观点,经济的发展以资源的 出版社,2004:38. 巨大消耗、生态环境的EI益严重破坏为代价.导致一系列 [5]周成泓.康德“人为自然立法”主体性思想及其 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在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前,这 批判[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种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行不通的。 [6]谢慧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重构[J].河 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不等于在自然环境面前无所作 4b ̄-Y--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为,畏手畏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在人,并 [7]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 且是具有主体精神的人。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强调 民出版社.2004. 自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这种基础性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M].北京: 地位既要满足人类的当下发展需要,又要考虑长远的发 人民出版社.2000. 展需要。“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 也不能创造……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 版社.1972. 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 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 版社.1972.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Zhang Liqing Abstract:Evaluating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excessivel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man and nature are the two misunderstanding of attributing ecological problems to the subjectivity.We should examine th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theory and from the rational aspect. Key words:man and nature;harmony between mail and nature;human spirit;human centralism Class No.:B03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