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的不幸常常造成文学的奇葩”。于是,《芙蓉镇》诞生了。古华,这位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凭借它获得了首届茅盾文学奖。《芙蓉镇》是怎样的一部小说?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 。这是对《芙蓉镇》一书最好最恰当的概括。
《芙蓉镇》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所叙述的时间跨度将近三十年。它集中向我们展示了解放初期、1958年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和“四清”后期四个典型时期芙蓉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民情。
小说的整个故事以卖米豆腐的“芙蓉姐子”胡玉音为引线,缝串起与她相关的各色人物:有芙蓉镇的粮站主任、转业军人“北方大兵”谷燕山,为了帮助胡玉音夫妇,每集卖给他们六十斤碎米头谷子;有胡玉音的初恋情人、大队支书黎满庚,由于“成分”等种种问题,二人没能结合,后来胡玉音认他做了干哥;有被人称为“秦癫子”的五类分子秦书田,他与胡玉音在打扫青石板街的日子里,互生情愫,历经磨难,终于喜结连理,他也是故事的男主人公;有与胡玉音近邻的“运动根子”,像懒蛇一样依附于政治运动的“吊角楼主”王秋赦,他对胡玉音垂涎三尺,满肚子花花肠子;还有对胡玉音虎视眈眈、心怀妒嫉的女领导李国香,以及她的“大后台”、“大靠山”县里的老干部杨民高„„这些人物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组成了芙蓉镇的一个“小社会” ,故事情节由此展开。
一卷《芙蓉镇》,洋洋洒洒几万字,呈现出浓郁的人文气息。古华作为地地道道的湖南人,对自己的家乡自然是再熟悉不过的,因此他把当地的历史演变、风土人情、琐碎生活都写进了故事里,而且拿捏得十分到位。相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作为储备,没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沉淀,是不会写出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作品的。我们且不谈它的风土人情,也不说它所记叙的时事风云变幻,就只一个秦书田形象,就足以让我们品味良久了。
二
1
在芙蓉镇的“小社会”里,最特别的一个人物就是秦书田,他被冠以“铁帽右派”、“秦癫子”等名号。他是作品中唯一的一位知识分子。在他身上,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及在特殊历史时期人的异化、扭曲和变形。古华在描写他的时候笔调诙谐、调侃,足以看出作者别具匠心。秦书田身上不仅具有传统知识分子的普遍性,还具有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性。
(一) 才情
作为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秦书田在二十多岁时就表现出了不俗的文艺才华,“吹拉弹唱坐得下,琴棋书画拿得起”,他具备一名普通知识分子所应具备的功底:他当过学校的文体教员,也在歌舞团任过编导,曾带领剧团演员进山区收集《喜歌堂》民歌,因此获奖而名噪一时;他热爱文艺,即使被划为“右派”,他也是整日里哼着歌,还自娱自乐的创作了《五类分子歌》和“黑鬼舞”;他文化程度高,又写得一手好字,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镇上的居民都会请他写几副对联、唱几支小曲,因此他深得乡亲们的喜爱,孩子们都叫他“癫子伯伯”。
(二) 达观
以乐天、诙谐的态度去承受苦难与折磨,这表现了他性格中达观的一面。无论是跪砖头还是挂黑牌游街,他都一马当先,脸上挂着笑,像走亲戚、坐酒席一般,俨然是个“运动油子” 。他还自编自演的创作了《五类分子歌》苦中作乐。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态度,让他少受了许多皮肉之苦,批斗会上不等人按他就先低头认罪、不等人踢他就“扑通”一声跪下去,他学会了怎样去忍受,学会了等待,在近乎绝境中,他从未绝望过,他始终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甚至不允许胡玉音放弃。是他用他达观的心态一点一点的感染玉音,让她走出困境,也是他将玉音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一遍一遍的吟唱“你是聪明的姐呀”这首古朴的民歌,让玉音重拾生活的勇气,点燃生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告诉玉音苦难总会过去。
在得到“一对黑夫妻”的白对联后,他仍然乐呵呵的忙着准备婚礼,以“管它黑白,总是夫妻”的理由,劝玉音不要伤心难过。
被判十年徒刑,他依旧没有绝望,在临别时,对玉音喊出“活着,像牲口一样的活着!”这是一声最真实的呐喊,尽管“后会无期”,他还是鼓励玉音活下去,因为他坚信活着就有希望。多少个日日夜夜,这句话回荡在他和玉音的耳边,也
2
是它鼓励着夫妻俩等待久别后的相聚。
(三) 机智
读过《芙蓉镇》的人一定会对这个情节记忆犹新:秦书田和胡玉音两人在清晨打扫青石板街时,恰巧遇到从围墙里走出来的王秋赦,并发现了王秋赦与李国香的暧昧关系。于是,秦书田和胡玉音商量后,决定整治王秋赦。秦书田从牛圈刮来牛粪,放在围墙侧门口,王秋赦一出门便踩在上面,重重地跌了一跤,脚都扭歪了筋。这时,秦书田装作路过一样,巧妙地“救”了王秋赦,把他背回家,为他保密,并编出王秋赦早起看禾苗,踩虚了脚因公负伤的理由,得了个“顺水人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书田的机智,他捉弄了王秋赦,还佯装不知,既为自己出了气,又以恩人的身份取得了王秋赦的信任和好感,并且为日后请求王秋赦批准他与胡玉音的婚事作了“人情”上的铺垫。
在给“五类分子”塑狗像时,他唯独“忘记”给胡玉音塑像,也正是因为他的“忘记”让自尊心强的玉音免受了人格的侮辱,让玉音对他令眼相看。
这些都充分显现了秦书田的人生斗争艺术的机智、胆识和策略。 (四) 卑贱与自尊
可以说,秦书田是卑贱与自尊二者矛盾的统一。表面上,“秦癫子”给人一种癫狂的印象。他给五类分子塑狗像,把自己的形象塑得最生动逼真;他即兴编出《黑鬼歌》和《黑鬼舞》,逗人捧腹;他任打任罚、玩世不恭,对自己所遭遇的侮辱和苦难表现得麻木不仁,而这只是他生活在重压下被扭曲的一面。他心里仍然潜藏着强烈的自尊和对拥有健康人格的渴望。因为,人们常常看见他偷偷跑到河边,在河边许久徘徊,在漆黑的夜晚,万家灯火熄灭的时候,从他的破屋子里,总是传出低沉的哭声„„谁说他不在乎,谁说他没有自尊,那深刻的人格被侮辱、灵魂被扭曲的痛楚是刻骨铭心的。
有许多人认为秦书田是现代版的阿Q,笑他的癫狂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实不然,阿Q的精神胜利法只是空洞的幻想,而秦书田的“癫狂”却是对荒唐的年代的一种嘲笑,一种抒发自己的苦闷的独特方式,一种生存的智慧,一种反抗的手段。
卑贱、玩世不恭的外表与机智、自尊和才华横溢的内核矛盾统一,构成了秦书田这一性格完整而复杂的形象。尽管有些刺目,却又是最真实和生动的。它来
3
源于生活、脱胎于生活,必然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三
阅读一直是中学语文和教学研究的重点,无论是教材内容教学时数、还是教学研究等方面,在整个语文中都占了很大比重,总体上,阅读占去了语文的一大半“天地”。近年出台的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如何既让学生完成母语学习的基本任务,又让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是每一个中学(尤其是高中)教师必须解决的难题。
日前,《芙蓉镇》被选入了高中语文阅读教材,成为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一,这是由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所决定的。其教育意义与《语文新课标》的指导思想相符。《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通过阅读和思考,领略作品的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总的来说,《语文新课标》倡导的是人文教育。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实现的教育。
鉴于以上几点,我们来探讨一下《芙蓉镇》的教育意义。以秦书田这一人物形象为例,是怎样体现人文教育的呢?
在建国以后知识分子一直被视为改造对象,从未被文学作品加以正面描写的背景下,徐迟第一次对科学工作者进行热情讴歌和高度评价,以《歌德巴赫猜想》(1978年3月)引起轰动,它将当时受人非人的走“白专道路”的知识分子陈景润,作为正面主人公进行赞颂,并且第一次对“文革”做出了近乎否认的认识,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有着开拓性的意义。
1980年,谌容也创作了一部震动文坛的杰作《人到中年》。让我们体味到中国知识分子百年风雨中走过的坎坷路程,。作者以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和真诚的责任感对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提示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中年知识分子问题,发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爱中年知识分子的吁请。
4
1981年,古华的“反思文学”作品《芙蓉镇》问世。秦书田这一知识分子形象同样深入人心。我们可以看到,秦书田不同于以往的正面人物形象,也异于平常的反面人物形象。他既有正直、勇敢的一面,又有卑贱、懦弱的一面。学生正确理解这一人物形象,将有利于认知能力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正确的去评价一个人物形象,并不是单纯的下结论说“这是好人,那是坏人”,而是要把这个人物形象放到具体的作品中去分析,结合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根据作品的背景,我们可以知道,秦书田生活在中国的“文革”前后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遭遇了一场空前的浩劫。作为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秦书田不可幸免的被卷入这场浩劫中,面对莫须有的罪名,面对非人的侮辱和折磨,他选择了默默忍受,选择了“像牲口一样的活着”,很多人说他懦弱,指责他是懦夫,都希望他能像鲁迅一样的“铮铮铁骨”,选择“横眉冷对千夫指”,或者干脆像老舍先生一样,选择以死抗争,然而, “大丈夫” “真汉子”毕竟是少数,作为一个人,一个最普通的人,谁不想“活下去”?我们为什么非要让秦书田选择这样一条路?个人的力量真的太渺小,以死抗争固然保住了自己的名节,流芳百世,但是对于你想反抗的东西,却无非是以卵击石。更何况中国的知识分子数以万计,若都要他们视死如归地做“大丈夫”,也未免太不现实了。
仔细阅读作品之后,不难发现,秦书田那些所谓的自嘲和癫狂行为,并非真正的自甘堕落,而是政治高压下一种韬光养晦的生存智慧。在“文革”时期,知识分子成为改造对象,处处受到排挤,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受到相当严重的折磨,在长期被批斗后,秦书田学会了保护自己,学会了低头和下跪,这使他平安的活了下来,等到了最后的平反。在这特殊的时代环境中,他的韬光养晦未尝不比以死抗争来得高明,也更具有生存智慧。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若一时意气寻了短见,汉家江山就不会有他的功勋了;司马迁惨遭宫刑,若含恨而终,就没有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了:孙膑被庞涓陷害剜去膑骨,若不是他忍辱偷生,他就不能在马陵之战中大败庞涓,报仇雪恨了。历史证明了他们是真正的成功者,他们“忍了一时”,换来了名垂千古。虽然不能与这些豪杰相比,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秦书田在韬光养晦之后,还是苦尽甘来 了 ——他服满十年劳役,终于重见天日,又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不仅得到了平反,升任了县文化馆的副馆长,还终于与日思夜想的妻儿团聚了。我们能说他
5
做错了?能说他没有骨气?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个政治风云变幻里人格曾被扭曲、被异化的知识分子。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评价秦书田这个人物形象。在认真的阅读之后,学生对秦书田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作品中可以得知秦书田身上所具有的知识分子的共性,他才华横溢,又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然而他在人前却总是表现得玩世不恭、麻木不仁。甚至可以不顾自尊的给自己塑狗像,让人无法理解。结合故事背景,学生对这一人物形象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在那样的年代,秦书田只能选择这种矛盾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赞同他的选择,但是也不能批评他的选择,更不能武断的评价他的好与坏。他存在于真实的生活当中,反映在虚拟的故事情节里,他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知识分子中的一个典型。这样的人物形象较以往的知识分子形象复杂,也具有更深刻的意义。以往的知识分子形象往往侧重于他们的学术研究层面,很少触及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让学生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停留在表面。阅读《芙蓉镇》后,学生对知识分子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识分子并不是只会学习,只会搞科研,他们也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每个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从秦书田身上可以凸显出来。结合作品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秦书田形象作一个中肯的评价,此评价的过程,也正是学生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过程,如此一来,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个人体验与感悟就联系起来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了丰富,对人生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
四
1981年,文学杂志《十月》发表了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小说问世后,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轰动,成为一时被人争相传阅的畅销作品。次年,《芙蓉镇》以高票荣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这样一部誉满全国的作品,自然无法逃过电影文学编辑的法眼。于是《芙蓉镇》被改编为电影。学生在阅读教材文本的同时,也不妨去领略一番电影版《芙蓉镇》的风情。
6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
始终记得这一句惊心动魄的台词。是怎样的年代,才会有这样沉重的担待?是怎样的人性,才造就了这样坚忍的信念?年轻一代在这样的情节面前,也许会目瞪口呆,但那么陌生、那么遥远的事情,其实离我们不过三十来年!《芙蓉镇》扯开的,就是这一段尘封的记忆,那一道历史烙下的痕迹。乌云遮天终又散,芙蓉花谢重又开,疯子王秋赦还在敲着他的破锣,幽灵一般徘徊在芙蓉镇,声音凄凉地喊着:“运动了,运动了——”、“千万不要忘记啊——”这声音,在《芙蓉镇》身后27年,也一直回响在每个中国人耳边。历史固然不能重演,却能温故而知新,牢记历史的教训,让这声音真正成为那个时代的尾音。
随着《芙蓉镇》被选入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它与学生有了自己界的接触,势必会带给学生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正确的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正确的理解人物形象,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史为鉴而知得失,学生在了解了历史的同时,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民族精神的教育,老报人、老革命李慎之曾语重心长的说过:“一个失去记忆不知反省的民族是很难有出息的。远的不说,如果大家把‘文革’加上前十年的‘二十年极左路线’的创痛都忘记了,那么怎么证明邓小平理论的价值,怎么证明改革开放的必要呢?”学习《芙蓉镇》,让学生了解“文革”时期的历史,在阅读中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
这样看来,《芙蓉镇》的精神内容与《语文新课标》 “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理念是相符的,它被选入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实在是众望所归。
而面对《芙蓉镇》这样一部不朽的佳作,笔者的上述分析还不够成熟。更何况,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众口难调,笔者的观点也只是自己的一点拙见罢了。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