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延长裂解汽油加氢单元运行周期的探讨

2021-02-22 来源:易榕旅网
羧尜 乙烯工业2ETHYLEN0E1 3I,N2D5(U1ST)1RY 8~23 延长裂解汽油加氢单元运行周期的探讨 花建忠,任立新,林庆富,闵文晖 (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新疆独山子833600)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裂解汽油加氢装置运行周期长短不一的特点,从原料、杂质、毒物及反应的操 作条件等多方面加以分析,寻找困扰催化剂长周期运行的问题症结,并结合装置特点,从控制裂解汽油中 的胶质含量和加氢过程中的“三苯”损失率,脱除裂解汽油中的水、固体杂质和砷等方面来进行优化,消除 装置运行瓶颈,以获得最佳的运行周期,实现装置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裂解汽油加氢装置催化剂运行周期 在裂解汽油加氢这一传统的工艺中,催化剂 长周期运行的问题一直是困扰装置长周期稳定运 生周期的因素¨J。 1.1一段汽油加氢 行的一个瓶颈。本文结合装置特点,对其进行优 化,寻找最佳操作点,延长运行周期,消除装置运 行瓶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裂解汽油一段加氢主要是液相反应,使双烯 烃和烯基芳烃选择性加氢,使之成为单烯烃和烷 基芳烃。 由于双烯烃和烯基芳烃有强聚合倾向,特别 1现状分析 是裂解汽油送中间罐区进行暂存、脱水后返回加 氢单元的工艺流程,在转运输送的过程中与系统 中微量的氧发生反应,致使裂解汽油中胶质含量 乙烯裂解过程中产生的裂解汽油,其组成为 C ~c 馏分,其中含有的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 馏分是合成纤维的主要原料。裂解汽油中含有的 超标;此外,由于乙烯装置急冷水塔的气相夹带、 压缩机段间注洗油及系统油水分离效果等原因, 造成裂解汽油中固体焦粒含量超标、带水等问题。 烯烃及氧、氯、氮、硫化合物等杂质,必须在进入芳 烃抽提装置之前除去。 裂解汽油组分复杂,约300多种,包括链状和 环状烷烃、烯烃及二烯烃,烯基芳烃,含硫、氮、氧 原料中的砷大部分集中在裂解汽油中,因此 裂解汽油中的砷含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表 1为砷在原料和裂解产品中的分布情况_2 J。 表1为砷在裂解原料和裂解各馏分中的分布 情况 。 ×10 的有机化合物,以及茚、萘等多环化合物,并含有 少量的催化剂毒物砷和部分游离水、胶质、固体杂 质(如焦粉)等,在运行过程中均是影响催化剂再 表1砷在原料和裂解产品中的分布 目前国内外裂解汽油加氢装置一段加氢催化 强、使用成本低的优点。另外在一段加氢过程中 的加氢选择性和“三苯”损失的也是必须考虑的。 收稿日期:2012—1l一05。 剂主要有贵金属钯基催化剂和非贵金属镍基催化 剂。钯系催化剂虽然具有启动温度低,加氢活性 高等特点,但因加氢原料中的杂质砷易于占据Pd 作者简介:花建忠,男,1991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 理工大学)有机化工专业,学士,长期从事乙烯等石油化工装 的d一轨道,形成键合,导致催化剂失活,其抗砷、 抗胶质能力较差。镍系催化剂具有抗杂质性能 置的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现任乙烯车间主任,高级工程师。 第25卷 花建忠等.延长裂解汽油加氢单元运行周期的探讨 ・19・ 因此,汽油一段加氢面临着以下难题:即裂解汽油 降分层,内部含有大量未来得及沉降的悬浮状的 游离水。通常的处理方法有两种: 中水、胶质、固体杂质(焦粉),毒物砷的控制和脱 除、一段加氢过程中“三苯”损失率的控制。 1.2二段汽油加氢 1)将此两股汽油汇同脱丁烷塔塔釜的汽油一 起送至裂解汽油罐进行静止、脱水,再送回汽油加 氢单元。该方法受处理量和库存的限制,很难保 裂解汽油二段加氢主要是气相反应,使单烯 烃和有机硫、氮等杂质选择性加氢,使之成为满足 芳烃抽提所需的原料。 由于裂解汽油经过一段加氢后,有强聚合倾 向的双烯烃和烯基芳烃已被加氢完毕,水和固体 杂质已在一段加氢中脱除,汽油中大部分砷已被 催化剂吸附,而胶质和少量逃逸的砷也经过脱碳 九塔,随碳九馏分被脱除。按理说,二段加氢催化 剂的长周期运行应该没有瓶颈问题,但实际上,若 一段加氢中双烯烃和烯基芳烃仅是被部分加氢, 就会在二段人口进料加热器和反应器床层内聚合 结焦,导致反应器的压降上升和反应器产品不合 格。另外,若裂解汽油中的胶质含量过高,脱碳九 塔无法完全脱除,也能导致二反的结焦。 目前国内外裂解汽油加氢装置二段加氢催化 剂主要有CoO/MoO催化剂和CoO/MoO、NiO/MoO 复合床催化剂。CoO/MoO催化剂虽然具有反应温 升低、加氢选择性高等特点,但存在脱硫效果不稳 定的弊端,因此目前国内二段加氢基本上选择用 CoO/MoO、NiO/MoO复合床催化剂。Co/Mo/Ni系 催化剂虽具有使用性能好、产品质量稳定的优点, 但也存在加氢选择性和“三苯”损失的弊端。因 此,汽油二段加氢面临着以下难题:1)二反进料中 原料质量和胶质含量的控制;2)二段加氢过程中 “三苯”损失率的控制。 2 控制方案 为确保裂解汽油加氢单元的长周期稳定运 行,影响长周期运行的水、胶质、固体杂质及砷含 量等均需加以控制。同时也要控制好汽油加氢过 程中的“三苯”损失率,以保证装置的总体效益。 2.1 水的脱除 裂解汽油的来源主要有三部分:急冷水塔、压 缩单元和脱丁烷塔釜。除脱丁烷塔塔釜的汽油是 经过干燥不含水外,其余两股仅是经过简单的沉 证有长时间稳定的脱水静止时间,一旦脱水失败, 将导致催化剂严重失活,而且还存在转输过程中 系统微量氧和二烯烃反应生成胶质的潜在威胁, 对于新建装置不建议采用此方案。 2)将此两股汽油送至汽油稳定塔进行汽提, 脱除汽油中的水和轻组分。汽提后的汽油与脱丁 烷塔来的汽油一起送至裂解汽油单元,其相应的 工艺流程和工艺操作条件分别见图1和表2。 尾气去压缩单元 图1 汽油稳定塔简易流程示意 表2汽油稳定塔工艺操作参数 采用方法2不受处理量和库存的限制,可有 效地控制裂解汽油中的水和轻组分含量,且转输 流程简捷,停留时间短,裂解汽油与系统微量氧的 接触几率少,可从源头上减少生成胶质的潜在威 胁,对于新建装置建议采用此方案。 2.2 胶质的控制 裂解汽油中胶质的来源主要有:急冷水塔塔 顶随裂解气携带过来的重组分、从压缩机上洗涤 下来的冲洗汽油及在储存和输送过程中共轭二烯 烃和带芳环的烯烃发生氧化反应而生成胶质。 1)对急冷水塔汽油中的胶质:可通过控制汽 油分馏塔的顶温和汽油回流量,确保汽油分馏塔 充分洗涤,防止裂解气携带重组分进入急冷水塔, 保证裂解汽油干点。 第25卷 花建忠等.延长裂解汽油加氢单元运行周期的探讨 ・21 ・ 表4粗汽油中砷对一段加氢的影响 分析连续在0.3%以上时,以1℃或2℃的梯度逐 渐提高一段反应器人口温度,至13个月后,一段 反应器人口温度提至57 cCl,床层温升始终控制在 约55℃(设计床层温升70℃),一段加氢汽油苯 乙烯含量保持在约0.2%。 图3为一段反应器从运行初期至18个月的 入口温度趋势。 80 从表4可见:一段反应器人口原料中的砷含 芝 量基本在(40~70)×10一,在运行18个月后,反 餐s0 应器出口的苯乙烯含量基本没有改变,满足一段 1--"40 <30 加氢出口指标要求。 20 0 2 4 6 8 l0 12 l4 l6 l8 2.5 “三苯”损失的控制 时间/月 2.5.1 一反“三苯”损失的控制 图3一段反应器运行时入口温度趋势 裂解汽油的一段汽油加氢反应器的“三苯”损 2)床层温升的控制。 失主要受反应器人口温度和床层温升的影响,反 床层温升主要由反应产生反应热的多少和带 应器人口温度越高,催化剂床层温升越高,其“三 出这部分热量的快慢来决定。循环油量的引入可 苯”损失就越大。因此保持温和反应器入口条件, 以很好地控制反应的温升。最佳循环油量根据装置 对控制三苯损失和延长催化剂运行周期是有利 原料、反应温度及产品质量并结合液体空速而定。 的,下面以A装置为例加以说明。 一段反应器运行初期,催化剂活性大,采用较 1)入口温度的控制。 大循环油量,循环比控制为4:1,床层温升控制在 一段加氢反应器催化剂设计初期人口温度为 50℃左右(设计床层温升70℃)。随着催化剂运 56℃,开工初期,一段反应器入口温度控制为60 行周期的延长,床层温升减小,产品质量下降,逐 cI=,分析反应器出口物料中苯乙烯含量(质量分 渐降低循环油量,循环比降至3:1。在进料负荷 数)小于0.O1%。根据分析,以每降低人口温度1 降低时,操作上要求循环油量不能成比例降低,避 ℃或2 cC并稳定操作至少3天的速度进行调整。 免形成沟流、偏流,出现热点。 3个月后,反应器入口温度降至43℃,此时,一段 在反应器平稳运行时,调整原则是不经常调 加氢产品中苯乙烯含量(质量分数)为0.15%左 整循环油量,保持稳定的液相循环比,即保证反应 右,质量仍然满足要求。一段加氢系统在此温度 器的液相空速一定。这样有利于加氢反应向正反 下保持平稳运行。 应方向进行,减少副反应发生,并通过循环油把床 随着催化剂运行周期的延长,催化剂的活性 层温升控制在较低水平,以利于催化剂的长周期 下降,当一段加氢产品中苯乙烯含量(质量分数) 运行。表5列举了一段加氢反应器运行情况。 表5一段加氢运行参数 乙烯工业 第25卷 2.5.2 二反“三苯”损失的控制 裂解汽油的二段汽油加氢反应器的“三苯”损 失主要受反应器人口温度和床层温升的影响,反 应器入口温度越高,催化剂床层温升越高,其“三 苯”损失就越大。因此,保持温和反应器人口条 件,对控制三苯损失和延长催化剂运行周期是有 利的,下面以A装置为例加以说明: 1)人口温度的控制。 二段加氢反应是在2.54 MPa、230 oC条件下 的气相反应。设计催化剂初期进料温度为230 ℃,开工时,控制进料温度为240℃,分析产品质 量合格。根据产品分析,以1℃或2 cc的梯度逐 渐降低入口温度,稳定3天后再调整。3个月后, 入口温度降至208 oC,此时,产品质量为:溴价0.1 gBr/100 g,总硫0.2×10~,产品质量优良。为避 免入口温度降至进料的露点以下,保持入口温度 208℃,未继续下调,床层温升控制在约40 oC(设 计床层温升75 qC),二段加氢系统在此状态下保 持平稳运行。 随着催化剂运行周期的延长,催化剂的活性 将下降,需要提高反应器入口温度才能确保产品 合格。但温度越高越易聚合结焦,影响催化剂的 运行周期及使用寿命。故控制好反应器的入口温 度和反应温升极其关键。图4为二段反应器从运 行初期至22个月的入口温度趋势。 250 芝 4。 230 詈22o 一<2l0 0 2 4 6 8 10 l2 14 l6 18 20 22 时间/月 图4二段反应器入口温度趋势 (从运行初期至22个月) 2)床层温升的控制。 二段加氢反应循环油量的作用是降低反应器 人口物料的反应物(双烯值和溴价)浓度,控制反 应的温升。循环油量不易过大也不易过小,过大 会影响产品质量,过小会促使副反应增多。反应 温升过大时应及时增大循环油量和加注中部急冷 油控制反应温升。最佳循环油量应根据二段进 料、反应温度及产品质量并结合催化剂空速而定。 二段反应器运行初期,催化剂活性大,为控制 床层温升,采用较大的150 t/h循环油量,床层温 升控制在约40℃(设计床层温升75℃)。随着二 段反应器入口温度和循环氢流量的调整,对二段 反应器循环油流量也进行了相应调整,逐渐降低 循环油量,以降低芳烃加氢的可能性。当循环油 流量降至120 t/h,维持循环油流量。 在反应器平稳运行时,调整原则是不经常调 整循环油量,维持二段循环油量120 t/h,保持稳定 的液相循环比(液相循环比控制在约2:1),即保 证反应器的空速一定。如此有利于加氢反应向正 反应方向进行,防止某些副反应发生,以利于催化 剂的长周期运行。 加氢反应在临氢状态下进行,增大循环氢量 有利于提高反应深度和控制反应温升。同时,氢 分压高,有助于抑制结焦前驱物的脱氢缩合反应, 使催化剂表面积碳量下降,既可维持催化剂的高 活性,又可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周期和寿命。 A装置开工时,将循环氢量控制在相对较低 水平,流量约16 t/h。根据实际运行和产品分析情 况,逐渐增大循环氢量,每提高1 t/h稳定操作至 少3天,后将循环氢稳定在30 t/h,并保持循环氢 纯度低于70%,循环氢中的H:S含量(体积分数) 在0.01%以上,以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周期。 表6、表7为二反运行情况和三苯损失情况。 从表6可看出:随着反应器运行时间的延长, 在其入口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反应器床 层的压降逐渐升高,反应器上床的温升逐渐降低, 下床的温升逐渐升高。为保证出口产品的合格, 需加大循环氢量,降低循环油量,提高氢油比,以 提高催化剂的内扩散效率因子(氢油摩尔比范围 为1—4),有利于噻吩加氢脱硫反应,使反应完全 和抑制积碳生成。 从表7可看出:随着反应器运行时问的延长, 工艺参数在做相应改变,但反应器出口的“三苯” 损失(质量分数)基本控制在1.5%以下,“三苯” 损失率控制在2%以下,满足工艺和生产需求。 第25卷 花建忠等.延长裂解汽油加氢单元运行周期的探讨 ・23・ 段加氢催化剂,利用其具有抗杂质性能强的特点, 3 结论 来减缓砷对催化剂的影响。 针对裂解汽油加氢过程中制约长周期运行的 5)加氢过程中“三苯”损失率的控制,可通过 难题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控制反应器入口温度和床层温升的方法,来控制 1)裂解汽油中水的脱除,可采用增设汽油稳 三苯损失和延长催化剂运行周期。 定塔进行汽提的方法,脱除汽油中的水和轻组分。 2)裂解汽油中胶质含量的控制,可采用减少 参考文献: 裂解汽油的中间流转环节,将其直接送加氢装置 [1]刘宪新,李斯琴.裂解汽油一段Pd系和新型Nj系催 加氢的方法来减少胶质生成量。 化剂加氢性能对比及硬性因素浅析[J].乙烯工业, 3)裂解汽油中固体杂质(焦粉)的脱除:可采 2007,19(2):50—54. 用在反应器入口增加高精度的过滤器,并在催化 [2] 王松汉.乙烯装置技术与运行[M].北京:中国石化 剂顶部的床层人口装填一种专用的抗堵惰性材料 出版社,2009. [3] 王松汉.乙烯装置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替代惰性磁球的方法来消除。 】994. 4)裂解汽油中砷的脱除,可选用新型镍系一 ・ 烯雀绒・ 全球烃 ̄jn-r项目大幅增加 据美国《烃加工》杂志刚刚公布的(<2013年全球烃加工业市场数据手册》显示,2013年全球烃加工业 总的资本支出将超过570亿美元,包括新建烃加工装置以及对现有烃加工装置进行扩能升级的投资。其 中,亚太地区将主导烃加工建设项目,其新建项目数占全球的比例达到30%。同时,美国新建烃加工项 目在全球新建项目中的比例大幅提升,从2010年的8%已升至2012年的20%,与中东地区齐平,仅次于 亚太地区。 摘自《中国化工报))2o13—02—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