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西家庭文化的比较

2024-01-04 来源:易榕旅网


中西家庭文化的比较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自立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而美国人则不同,子女一到成年,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便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是几代同堂了。

例如: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曾有一位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每次都买上千块的东西。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买东西。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在楼下,老太太挑中三个总价值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以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手心把玩着,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一样,能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难怪美国人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点孝心,付一点小钱。

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天差地别。

在中国人眼中,美国人的做法是十分不孝的,而在美国人看来,自己的做法十分平常,没有什么不妥,他们也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为父母付钱,甚至还要赡养父母。造成这种互相不理解的原因有许多,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都会引起文化上的冲突。本案例中,中国人与美国人对家庭的观念截然不同,就是文化上的冲突。

中西启蒙教育认知不同。中国人受传承千年的儒家文化影响,崇尚统一,强调伦理之上,群体至上,尊老尚古,尤其强调尊老爱幼以及恪守孝道,这些都被视为中华传统美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作为儿女,养育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职责,任何人都无法推卸这个责任。从古至今,中国有许许多多孝敬父母的楷模,他们深深影响了中国人对父母以及家庭的观念,甚至连刚入学的孩子都被教育要孝敬父母。而在西方人则不同,他们一直受自由主义思想与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影响,即使是父母也不能影响他们的处事原则与判断,所以他们在成年后便独立起来,与父母没有太多联系,各自生活。美国是个十分强调个人主义的国家,因此案例中的美国人不会为母亲付钱,母亲的钱不够可以不买,他没有责任付钱,而他的这种做法也是合情合理的。

西方的个人本位与中方的家族本位不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 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 ?”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因此,案例中的美国人不会因为没有为母亲付钱而感到羞愧,而母亲自然也不会认为这有何不妥。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这种思想使得家族成员间的关系比西方要亲密的多,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甚至是不分彼此。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所以在中国儿女会争相孝敬父母,逢年过节一定要团聚。为父母买东西付钱是理所应当,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在西方人眼中争相付钱的现象是无法理解的,但在中国人看来恰恰是“孝”的表现,也突出了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儒教文化对家庭的影响非常大。中国人的姓名表示家族姓氏、辈分、名字、地位等。而西方首先是个人的名字,再是父名、姓氏。明显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尊重个人的文化思想。

西方中“uncle”和“aunt”两个词语代表中国十余种称谓。这说明了西方社会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而中国人更注重血缘、亲情,社会关系复杂,伦理道德维系着社会。

中国社会是“礼仪之邦”,提倡仁义道德,父母与子女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子女说话稍不注意就训斥,甚至动用家法。而西方家庭父母与子女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更是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子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

中国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子女的身上。“望子成龙”,从小灌输“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应试教育向来是中国的专利,用层层考试来选拔人才,培养精英。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精力和财力,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优班和业余辅导班应运而生,接踵而至。从选择小学到长大就业、交友、结婚、抚育孙儿等,家长无所不问。而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受到要有独立意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是为孩子将来的独立生活做准备观念的影响。18岁成年后原则上就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所以在教育方式上有所不同,中国父母管教较严,“玉不琢,不成器”。西方父母是超然性的包容和关爱,决不强求子女按父母意愿行事,给孩子以充分的发展空间。

在行为规范上,中国父母提倡仁、义、礼、智、仪。而西方文化中法律、法规要高于传统的道义,西方父母偏重于把“不要违法”作为教育子女的准则。

人类历史证明,一个民族文化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和借鉴邻近民族的经验。一个民族所获得的种种发现、文化创新可以传给其他民族。彼此间的交流方式越来越

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各民族文化创新和发展就愈快。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样问题时,可能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如何求同存异,进行有效的沟通都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加强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认识到两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不同的现状,并以此作为相互交流的基础,才能增强双方文化的沟通、了解,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国策,特别是21世纪初中国加入WTO,给予了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双方相互学习的机会。文化是没有对错的,重要的是在中西文化交往中,保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将两种文化相互融合、互补、与时俱进,才能在商界、学界或是政界取得更大的成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