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孙中山大同学说之终极关怀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轨迹

2021-05-03 来源:易榕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Journal ofAnkangTeachers College 安康师专学报 VoL 18№4 Aug.2006 浅析孙中山大同学说之终极关怀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轨迹 张明霞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与他的大同学说的终极关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 者发展客观原因。后者为前者实现自身的扬弃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两者的互动发展中,大同学说的终极关 怀呈现出了由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世界主义的超越与回归,其民族主义的思想也臻于完善。 关键词:大同学说;终极关怀;民族主义 巾圈分类号:D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24X l2006)03-0037—04 An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the Ulitmate Concern of he Dr.Yat—sen’ts Thoughts on Great Harmony and His Principle of Nationalism ZHANG Mi ̄xia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础 Shaami Normal ,Shaanxi Xi'an 710062,China) Abstract:Sun Yat一8ell'lf principle ofNaa0nalj鲫has dose contact with his thoughts on Great I-Iar ̄ony.The devel- opment oftheformerisobjectivel1醣ls0nofthelatte ̄s development.Theformer,s developmentbases onthe develop- ment ofthe eL In both ofinteractive development。the ultimate concern ofthe thoughts on Great Harmony pres- ents to be surmotmt by the cosmo ̄Htanism—Principle ofnationalism—cosmopolitanism and retui ̄to return,the thought ofthe Principle of nationalism also becomes perfect. Key words:the thoughts on Great I-Iarmo ̄;l】I廿mate concern;principle of rIa垃0naljsm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具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理论 家。他博古通今,兼采中西,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和大同学说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 然而学术界在对他的思想的研究中,对其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思想和大同学说之间的关系尚没有引起 足够的重视,而这一问题却直接涉及到对孙中山思想体系的总体把握。本文试图以大同学说之终极关 怀为线索来阐述他的大同学说与其民族主义思想之间发展的脉络,勾勒出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对终极关怀的理解及孙中山早期大同学说的主要内容 终极关怀,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各种矛盾的探求和不断解决,也就是对人类存 在的终极理想、终极意义的探究,亦即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怀。…它的实质即“关怀”终极或 日终极目标。大同学说来自传统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近代以来以洪秀全、康有为 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均提出了本阶级的大同学说,设计出了各具特色的理想社会方 案,孙中山在继承了这些大同学说的内容和特征,继承了这些学说所包含的理想主义、爱国主义和人 道主义精神的基础上,综观世界局势,围绕“中国向何处去”的终极关怀,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征途 中,将近代的大同学说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孙中山大同学说的酝酿成熟过程中,由于他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根基的深厚及对西方科技文化 知识的涉猎,使他的胸襟为之一开,早期的大同学说呈现出了乐观的气息和“世界主义”的终极关 怀。 辛亥革命的成功给孙中山以极大鼓舞,此时,孙中山关于大同学说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世界和平, 收稿日期:20o6—02—22 作者衙介:张明t(1980一).女,陕西商洛人,研究方向:中田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3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8卷 安康师专学报 2006燕 天下大同的观点上。在孙中山看来,人类进化之目的,就是“孔子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耶稣所谓‘尔旨得成,在地若天’,此人类所希望,化现在之痛苦世界而为极乐之天堂者是也。”【2 孙 中山相信,人类社会毕竟已取得了重大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更使世界的各个部分息息相关,“交通 即便,世界大同,已有中外一家之势。”【3 照此以往,“文明日进,智识日高,则必有推广其博爱主 义,使世界联合为一大家,亦未可定”。【3 他相信“近代文明进步,以日加速,最后之两年已胜于以 前之千年,而最后之十年又胜已往之百年,如此递推,太平之世当不远。”【2 孙中山还通过对自然界 的法则和人类社会的法则的明确区分,指出只有通过“互助之原则”的实施才能走向世界大同。从 这种观点出发,他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出人类在共同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非相 匡相助,无以自存。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告:“临时政府成立以 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清朝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 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大同。循序以 进,不为悻获。”这是“大同”学说作为政府的政治理想和对外方针政策正式宣告于世的标志。 在论述了世界大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进化的必至之境,并将“大同”学说作为 政府的政治理想和对外方针政策宣告于世后。孙中山进而指出,中国(中华民国)及中国人是促进 世界大同的主要力量。 首先,孙中山指出,中国占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有促进世界和平,达成世界大同的义务,也 有着爱好和平的美德。他相信“道德家必愿世界大同,与永无战争之一日,此吾人无穷之希望,最 大之理想”。【‘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参议院解职辞》中,用相当大的篇幅阐述中华民族对于世界 和平的道义责任。他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凡中华民国之国民,均有国民之天职。何谓天职,即 是促进世界的和平,即是中华民国前途之目的。依此一种目的而进行,即是巩固中华民国之基础。” “本总统今日解职,并非功成身退,实欲以中华民国国民之地位,与各国民之力量,与四万万人协力 造成中华民国之巩固基础,以冀世界之和平。望贵院各位参议员与将来政府,勉励人民,同尽天职, 使中华民国从今而后,得享文明之进行,使世界舞台从今而后得享和平之幸福。” 其次,孙中山希望由中国来促进世界大同的进程。他认为世界在朝着大同的方向迈进,“我五大 种族皆爱和平,重人道,若能扩充其自由、平等、博爱主义于世界人道,则大同之盛轨,岂难致 乎?’’【 】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孙中山把世界大同的实现, 当作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使命,要“使地球上人 类最大之幸福,由中国人民保障之,最光荣之伟绩, 由中国人民建树之,不止维持一族一国之利益。 并维持全世界人类之利益焉”。【 总之,这一时期,孙中山一方面表现出对世界大同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又将“大同”学说 具体化为政府的政治理想和对外方针政策。在这一理论影响下,民族主义思想并没有将反帝作为主要 内容,并且在民国成立后,不断向帝国主义国家表示排“满”不是排“外”,努力避免与帝国主义国 家发生冲突。然而,思想家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始终能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论,与 时俱进。 二、大同学说之世界主义的终极关怀与民族主义的完美结合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个目标,但还不是现实,也不是能够立即实 现的纲领。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民族危机日益激烈,世界大战阴云密布,世界大 同也好,人类和平也好,远没有得以实现的可能。这些使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理论常常陷人矛盾的窘 地,在实践上也显得软弱无力。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孙中山经过了一段苦闷、彷徨、探索之后重新检验 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对此开始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对大同学说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正确的 认识。孙中山指出,“不知世界主义,我中国实不适用,因主权丧失以久,宜先进富强,使世界各国 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方配提倡此主义。否则汉族神明裔胄的资格必随世界主义埋没以 去。” 也就是说,必须首先争取中华民族应有的权利,摆脱列强的侵略压迫,实现民族的繁荣富强, 3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张明霞:浅析孙中山大同学说之终极关怀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轨迹 才谈得上实现世界主义。孙中山还进一步指出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关系是:世界主义“是从民族 主义发生出来的。”“世界主义是藏在民族主义之内。”【5 这样,孙中山就将他的天下大同的思想重新 表述为:“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 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国之治。”【5 这些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孙中山将民族主义作为大同学说的前提, 以天下大同作为民族主义的归宿。这样,在孙中山的思想中,大同学说与民族主义便实现了有机的结 合,天下大同的理想成为民族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这种结合,使其大同思想摆脱了幼稚,空想的色 彩,又使其民族主义学说更富有理想性,从而使得他的整个理论体系得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变得 更充实,更丰满。 三、民族主义思想的升华,大同学说的“超越与回归” (一)“民族主义”的“民族意识”和“世界主义”的“世界眼光”的完美结合,为实现民族主 义思想在自身的扬弃中得到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实践上,孙中山明确提出了对内、对外的任务和主张。 在对外方面,孙中山将反帝作为革命的首要任务,明确表示“以俄为师”“联俄”的主张。 思想上的认识基础,加之民国成立后的艰辛促使孙中山日益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大敌, 民族解放运动必须以反帝为首要目标和主要内容。孙中山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 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为前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脱离了满洲人的奴隶,还要作外国人的 奴隶”¨ 在《民族主义》讲演中,孙中山揭示中国遭受帝国主义自然力、政治力、经济力压迫的事 实。孙中山说:“什么是帝国主义呢?就是用政治力去侵略别国的主义,即中国所谓‘勤远略’。”【7】 “自中国革命以后,列强见得用政治力来瓜分中国是很不容易的。……如果革命以后,列强见得用政 治力来征服中国,中国将来是一定要反抗,对于他们是很不利的。所以他们现在稍缓其政治力来征服 我们,便改用经济力来压迫我们。”¨ 孙中山还进一步指出中国人要摆脱不堪忍受的状况,就要坚持 民族主义,用“民族主义挽救中国危亡”。虽然,这一时期,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属性没有明确 的认识,但是已经揭露了帝国主义殖民掠夺的罪恶。他指出:“辛亥以后,满人之宰割政策,已为国 民运动所推翻,而列强之帝国主义,包围如故,瓜分之说,变为共管。……其结果足使中国民族失其 独立与自由则一也。”因此,“民族主义其目的在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而“民族解放之斗 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7 在反帝目标下,孙中山克服了以往“师 夷”,“规扶欧洲之学说”的局限性,明确表示要“以俄为师”和“联俄”。此外,孙中山在晚年还 提出了“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的主张。及主张实行“大亚洲主义”,组织“亚洲大同盟”, 为“亚洲受痛苦的民族”去“抵抗欧洲强盛民族。” 在对内方面,孙中山提出用“自决”、“自治”原则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宣布“于反对帝国主义 及军阀之革命获得革命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7 这就充实了IFI= 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尚嫌空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内容。 (二)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升华提供了契机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关心帮助下,在苏维埃俄国的巨大影响下,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 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张,以革命精神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 策。促使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与此相适应,他的大同学说也 得到了发展。在1923年,他在《中国革命史》中,提出“对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 位,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文化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至于大同0”[8 的 主张,就标志着他的大同学说与其民族主义理论互动发展的创举已臻于完善。 综上所述,大同学说之终极关怀与民族主义思想两者的互动发展和完善,根植于孙中山爱好和平 的世界眼光与渴望民族独立发展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结,这一方面是孙中山一生革命生涯真切体会的 升华,同时也是其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中得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陶富源.终极关怀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33. 3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l8卷 安康师专学报 2006年 【2】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兜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兜所、中固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兜所中华民固史研兜 室舍煽.孙中山全集:第6卷[M3.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1985. [3]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兜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兜所、中固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兜所中华民固史研兜 室合煽.孙中山全集:第2卷[M3.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1982. [4]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兜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兜所、中固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兜所中华民固史研兜 室合垴.孙中山全集:第3卷[M3.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1984.. [5]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兜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兜所、中固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兜所中华民固史研兜 室合煽.孙中山全集:第9卷[MJ.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1986. (63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兜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兜所、中固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兜所中华民固史研兜 室舍煽.孙中山全集:第5卷[M3.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1985. [7]邵德门.孙中山政治学说研兜[M】.哈尔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176一l77. [8]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兜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兜所、中固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兜所中华民固史研兜 室舍煽.孙中山全集:第7卷[M3.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1985. { s 翱 (上接第28页)‘人的天然本性’,具有‘合理性’;更有少数人以违法乱纪、挥霍浪费、骄奢淫逸来 显示其拥有的特权与显赫地位等等。”【’ 这些现象,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涣散了人心,而且也是构 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清除的障碍。“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划清了荣与辱的是非界限,褒奖 了真善美,贬斥了假丑恶,有助于伸张正气、抵制邪气、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有利于焕发构建和谐社 会生机和活力。 二是通过明确正确处理“八荣”与“八耻”辩证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力引导机制。社会 主义荣辱观采取了正反两个方面、肯定与否定、褒扬与贬斥两两相对的形式表现出来。“荣”与 “辱”不仅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互为前提的。正确的荣辱观的建立,既要明确 了什么是“辱”.也要真正明确什么是“荣”,还应该明确荣与辱的辩证关系,而非片面地追求。充 分注意到了“荣”与“耻”的这种内在关系,大力弘扬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使我们的精神 支柱更坚固,全国人民的凝聚力更加强大,和谐社会的建设力量才会更加强大,我们的奋斗目标才能 早日实现。 总之.树立以“八荣八耻”为内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在规范层面、价值层面以及动力层面 对和谐社会建设起到深远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o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3]王宏堆.社会主义荣辱现的新概括[EB,/OL3.http://cqt.njuL edu.on/news/,2006一o3—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