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2020-05-31 来源:易榕旅网


xxxxx地块项目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深圳市清华苑建筑与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019年04月05日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惠州市惠阳区,临近惠州南站。项目用地面积39501m,总建筑面积191368㎡,地下室层数为2层,地下一层局部开敞,地下室面积41265m2。上部结构为8栋高层塔楼和裙房组成, 高层塔楼层数为32层(6栋,屋顶标高96.500m)和33层(6栋之外的所有塔楼,屋顶标高99.500m),裙房层数为1层~2层,高层塔楼中2栋和3栋为左右两个独立单元的拼合。高层塔楼采用剪力墙体系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裙房和地下室采用框架体系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塔楼为普通住宅,裙房为商业、社区配套,地下室为车库,地下二层局部为人防区。

2

二、设计依据

1、遵循的规范、规定: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7)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2); (8)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 50083-97);

(9)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 (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11)关于印发《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的通知 建质〔2015〕

67号

(12)关于印发《广东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实施细则》的通知 粤建市函〔2016〕20号

2、建筑等相关专业提供的文件、图纸。 3、《特发龙圣堡项目二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三、主要设计参数 1、风荷载

1) 建筑物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值为 0.55 kN/㎡,基本雪压值为 0.00 kN/㎡,地

面粗糙度建议为 C 类。

2) 房屋高度大于60m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位移计

算时按基本风压值采用;房屋高度不大于60m的建筑,承载力设计和位移计算均按基本风压值采用。

2、安全等级及抗震设防

1) 本工程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

级。

2) 惠州市惠阳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

组为第一组,本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amax按1.3倍放大),设计特征周期0.45s,场地地基土可不考液化的影响。本场地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本工程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本工程的建设。

3) 抗震等级表:

项目 地面以上层数、总结构型式 剪力墙(A级高度) 剪力墙(A级高度) 框架 框架 1栋,2栋,5栋~7栋 32F(99.7m) 6栋 31F(99.0m) 4栋 4F 地下室 B2 抗震等级 三级 三级 四级 四级 注: 1)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高度取地面以上墙肢总高度的1/10;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

肢设约束边缘构件;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体角部墙体全高设约束边缘构件;

2)上部主楼相关范围以内的地下室区域抗震等级同主楼; 3)与塔楼相连的裙房抗震等级同塔楼;

4)嵌固端下一层结构抗震等级同嵌固端所在层,嵌固端以下其他楼层的结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

一级。

(顶板框架梁与塔楼相连3跨且不小于20米范围同塔楼:一级); (地下一层框架梁与塔楼相连3跨且不小于20米范围同塔楼:二级);

3、主要结构材料 1) 混凝土部分:

结构构件 垫层 地下室底板 人防墙体及纯地下室柱 地下室侧壁 地下室中间层楼板、梁 地下室顶板楼板、梁 基础顶~7层楼面 7层楼面~13层楼面 1栋~8栋 墙、柱 19层楼面~25层楼面 25层楼面~屋面 裙房 1栋~8栋 梁、板 裙房 基础顶~屋面 地面以上所有楼层 地面以上所有楼层 13层楼面~19层楼面 砼强度等级 C15 C35,P8 C35 C35,P8 C30 C35,P6 C50 C45 C40 C35 C30 C35 C30 C30 注:1)楼梯梯板及梯柱混凝土强度同本层梁板; 2)构柱、过梁、圈梁等C25;

3)裙房柱与地下室外墙重合时,柱混凝土强度同外墙;

4)剪力墙、框架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从下到上逐渐递减,不宜同一层同时改变截面和墙混凝

土强度等级,以减小内力突变。

2) 钢筋部分:

所有钢筋均用三级钢HRB400(fy=360 N/mm2),包括墙、柱、梁、板及节点钢筋。板筋

最小直径为8mm。

3) 墙体材料:

(1)所有外墙(包括200mm厚的楼梯间墙)采加气混凝土砌块,强度等级MU7.5,其

它内隔墙(包括车库、商铺、房间内隔墙)为加气混凝土砌块,强度等级大于

MU5.0;地下室内隔墙采用水泥空心砖,容重12kN/m。

(2)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分户墙的加气块尺寸为200厚,其余内隔墙的加气块尺

寸为100厚,砌体容重7.5kN/m。

3

3

四、 地下室及基础设计:

1、 抗浮设计水位为室外地面下1.50米(按室外地面梯度取值)。

地下室外墙、顶板、底板掺高性能膨胀抗裂剂(具体型号待定)。

2、 地下室荷载取值的有关规定:

顶板(塔楼外板厚250mm,塔楼内板厚180mm)

顶板(包括商铺顶板)荷载应包括 施工堆载 ;覆土荷载;活荷载; 具体如下:

塔楼以外覆土厚度不超过310mm时,考虑10kN/㎡的施工堆载(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0,模型实际输入荷载7.2),塔楼以内面层厚度不超过80mm时考虑5.0kN/㎡的施工堆载(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0,模型实际输入3.6)。塔楼内外的施工堆载不与顶板覆土荷载同时考虑,即施工时为:混凝土楼板自重+(施工活荷载),平时使用时为:混凝土楼板自重+顶板覆土荷载+4.0kN/㎡(活荷载),取其中的大值。

消防车荷载参考 板:1.2米覆土26.3KN/M2; 其余23KN/M2 梁:1.2米覆土21KN/M2; 其余18.4KN/M2

消防车荷载不参与裂缝验算;墙柱设计时消防车荷载折减由设计人员自定(可取0.8);基础设计不考虑消防车荷载。 覆土荷载按恒载考虑(分项系数取1.2)

3、基础形式为人工挖孔桩,持力层为中、微风化;幼儿园为天然基础,持力层为砾质粘土层。

4、 垫层的砼强度等级C20(弱腐蚀),厚度取100mm。迎土面水平钢筋的砼保护层厚度

50mm,室内面保护层厚度15mm即可;地下室侧墙迎水面的保护层为50,计算裂缝时采用30。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水位以上填土层,粘土层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需采取措施:桩基砼等级C35,桩身保护层厚55mm;与土及水直接接触的结构受力构件控制裂缝0.2mm;地下室侧墙保护层50mm;承台、基础、底板的垫层砼标号提高至C20。 5、 应进行整体抗浮验算,以确定是否需要设置抗拔桩或采取其他抗浮措施;

五、 变形缝和后浇带设置:

地下室顶板、底板及侧墙和架空层顶板由于防水的要求,未设变形缝。本地下室属超长地下室,每50米左右设置一道伸缩(沉降)后浇带,以释放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同时采用低水化热水泥品种,控制水灰比0.50以下,采取养护措施,并添加膨胀剂和抗拉纤维抵抗后期温度应力。

六、 结构降板:

结构标高较建筑标高低50mm 各部位降板:

标准层:结构标高为建筑楼层标高H-50

阳台、入户花园、走廊: 结构标高为建筑楼层标高H-100(结构标高降50) 卫生间:结构标高为建筑楼层标高H-400(结构标高降350)

首层地面塔楼内入户大堂(核心筒),商业,配套用房:结构标高为建筑楼层标高H-100

七、荷载取值(如与建筑实际做法不符按实计算) 1.楼面恒载:

1)住宅居室(客厅、卧室、衣帽间、餐厅)

50厚面层:20X0.050=1.0 KN/㎡

(a) 100厚结构板: 25X0.10=2.5 KN/㎡ (b) 120厚结构板: 25X0.12=3.0 KN/㎡ (c) 140厚结构板: 25X0.14=3.5 KN/㎡ 25厚板底抹灰: 0.5 KN/㎡

∑: (a) 4.0KN/㎡

(b) 4.5KN/㎡ (c) 5.0KN/㎡

(程序自动考虑板自重时,按1.5KN/㎡输入) 2)大理石(花岗石)地面(商业):

20厚大理石:28X0.020=0.56 KN/㎡

30厚1:4干硬性水泥砂浆结合层: 30X0.020=0.6 KN/㎡ 40厚1:3干硬性水泥砂浆: 20X0.040=0.8 KN/㎡

素水泥浆结合层一遍: 0.2 KN/㎡ 板底抹灰或吊顶: 0.4 KN/㎡ 风管 暖通管等设备: 0.5 KN/㎡

(a) 100厚结构板: 25X0.10=2.5 KN/㎡ (b) 120厚结构板: 25X0.12=3.0 KN/㎡ (c) 140厚结构板: 25X0.14=3.5 KN/㎡ 25厚板底抹灰: 0.5 KN/㎡

∑: (a) 6.06KN/㎡

(b) 6.56KN/㎡ (c) 7.06KN/㎡

(程序自动考虑板自重时,按3.56KN/㎡输入) 3)阳台、楼层露台:

50厚装修面层: 20X0.050=1.0 KN/㎡ 防水、找坡层: 20X0.035=0.7 KN/㎡ (a) 100厚结构板: 25X0.10=2.5 KN/㎡ (b) 120厚结构板: 25X0.12=3.0 KN/㎡ (c) 140厚结构板: 25X0.14=3.5 KN/㎡ 25厚板底抹灰: 20X0.025=0.5 KN/㎡

∑:(a)4.7 KN/㎡

(b)5.2 KN/㎡ (c)5.7 KN/㎡

(程序自动考虑板自重时,按2.2 KN/㎡输入) 4)卫生间(宿舍卫生间及阳台沉板400时):

50厚装修面层: 20X0.05=1.0 KN/㎡ 防水、找坡层: 20X0.035=0.7 KN/㎡

400厚陶粒混凝土(密度不大于1000kg/m3): 10X0.40=4.0 KN/㎡

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20X0.02=0.4 KN/㎡

(a) 100厚结构板: 25X0.10=2.5 KN/㎡ (b) 120厚结构板: 25X0.12=3.0 KN/㎡

25厚板底抹灰: 20X0.025=0.5 KN/㎡

∑:(a) 9.1 KN/㎡

(b) 9.6 KN/㎡

(程序自动考虑板自重时,按6.6KN/㎡输入) 5)楼梯间:

160厚板+167/2厚踏步:25X[0.084+(0.16/cos32)]=7.56 KN/㎡ 50厚面层: 20X0.05X(1+tan32)=1.62KN/㎡ 板底抹灰等: 0.4/cos32=0.5 KN/㎡

∑: 9.7 KN/㎡

考虑栏杆扶手、台阶侧面抹灰取10.0 KN/㎡

(程序自动考虑板自重时,板厚为0,按10.0 KN/㎡输入) 6)上人保温屋面、屋顶露台:

70厚细石混凝土面层: 20X0.07=1.4 KN/㎡ 保温、防水层: 0.05 KN/㎡

平均100厚找坡层,坡度2%: 20X0.10=2.0 KN/㎡

(a) 120厚结构板: 25X0.12=3.0 KN/㎡ (b) 140厚结构板: 25X0.14=3.5 KN/㎡ (c) 150厚结构板: 25X0.15=3.75 KN/㎡ 25厚板底抹灰: 20X0.025=0.5 KN/㎡

∑:(a) 6.95 KN/㎡

(b) 7.45 KN/㎡ (c) 7.7 KN/㎡

(程序自动考虑板自重时,按3.95KN/㎡输入) 8)不上人保温屋面部分:

40厚细石混凝土面层: 20X0.04=0.8 KN/㎡ 保温、防水层: 0.05 KN/㎡

平均100厚找坡层,坡度2%: 20X0.10=2.0 KN/㎡

(a) 120厚结构板: 25X0.12=3.0 KN/㎡ (b) 140厚结构板: 25X0.14=3.5 KN/㎡

(c) 150厚结构板: 25X0.15=3.75 KN/㎡ 25厚板底抹灰: 20X0.025=0.5 KN/㎡

∑:(a) 6.35 KN/㎡

(b) 6.85 KN/㎡ (c) 7.1 KN/㎡

(程序自动考虑板自重时,按3.35KN/㎡输入) 9) 板上隔墙荷载部分:

a) 当板上隔墙为固定隔墙时,考虑为板上均布恒荷载,等于板上隔墙总重量除以

楼板面积;

b) 当板上隔墙为非固定隔墙时,取隔墙每延米自重的1/3作为楼面活荷载的附加

值计入,且不小于1 KN/㎡。

2.墙体:(扣除梁高)

1)地坪以下与土接触的墙体(MU15混凝土实心砖),容重取19KN/m3

200厚墙体: 19.0X0.20=3.8 KN/㎡ 考虑双面抹灰及贴面砖: 1.0 KN/㎡

∑: 4.8 KN/㎡

地坪以下非接触土壤不灌砂浆,同地上内墙。

2)外墙:A5.0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砌体容重取7.5KN/m3

200厚墙体: 7.5X0.20=1.50 KN/㎡ 考虑双面抹灰及贴面砖: 1.0 KN/㎡

∑: 2.50 KN/㎡

3)内墙:A5.0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砌体容重取7.5KN/m3

200厚墙体: 7.5X0.20=1.50KN/㎡ 40厚双面抹灰: 20X0.04=0.8 KN/㎡

∑: 2.30KN/㎡

100厚墙体: 7.5X0.10=0.75 KN/㎡ 40厚双面抹灰: 20X0.04=0.8 KN/㎡

∑: 1.55 KN/㎡

卫生间100厚墙体: 7.5X0.10=0.75 KN/㎡

墙下300高反坎(按3.0m层高考虑): 0.25 KN/㎡

考虑双面抹灰及贴砖: 1.0 KN/㎡

∑: 2.00 KN/㎡ 4) 幕墙:1.2xH (KN/m) (H为层高)

5) 门窗部分面荷载:按0.5 KN/m计算,本项目统一输入线荷载1.5 KN/m。

2

砌体线荷载 = {砌体面荷载×(墙长L×墙高H-洞口面积A)+门窗面荷载×洞口面

积A}墙长L

注:墙高H应扣除梁高

6)阳台竖向线荷载:2.0kN/m(对于不锈钢或钢栏杆);

7)阳台竖向线荷载:4.8kN/m(对于1.2m高120mm厚的混凝土栏板); 8)办公楼隔墙(墙板):0.75 KN/m (甲方确认)

9)凸窗:考虑挑板、窗玻璃等折算荷载,取与外墙荷载相同值。

2

3.地下室顶板(或按实际计算)

1)地下室顶板

结构板: 25xh KN/㎡ 顶板覆土: 18xH KN/㎡

防水层: 0.05 KN/㎡

平均100厚找坡层,坡度2%: 20X0.10=2.0 KN/㎡

板底抹灰+管线: 1.0 KN/㎡

∑: KN/㎡

(程序自动考虑板自重时,按18*H+3.0KN/㎡输入)

2)地下室中板:

结构板: 25xh KN/㎡ 板底抹灰+管线: 1.0 KN/㎡ 50厚面层: 20x0.05=1.0 KN/㎡

∑: KN/㎡

(程序自动考虑板自重时,按2.0 KN/㎡输入)

2)地下室底板:

结构板: 25xh KN/㎡ 300厚面层: 25X0.30=6 KN/㎡

∑: KN/㎡

(程序自动考虑板自重时,按6.0KN/㎡输入)

4.楼面活荷载:

类别 地下室 首 层(地下室顶板) 使用部位 停车库 室外 裙房商铺 裙房屋面 普通房间 其余 厨房 楼层 卫生间 大厅(公共区域) 阳台 上人屋面/不上人屋面 天面层 屋面运动场地 消防疏散 楼梯 其他楼梯 单向楼板(板跨不小于2m)、 35.0 双向楼板(板跨不小于3mX3m) 消防车道 双向楼板(板跨不小于6mX6m)、 20.0 无梁楼板(柱网不小于6mX6m) 运动场、健身房 通风机房、电梯机房 4.0 7.0 2.0 3.0 3.5 2.5 2.5 2.5/3.5(商业裙房阳台) 2.0/0.5 4.0(餐厅厨房)/2.0(一般) 活 荷 载(KN/m) 4.0(梁板区域) 4.0(堆载10.0KN/m,不与覆土同时考虑) 5.0 2.5 2.0 22

变配电房、发电机房、设备间 弱电机房 10.0 5.0 a)消防车、柴油发电机、冷冻机、电梯机房主机等荷载乘动荷系数1.2。 b)地下室外墙设计承受室外地面活荷载标准值取10.0KN/m。 c)超市有粮油、水产品时楼面活载标准值10KN/m。

d)住宅、宿舍、办公楼、医院、幼儿园,栏杆顶部的水平荷载取1.0kN/m。学校、食

堂、电影院、展览馆,栏杆顶部的水平荷载取1.0kN/m,竖向荷载取1.2kN/m,栏杆水平荷载与竖向荷载应分别考虑。

e)对第消防车荷载,单向板楼盖的次梁和槽型板的纵肋应折减0.8,对单向板的主梁

应折减0.6,对双向板楼盖的梁应折减0.8。不同覆土厚度时消防车荷载的折减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广东省标准)执行。

f) 施工荷载:首层楼面和地下室顶板宜考虑施工荷载,每平米不宜少于10kN,构件承载力验算时,施工荷载的分项系数可取1.0,即施工荷载按活荷载10/1.4=7.14kN/m2输入(当地下室顶板考虑覆土时,若覆土自重×1.2>10kN,则不考虑10kN/m2的施工荷载,只考虑板面活荷载)。因对构件和配筋影响较大,若非甲方明确要求,首层室内不考虑施工荷载。计算相关

2

2

八、计算相关 1. 计算软件

SATWE,YJK

2. 结构计算控制原则

2.1 SATWE和YJK进行小震弹性计算。 2.2 整体计算主要参数(以SATWE输入为例):

总信息 .............................................. 结构材料信息: 钢砼结构 混凝土容重 (kN/m): Gc = 26.00 钢材容重 (kN/m): Gs = 78.00

水平力的夹角 (Rad): ARF = 0.00(如计算大于15度小于75

度,代入反算)

3

3

地下室层数: MBASE= (按实际输入) 竖向荷载计算信息: 按模拟施工3

风荷载计算信息: 计算X,Y两个方向的风荷载 地震力计算信息: 计算X,Y两个方向的地震力 特殊荷载计算信息: 不计算

结构类别: 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框-筒结构、框

架结构

裙房层数: MANNEX= 按实际输入 转换层所在层号: MCHANGE= 按实际输入 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 DMAX= 1.00

墙元侧向节点信息: 内部节点

是否对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否(计算位移、扭转是)

风荷载信息 ..........................................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 (kN/m2): WO = 0.55 风荷载作用下舒适度验算风压: WOC= 0.35

地面粗糙程度: C类 结构X向基本周期(秒): T1 = 按初算结果反填 结构Y向基本周期(秒): T2 = 按初算结果反填 是否考虑风振: 是 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阻尼比(%): WDAMP= 5.00 风荷载作用下舒适度验算阻尼比(%): WDAMPC= 2.00

构件承载力设计时考虑横风向风振影响: 否 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 WENL= 1.1(商业裙房取1.0) 体形变化分段数: MPART= 1 各段最高层号: NSTi = 按实际

各段体形系数: USi = 1.4(商业裙房取1.3)

地震信息 ............................................ 振型组合方法(CQC耦联;SRSS非耦联) CQC

计算振型数: NMODE= 9-18(且计算振型数应保证振型

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地震烈度: NAF = 6.00 场地类别: KD = II

设计地震分组: 一组 特征周期 TG = 0.35 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Rmax1 = 0.04 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Rmax2 = 0.28 框架的抗震等级: NF = 按实际输入 剪力墙的抗震等级: NW = 按实际输入

活荷质量折减系数: RMC =(计算主楼时按默认即可)

周期折减系数: TC =剪力墙: 0.90;

短肢剪力墙小高层: 0.85(30m-40m); 框架:0.70。

结构的阻尼比 (%): DAMP = 5.00

是否考虑偶然偏心: 是(位移比计算时考虑) 是否考虑双向地震扭转效应: 是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的附加地震数 =(有斜向墙肢且角度>15度时,必须考虑)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的附加地震方向角(Deg) = (斜向抗侧力构件的两个角度及

最大地震作用方向角)

活荷载信息 ..........................................

考虑活荷不利布置的层数 仅地下车库和商业考虑,其余不考虑 柱、墙活荷载是否折减 折算 传到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 折算

调整信息 ........................................ 梁刚度放大系数是否按2010规范取值: 是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 BT = 0.85

梁设计弯矩增大系数: BM = 1.00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BLZ = 0.7(风荷载控制时取0.9~1.0) 梁扭矩折减系数: TB = 0.40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 RSF = 1.00 0.2Qo 调整起始层号: KQ1 = 按实际输入 0.2Qo 调整终止层号: KQ2 = 按实际输入

顶塔楼内力放大起算层号: NTL = 0 顶塔楼内力放大: RTL = 1.00 九度结构及一级框架梁柱超配筋系数 CPCOEF91 = 1.15 是否按抗震规范5.2.5调整楼层地震力 IAUTO525 = 1 是否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 IREGU_KZZB = 1 剪力墙加强区起算层号 LEV_JLQJQ = 1

强制指定的薄弱层个数 NWEAK = (有转换时应强制指定)

配筋信息 ........................................ 梁主筋强度 (N/mm): IB = 360 柱主筋强度 (N/mm): IC = 360 墙主筋强度 (N/mm): IW = 360 梁箍筋强度 (N/mm): JB = 360 柱箍筋强度 (N/mm): JC = 360 墙分布筋强度 (N/mm): JWH = 360 梁箍筋最大间距 (mm): SB = 100.00 柱箍筋最大间距 (mm): SC = 100.00 墙水平分布筋最大间距 (mm): SWH = 200.00 墙竖向筋分布最小配筋率 (%): RWV = 0. 25

结构底部单独指定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的层数: NSW = 0 结构底部NSW层的墙竖向分布配筋率: RWV1 = 0.3

设计信息 ........................................ 结构重要性系数: RWO = 1.00

222222

柱计算长度计算原则: 无侧移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 作为刚域

是否考虑 P-Delt 效应: (根据结果反填) 柱配筋计算原则: 按单偏压或双偏压

是否按砼规范(7.3.11-3)计算砼柱计算长度系数: 是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信息.................................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层数 IWF= 按实际输入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m) Z_STRENGTHEN= 按实际输入

3. 计算控制指标

1)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

移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高规》(广东省标准)3.4.5)。

2) 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5.5.1条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

程》(《高规》)3.7.3条规定,并结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广东省标准)3.7.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楼层层间位移角不大于1/500,框-剪、框-筒结构楼层层间位移角不大于1/650,剪力墙结构楼层层间位移角不大于1/800。

3) 周期比不大于0.9,且避免第一、第二周期扭转。

4) 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有效质量系数)90% (《高规》5.1.13)。 5) 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高规》5.4)。

对于框架结构,楼层与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

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框-筒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该比值不宜小于1.1;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高规》3.5.2)。

注:(1)本工程地下室顶板做为上部塔楼嵌固端,负一层地下室相关范围内和上层刚

度比值应不小于2倍(剪切刚度)。塔楼计算带周边地下室三跨且大于20m计算(复核0点位移是否在嵌固端)。

高层塔楼首层高度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首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值不

宜小于1.1(考虑层高修正)

本工程地下室顶板作为塔楼底部嵌固端,结构底部嵌固层(地下一层) 对首层的侧向刚度比值不宜小于1.5(考虑层高修正)

地下一层(包括相关范围)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小于2(剪切刚度)

6) 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

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不应小于75%(《高规》3.5.3)。

7) 梁配筋结果不宜太大,如果梁配筋普遍偏大,应重新调整结构整体刚度。

九、楼板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1) 塔楼标准层板厚最小值一般取楼板净跨的1/35~1/40。对于单向板,板跨小于3.6m时

取100mm,3.6m~3.90m取110mm,3.9m~4.2m取120mm,4.2m~4.6m取130mm,4.6m~5.0m取140mm;对于双向板,板跨小于3.8m时取100mm,3.8m~4.1m取110mm,4.1m~4.4m取120mm,4.4m~4.9m取130mm,4.9m~5.4m取140mm。管井、电梯前室、过道有预埋交叉套管(25mm)时板厚建议取不小于150mm。

2) 屋面板最小厚度取120mm,除计算要求外,板配筋为双层双向d10@200。

3) 地下室顶板厚度塔楼范围内为180,除计算要求外,板配筋为双层双向d10@150,最小

配筋率为0.25%。

4) 地下室楼板采用主梁加腋大板型式,主梁尺寸及板厚、加腋尺寸如下:一般车库主梁

400x650,板厚h=200,板加腋尺寸1000(长)x250(高);覆土顶板主梁450x850,板厚h=250,板加腋尺寸1200(长)x300(高);六级人防区主梁500x850,板厚h=250,板加腋尺寸1200(长)x300(高);五级人防区主梁500x900,板厚h=350,板加腋尺寸1500(长)x350(高)。

5) 板跨不宜太小,建议小跨梁尽量不布(即使有降板或有隔墙),要充分发挥板钢筋强度。

有隔墙而未设梁时,板配筋计算建议采用有限元程序进行核算;结构配筋计算时把隔墙折算成相应板跨的面荷载。

6) 双向楼板按弹性算法;配筋采用分离式配筋,负筋的配筋长度为1/4楼板短边净跨。板

跨大于4.5m时,面筋至少一半拉通。

7) 板支座与跨中配筋由计算确定,配筋不宜超过计算面积的1.05,配筋不应超过计算面

积的1.1。

8) 异形板按有限元程序进行核算,角部另附加放射筋。

9) 计算地下室顶板配筋时,环境类别二a 类的板保护层取20mm。

10) 当板面需要配筋通长钢筋时,采用通长面筋加附加筋满足支座配筋面积,两种配筋间距

一致,宜取200mm或150mm,直径级差不大于两级。

11) 板配筋间距可以采用多种间距,间距限定为100mm、150mm、180mm、200mm。 12) 楼板采用III级钢筋,其最小配筋为(最小直径为8):

100 C35 C30 面筋/底筋 8@200/8@200/8@200 8@200 110 120 面筋/底筋 8@200/8@200/8@200 8@200 8@200 8@200 8@180 8@180 8@150 8@150 8@150 8@150 10@200 10@200 130 140 150 160

十、 梁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1) 梁截面宽度尽量控制在350mm以内,大跨度梁除外,高宽比不宜大于4;梁截面高

度取(1/10~1/18)梁的计算跨度,且不宜大于1/4梁的净跨。

2) 框架梁支座不满足梁上部纵向钢筋的水平锚固长度0.4LaE时,可采用机械锚固措

施或计算时将支座设为铰接点。

3) 梁支座与跨中配筋由计算决定,除大跨度梁及转换梁外,支座负筋不得超过计算面

积的1.05,跨中配筋不宜超计算面积的1.05,跨中配筋不应超计算面积的1.1。 4) 框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最少各配两根纵向钢筋,一、二级不小于纵向钢筋中较大截

面面积的1/4或2Ф14,三级直径不小于Ф12。

5) 主梁面筋贯通筋尽量选用小直径钢筋,支座附加,连续梁各跨底筋尽量采用相同直

径和不同根数配置,但要满足拉通钢筋的截面面积等构造要求和支座锚固宽度限制。(例:2Ф25替换为3Ф20,其中2Ф20拉通),底筋亦应尽量减少钢筋排数。 6) 次梁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最少配两根纵向钢筋,直径为Ф12。

7) 次梁箍筋无加密区,但当支座处计算配筋较大时,可采用局部加密的方式处理。 8) 当梁长大于4 米时,梁面筋跨中可采用通长钢筋Ф12或Ф14搭接或焊接。 9) 多跨梁的各跨不全部是框架梁时,图纸中应注明或示意以下要求:

① 与框架柱或剪力墙相交的框架梁的一端按照框架梁采取构造措施。

② 不与框架柱或剪力墙相交的框架梁的一端均应按照非框架梁采取构造措

施。

10) 配筋时应区别连梁与框架梁,跨高比<5时,按连梁,其它情况一般按框架梁定义

(节约箍筋和腰筋)。

11) 框架梁梁宽大于等于350时,当采用四肢箍时,跨中采用两根主筋+架立钢筋

(212)的配筋形式,抗震等级为一级时应满足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

12) 主次梁交接处优先采用箍筋,确有必要设置吊筋时,必须根据计算结果配置。 13) 塔楼梁配筋根据计算结果,建议按5层左右归并配筋。

14) 当框支梁不满足抗剪要求时,优先提高砼等级或水平加腋的方法处理,不宜采用全

长加高截面的方法。

15) 次梁和抗震等级为四级的框架梁宽度为350mm时,箍筋肢数最小可为两肢箍。 16) 大跨度楼面梁应注意校核梁的裂缝和挠度,并考虑楼盖的舒适度。

十一、剪力墙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1) 剪力墙的截面厚度:特一级、一级抗震等级设计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

20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160mm,并且应满足墙体稳定验算。

2) 二、三级剪力墙轴压比不宜大于0.6;二、三级短肢剪墙轴压比不宜大于0.55。 3) 剪力墙布置应不影响建筑功能使用和建筑效果,否则应与甲方及建筑协商确定。 4) 剪力墙布置时尽量采用长墙肢,减少剪力墙小墙垛的数量和长度,尽量不采用短肢

剪力墙构件和短肢剪力墙结构。

5) 剪力墙布置时尽量不采用框架柱构件和端柱,若必须采用,则尽量减小框架柱和端

柱截面尺寸。

6)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

b)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

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剪力墙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其他结构的剪力墙,房屋高度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1/10二者的较大值。

c) 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

到计算嵌固端。

7) 短肢剪力墙指截面厚度不大于300mm且各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的最大值大于4

但不大于8的剪力墙。

8) 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不需要提高一级且不需要箍筋(水平筋)全高加密。 9) 剪力墙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除特殊部位外,不需要在楼层标高处设置暗

梁。

10) 剪力墙墙身构造配筋按下表:

12) 剪力墙边缘构件纵筋应采取多种直径钢筋进行配筋设计,以使实际配筋与计算或构造要

求配筋更接近,且大直径钢筋放置在角部。

13)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竖向钢筋应满足正截面受压(受拉)承载力计算要求外,

二级、三级时配筋率不应小于1.0%,并分别不应少于6d16和6d14。

14) 剪力墙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设约束边缘构件,箍筋为III级钢筋;一级时,轴压比≤

0.3,λv=0.12,轴压比>0.3,λv=0.20;特一级时,轴压比≤0.3,λv=0.14,轴压比>0.3,λv=0.24;箍筋间距可以采用多种间距,不宜只考虑间距为100mm、150mm、200mm(箍筋间距可采用80、90、100、120、150),且箍筋体积配箍率计算时应为暗柱核心区面积,保护层厚度取25mm(见04SG330-4页)。

15) 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竖向钢筋应满足正截面受压(受拉)承载力计算要求外,

二级时配筋率不应小于0.8%,并不应少于6d14,三级时配筋率不应小于0.6%,并不应少于6d12。

16) 剪力墙箍筋形式要最大限度减小重叠部分,允许用拉筋处尽量不用箍筋,且采取外大箍

内小箍的方式。

17) 剪力墙暗柱配筋非构造配筋时, 暗柱纵筋采用III级钢筋,且应按SATWE计算结果里组

合墙(15项)来验算,若验算后暗柱配筋还是偏大较多,建议调整剪力墙布置。 18) 应注明暗柱纵筋(直径大于等于12mm)全部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否则注明暗柱纵筋

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加密间距为100mm。

19) 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纵筋最大间距建议为200mm左右。

20) 约束边缘构件箍筋可考虑部分墙身钢筋的作用,减少箍筋用量,计入数量不超过总体积

配箍率的30%。

十二、框架柱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1) 框架柱截面宜按轴压比控制,框柱轴压比应按下表:

2) 框架柱计算结果应满足绝大部分为构造配筋,否则应调整柱布置方式或截面尺寸。 3) 框架柱配筋归并时范围不应过大,应注意其对配筋结果的影响。

4) 框架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

筋率不应小于0.2%;抗震设计时,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数值应增加0.1。

柱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柱类型 一级 中柱、边柱 角柱 0.9(1.0) 1.1 二级 0.7(0.8) 0.9 抗震等级 三级 0.6(0.7) 0.8 四级 0.5(0.6) 0.7 0.5 0.5 非抗震 注:a) 表中括号内数值适用于框架结构;

b) 采用335MPa级、400 MPa级纵向受力钢筋时,应分别按表中数值增加0.1和

0.05采用;

5) 框架柱纵筋可以采用大直径钢筋+小直径钢筋的配筋形式,以使实际配筋与计算或

构造要求配筋更接近,且大直径钢筋放置在角部。

6) 框架柱箍筋加密区范围内体积配箍率在满足计算的前提下一级按0.8%控制即可,

且体积配箍率计算时应为核心区面积,C值取30mm。

7) 框架柱箍筋形式要最大限度减小重叠部分(允许用拉筋),且箍筋在满足配箍率的

前提下可采用外大箍+内小箍的形式。

8) 框架柱纵筋深入承台、筏板等基础的长度满足锚固长度即可。 9) 应注明柱纵筋(直径大于等于14mm)时全部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

十三、框支柱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1) 框支柱截面根据轴压比确定,特一级控制在不大于0.6,当柱截面偏大时,可采取

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方式。

2) 框支柱计算结果应满足绝大部分为构造配筋,否则应调整框支柱布置方式或截面尺

寸。

3) 框支柱的布置方式应与建筑等专业紧密配合,并考虑经济因素综合确定。 4) 框支柱配筋尽量不归并,若需归并,应注意其对配筋结果的影响。

5) 框支柱纵筋可以采用大直径钢筋+小直径钢筋的配筋形式,以使实际配筋与计算或

构造要求配筋更接近,且大直径钢筋放置在角部。

6) 框支柱箍筋在满足计算前提下,特一级框支柱体积配箍率按1.6%控制即可,且体

积配箍率计算时应为核心区面积。

7) 框支柱箍筋形式要最大限度减小重叠部分(允许用拉筋),且箍筋在满足配箍率的

前提下可采用内外箍两种不同直径。

十四、地下室挡土墙(外墙)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1) 考虑水、土压力、消防车;如有人防荷载,考虑其最不利组合(人防荷载与消防车荷

载不同时考虑)。

2) 挡土墙可认为与底板嵌固,上端铰接,室外地面均布荷载取10KN/m,可不考虑竖向

压力,按纯弯构件计算。如可能出现小偏压的情况时,则应按偏压验算。

3) 外墙外侧钢筋布筋采用通长钢筋加支座钢筋,支座钢筋长度为上下跨度各1/3层高,底

部锚入底板面满足锚固。

4) 外墙、底板强度计算时,水压力分项系数可按永久荷载类型,取1.2。

2

5) 地下室外墙裂缝计算时,按保护层厚度取为30mm。 十五、地下室底板、承台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1) 地下室底板预应力管桩+防水底板的结构形式。

2) 地下室底板板厚不应小于250mm,通长钢筋按配筋率宜按最小配筋率控制,不足处按计

算要求附加。

3) 底板配筋方式采用板带方式进行设计。

4) 地下水位位于底板底面以上,应验算基础整体抗浮及局部抗浮, 应验算水浮力作用下

基础或承台的抗弯强度。

5) 地下室底板抗浮验算时,把天然基础或承台看成柱帽,底板按无梁倒楼盖设计,分析

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内力计算及配筋。

6) 承台厚度应满足抗冲切截面要求,并控制合理的配筋率。 7) 对于三桩以上的承台,底板钢筋遇承台时可断开,锚入承台La。

8) 承台侧面钢筋不受力时,可以另配双向12@200钢筋,受力时可根据受力需将承台底

筋上弯至承台顶面。

9) 根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第3.5.4条,计算地下室底板迎

水面裂缝的时候,当裂缝按0.25mm考虑时,取保护层厚度为30mm计算裂缝宽度。

10) 人防荷载作用时,外墙、底板仅验算构件强度,不控制变形和裂缝。

十六、楼梯、节点、构造柱、圈梁及过梁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1) 楼梯板的厚度一般可取1/28板跨,跨度较大应由计算确定。 2) 楼梯及节点内分布钢筋直径最小可为

6。

3) 楼梯钢筋尽量采用高强度钢筋,建议与楼板钢筋统一。 4) 注意节点钢筋的直径和锚固长度。

5) 对结构中次要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当构造所需截面高度大于承载需求时,应按

《砼规》的8.5.3条规定进行配筋。

6) 板阴阳角的加强配筋应在平面图中表示清楚,若总说明有要求而平面图无表示时,

以平面图为准。

7) 构造柱布置应在建筑或结构平面图中表达清楚,若总说明有要求而平面图无表示时,

以平面图为准。

8) 应在图中说明构造柱纵筋搭接范围内的箍筋不需要加密。

十七、结构布置 1. 布置要求一

1)结构与建筑协调问题。结构一定要紧跟建筑的调整变化,结构的大样一定要满足建筑要求,结构应弥补建筑不详,结构要保证与建筑的一致性。结构体系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墙柱平面布置的合理性,门洞宽度结构尺寸与建筑协调一致,洞口尺寸统一如下(除特殊要求外):

室内**********洞宽800~1375,梁高450;洞宽1375以上,梁高550; 建筑外立面****梁高统一550,室内梁高(除开洞连梁)尽量控制在500以内。 应注意不同跨高比规范的构造要求。

2)梁柱上的电气、设备预留孔洞、预埋套管应标出孔洞位置图。给排水穿外墙管应预留套管。

3)结构外围梁(与窗有关)的高度应统一,与建筑专业协商一致,注意洞口上方梁与外围梁平面关系。

4)结构布置柱网应尽量规则,柱间隔尽量均匀。

5)最小板厚100,用于跨度不大于3.2米的单向板和跨度不大于3.9米的双向板。110

mm板厚用于3.3~3.8米单向板或4.0~4.5米双向板,跨度大于4.5米以挠度及裂缝控制板厚。 6)屋面板不小于120。

2. 布置要求二

1) 住宅优先采用剪力墙(局部短肢)结构,截面在满足计算的前提下及早收为200厚,

以减少对使用空间的影响;

2) 结构布置:厅、主人房和走道(含公共空间)等主功能房间均一房一板,尽量隐梁

隐柱;

3) 梁边不允许外露的顺序原则:

厅(含公共使用空间)→过道(主人房)→主人房(过道)→次房→厨厕。原则要求每层的结构平面在出图前直接套在建筑平面CAD图上逐一复核,不允许出现违反上述原则的情形;

4) 上下楼层功能改变较大处(如复式上下层、首层改为入户大堂、天面层梁)布置应

注意是否可以拉通或是否露出下一层房间中,如图13-1:

图13-1 梁接通的问题

5) 次梁不得正搭于房间入门的正上方(如图13-2示意):

图13-2 房门上的次梁

6) 结构专业发现建筑布置与结构存在矛盾处,应主动要求建筑专业调整(如图13-3示意,

13-4示意);

图13-3 过道梁的布置

图13-4 房门的布置

7) 卫生间内应避免有梁穿过,有梁穿过时应注意降板,降板时相应梁面也需作降低处

理,避免梁面突出地面,并应注意卫生器具楼面留孔与梁的关系,同时需注意给水管、排水管不发生冲突,立管不遮挡排气洞口、不影响开窗。降板后卫生间周边次梁应做成梁底平板底(如图13-5示意),该次梁在屋面宜取消;

图13-5 卫生间周边梁,梁底平板底

8) 主人套间中的卫生间采用跌板处理时,不允许在房间中出现明梁(如图13-7示意),

宜采用折板形式,并做好防裂构造措施;

图13-7 卫生间跌板处理

9)客厅与饭厅之间及电梯候梯厅,原则上应不出现明梁。大板厚度控制在150以内为宜,

含钢量不应有大幅度增加;

10)楼梯结构平面要求单独成图,注意梁布置不能出现净空小于2200的情况;

11)墙柱的布置尽量满足建筑的功能、少影响建筑的使用,并满足地下室停车的要求(为

保证停车空间,可考虑布置为矩形柱(长向平行车长方向)的形式);

12)保证主要通道的净高2.2米以上,局部非主要通道的高度可适当降低,不得小于2.0

米。汽车坡道入口处的的净高不小于2.5米,必要时可结合建筑采用反梁的形式。必须满足建筑、设备专业的净空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