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重点

2022-01-31 来源:易榕旅网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实践

国民经济核算是一项应用性统计技术,它是由政府组织进行的重要统计工作。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的数量特征,是人们了解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发现问题、分析规律,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特性。⑴ 是以企业、金融、政府单位以及各类学会、民间团体、事业组织等微观单位的会计核算数据为基础。⑵是应用统计学的重要学科。国民经济核算属于经济统计,统计技术才是国民经济核算知识体系的脊梁。

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1665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对英国当时国民收入的估算工作。英国经济学家R·斯通主要领导了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和统计制度制定工作;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以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为基础创立和发展了美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方法和实际统计工作。1953年公布《国民核算表及补充表体系》(称旧SNA),1968年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新SNA,1993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SNA的修改方案。此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现了全球一体化。

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或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英文缩写MPS)。世界两大核算体系(即SNA和MPS)。两者主要区别是生产理论不同、指标体系不同、统计反映方式也不同。我国原来实行的是MPS,1984年底开始了建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各项工作,1992年提出了试行方案,并确定在1992~1995年期间分两步实施,这标志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工作正式步入国际一体化的SNA体系行列。

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

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有两类,一类是住户,另一类是法人单位。从一国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核算出发,机构可以区分为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

经济领土:指该国政府控制的领土、领海、领空和具有捕捞与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还包括在国外的领土飞地,即驻外使馆和领馆用地,但不包括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

机构部门分类。⑴ 非金融企业部门;⑵ 金融机构部门;⑶ 政府部门;⑷ 住户部门; ⑸ 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仅将常住机构单位归类为: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和住户4个机构部门。

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特征:⑴ 具有一定生产场所;⑵ 能够获取有关生产活动的投入与产出资料;⑶ 具有自己的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生产活动。一个产品的生产组织就确定为一个基层单位。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之间是一种隶属关系,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基层单位,而一个基层单位只从属于一个机构单位。

产业部门。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流通和服务业。

交易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机构单位之间根据市场经济原则相互协议而进行的经济活动。交易主要有五大类:⑴ 货物和服务交易;⑵ 分配交易;⑶ 金融交易;⑷ 内部交易;(例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等,企业自制生产设备等。固定资本消耗也作为内容交易处理)⑸ 其他积累交易。

经济流量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和所发生事件的效果。经济存量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的状况。价格:是货物或服务项目的单位价值表现。主要价格形式有:要素价格(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基本价格(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的构成因素确定的价格形式)、生产者价格(生产者生产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包括要素价格和单位产出的生产税净额。基本价格=要素价格+生产税)、购买者价格(购买者购买单位产品最终支付的市场价格)。

第三节 国民经济核算设计体系理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构成主要是从事市场活动的交易者、市场交易和市场价格,以及保持市场发育活力的等价交换原则和平等竞争机制。数以万计的个别市场基本上可以归于三大类,即产品(含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

市场经济活动是由交易者决定的。最基本的交易者是以农行为单位的居民和以法人代表为单位的居民以外的机构单位。

第四节 国民经济核算原则⑴ 市场原则⑵ 所有权原则

⑶ 三等价原则。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生活、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等价统计原则)、

⑷ 核算统计原则。首先是权责发生制。在国民经济核算账户方法中,将这种记账原则称为四式记账。还包括其现行价格的核算原则。

第五节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国民经济核算账户方法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方法。⑴ 账户中所设科目均为统计指标;⑵ 根据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各个阶段分设账户并连为整体;⑶ 每个账户根据平衡关系设置平衡项;⑷ 账户及账户体系的主要作用是反映市场运行中的经济联系;⑸ 对双边交易实施四式记账核算。

第二章 生产问题核算

第二节 生产核算基本理论

生产核算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车内生产总值是为了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生产活动和生产活动成果而设计的统计指标或经济变量。英文缩写简称为GDP。

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包括两种,一个是以生产成果的全部价值测度,一般称为总产值或总产出。另一种以生产成果的新增价值测度,一般称为增加值。

从生产活动和范围看,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增加值核算

1、机构单位

⑴、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销售额+(期末-期初)+各项服务产出价值]-中间投入

⑵、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生产补贴)+营业盈余

2、产业部门

⑴、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⑵、分配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注意: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非营利单位:总产出=经常性业务支出+固定资产折旧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

⑴、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⑵、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⑶、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居民+政府)+(固定资本+存货增加+贵重物品)+(出口-进口)

注意:国内生产总值=Σ各产业增加值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 中间投入率=中间投入÷总产出

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指机构单位一定时期(年度或季度)在生产货物和服务的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

价值,一般按购买者价格核算。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统计生产成果的全部价值。

按“工厂法”计算工业总产出的特点是:在工业企业内部不存在任何重复计算,但在不同工业企业之 间存在重复计算。按“产品法”计算农业总值的特点是:在一个生产单位内允许产品的重复计算。

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单

位:亿元

使 用

总产出

减:中间消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折旧营业盈余

来 源

一、总消费⒈居民消费⒉政府消费二、总投资

⒈固定资本形成总额⒉库存增加

⒊贵重物品净获得三、净出口⒈出口⒉减:进口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使 用

中间消耗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生产支出总额

生产账户 单位:亿元

来 源

总产出

生产总额

第3章 投入产出核算

其核心内容和重要工具就是投入产出表。按所采用的计量单位不

同,分为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按所考察的时间期限不同,分表态投入产出表和动态投入产出表。

第一节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概念和数据

所谓投入,是指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所必要的生产消费,它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两部分。产出分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大类,中间产出就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出就是最终产品。

投入产出表由四个象限构成。第Ⅰ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横向看,它表明每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各个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从纵向看,它表明每个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第Ⅱ象限主要反映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包括消费、投资、出口的结构和最终产品的产业部门结构。第Ⅲ象限主要反映各部门增加值分配或最初投放构成情况。第Ⅳ象限主要反映再分配关系。

第2节 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就是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中间投入的数量。

aij=xij÷Xj

xij表示j部门生产时所消耗的i产品数量,Xj表示j部门的总产出,i→行(横向) j→列(纵向)

第四章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第一节 我国收入分配与使用的基本数据

前一阶段称为收入初次分配,后一阶段称为收入再分配。

第二节 收入初次分配核算

收入形成账户 单位:亿

使 用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总营业盈余合计

总增加值来 源

合计

营业盈余=总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

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单位:亿

使 用

财产收入

初次分配总收入

来 源

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

劳动者报酬(住户部门)

生产税净额(政府部门) 合计

合计

初次分配收入=营业盈余+应收财产收入(来源)-应付财产收入(使用)

财产收入:指资产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资产供他们支配,作为回报,从中获得的收入。有以下类别:⑴ 地租;⑵ 利息;⑶ 红利;⑷ 准法人企业收入的提款;⑸ 直接投资企业的留存盈余。

原始收入:指由于机构单位介入生产过程或拥有生产所需的资产而产生的收入。

国民总收入: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之和就等于国民总收入,初次分配净收入之和称为国民净收入。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付给国外的原始收入

第3节 收入再分配核算

转移是交易的一种形式,是指一机构单位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等各种资源,而不从后者那里收取任何上述资源作为对等物回报之行为,因此,它是“单方面”的交易。分为: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经常转移又称现期转移,包括除资本转移外的所有转移,其形式有收入税、社会保险付款、社会补助和其他经常转移。数额一般较小。经常转移分为三大类:⑴收入税主要是现期所得税、财产税;⑵社会保障缴款和社会福利;⑶其他经常转移,如:捐赠、赞助。

收入再分配账户 单

位:亿元

使 用

经常转移支出 现期所得税等 社会缴款 社会福利 其他经常转移可支配总收入合计

来 源

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 现期所得税等 社会缴款 社会福利 其他经常转移 合计

可支配收入=初次分配收入+获得经常转移收入(来源)-支出经常转移支出(使用)

第4节 收入使用核算

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按照联合国文本的原理,企业部门和铭机构作为生产经营性单位没有消费的功能,不核算消费,其可支配收入全部转化为储蓄,只有住户部门、政府部门和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才有最终消费,因此只有这三个部门才记录消费流量。储蓄:是收入使用账户的平衡项目,它是指没有花在最终消费货物与服务上的那部分可支配收入。

居民消费支出全称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可分为八大类:⑴ 食品;

⑵ 衣着国;⑶ 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⑷ 医疗保健;⑸ 交通通讯;⑹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⑺ 居住;⑻ 杂项商品和服务。

注意:⑴ 居民购买住房或建房用材支出;⑵ 各种贵重物品如首饰等购买。属于投资不得计入消费。

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单位:

亿元

使 用

最终消费 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总储蓄

固定资本消耗(-)净储蓄合计

来 源

可支配总收入

固定资本消耗(-)可支配净收入

合计

可支配总收入=总储蓄 为企业单位

第六节 收入分配与消费核算应用分析

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额÷可支配总收入

储蓄率=储蓄总额÷可支配总收入 (100%为企业部门)

投资率=非金融投资总额(资本形成总额、实物投资)÷可支配收入总额

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居民最终消费支出

联合国曾为此提出恩格尔系数的数量界限,认为该系数:60%以上为生活绝对贫困,50%~60%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20%~40%为富裕,20%以下为最富裕。

第五章 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

第一节 资本形成核算

非金融资产分类。可分为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两类。生产资产又称再生资产,非生产资产又称不可再生资产。

资本形成:指各机构单位通过经济交易获得或处置生产资产的行为。

资本转移可以是现金转移,也可能是实物转移。

资本账户 单位:亿元

使 用

⒈ 资本形成总额 ⑴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⑵ 存货增加

⒉ 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⒊ 统计误差⒋ 资金余缺合计

来 源

⒈ 总储蓄

⒉ 资本转移收入净额⑴ 资本转移收入⑵ 减:资本转移支出

合计

资金余缺=总储蓄+资本转移收入净额-资本形成总额(非金融投资总额、实物投资)

第2节 金融交易核算

金融资产:指以金融债权(如通货、存款、贷款等)、货币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公司股票等形式存在的资产。金融资产与负债具有对称性,即在同一金融项目下,一方的金融资产必然对应另一方的负债,只有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例外,它们不存在对应的负债。

金融资产:⑴ 通货。它们是持有者的资产,发行者的负债。例外: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⑵ 存款;⑶ 贷款;⑷ 证券;⑸ 股票及其他股权;⑹ 保险准备金;⑺ 其他金融资产。

第六章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

第一节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理论

积累账户包括: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资产数量其他变化账户、重估价账户

国民经济核算流量核算和存量核算。流量核算是涉及到一段时期之内的经济交易的累计发生总额;存量核算则涉及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资产或财富,以及所承担的债务的数目。

期初存量+期内流入量-期内流出量=期末存量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算主体由我国所有常住机构单位组成。我国资产负债核算的主体是所有常住机构单位。资产负债核算的对象是我国所有常住机构单位拥有的资产、负债和资产负债差额(资产净值)。资产负债核算的资产是经济资产。固定资产

非金融资产

存货其它非金融资产

通货存款贷款

国内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

证券(不含股票)股票及其他股权保险准备金其他直接

国外金融资产储备资产

直接证券投资其他投资

资产

第二节 资产负债核算与调整

资产负债估价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有:⑴现行市场价格估价;⑵交易双方同一估价;⑶估价真实性;⑷资产负债存量重估价。

资产负债估价方法:⑴现行市场法亦称销售比较法;⑵重置成本法;⑶物价指数法;⑷未来收益现值法;⑸外币资产汇率调整法;⑹永续盘存法。

⑴实际或虚拟的交易而引起的数量变化记录在“资本和金融账

户”上;⑵意外事件引起的变化记录在“资产数量其他变化账户”上;⑶资产负债价格变化而导致价值上的变化记录在“重估价账户”上。

第3节 资产负债账户与资产负债表

“净值”又称“国民资产负债总额”、“国民资产负债差额”国内各机构部门和国民经济列的全部资产(即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之差为净值,即是它们各自的自有资产。因为一个国家国内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就是债权与债务总是相对应等量发生的同,从国民经济整体看,它们是会相互抵消的。国外部门一般不核算其非金融资产,只核算其金融资产和负债,二者的差额即为净值。

期初资产负债账户 单

位:亿元

使 用

非金融资产 生产资产 非生产资产金融资产合计

负债 净值 合计

来 源

净值=资产-负债=(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负债

期初国民财产表 单位:

亿元

使 用

非金融资产 生产资产 非生产资产

对外金融投资净额总计

净值

来 源

总计

对外金融投资净额=净值-非金融资产

金融联系比率=金融资产/有形实物资产(即固定资产和存货总量)债务资产比率=金融负债/资产

第七章 对外经济核算

第一节 对外经济核算理论

常住单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操作原则),则称之为我国的常住单位。非常住单位:指与我国常住单位发生交易的又不发球常住单位的那些单位。又称“国外”

对外经济核算主要有两仲做法:⑴ 编制一国的收支平衡表;⑵ 在国民经济核算的账户体系中设置“国外”账户的做法。

第二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国际收支是指该国的对外外汇资金收支,通常将此称为狭义国际收支。广义国际收支泛指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由各种经济往来而发生的收入和支付。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内容包括⑴经常项目;⑵资本和金融项目;⑶储备资产;⑷净误差与遗漏。进口形成支出记在借方(货物进口,资产增加),出口形成收入记在在贷方(货物出口,资产减少)。差额=贷方-借方

经常转移,记录所有非资本的各种单方面转让的收支,如八百汇、工人汇款、无偿捐赠、赔偿等项目。

国际收支平衡表运用会计借贷记账原理编制。统计原则:⑴ 复式记账原则;⑵ 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计价原则;⑶ 以所有权转移为标准的记录时间原则;⑷ 所有的一般要折合为同一种货币;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货币为美元。⑸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每个项目的贷方送去借方,就是相应项目的差额。

国际收支总差额。最常用的差额指标是国际收支总差额,它是将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和净误差与遗漏合称线上项目而求得的借贷差额。

国际收支总差额=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净误差与遗漏

= 储备资产增减额= -(储备资产)

第三节 国外账户核算

国外账户特点:⑴ 国外账户是立足于国外来反映一国对外交易状况的;⑵ 国外账户只记录一国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的各类经济交易;⑶ 国外账户记录的交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国内机构部门账户上记录的某项经济交易的对应登录。

国外账户核算原则:⑴ 估价原则。以市场价格作为估价的基础。⑵ 记录时间原则。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⑶ 记账单位与换算原则。应以编制国本国货币为基准记账单位。

货物与劳务对外账户

单位:亿元

使 用

货物与劳务出口 货物出口 劳务出口

货物与劳务对外交易差额合计

来 源

货物与劳务进口 货物进口 劳务进口

合计

货物与劳务对外交易差额=货物与劳务进口-货物与劳务出口使用方:支出,国外的,来源方:收入,国外的

货物进出口常常要跨越一国的地理边界,但判断交易是否应作为货物进出口核算,并不以货物是否跨越国界为标准,而是要看货物是否在

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所有权变更。无论进口还是出口,都依照货物在关境离岸价估价。货物进出口的记录时间,应以货物所有权在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变更的时间为准。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账户的主要联系为:⑴ 二者关于国外和对外交易的定义、范围、核算原则的规定具有一致性。⑵ 在核算层次上,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与国外账户中货物与劳务对外账户、原始收入和转移对外账户基本对应,资本和金融项目与对外积累账户中资本账户、金融账户也是基本对应的。

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账户的主要表现为:⑴ 收支平衡表立足国内编制;国外账户则立足于国外编制。⑵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对对外交易流量的记录,并不反映对外经济的多少,而国外账户却包括反映对外资产负债的账户。⑶ 关于分类的差别。对金融项目,国际收支平衡表以功能为主要分类基础,国外账户以金融手段的种类作为主要分类基础。⑷ 核算与分析功能上的差别。

国民经济总量账户体系账户排列一览表

⒈ 货物和服务账户⒉ 生产账户

⒊ 收入分配和使用账户

3.1 收入形成账户3.2 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3.3 收入再分配账户

3.4 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⒋ 积累账户

4.1 资本交易(形成)账户

4.2 金融交易账户

经常账户

积累账户

4.3 资产数量其他变化账户

4.4 重估价账户⒌ 资产负债表

5.1 其实资产负债表

5.2 资产负债变化表

5.3 期末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

对外交易(国外)账户

国外账户

6.1 对外经常交易账户

6.2 对外积累账户6.3 国外资产负债表

现价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国民总收入=现价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生产税净额+来自国外劳动要素报酬收入净额

+来自国外财产收入净额)

=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原始收入净额(国外净要素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净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入净额

第九章 国民经济其他核算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与其他核算

国民经济的其他核算目的和内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四类:⑴ 时效性的发展产生了短期核算;⑵地域上的发展产生了地区核算;⑶ 经济活动的范围上的发展产生了人口、劳动力的核算;⑷ 经济分析及应用的特殊需要,产生了环境及其他附属核算。

第二节 国民经济短期核算

短期核算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月度核算和季度核算。

短期核算的目的:一是预测本年度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二是对经济运行进行有效的监控。

短期核算的特点:核算期为月度或季度;仅限于国民经济运行的部分环节和部分流量;常常需要估计数据,短期核算的准确性往往经不上一般的年度国民经济核算的数据。

短期核算,即分别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短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节 国民经济地区核算

国民经济的地区核算是指各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核算。进行地区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⑴ 便于考察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规模、速度、结构,发现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中,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决策工作。⑵ 它是进行全国民经济账户汇总的重要途径之一。所有交易可划分成三大类:⑴ 地区内交易;⑵ 国内的地区外部交易;⑶ 对国外的交易。

第四节 人口、劳动力核算

人口核算主要包括三部分:人口总量统计、人口变动统计和人口构成统计。人口总量反映一定时间上某一国家或地区人口发展的规模。是一个时点指标,有两种不同性质的人口范畴,即常住人口和现有人口。一般说来,常住人口与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关系更为密切。现有人口=常住人口-临时外出人口+临时寄居人口

人口构成统计。⑴ 人口的性别与年龄构成;⑵ 人口的经济构成;⑶ 人口地区构成统计;⑷ 人口的社会构成。

社会劳动力资源是指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部分人口即具有劳动能

力的人口。男16~60岁、女16~55岁一般称为劳动适龄人口。社会劳动者是社会劳动力资源中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是社会劳动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