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国防军事理论论文【关于国防安全建设的军事理论论文2500字】

2020-09-17 来源:易榕旅网
中国国防军事理论论文【关于国防安全建设的军事理论论文2500字】

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进行国防安全的军事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国防安全的军事理论25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防安全的军事理论2500字论文篇一:《浅谈我国国防安全构成要素》

[摘要]本文在把国防安全置于国际战略和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将构成我国国防安全的各个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综合研究。 [关键词]国防经济;国防安全;构成要素 1、国防经济概述 国防经济,是经济学和军事学有机结合形成的一门交叉应用性经济学科,是一门运用现代经济学工具研究国防与和平问题的学科,是一门带有较强的政治性、涉及较多国防等国家政治制度问题。

现代国防经济学始1960年,美国著名学者查尔斯・J,希奇与罗兰・麦基恩合著的《核时代的国防经济学》,揭开现代国防经济学发展的序幕。新中国的国防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防经济学在新中国发展的20多年时间内,有比较丰硕的成果问世。 国防经济学研究对象是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如何有效、合理地配置和使用稀缺性资源实现国防安全是国防经济学永恒的主题。国防与经济以及国防经济内部各部门各要素之间的特殊矛盾关系是军事与经济交叉而生的矛盾。寻求在国家安全投入既定的条件下实现国家安全效益的最大化是其研究的核心。 2、国防安全概述

国防安全是指国家防务处于没有风险的客观状态,没有外来侵略和颠覆,不需要进行军事及各方面斗争的客观状态。国防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核心的定位。国防安全是一国安全的基本保证,也是维护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依托,梁启超《新民说》十四:“若无国防,则国难屡起,民将不得安其业。”与其他安全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和特殊的意义。 3、我国国防安全的内部构成要素 观念要素。国防安全观通常是指维护国防安全过程中对国防安全问题的认识、观点以及形成的理论体系。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指导行为的作用。理论上说,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在一个阶段,处于一种本质安全的状态,可以认为是绝对安全。如果是长时期的历史状态,安全只能是相对的。一国的国防便没有绝对的安全,所以必须明确一国国防在目前形势下的相对安全状态和在国际大环境中的安全地位,不断提高国防的相对安全程度。 经济要素。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明:“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在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经济要素是一国国防安全的基础构成要素,经济制度决定国防活动的性质。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解决包括国防安全在内的所有问题的基础,是提高综合国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关键所在。

军事要素。军事是国防的主要手段,最具有威慑性和有效性。军事要素基本包括军事人力、武器装备和后方勤务等。影响国防安全的军事要素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其涵盖的范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过渡,已经逐步延伸为“领土一领海一领空一太空”安全,更加凸显出军事要素在维护国防安全上的重要性。

科技要素。科技要素包含科学和技术两大方面,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广义角度是指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总和。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构成国防安全的重要因素。要实现科技兴安,必须要经历安全科学技术革命,必须树立大安全观,要学习核安全、航空航天安全的科学精神和安全文化,这些都与国防安全密不可分。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成为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一个筹码和大国地位的象征,科技强国已经成为现代国家的共同选择。从历年科技发展的实践来看,科学技术进步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维护国防安全的有效信息的获取,高端通信设施和武器装备的研发等,都必须依托于科技要素所提供的智力支持。

4、我国国防安全的外部构成要素

外交关系。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各国外交都受本国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国内政策和需要的制约。外交政策,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是国家对外职能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的外交政策直接决定了该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处境。我国与周边国家、世界大国、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与亚太经合组织、世贸组织、联合国的关系,也都影响着我国国防的安全与稳定。

我国外交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平自主的防卫原则,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主要依靠本国力量,广泛争取国际支持,防止外敌入侵,维护本国安全,永不扩张,也不容别国侵犯我国一寸土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既是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目标,也是我国应尽的国际义务。

国际格局。我国国防安全的外部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其他国家和整个国际格局两大方面,一个国家不可能脱离其他国家而独立存于国际格局中。一方面,其他国家的军事行为、国防战略,既包括武器扩散、军备发展、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生态等;另一方面,整个国际格局的变动发展趋势,既涵盖了国家集团、跨国组织,更有国际恐怖组织,海洋方面的防卫压力增大,周边地区的不安因素增多等。他们的任何举动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的国防安全,必须密切关注,高度警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程度越来越深,融入的范围和领域也越来越广阔,国际上发生的重大问题对国内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国内发生的一些事件又与国际问题相牵扯,受到国际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我国的国防安全不单单是一国内部的问题,同时更是涉及一系列外部要素的全局性问题。

总之,构成国防安全的各个要素之间密切关联,国防安全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从思想层面,对其他要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经济要素为其他要素提供资金支持,使其他要素的发展成为可能;军事要素提供的是一种安全有保障的内部发展环境,使其他要素免于威胁;科技要素作为发展的原动力,作为一种智力支持,对其他要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外交要素提供的是一种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使整个国家与国际接轨。影响国防安全的各个要素之间既要合作又要有明确的分工,良性互动,发挥各自的优势,获得更高的国防安全系数。 国防安全的军事理论2500字论文篇二:《国家安全新形势下的国防教育探析》

[摘 要]认清国家安全新形势,树立忧患意识,强化国防观念,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融合发展,注重结合实际,促进教育成果转化,是保证国防教育取得实效的有力措施。要坚持把国防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促进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履行国防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建设强大国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国家安全;新形势;国防教育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家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安全统一和稳定。无论是确保国家的内政不被干涉、主权不被侵犯、领土不被分割,还是实现祖国统一,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都不能没有强大的国防。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巩固

国防的重要内容。

一、国家安全新形势对加强国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世界军事变革日新月异,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流,但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矛盾、冲突仍然存在,各种势力的斗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影响着世界格局,世界并不安宁。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面临的国防压力也不断增大,一些西方大国、临国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想方设法阻止中国的发展和前进。

这种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使我国的周边环境更为复杂,也面临着更多的安全威胁。我国邻国众多,政治格局多极化;陆海兼备,自然环境差异大;东强西弱,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间矛盾交织,军事冲突较多。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更面临着祖国统一形势严峻;与周边国家海洋领土争端有增多的趋势,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纷;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少数分裂势力影响边疆安全稳定等等诸多挑战。这些因素都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大全民国防教育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时刻保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的忧患意识,营造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良好氛围。

当前,中国正经历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过程。处于“由大到强”阶段的国家安全要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既要重视传统安全,又要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新的国家安全体系。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为此,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家安全新形势,强化国防观念,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尤为重要。党的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国防教育的基本遵循。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增进全民国防意识、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和身体素质,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不断强化国防观念、国防能力,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的必然要求。 二、国家安全新形势为推动国防教育提供了新动力。 国防教育作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明确国防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方法途径、保障措施等,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普及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奠定基础。 党的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围绕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搞好全民国防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爱国拥军热情转化为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协调发展的实际行动,不断深化国防教育成果。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趋势不断增强,对搞好国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新形势的需要,不断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是巩固国防,促进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必须围绕时代主题和形势任务,树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国防观。要着眼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加强国家安全新形势教育,普及和深化国防法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观念,树立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观念,树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观念,树立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观念,切实打牢建设和巩固国防的思想根基。

把国防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与国防教育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共同推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国防教育,调动各层面、各类群体的积极性,依法开展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

国防形势教育,把国防教育成果转化为企事业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员工素质、履行国防职能的实际成果,转化为双拥共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实际行动,增强国防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坚持齐抓共管,按照《国防教育法》规定,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国防教育办公室组织协调,军地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整体合力,认真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国防、关心国防、献身国防的积极性。统筹国防教育与城市文化传播,把国防教育融入城市历史文化宣传活动,在弘扬城市文化的过程中,强化公民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国防意识。

三、国家安全新形势下深化国防教育的新举措。 虽然我国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带领全国人民攻艰克难,稳中求进,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伟大征程,全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信心更加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充满期待,强国强军、巩固国防已成为全国人民的普遍共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为强化国防观念,加强国防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要丰富载体、更新手段、创新举措,加强思想引导,开展舆论宣传,注重实践培养,突出工作重点,使国防教育与时代发展合力合拍、同频共振,为建设强大国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国防安全的军事理论2500字论文篇三 :《文化安全视阈中的高校国防教育》

摘要:中国的文化安全正面临着来自美国文化扩张战略的严重威胁。冷战结束后美国把中国视为战略对手,采取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大肆向中国出口文化产品,传播其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渠道树立美国文化的正面形象。中国的国防教育为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国防教育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主线,这对文化渗透能产生一定的防御;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平台,在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都能对抵抗文化渗透产生一定的作用。中国国防教育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尚需加强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是指国防教育要建立在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艺术性主要指要注意方法和策略并掌握好“度”,避免走上极端。 关键词:文化安全视阈;高校;国防教育

一、中国的文化安全面临着来自美国文化扩张战略的严重威胁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在讲“中国周边安全”这一内容时都会讲到美国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并指出这一威胁的一系列具体表现:经济上的封锁、军事上的包围等等,但其实美国对中国的威胁还有在文化上的进攻。同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相比,文化进攻显得更为隐蔽,似乎是在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战场上悄悄发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对中国的文化进攻完全无迹可寻,事实上已经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美国的文化渗透战略对中国的文化安全、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美国力图通过对华文化渗透,控制中国民众的思想、意志、价值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动摇中国政府的执政基础,弱化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从长远看,美国对华文化渗透不但有损于中国的文化安全,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也有损于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1]

虽然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让世界为之侧目,但美国从未放弃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文化软实力的注重。199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次提出的软权力概念,其实质和核心就是指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无形的力量,他认为,“从观念上,感情上,心理上去影响别国人民,这是一种代价小而收获明显的软力量资源。这种无形的力量没有导弹驱逐舰护卫下的货轮那样气势汹汹,但是,它却能够散布在全球性的广阔空间,影响千百万人的思想感情,从而最终改变导弹和货轮的归属。”[2]美国也确曾多次利用文化上的渗透成功摧垮对手或达到自己的目的:冷战时期对付前苏联,冷战后对俄罗斯周边国家策动的颜色革命,冷战后东南亚一些国家纷纷效仿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其实都是美国文化软

力量对这些国家产生影响的结果。

美国通过这些文化战争实践,一方面,形成了自己扩张型的文化安全战略。和一般的防御型的安全观不同,美国认为,确保本国文化安全的最佳途径是向外进行文化进攻,把异质性文化以及建立在异质文化基础之上的对美国有威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都消灭了,美国文化和美国就安全了。美国有关部门2000年发布的《美国国家利益》报告当中提到的许多美国实施的文化安全战略的具体措施,就清楚地表明了美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扩张性,如:“在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国家里,促进多元化、自由和民主的发展”、“在全球信息传播中保持领先地位,确保美国价值观继续积极地影响其他国家文化”、“促进民主制度在全世界的发展”[3]等等,无怪乎有研究者指出:“美国文化安全战略的核心,就是向全球输出以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为基础的意识形态。”[4] 另一方面,美国在这些文化战争实践中积累了文化战争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且有效的文化战争方法体系。但这套体系又是“无形”的。美国没有文化部,没有正式的文化立法,没有成体系的文化政策,但是美国有许多的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在共同进行文化战争的战略筹划和具体实施,这些部门和组织至少包括:美国国土文化安全局、中央情报局,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等等。他们从事文化战争的手段也非常高明,英国女作家桑德斯曾揭露过大名鼎鼎的中央情报局在冷战时期进行文化战争的一些手段:收买文化名人、改变影视剧作品并资助其放映、资助作家出版著作但要按照美国的文化战略意图修改……[5]。

冷战结束后,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同时也把文化战争的战略重点转向了中国。即使只作一个很粗略的分析也不难发现,美国对中国的文化渗透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1.大肆向中国出口其文化产品。就以电影为例吧,已经有研究者指出,美国非常重视电影产品的出口,美国擅长于将一些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内容隐藏在影视文化产品当中,借助声音、影响、图画、语言等象征符号悄无声息地植入人们的头脑当中。而目前电影的生产总量虽然仅占世界总产量的6%~7%,然而这些美国生产的电影却占了全球电影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以中国为例,2003年中国电影全年电影总票房仅为10亿元,在放映场次上受到一定限制的20部进口电影的总票房就高达5亿元,占了大半个市场。从2004年来看,中国电影全年电影票房虽有提高,达到15亿元,但国产电影总票房的收入也就占55%”[6]在中国进口的电影当中,美国生产的影片的数量、放映的时间都占了绝大部分。近年来,美国好莱坞影片席卷全球,也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迷倒了无数中国观众。好莱坞影片当中有许多都是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这样的主题在中国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群体那里有很强的亲和力,很容易被习惯了以个人为中心的“80后”、“90后”群体所认同。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内容也非常隐蔽地影响到了中国观众。这其实是延续了冷战时期对付苏联的办法:向目标国输出文化产品。美国输出文化产品其实是为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内容服务的。美国一直认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进口外国文化产品的同时,把外国的思想排斥在外。①

2.在中国民众心目中树立美国及美国文化的正面形象,并尽可能贬毁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形象。就以美国近年来打入中国市场的战争题材的影片为例吧,这些影片无一例外地极力宣扬、大力鼓吹美国文化中看重个人生命这一积极因素,其中最为甚者莫过于《拯救大兵瑞恩》,该影片讲述了为了营救一个普通士兵而不惜一切代价的故事,看过该影片的人都会对影片中所宣扬的“个人生命高于一切”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一些国产的战争题材电影,个人生命的价值在影片当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② 如果这一点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力量所利用,会不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后果呢?其实,至少可以说美国在树立自己正面文化形象这方面做得很成功。比如,在前些年中国竟然有高校教师对科索沃战争发表了这样的观点:美国发动的战争是正义的,南联盟的米洛舍维奇是个人渣。原因是米洛舍维奇发动南斯拉夫人民站在桥上用身体、生命保卫大桥,而美国没有轰炸那座桥,因此,美国人是重视人的生命的,

而米洛舍维奇则是肆意践踏人民的生命。在后来的伊拉克战争中,这位高校教师又发表言论公开支持美国发动的对伊战争,其判断依据仍然是美国重视人的生命,包括敌国人民的生命,为了尽量避免误伤民众,美国不惜增加战争成本,使用造价昂贵的精确制导武器[7]。③ 身为高校教师的高级知识分子怎么会得出如此荒谬的结论呢?这背后所折射出的正是美国文化已经在一部分人心目当中树立了极其正面的形象。

3.美国还通过和中国进行的一系列官方的和民间的活动,比如政治、经济、外交、学术交流等来宣扬美国的意识形态,树立美国的正面形象。比如许多中国人所熟知的“亚洲基金会”,这个组织成立于1951年,总部设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市,以加深美、亚两洲之间的文化和知识上的交流为目的。从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纯粹的民间组织,但其实这个组织和冷战期间臭名昭著的“法弗德基金会”一样,是中央情报局设立的幌子基金会。中央情报局不便公开拿钱来赞助它的重点宣传对象,不便公开做一些收买人心的善举,因此便通过一些幌子基金会来达成其不可见人的目的,从而保证其隐秘性。2008年,奥巴马和麦凯恩正在竞选美国总统时,亚洲基金会向这两位竞选人递交了一份长达310页的报告,建议接替布什担任美国总统的白宫继任人将更多的精力投向亚洲,以应对中国、印度等亚洲大国的崛起。这一举动无疑证明了亚基会绝非是一个纯粹的从事民间文化、教育、学术交流的机构。近年来,亚基会对中国捐赠、资助的力度不断增加,亚基会2000年创办“赠与亚洲”项目,目的是为北美的捐赠者和中国的寻求资助者牵线搭桥。据有关媒体报道,2003年通过该项目投放在中国的资金还只有万美元,2005年就达到了120万美元,2006年则高达235万美元 [8]。亚基会的另一个重点活动是向中国的图书馆赠书,许多中国高校图书馆把能够获得亚基会的赠书作为非常荣耀的事情。其实这些举动是否可以被看做是冷战时期美国对付苏东的文化渗透手段在中国的故技重施呢?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从以上所述可见,美国已经采取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这对中国的文化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二、中国的国防教育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应对美国对中国的文化进攻,有效地维护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需要从整体上制定一个积极防御的文化安全系统工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环境当中的竞争力。很显然,这项工作绝不仅仅是单靠国防教育就能完成得了的,但是,国防教育应该且也能够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发挥自己不可或缺的作用。事实上,中国的国防教育在这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的国防教育一直以培养全体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精神为主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爱国主义义务。”[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在《总则》中写道:“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10]从国家的法律条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是强调要把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作为国防教育的主线,把民族精神的凝聚作为国防教育的主旋律。而中国的国防教育在实践当中也确实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就以高校的国防教育为例吧,教育部、总参谋部联合下发的《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大纲》当中规定了高校军事理论课所讲授的知识范围,在大纲所规定的那些内容当中,有许多都是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精神的。比如有一些是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像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当中精深的谋略艺术、高超的斗争技巧、奇崛的思维方式完全能够使得青年学生加深对自己国家文化的热爱,并产生文化上的民族自豪感。另外,相信许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讲到中国的战略打击力量、军事航天技术等内容时,往往会引来学生强烈的兴趣和共鸣,在此基础上如稍加引导,常会使得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爆发出来。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对于

抵御国外势力的文化进攻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前文所述,外国势力在对中国进行文化进攻所采用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在中国人心目中树立美国和中国一正一反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恰恰对此方法具有免疫力。一个具有很厚爱国主义和强烈民族精神的人是绝对不会认同那些可以贬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言论及思想的。

2.中国许多高校将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进行,也有高校把国防教育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有的高校还聘任学生思政辅导员作为兼职的军事理论课教师。实际上,这样的思路和方法是为国防教育抵抗国外势力文化入侵提供了一个更为宽阔的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工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内容: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政治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而且思政教育的形式和传统的课堂知识教育不同,他是有学生思政教师在课堂之外,把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当中。应该说这样的教育无论是对学生的信仰、观念还是具体的生活行为方式等都能产生影响。国防教育能够在这样的一个宽广的舞台上进行,一方面,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养获得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承载形态,事实也正是如此,有的高校的军训是由学工办牵头作为思政教育来开展的。在开展学生集中军事技能训练的过程当中,常常要穿插几场由学工办精心组织、策划的讲座,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些讲座包括革命传统教育、当前国际形势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国防知识讲座等等,由于国防教育和思政教育互相配合、相得益彰,这些讲座都得到了学生们强烈的反响,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国防教育能使得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产生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认同,从多个方面抵御外来文化的思想入侵。

3.还应提及的是,近年来,中国的国防教育在多个层面上通过多种载体形式展开,有效地从各个方面增强了防御文化入侵的“文化抵抗力”。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中国国防教育较为突出的载体就有:节日载体、场地载体、媒介载体、实践载体等,“它们单独或联合发挥作用,推动民族精神教育。” [11]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的国防教育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以及其他重大节日、纪念日的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的国防教育充分利用一些场地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和其他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场所,应当为公民接受国防教育提供便利”、“被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的,应当对有组织的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在全民国防教育日向社会免费开放”;中国国防教育非常重视新闻报道、影视广播等媒介的作用。国防教育法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应当开设国际教育节目或者栏目,普及国防知识。”[10] 中国的国防教育非常重视实践载体的运用。军事机关经常协助学校开展国防教育,通过军事训练等具体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多读与国防活动有直接感性的认识的资料,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通过这些载体,国防教育伸展到了文化较量可能存在的各个层面,因而能够在多个层面有效地应对文化入侵。而且,因了这许多载体,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育没有成为空洞的口号、理念,而是在一系列具体的载体形态当中得以贯彻。 从以上所述可见,中国的国防教育实际上已经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核心,以思政教育及其他一系列载体为平台,在意识形态,思想信仰、行为方式、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培育青年学生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接受国防教育的对象热爱中华民族,从内心产生对中华民族本土传统文化的真切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外势力的文化入侵产生了一定的防御和抵抗。

三、中国国防教育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尚需加强科学性和艺术性 中国的国防教育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也还存在这一些尚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的问题。

本文认为这当中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是科学性有待加强。为了更切实有效地开展国防教育,中国各高校近年来纷纷成立了军事教研室,配备了专门的师资力量从事国防、军事以及国

防教育等内容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要想有效地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至少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当前中国文化安全形势研究:中国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国际文化环境当中,面临哪些文化方面的安全威胁,中国的文化竞争力如何等等;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研究:面对严峻的国际文化环境,应制定怎样的文化安全战略才能在错综复杂、波诡云谲的文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美国的文化扩张战略及对外文化扩张的手段研究。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只有充分了解对手,才能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法。国防教育如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研究:这既是维护文化安全的具体路径研究,也是对国防教育的功用研究,是具体的应用型研究。

毋庸讳言,目前中国国防教育领域内的研究能力尚显不够。目前,中国学术研究界已经产生了一批关于文化安全的研究成果,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对此也多有述及和引用、参考,但那些研究成果的作者大都不是来自国防教育界,而是各高校的其他专业领域内的研究或教学人员。国防教育应该有自己关于文化安全方面的研究成果,惟其如此,才能使得国防教育有明确的针对性,才能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文化入侵。同时也只有在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之后,才有可能把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安全形势,这也会为教学大纲中“中国周边安全”这一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要解决国防教育在应对文化安全形势方面研究能力不足的问题,或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注重对研究主体的培养,可以培养或引进一批具有研究能力的师资;二是国家和有关部门应当给各高校军事理论教研室提供科研经费的支持,具体的支持方法和力度可以参照高校其他学科的科研项目审批、立项,科研经费下发、管理、使用的方法;三是可以同其他相关学科联合开展研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此外,还应提及的是通过国防教育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这项工作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它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这首先表现为要有足够的智慧和一定的技巧、策略,不能一味蛮干。比如面对美国通过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宣扬美国文化的优点而可以丑化中国文化时,切不可反其道而行之,简单地贬低美国,那样做常常适得其反。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中、美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差异,并联系两国文化形成的历史传统及历史环境,帮助学生在一定的历史深度上把握这两种文化的差异,正确认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消极和积极的因素,并引导学生建立“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和谐”理念上来,或许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打破美国的文化进攻。

另外,国防教育的艺术性还表现在对“度”的把握上。辩证法的规律告诉我们:事物发展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往前多跨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国防教育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上尤须注意这一点。要想切实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就必须有效地阻止美国文化对中国的渗透,但切不可因此而走上另一个极端:拒绝同外来文化接触交流,一概敌视外来文化,那样就会导致狭隘的文化交流上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正常的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前进的良好推动力,一种文化要想始终保持先进性,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正确面对、消化、吸收外来异质文化,如果一味拒斥外来的异质文化,本土文化也就会因失去新鲜养料而慢慢衰老。中国历史上就曾经有封闭自守结果导致落后挨打的惨痛例子,这里说的封闭自守和落后,既包括经济上的,也包括文化上的。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又有上扬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国防教育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在爱国主义教育的道路上,左、右两边都是陷阱,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其中,铸成大错,万劫不复。 四、结语

虽然“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影响真实地存在着。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的影响力相较军事、经济而言是更为根本的。对一个国家发动文化上的进攻,是更为釜底抽薪的,外来文化的入侵,也是更为凶险的,保住了文化安全,也就保住了一个国家的根底。汉民族在历史上曾被异族以武力征服,但最终均能以自己强大的文化优势,融化异族文化,从而使得汉文化始

终如水流不断。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理应是国防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撰此一文,唯愿唤起国防教育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的自觉意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