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大安市太山镇第一中学)
伴随着课改的深入,中学语文教师们在各方各面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但是课改的任务依然艰巨。有部分教师因为理解的不使得其在课改方面出现了一些误区,造成了一些问题。本文就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同,措施。
课程改革
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改带来了质一般的变换的同时,也给一些教师带来了迷惘。
课改改变了很多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而课堂教学在学习的教学形式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它的改变在带来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误区。
一、初中语文课文改存在的误区1.过于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
现在的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于是,课堂教学中,
这样的学习方式就变成了
“自主预习———不懂之处提问———学生进行讨论—
——老师讲述”的模式。这种模式本身把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的状态,就这一点来说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讨论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教师组织学生之间讨论的问题并不重要,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进行讨论,只是在为讨论而讨论。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不够主动积极,学生的参与度也不够均衡。有写需要讨论的问题没有给出充裕的时间。
在授课时,教师过于重视形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新课改中
课堂的评价标准之一包括
“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课堂的活跃程度。”为符合这个标准,许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多重视讲课的方式,花样也是非常之多。虽然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了,但是如此流于形式的课堂真的能够使学生学到多少语文知识呢?就语文来说,必须要立足于文本,一旦与文本脱节,只是一味的重视授课的形式,那么无异于丢小失大。
2.过于倡导个性而忽视引导“一千个观众眼中,则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是独特的个体,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肯定会有所不同。对此我们要给予尊重和理解。新课改也要求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此,许多教师便任由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堂上学生可随意
发言,氛围轻松融洽,渐渐地连较内向的学生也开始畅所欲言。对此,教师们自然是喜闻乐见,导致教师们忽略了自己的职责。对于学生的不靠谱的答案也予以肯定。这样的做法反而导致学生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利于其语文学习的进步。
3.讨论过多致使忽略知识的记忆讨论在一堂语文课中,占据的时间太多,甚至超过了课堂近三分之二的时间。由于这种授课方式,学生们误以为学习语文只要多多讨论便可,认为分析分析课文存在的问题就可以了。一旦陷
入这样的误区,
他们便会自动忽略掉背诵积累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古诗文的记忆,更是至关重要。若想提高语文的素养,绝不可
能短时间内就能做到,
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逐步形成的过程。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所以,老师们和学生们都应当重视背
110
06/2016诵积累。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根本就是其有效性。余文森教授说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更深的知
识和能力。为使课改后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达到预期的效果,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强调自主讨论学习,同时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课堂教学的主体便是教师和学生。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应当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但是教师应当扮演者“主导者”的角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在大方向上不能放任自流,任由学生随意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与学生点拨,无用的问题绝不浪费时间,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学习和发展。利用多媒体的同时,不能流于课件形式,要重视文章的内容和重点的讲述。教师必须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学时的辅助手段,绝不能使其喧宾夺主。
2.语文教学要重视其基础的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后,
各种各样的授课形式,可说是热火朝天。但是却听不到学生背诵课文的声音,
也不见学生默写生字的情形,对精美课文的欣赏和精彩语句的揣摩也鲜有耳闻。形式太过,却忽略了学习语文所必须的基础练习,生字连篇又如何妄想能
学好语文?所以语文课堂万万不能本末倒置,
仍然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练习,让学生把语文的基础打牢,才能提
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逐渐使语文课堂有效性实现最大化。3.小组讨论的同时也要独立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提高上课积极性。但是因为分组讨论,常常会出现参与度不均衡的情况,有的学生非常活跃,不断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则比
较被动,
只是处于听别人讨论的状态。如此一来必然不利于每一个学生单独思考问题。教师对此应当注意,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使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其有效性,教师在重视课程改革的同时,一定要避免走入误区,使学生在学业上能够有收获、有进步。
参考文献:[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3]顾德希.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化[J].中学语文教学,
2011,(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