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961-2010年淮安市淮安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2024-03-12 来源:易榕旅网
资源与环境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l3期 1961 2010年淮安市淮安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刘成 刘杰 于波 管晓惠 乔前东 卢波 汤如茂s朱金才 (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气象局,江苏淮安223200; 淮安市气象局; 洪泽县气象局; 淮安市淮阴区气象局) 摘要利用淮安市淮安区1961--2010年逐年、月降水资料,对降水总体特征、丰枯变化规律、旱涝特点及年、季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淮安区年降水量较多,但年代际波动较大,年降水量略呈下降趋势;各类旱涝灾害十分频繁,且涝灾重于旱灾。年降水量减少的趋势 变化率为3.2mm/10年,春、秋季降水呈减少趋势.且秋季降水减少明显。 . 关键词降水变化特征;旱涝;气候趋势;江苏淮安;淮安区;1961--2010年 中图分类号S161.61;P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3—0254—02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也影响了世界经 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许多气象 科技工作者就降水变化规律做了大量的研究I ,并取得了 一些成果。伍红雨等IlJ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H检 验、小波分析、计算趋势系数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华南年和 前、后汛期的暴雨曰数、强度、贡献率的气候特征及变化。由 于降水具有区域性特征,对区域性降水变化趋势研究已成 为热点。张云霞嘲利用线性回归、Mann—Kend ̄l等方法,对商 丘1953年12月至2010年11月的年、季降水资料趋势进 行了分析。刘少华等【司对郑州市1951--2008年的年降雨量、 汛期和非汛期降雨量序列进行了研究。 淮安市淮安区是个农业大区。而降水又是农业生产中 最为重要的3种气象要素之一,因此对淮安区降水及变化 趋势进行研究。对于粮食稳定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区域发 展规划和应对气候变化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淮安区地形特征 淮安区全区地势平坦,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由9 m 向1 m坡降。京杭大运河横贯淮安南北,苏北灌溉总渠东西 向穿境而过。淮安区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春秋 干湿、冷暖多变;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季风影响,天气湿热,降 水集中;冬季受北方高原南下的冷空气侵袭,天气寒冷干燥。 1.2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采用淮安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降水观测数 据。分析淮安区降水变化趋势,应用了气候趋势系数方法。 2降水特征分析 2.1年降水变化特征 淮安区年降水量较多,1961--2010年的年平均降水量 为943.9 innl,但年代际变化与丁一汇等f7】分析相同,波动较 大,其中年最大降水量为1 467.2mm(2003年),年最小降水 量为564.7 arm(2004年),最大与最小年降水量变化幅度达 902.5 mm。根据每1O年年均降水量分析:l961—1970年年 均降水量偏多,1971--1980年年均降水量偏少,1981--1990 年和1991--2000年年均降水量正常,2001-2010年年均降 水量偏多,为1 202.6 mm,比1961--2010年平均值高 27.4%,但期间降水量年际间波动振幅比较大,1961--2010 年年降水量极大值和极小值均出现在2001—2O10年。对 作者简介刘成(1977一),男,江苏淮安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工作。 收稿日期2012—05—18 1961--2010年降水数据进行滑动平均处理,分析得出:总体 上1961—2叭0年淮安区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2.2月、季降水变化特征 淮安区年内月平均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达 614.8 mm,占全年降水量的62.7%。月平均降水量7月最大. 为236.7 mm,占全年降水量的25.1%,最大月降水量达到 522.2mm,出现在2007年7月。12月降水量最少,仅18.5mm, 不足年降水量的2.0%,甚至有的年份出现全月无降水现象。 从全年月降水量变化可知,l一7月降水量逐月增加,7—12 月降水逐月减小,分析认为这与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在逐月 的进退密切相关。淮安区四季降水量分布情况,夏季降水量 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2.2%,而冬季仅占7.4%,春季占21.2%, 秋季占19.1%。 2.3旱涝情况(丰枯变化)分析 根据淮安区1961--2010年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 可 知:平均降水量Ro=943.9 mm,均方差S=229.6 mm,R为各年 降水量,降水丰枯年的划分标准为:1级(多雨,又可以称为 涝年):R>Ro+I.17 S;2级(偏多):Ro+0.33 S<R<Ro+I.17 S;3级 (正常):R 0.33 S<R<Ro+0.33 S;4级(偏少):R旷1.17 S<R<Ro- 0.33 S;5级(少雨,可称为旱年):R<Ro-1.17 S。据上述分类标 准,淮安区降水丰枯变化特征见表1。 由表1可知,淮安区1961--2010年降水量正常年份只 有l0年,仅占20%,偏多、偏少年份相同,均为l4年,涝年 最少,只有5年.总体上旱年多于涝年。但实际情况中因淮 安区地理环境是河流较多,出现洪涝时洪水往往倒灌农田, 而干旱时河水可以灌溉减轻灾害影响,因此洪涝灾害损失 往往重于旱灾。根据异常年份多少,可将1961--2010年划 分为3个时段,分别为1961--1970年、1971-1990年、1991— 2010年,前10年和后20年异常年份比较多,特别是2oo1— 2010年异常年份出现频率达100%,1971--1990年异常年 份较少,未出现涝年。 2-4降水量趋势系数分析 利用1961--2010年淮安区年、春季(3—5月)、夏季 (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平均降 水资料。应用气候趋势系数方法,用下式定义一个要素序 列{ j}(,_1,2,…,n)的气候趋势系数: ∑( )( —i) rx.i=——=兰兰 ====:===== (1) J n n \/∑( ):∑(i-i)z 注:1级(涝年):R≥1 212.6 mill;2级(偏多):1 019.8 mm ̄R<l 212.6 mm;3级(正常):868.2 mm ̄<R<l 019.8 mm;4级(偏少):675.4 mm ̄<R<868.2 lain:5级(旱年):R<675.4inln。1、2.4、5级均为异常年份,3级为正常年份;异常年份百分率为同一统计时段内出现降水量出现异常年数除以 各种级别年份出现的总次数。 式(1)中: 为要素序列{ i}的均值,t为自然序列{ l的均 值,n为样本长度。 若rx. >0,则序YJJ{xil呈现上升趋势;若 , <0,则序YU{xi}呈 降水量最大,12月最小。 1961—201O年淮安区年降水量正常年份只有1O年,其 余年份均为异常年份。尽管偏旱年份多于涝年,但因淮安区 境内河流较多,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远大于旱灾。 现下降趋势。用公式(1)对淮安区1961--2010年的年、季降 水量计算分析。得出旱涝趋势系数见表2。由表2可知,淮安 区全年降水量在振荡波动中呈略减少趋势,趋势变化率为 淮安区年降水量在振荡波动中呈略减少趋势,春秋季降 水量也呈减少趋势,特别是秋季减少明显,趋势减少系数为 3.2 mm/10年:春秋季降水量也呈减少趋势。特别是秋季减少 明显,趋势减少系数为11.3 mm/10年,夏季降水略增多,冬 季增多明显,为10.6 mrrdl0年。 表2 1961--2010年淮安市淮安区四季及全年降水趋势系数 时间 冬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全年 降水趋势系数 1.063 3 -l1.3 arm/10年;而夏季降水略增多,冬季明显增多,为l0.6 arm/10年。 4参考文献 [1】1伍红雨,杜尧雨,秦鹏.华南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变化[J】_气象,2011,37 (10):1262-1269. 0-3191 [2】张维,林少冰,杜尧东,等.华南地区1961--2008年暴雨事件的气候 变化特征f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1(2):20—24. 张云霞.1954--2010年商丘降水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J】.气象与环境 学,2011(3):67—73. 『4】王展,申双和,刘荣花.近40 a中国不同量级降水对年降水量变化的 影响性分析叨.气象与环境科学,2011(4):7-13. 0.276 8 一1.1346 -0.325 6 3结论 淮安区年降水量较多,但年代际波动大。20世纪60年 代雨量偏多,70年代偏少,80—90年代降水量正常,2000年 以后年均降水量偏多,但年际间波动振幅变大.年降水量极 值出现在2001--2010年。1961--2010年淮安区年降水量略 呈下降趋势。年内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各月中,7月 (上接第250页) 【5】张红雨,周顺武,李新生,等.近48 a LU西暴雨臼数气候特征及其变 化趋势[J1.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33(2):25—31. 【6刘少华,胡彩虹,王爱琴.6】郑州市近50ft.降雨量变化分析[J].气象与环 境科学,201O,33(3):18—22. 【71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中国气候 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fJ1_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1):3-8. f8】张雅平.会宁县不同年型降雨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 287-288. 境的强制规定,因此一旦污染发生,企业接受一定数额的罚 款后,最后为污染埋单的还是政府。如果污染的肇事者是一 6缺乏相应的公益诉讼机制和案例 由于公益诉讼往往牵涉到大企业甚至是政府部门,诉 家小企业的话,那么损害赔偿、环境修复等就更渺茫。 8人们对土壤功能的认识落后。全社会土壤污染防治的意 识不强 讼旷日持久,需要付出高昂的诉讼成本。诉讼的成本和回报 不成比例,每个人都计较于自己的得失,不愿花费精力去做 公益诉讼,客观上助长了个别违法企业通过制造小额成本 的方式损害大众利益,从而获取超额利润。 7缺乏对造成环境危害的企业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的依 法治理和有效问责 长期以来,广泛宣传教育土地承载的经济功能,长期忽 视土壤所承载的其他价值,对土壤的掠夺性经营成为常态。 地方政府和企业各界依然习惯GDP优先的发展模式。而没 有改变对土壤功能的功利性理解,改变与土壤相关产业的 唯经济论(利润)体系,把保护土壤提高到保护人类生命的 排污企业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和当地环保部门打“游 击战”;甚至因为不少排污企业都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当地 政府为了税收、就业等经济利益,不惜为污染企业包庇开 高度。有相当部分的干部群众和企业界对土壤环境保护的 重要性缺乏认识,社会公众土壤污染防治意识普遍不高。 9参考文献 f1】熊严军.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8): 294-295,297. 脱,出具合法环评手续,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换得经济 发展和突出政绩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污染者为污染埋单在实际操作层面.却存在着种种困 难。由于目前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还无法直接认定,所以 很多受到污染侵害的人无法向污染企业要求赔偿。有些即 使已经赔偿了,也往往是一次性简单支付,剩下的麻烦都推 给了政府。目前我国缺乏对于企业造成污染后负责修复环 『2】赵其国,骆永明,滕应,等.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其研究进展 [J].土壤学报,2009(6):1146—1154. I3】林玉锁.土壤环境安全及其污染防治对策【j1.环境保护,2007(1):35— 38. f4中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喜马拉雅山顶有农药残留I41N].嘹望,2009一 O3—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