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1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园 缘
老编辑朱慨然的家在古双巷的尾端,再过去几十步,就是雨湖,水光波影一直通到小巷中来。他家进门是一个极小的院子,一堵花墙,把前后隔成两半。花墙正中有一个六角形的门,门两侧上方嵌两个漏窗;门楣上置一块汉隶小匾,上书“置足园”。
园子长约五十步,宽仅二十步许。前面是幽静的庭院,后面是三间小瓦屋。庭院的东北角,叠几块玲珑山石;庭中植几丛花木,红绿相映;西侧贴墙筑半廊,与一个半亭相连,亭墙上凿出一个扇形窗,伸颈可餐雨湖秀色。亭子旁边耸几竿瘦竹,一如郑板桥之画意。庭园虽仅可置足,却似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堪可咀嚼。
这园子是他的挚友胡令行设计的,而远在湘南山地的令行却于几日前溘然长逝了。 在大学里,他们读的是中文系,同班,且穷。朱慨然喜欢写些小说、诗歌。令行则在课余苦研园林建筑,把一本明人撰著的《园治》读得滚瓜烂熟,又经实地考察,积累了许多经验。毕业后,朱慨然到书局当编辑,令行在一个营造厂做了技师。
当朱慨然东凑西借,买下这个又小又破的园子时,令行喜得眉飞色舞。他苦思冥想,精心算计,用极少的钱置办了砖、瓦、木、石,和请来的两个工匠一起将园子修葺一新,又亲自携锄到荒野,挖来几竿瘦竹几株花草,植在园中。两人坐在半亭里,推敲出\"置足园\"这个雅名。令行论及造园得失,妙语惊人:“私家园林往往地甚局促,常于无可奈何之处,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使全局顿生光彩。”他慨叹:“我平生最大的愿望,是设计一个自己的园林。为豪门大户造园,受其制约,俗不可耐。我颇想回老家去,一是照顾老人,二是倘 遇机缘,能置办一座园林也难说。”
过了两年,令行真的飘然而去。朱慨然间或收到令行信札,说他在家乡教小学,因为此地太缺少师资。学生很尊重他。说他父母相继辞世,自己仍是孑然一身。
十多年过去了。“置足园”犹在,而斯人去矣。朱慨然不胜唏嘘。稍觉慰藉的是去年得令行一信,说已有了一处很好的园林,名“适园”,还附了一篇颇有文采的散文《适园小记》。文中写道:“吾园择山水佳胜之处为之,最可怡其性情,适其意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桥,皆顺其自然,无斧凿雕琢之迹,得流霞凝岚之妙,天设地造,物我俱忘,遂名之为‘适园’。”园中的种种景状,四时及晴雨中的变化,何处是湖,何处有山,何处立寺,何处飞桥...... 皆细细描绘。
慨然奇怪,此等规模之园林,该花多少银钱?他决意去令行家乡一走。
一路车船劳顿,朱慨然终于来到湖南的令行老家。他打听“适园”在何处,竟无人知。 阳光下闪着一个很大的湖,湖心有一小洲,一条柳堤如绸带从岸边飘到洲上。湖的彼岸,有一座不高的山,绿云间露出古寺的一角红檐。他寻到那一拱板桥,跨过溪流,果然有一片泥墙茅顶的屋舍,围在竹篱中,木板门上方有一横额,上书四个隶字:得育小学,是令行的手笔。朱慨然走进了学校。闻说是令行的老友来访,几个年轻老师——是令行的学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他知道了令行的许多情况。
令行是累死的。拖着一个患痨病的身子,教学上又一点不肯马虎,从早到晚,上课、备
课,忙得有滋有味。每月的收入,除留一点生活费外,全用来为穷苦学生购买书籍、文具。朱慨然听得双手发颤,心上寒飕飕的。 “令行不是有一座‘适园’吗?”
“先生生前说,无园者可以有园,天地万物皆属此园。顺乎自然,以三尺微躯为社会效力,即是赏心乐事。”
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 1.认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8分) (1)请分析文中画线语句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2)小说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置足园”?(4分)
2.小说中的胡令行是怎样一个人?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物?(6分)
3.小说结尾说“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根据文意解释句中“适园”含义。(6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把胡令行设计的置足园比作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表现了这座园子的小巧精致,韵味十足。
B.朱慨然所见到的适园的山石草木,小桥流水皆得自然之趣,毫无斧凿之痕,充分体现了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
C.小说构思巧妙,行文中多处埋下伏笔,为揭开适园的“真相”做好铺垫,使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D.小说以朱慨然为线索,通过他的心理及情感变化,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悬念迭生,波澜起伏,回环跌宕。
E.这篇小说语言典雅凝炼,隽永而富有诗意,与小说中所记之人、所述之事、所绘之景相得益彰。
【答案】 1.(1)照应前文《适园小记》中的相关内容,写出了胡令行工作生活的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用环境的优美衬托胡令行品行的美好。
(2)引出小说的主人公胡令行(1分),突出了胡令行的才能(1分),表现了他高雅脱 俗的志趣,用“置足园”来衬托“适园”,为表现他更高的人生追求做铺垫。
2.胡令行是一个有才能、志趣高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学生、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对胡令行的评价言之成理即可。 3.适:适合。“适园”就是适合居住的园林。是说适园是怡人性情,适人意趣的山水佳胜之处,也是说适园是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的美好之地。 4.BD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的两问其实都是作用题,一个是“文中画线语句在小说中的作用”,一个是用很多笔墨写“置足园”的作用。了解了这一点按照作用题的答题思路回答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作用题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头戏,经常会考到,一般这种题要从两方面去回答,一个是内容,一个是结构,二者缺一不可。
2.试题分析:胡令行是个既有才能又心系国家社会的人。从他设计置足园可以看出他在园林建筑方面的造诣很高;他用自己剩余的钱为学生买笔、买书,可以看出他对山村孩子真挚的爱;他舍弃了自己想建设自己的园林梦想,却最终建设了心中的园林,可看出他是个心念社会,无私奉献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鲁迅先生也是这样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该题型的答题思路可以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3.试题分析:整合该题答案时,要注意说出“表层意”和“实质意”,适园本身是什么意思,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延伸的意思,例如,说适园是怡人性情,适人意趣的山水佳胜之处,也是说适园是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的美好之地等这些都要表达清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对于此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4.试题分析:B项“充分体现了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错,根据文章内容,这些都非胡令行所造,也就谈不上“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D项“小说以朱慨然为线索”有误。本文的线索是“园”,从全文题目、开头等部分就可见一斑。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一一对应,就可以发现有些是与文章不相符的。本题中B、D项在文章中都能找出依据证明他们错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
鲍鹏山
孔子生活的时代混乱无道,他为之伤心不已:辉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西周古都废墟上的青草与野黍也一茬一茬地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根深而茎壮了,掩埋在草丛中瓦裂里的陶器早已流尽了最后一滴汁液。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东周呢?龟缩在洛邑弹丸之地,可怜巴巴地看着那纵横天下的伯霸诸侯,看他们把九州版图闹得瓜分而豆剖。还有谁来用红巾翠袖,擦去周王混浊的老泪?连孔子本人都不曾去那里。孔子是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的一生都在适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面对这一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领悟到并承诺了自己的使命。但挽狂澜于既倒,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不过是一种令人钦敬的悲剧精神罢了。 当他奔波倦极归来,在一条小河边饮他那匹汗马时,他偶然从平静的流水中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甚矣,吾衰矣!”顿时心凉如水。他壮志不酬,眺望茫茫无语的宇宙,心事浩茫。人世渺小,天道无情,青山依旧,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
我在几千年后的漆黑的夜里写这篇文章时,宛如见到他当初衰弱地站在苍茫高天之下的无情逝水边。那无限凄惶的老人的晚景使我大为感动。于是这篇文章题目也就一闪而现:这衰弱的,即将随着时间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支蜡烛吗? 四面飙风,寒意四逼,这支蜡烛艰难地闪耀……
颜渊死了,他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天丧予!天丧予!”安贫而乐道的颜回死于贫困,死后连棺材也没有。孔子为之深深恸哭。“我不为他哭还为谁哭呢?”他越来越老了,世道也越来越混乱了。不久,有消息传来,子路死在卫国了,正中了孔子以前的忧心忡忡的预言:“不得其死”,被人剁为肉酱。子路是众弟子中唯一敢于冲撞他的学生,小他九岁,总是雄纠纠的样子。孔子知道这个有些粗野的弟子其实最为忠厚义气,他还曾设想,当他远遁人世时,让子路跟随着他。可现在又死在他前面了。他已经多次承受着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痛了。他的心境更为凄凉了。做生意的端木赐(子贡)来看他,给老师一些周济,他正拄着拐杖在门外看西山的落日,那落日如血的余辉最后一跃染红大地与天空。孤独的孔子问端木赐:“赐啊,你为什么到现在才来看我呢?”接着便低吟了一首绝命歌,那简单的字句和厚重的内涵使人想到宇宙中最简单而又最本质的哲理,人间的生死竟也牵动着宇宙的毁成:“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圣人洒泪而尽了。如蜡烛最后一次耀眼地一跳,熄灭了。天地之间,一片黑暗。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不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选自《天纵圣贤》,有改动) 5.文章开头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如何表述孔子所处时代特征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引用孔子的“绝命歌”的作用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花了不少笔墨写“蜡烛”,请联系全文,具体分析“蜡烛”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有人评价这篇文字“苍凉悲壮,有一种悲剧之美”。试探究文章是如何选材来呈现苍凉悲壮之美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通过拟人、想象(2分),形象化地描写了西周古都废墟的荒凉残破(1分),渲染当时周王朝土崩瓦解,天下纷乱不堪的局面(1分)。 6.表现孔子临终时深深的悲哀(1分),让人联想到一代圣人的伟大人格(1分),感受到他去世造成的巨大影响(1分),不仅影响当时,也影响千秋万代(1分)。 7.题目把孔子比喻为“黑暗王国的残烛”,文中着力渲染“蜡烛”如何在“寒意四逼”的环境中“艰难地闪耀”,最后写蜡烛“耀眼地一跳,熄灭了”。“蜡烛”象征孔子的伟大形象(2分)。写出了孔子所处环境的恶劣,表现孔子一生都在追寻却壮志难酬的痛苦,突出了一代哲人的悲剧命运(2分)。“蜡烛”在文中作为线索,勾连首尾,串起材料(2分)。 8.从选材上看,文章写的是孔子的晚年(2分),写他的疲倦、痛苦、失败和不幸(2分),突出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或挽狂澜于既倒)的人格精神,充满悲壮感(2分)。 【解析】
5.试题分析:东周“可怜巴巴地看着那纵横天下的伯霸诸侯,看他们把九州版图闹得瓜分而豆剖”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些景象都不是作者亲眼看到的,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写了西周古都废墟的荒凉残破,也写了天下的纷乱不堪。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6.试题分析:绝命歌处在文章的末尾,在结构上收束了全文,从内容上表现出孔子巨大的悲哀。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引用在现代文中是比较常见的,一般引用都会引用名人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更可信;也会引用一些典故,来丰富文章的内容;还会引用一些古典诗句,来提升自己文章的文学韵味。
7.试题分析:“这衰弱的,即将随着时间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支蜡烛吗?”“四面飙风,寒意四逼,这支蜡烛艰难地闪耀” “如蜡烛最后一次耀眼地一跳,熄灭了”文中多次提到的蜡烛,其实就是孔子,也是整个文章的线索。看出这一点,整合答案就容易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 8.试题分析:文章选材上单挑了孔子晚年的一些事件,孔子不但晚景凄惨,还遭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突出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格精神,因此整篇文章都充满了悲壮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解决本类题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因为此类题的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样蕴涵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样蕴藏在蚌壳里。在做这一类题时,一定要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要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一点一点的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再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善 亦 有 道
刘源
光绪某年,黄河发火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陕西关中东南有一长丰镇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长丰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吝啬异常,真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大伙儿私下里称长丰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们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达好仁家忽然传出消息:达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长丰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达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达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长丰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达老爷子吝啬持家,达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莱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达家放出话来:“领粥时,必须说‘达老爷真慷慨,达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达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达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里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
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那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达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达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达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汪汪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能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让长丰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达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达老爷子做了件蠢事。达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达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达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达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向达老爷子讨说法,达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达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长丰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长丰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达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人们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一年达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欺,所以我恨透了讨饭。”达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长丰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达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达家孩子不孝,但达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达家还在,子孙兴盛,还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宿命,相继败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11年4期,有删节)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达老爷子将开粥棚。但是达老爷子规定,饥民领粥时必须先干活再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饥民和家人的不满。
B.达老爷子施舍遭骂,他也意识到自己做得过分了,于是不得不改规矩,变磕头为干活,并遣走佣工。
C.水灾过后,达老爷名声臭不可闻,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D.达家为老爷子的丧事办得非常寒酸,让镇子上的百姓们议论纷纷,这反倒让达家在几十年后子孙兴盛。
E.这篇小说的内容涉及“勤俭持家”“行善亦有道”的主题,有很强的现实警示作用。语言质朴通俗,读来令人沉思良久,受益颇多。 10.请概括小说中达老爷子这一形象的特点。(6分)
11.小说中的“小儿子”出现了两次,请简要分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12.小说结尾处达老爷子临终的那番话启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答案】 9.CE
10.①形体消瘦②吝啬(勤俭,节省)③坚持己见④心地善良⑤深谋远虑⑥教子有方(一点
1分,意思对即可) 11.(6分)①在人物塑造方面,衬托主要人物。小儿子是陪衬人物,更好地衬托了达老爷子的形象;②在情节发展方面,推动情节发展,避免情节单一;③在主题表达方面,通过“小儿子”的言行传达一种善的理念,丰富了小说内容,意在突出本文主题。(一点2分,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 12.(8分)示例一:达老爷子的一番话诠释了为善的真正内涵。①老爷子临终那番话中“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 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表明他是一个很特别的“铁公鸡”,做事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真正的帮助灾民。②我们身边有一些善心人或救助机构,有心施善或帮扶,可有些方式却让受助者失了尊严,或是救助后跟踪调查不力,钱物没有用在最关键的地方,受助者没有真正走出困境,反而陷入了依赖的泥潭。
示例二:达老爷子临终的一番话是留给孩子们的财富,可见其教子有方。①文中说“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结尾说“几十年后,达家还在,子孙兴盛,还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宿命,相继败亡。可见子孙们理解并实践了老爷子勤俭持家的生活方式,明白了钱要合理利用才不会让后世子孙由富变骄奢。②今天,社会上的一些富人教育子女存在缺失,致使一些“富二代”挥金如土,自私自利,成为社会舆论不断批评的对象。
(共8分,观点2分,结合文本3分,联系社会现实3分。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 【解析】
9.试题分析:A项“必须先干活再磕头”错,而是必须说“达老爷真慷慨,达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达家大门磕个头。B项“他也意识到自己做得过分了”错,只是意识到自己“做了件蠢事”。D项“让镇子上的百姓们议论纷纷,这反倒让达家在几十年后子孙兴盛”错,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根据选项内容,在文章中找到相关区间。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
10.试题分析:应围绕达老爷所做的件事,来把握达老爷的性格。作者围绕达老爷对讨饭施舍规定及其变化,从事件中可看出达老爷吝啬(勤俭,节省)、坚持己见、心地善良、深谋远虑、教子有方等性格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有: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4、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其解题思路分四步走: 1、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2、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3、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4、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11.试题分析:问的是人物形象,应从三方面去思考:人物形象,写小儿子目的还是为了衬托达老爷这个人物形象;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主题,通过“小儿子”的言行传达一种善的理念,丰富了小说内容,意在突出本文主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考查行文思路结构,要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解题提示: 答“作用”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回答作用类题目,一要注意本身的内容作用,二要注意与上下文的作用,三要注意对思想主题的作用。
12.试题分析:首先明白达老爷临终所讲话的内容,然后再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因此,本题的解答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达老爷讲话内容的概括分析,二是联系社会现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力层次为F级。
点评:对于小说的个性化解读,包括对小说主题的个性化的理解与认识,对小说构思的个性化再创造,对小说创作者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故事的结局)进行个性化的评析,对小说中人物言行和作者对其的态度的个性化分析,对小说中处理情节、人物方法的评判,对小说给予人生或社会的某些启示的理解等。个性解读文本,主要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小说本身的主题,即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小说的各种艺术处理的效果,即作者的创作意图;三是联系小说细节,从细节中找到我们解读的依据;四是联系生活实际,从自身经历和社会类似现象来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古代中国人对山岳有一种神秘感,《说文解字》解释“山”字说:“山,宣也。谓能宣散气、生万物也,有石而高。”有研究表明,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存在对山岳的崇拜。人类社会早期崇拜山岳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很多山岳高大雄伟、山路险阻,又有奇禽异兽栖息,具有人难以接近的神秘性。这样的山峰,常会被古人看作神灵居所,或具有神力,或是通往上天的通路而受到崇拜。二是由山峰奇特的形状和山中特殊的物产等自然条件引发人们对山岳的联想,幻想山岳是某种神灵的化身,或者是有某种神灵在守护、管理着山中的奇珍异宝。总体而言,是山岳本身奇特的自然条件吸引着古人对山岳产生崇拜,进而祭祀山岳。 古代中国人很早便对山岳进行祭祀,由于山岳是古代中国人得到生活资料的地方,人们便认为山岳能产出万物,是生命的原动力,具有灵性。每当发生洪水、旱灾、疠疫的时候,人们认为那些灾祸是山川之神在作祟,使到山川之神那里去祷告、祈求。这样,古代中国人便把山岳视为有神秘“灵能”的东西,即所谓“神”了。 中国人谈及山岳风光,必称“三山五岳”,“三山”乃是上古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五岳”则是中华大地五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除引人入胜的优美自然风光,五岳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中国,五岳是国家疆域的象征,是帝王举行受命于天、拥有天下象征的封禅圣地。自然风光与人文内涵相得益彰,使得五岳成为中国人膜拜的圣山。五岳信仰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山岳信仰,据《礼记·王制》记载,上古舜帝时天子已经对五岳进行祭祀。考虑到当时的交通情况,这极可能是后人根据西周之后天子祭祀山神情况创造出来的传说,不可信以为真,但表明对五岳的尊崇由来已久。
五岳原本只是中国众多名山大川中的几座著名山岳,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后,最终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山岳崇拜代表。据考古资料显示,殷人卜辞中已经出现了华山、嵩山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境内山川祭祀进行了一番整理,将五岳等众多山岳一并作为“名山川”纳入官方祭祀行列,此举标志着五岳由区域性名山转变为全国性名山。西汉宣帝神爵元年诏曰:“东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潜山于灊,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至此,五岳从众多名山川中脱颖而出,以山岳代表的身份享受国家高规格的祭祀待遇。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南岳并非今日的衡山,而是霍山(即安徽天柱山),北岳并非今日的恒山,而是河北曲阳的大茅山。
中国古代帝王相信五岳不仅仅是五座名山,还与国家政权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满怀虔诚对五岳进行祭祀,目的是祈求江山社稷万年永固。 (有删改)
13.下列关于古人崇拜祭祀山岳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大险峻、禽兽栖息的山峰,神秘莫测,常会被人看作神灵居所,或具有神力,或是通往上天的通路。
B.山峰的自然条件,让人们把山岳想象成神灵的化身,或者是有某种神灵在守护、管理着山中的珍宝。
C.古人视山岳为“神”,认为它具有“灵能”,庇佑保护了人类不受洪水、旱灾、疠疫等灾祸的侵害。
D.人们认为山岳能出产万物,可以给人们提供吃、穿、用等各种生活资料,是生命的原动力,具有灵性。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五岳是中华大地五座名山的总称,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内涵丰厚,是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山岳崇拜代表。
B.五岳信仰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山岳信仰,上古舜帝时天子对五岳进行祭祀的事实,证明我国对五岳的尊崇由来已久。
C.殷人卜辞中出现了华山、嵩山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五岳纳入官方祭祀行列,才使五岳成为全国性名山。
D.五岳是众多名山大川中的五座著名山岳,是国家疆域的象征,是中国人膜拜的圣山,是帝王封禅的圣地。
15.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人很早便对山岳进行祭祀,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生活依赖于山岳,面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又心存恐惧。
B.古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山岳各种神异的特点,并且融入了情感因素,对山岳的崇拜与祭祀,寄托了人们的理想、愿望。
C.五岳享受国家高规格的祭祀待遇,是因为中国古代帝王认为五岳与国家政权的兴衰紧密联系,能使自己的统治万年永固。
D.五岳具体指哪五座山,历史上一直都不固定,比如汉宣帝时,南岳是安徽霍山而非衡山,北岳是河北曲阳的大茅山而非恒山。
【答案】 13.C 14.B 15.D 【解析】
13.试题分析:C无中生有,“庇佑保护了人类不受洪水、旱灾、疠疫等灾害的侵害”的信息不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点评: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14.试题分析:B,虚假信息,“上古舜帝时天子对五岳进行祭祀”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是把文章的整体内容或其中某一部分用几句简明扼要的话表述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做到全面、准确、
简明。
15.试题分析:D,范围不当,绝对化;“历史上都不固定”错。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点评:推断和想像必须真正读懂文章,把握文章观点,沿着文章已有的记述(无论是正面肯定,还是反面批判)往前推断。想象是根据有感知的生活材料进行合理的具体形象的推想,从而发现新的与之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现象的思维活动过程。其主要方式有再造想像和创造想象两种。联想是构思过程中由此及彼的思索过程,是把两种或多种互相里的事物有条、有理、有序地联系起来的能力。联想的主要方式有相似联想、相类联想、相关联想和相反联想。要注意想像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而不是胡思乱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