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五部分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2022-10-24 来源:易榕旅网
第五部分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形势与政策 ;

(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二) 年度间《2008年11月一2009年10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 (一)两极格局解体 1.格局是指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规模和态势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规模和态势。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消长。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是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战败国几乎成了废墟,战胜国的英国、法国也是遍体鳞伤,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大膨胀起来。到1945年,美国独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60饧,对外贸易的32.5^ ,黄金储备总量的59免,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与此同时,美国还享有其他任何国家不可企及的经济规模和市场;科技上遥遥领先于别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大髙于其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正是凭借这种经济上的巨大实力和强大优势,一步一步地夺取了世界经济霸权。其基本步骤是:第一,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第二,建立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贸易体制,成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三,推行一系列\"援助\"计划,如马歇尔计划以及通过提供\"两个安全网\"(\"军事安全网\"和\"经济安全网\"〉,加强对欧洲、日本经济的控制;推行\"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第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

〈2〉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第二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国际金融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两次宣布贬值,标志苕\"化贯顿森林体系\"的瓦斛第二发展中国家石油^争引发的能源危机,,1乱1'^际贸易旧有的价格体系。第三,美国逐渐陷人了经济增长缓慢和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的困境,日本、西欧的经济发展比美国快,美、日、欧的经济实力消长明显。 伴随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衰落,欧共体和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两大新的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美国一国独霸的局面开始向美国、欧共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过渡。1975年召开的第一次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是三足鼎立形成的标志。

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实力也有很大的增强。这个时期,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出现了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并且形成了一支新兴的经济力量。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兴起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指获得较快发展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它们的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过渡阶段。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年增长率,不仅高于本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而且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同一时期的增长速度。例如,\"亚洲四小龙\",即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另外在拉美的巴西、

阿根廷、墨西哥,南亚的印度等,也都在快步发展。但是,另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却面临更加\"边缘化\"的危险。

〔3〉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是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美日欧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较量越来越复杂激烈,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了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矛盾斗争的新格局。除了这三大区域化组织外,还有众多的经济集闭遍布世界各地。跨洲际的集团之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如:亚欧首脑会议的成功举行,为建立亚欧新的平等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说明,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I丘加速发展。 2^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各种力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规模和态势。战后世界两极格局从形成到瓦解经历了半个世纪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稚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等三国首脑.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举行了三次重要会晤,即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 月波茨坦会议。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三次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内容包括三大类:一是协凋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二是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三是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这些^议或协定及其实施就构成了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美国和苏联占据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丧失了、改变了。

雅尔塔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在近半个世纪里,雅尔塔体制对于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避免新的世界战争的爆发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雅尔塔体制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国依据新的实力对比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它将大多数中小国家排除在外,甚至无视和公然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一些国家的正当权益与利益,因此理所当然地遭到许多国家强烈的抨击与不满。雅尔塔体制是美、英、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它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

(!)两极世界政治格局主要表现为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闭间的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依仗经济军事实力试图独霸世界。美国独霸世界的障碍主要来自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美国改变了战时与苏联合作的政策,转而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382 ~

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激烈对抗的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对峙的一 种重要形式。1947年,美国提出\"复兴欧洲\"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进一步实现同西欧结盟,遏制苏联。1949年,美国又捉出\"第四点计划\",实质是利用援助的方式对不发达国家进行渗透来控制不发达国家,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之后,美国又拼凑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等,形成了美国控制下的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1949年4月,美国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组织打肴集体防御和维护北大西洋区域安全的旗号.实际匕是-个旨在遏制苏联的军事集团

面对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孤立和敌视、意识形态上的攻击与诬蔑、经济上的制裁与封锁、军事上的包围与威胁,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不得不奋起自卫。1947年成立了欧洲九

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纷纷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联成了一片。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正式加人了北约,1955年5月14日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至此,在欧洲就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出现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局面,世界政治形成了两极格局。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厣开了激烈的斗争。

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和帝国主义阵营内部 矛盾的加剧,两大阵营的对峙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争霸。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① 20世纪50年代屮期至60年代末期,苏联竭力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同时利用民族解放运动作为同^国争夺的筹码,妄图实现美苏两家合作主宰世界。波匈事件、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苏联提出的\"戴维营精神\"等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美国在1962 年的古巴事件中迫使苏联不得不从古巴撤退,说明苏联的实力还没有达到与美国势均力敌的程度,美国处于攻势地位。

② 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军事力量方面大大改变了美国占优势的局面。1972年苏联的军费超过了美国。1975年欧安会正式承认战后雅尔塔体系所规定的苏联疆界,承认了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1975年以后,苏联更大规模地在第三世界扩张,特别是1979年竟公然直接出兵入侵阿富汗,使其侵略扩张的行径达到了顶峰。20世纪70年代,苏联咄咄逼人,美国转而处于守势,广阔的中间地带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双方争夺的重点领域是核优势地位。美苏争霸处于苏攻美守的阶段。

③ 进人20世纪80年代,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战略进攻态势,美国改变了 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推行的\"尼克松主义\"和战略收缩政策,重新采取强硬姿态,实施\"新遏制政策\",同苏联展开全面争夺。20世纪80年代,苏联争霸的包袱越来越重,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在军事方面的不断扩军备战和不断的军备竞赛升级,几乎拖垮了苏联。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改革与新思维\",开始放弃同美国对抗的政策.这成为两极格局终结的先声。

④ 1985年11月,美苏两国首脑举行日内瓦会晤,美苏关系从紧张转向缓和。此后到1990 年赫尔辛基首脑会晤为止,美苏两国首脑会晤了 8次,达成了包括中导条约在内的一系列协议。其中1989年12月的马耳他会晤被认为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社会主义阵营因中苏关系破裂而解体。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中苏两党在和平过渡等理论问题上和如何评价斯大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1958年以后,苏共把中苏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来。1962年12月】5日一】964年7刀14 日,中苏展开大论战。1965年3月一5月,苏共一手操纵的莫斯科会议的召开,表明国际共产主 ~ 383 ~

义运动内部从政治路线、理论观点的分歧发展为组织上的分裂,从此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不屈服于苏联的压力,坚持独立自主,维护了自己的国家主权和正当的民族权益。与此同时,资本主义阵营因美国、日本、西欧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对各自利益的考虑,也四分五裂。战后初期受到美国控制的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出现独立自主的

倾向。1958年法国戴高乐重新上台执政,在对外政策上推行\"戴髙乐主义\",反对一味追随美国的做法,坚持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和独立自主的方针。他主张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力量,努力促进法德谅解,消除宿怨,以实现法德合作,作为西欧联合的轴心。在与

美国的关系上,反对美国充当欧洲霸主,要求在北约组织内与美国平分秋色。当美国拒绝后,法国毅然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维护法国的国防独立。对苏实行和解政策。不顾美国的反对,在西方大国中率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69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新东方主义\",积极主张同苏联和东欧各国实行缓和和关系正常化的政策,正式承认民主德国,从1970年起先后同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建立外交关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奉行更符合德国利益的外交政策。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政治上也提出相应的要求。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就要求修改日美安全条约以增强自己的独立地位。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提出\"亚洲自主外交\",表明日美关系中日本地位的增强。同时,日本通过持久谈判收回由美国占领的琉球及小笠原诸岛。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两极格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这首先是因为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其次,日本在田中内阁上台后,于1972年7 月提出以\"对美国协调为主轴\",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明确表示11日本跟着美国脚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更是踌躇满志地要求从经济大国而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追求\"政治大国\"目标成为日本政府的主要国策。第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20世纪70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最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出现,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在斗争中成立的各种各样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4〕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东欧各国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社会停滞,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的内外政策发生很大的改变,国际上美苏缓和,国内实行改革,但苏联国内改革困难重重。1989—1990年,东欧剧变、两德统一导致雅尔塔体制崩溃, 两极格局基本解体。1991年12月,苏联解体,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最后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从而最终决定了旧格局的终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当前世界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这次新旧格局转换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而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第二,新格局的, 形成过程将会复杂得多,形成时间也要长得多。因为现在美国虽然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力图建立单极世界,但它没有足够的力量一统天下,其他主要大国都在争取在世界或地区的主导权,期望建立一个多极世界,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足够的实力,可单独与美国相抗衡。因此, ~ 384 ~ 在一段时间内,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斗争,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世界各种力量必然要经过长时期的消长、分化、组合的过程,才能重新形成稳定的格局。目前世界上不确定的因素很多。第三,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过程。各主要大国都在力争对自己有利的世界新格局,为争夺对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展开斗争。斗争的结果将取决于历史的\"合力\",在和平时期这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二)世界多极化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相反,多极化趋势无论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发展。其中,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

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

迄今,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冷战结束后,克林顿执政时期提出的\"一个目标\"(美国领导地位)三个支柱\"〈经济、安全、民主)的对外战略总构想,实行全球民主化的所谓\"扩展战略\",以及\"同时打赢两场地区性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表明了美国在冷战后的战略,实质是要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人权\"为旗帜.对外实现\"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北约东扩和\"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出台,是实施其战略的重大步骤。小布什上台后奉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采取退出\"反导条约\"等一系列措施,13的依然在于实现其\"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这既引起了世界各种力量对多极化的强烈要求,也使多极化趋势出现曲折。

欧洲仍是世界最为关注的战略重点,欧盟的成立与发展大大加强了欧洲的一体化,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重大因素。在苏联的威胁消失之后.美欧争夺欧洲主导权的斗争随之突显。作为欧盟首富的德国也加快了扮演大国的角色,努力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树立其大国形象。

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它立足亚太、着眼全球,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日美关系为基轴,通过与各国积极发展关系加强对话,向亚太和世界扩大势力和影响,以跻身于亚太与世界政治大国的行列。

俄罗斯经济、政治转轨基本完成,目前虽有许多困难,但从中长期看仍是一个世界大国。它不甘于在国际政治中无所作为的局面,特别是普京任总统后,转而采取日趋强硬和独立的外交政策。

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力量。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目的是为争取和平、稳定的、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从以上美国、巨^、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的政策走向、力量对比可以看出,世界正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种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绝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原因在于: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中国、俄罗斯坚决反对,欧盟也难以接受.美国霸权主义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以及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科技和经济实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在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已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政治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发展中国家在调整中发展,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日本经济实力雄厚,有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企图,这些国家与地区集团不约而同地主张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当然.世界多极化是在曲 ~ 385 ~

折中发展的,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I让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第二,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第三,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由此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世界多极化进程将充满矛盾和斗争。 (三)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的特点是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新科技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深了各国经济的国际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导致地区经济集团的建立和壮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同际投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贸易国际化,贸易成为国际夂往中显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比生产的增长速度高得多,它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特征;金融闰际化,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

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跨国公司口益成为III: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其突出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第三,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遍布全球,产品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以及世界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仍在危害世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只能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它们更多地获得资金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它们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有利于它们更快地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趑。但经济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了各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使南北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当发达国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时,问题就更严重。发展中国家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又要趋利避害。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活动国际化加深和国际经济竞争加剧的产物。它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争夺世界市场成了国际竞争的热点。现在主要是按经济实力分割世界市场,得失的标志已经不是占领多少领土或势力范围、而是对市场占有的广度和深度,其手段更多的是依赖资本输出。

(四)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 386 ~ 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为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①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②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③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④完全一体化, 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经济一体化组织可以根据市场融合的程度,分为以下六类:

第一,优惠贸易安排。即在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屮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

第二,自由贸易区。即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一个贸易区,在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区内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对非成员国的原 有壁垒。 第三,关税同盟。即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同时协调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建立对外的统一关税。这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开始带有超^家的性质。 第四,共同市场。即成员国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使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第五,经济同盟。即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成员国之间不但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起对外的共同关税,而|丄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

第六,完全经济一体化。这是经济一体化的虽卨阶段。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在国家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等完全自由流动,使用共同货币。

区域经济一体化^早出现的组织是1949年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20世纪50年代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建立起各种经济集团,20世纪70年代国际经济组织的活动十分活跃,20世纪80年代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不断出现。可以说,20世纪50 年代是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初创时期,60-70年代是发展时期,80年代是进人较高层次的时期, 90年代出现了北美、欧洲、东亚三大地区经济集团。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区域集团组织有几十个. 参加的国家约150多个。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矛盾的统一体,尽管区域经济集团化多少具有排他性.但有成效的区域组织都努力把地区经济与全球经济衔接起来,又具有开放性的一面,因而从长远和总体上看,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51;,,是由欧洲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欧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自1958年1月《罗马条约》生效、欧共体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西欧经济一体化取得了巨大成就。1993年I月建立了欧洲统一市场。1993年11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成立欧洲联盟。1995年1月瑞典、芬兰、奥地利加入,使联盟由12国扩大为15国。2004年5月1 日,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 387 ~

10国正式加人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人,使欧盟的成员国达到27个。2007年10月18日,欧盟27个成员国的首脑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就《里斯本条约》的文本内容达成共识。1999年1月1日欧元如期启动,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体系中最重大的变革。2002年1月1日起,除英国、瑞典、丹麦外的欧盟的12个国家开始使用共同的货币欧元,实现了经济货币联盟计划。同时,欧洲联盟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建立了欧洲经济区,在经济区内做到商品、资本、劳务、人员的自由流动。欧洲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大大刺激了其他地区一体化的发展。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2年8月12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签署了一项三边自由贸易 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即!^!^八!!!一化?!^!^&八^忧!!^!^,简称!^?!八)。1994年

1月1日,该协定正式生效。协定决定,自生效之日起15年内三国应逐步消除它们之间的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从而形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区拥有3, 63亿人口 ,年国民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首位。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协议,贸易区将用〗5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南北区域性经济组织,美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着绝对的主导作用。美国不仅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倡导者,而且是该自由贸易区的主导国,它在贸易区的运行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和支配地位。从贸易区内部的实力来看,美国占有2/3的人口和90饧的经济实力,加拿大则仅有7免的人口和8 ^的经济实力,墨西哥虽拥有近26饧的人口,但经济实力则不到2呢。美、加、墨三国按工业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分属三个不同的层次:美国属于第一个层次,加拿大属于第二个层次,二者均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墨西哥则是第三个层次, 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因此,无论从经济实力、工业化程度和发展水平等方面相比,美国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自然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具有很强的制约力。北美自由贸易区给美国在双边贸易、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及第三产业诸领域内提供控制和渗透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机会,从而在贸易区对内对外事务上拥有了绝对的发言权。因而,从根本上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更多地体现出了美国的战略意图。但是,在另一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又给加拿大和墨西哥提供了难得的进人美国市场的机会,对于促进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茧要的作用,三国联合起来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随之大为增强。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很大程度上是双赢的选择和结果。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八8;3480『10 200000110 0:00?61311011 ,简称八?^(:)是

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于1989年。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经与有关国家磋商,1989年11月5 日至7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南亚国家联盟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其宗旨是:保持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维护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显然落后于前两个地区。这是因为亚洲情况比较复杂,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民族宗教传统不同等等,一时难以建成一体化集团。但是东亚是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且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地区,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前,东亚区内贸易的比重已超过407。,区内贸易投资异常活跃,成为推动东亚各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东亚地区主要依靠自然形成的非制度化的经济联系,其合作程度达到相当的水平。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原是一个政府间的联络和论坛式的组织。1991年中国政府正式参加。1993年增~ 388 ~ 加了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晤,1994年进人制度化合作阶段。亚太经合组织已承诺以多样化为前提,不推行一种模式,而是多形式、多结构并行的办法,在促进地区经济贸易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其成员已增加到21个。

中国在开展区域经济合作领域起步较晚。在大西洋两岸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的同时,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进程却十分缓慢。2002年之前,该地区的三大国〈中国、日本、韩国) 基本上游离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之外,从而使得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意义似乎微不足道。东亚的区域合作不发展,尤其是该地区的货币合作不发展,导致该区域的经济不稳定和

货币不稳定,已经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已经证明这一点。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及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使这一地区开始意识、到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2001年,中国与东盟率先达成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同样,中国对于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也持积极态度。在2003年10月^ 10+5\"会议上,中日韩三国领导人签署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标志着三方合作进人了新的阶段。中国与东盟的\"10+1 \"合作机制更是取得了不少成果。2004年11月29日举行的第八次东盟与中闰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及与此相关的《中国一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这两项协议为在2010年建立世界上最大的0由贸易区确立了基本原则,这个自由贸易区将拥有20亿人口 ,经济规模达2.4 万亿美元,对亚洲和全球的贸易和经济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它还将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 的建立,意义十分深远。

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立场的转变.是中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作出的一项战略选择。首先,加人识化后,中国经济在融人全球经济的同时.也面临不断加大的外部风险,而区域经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为各国规避全球化的风险提供了一个避风港。其次,周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是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作为^0成员,中国既要接受现行的国际经济规则,也要力图影响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从而维护自身的利益。第四,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积极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将有助于提高整个东亚地区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第五,中国主权范围内存在四个独立关税区〈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的状况将会持续一段时期,引入和借鉴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将有助于加强相互间的融合。 (五)综合国力竞争

所谓综合国力,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一个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资源等方面实力和影响力的总和,是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其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综合国力,既包括物质实力和精神实力,也包括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综合国力概念全面地反映国家的国情和实力,比较准确地反映国家强弱、兴衰的状况和发展趋势。过去,大国之间也进行综合国力的较量,其中军事力量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冷战结束后,几乎所有国家都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盛衰落,最终起作用的是综合国力.核心是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而不单纯是军事力量。一个国家是否在21世纪多极化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也主要取决于它能否占有经济上的优势。因此愈来愈多的国家重视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把经济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首位。

经济竞争其实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对经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创造的价值在产品价值中的比例愈来愈大。它将决定各国在21世纪中的国际经济地位。科学技术将直接影响到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的发展,影响到各国综合国力的增长,最终 ,389 ,

将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当今以美、日、欧为主的国际科技竞争已全面展开并日趋激烈,它对21 世纪各种力量的消长与组合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当然这丝毫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国家的军事安全。军事安全和军备完善,用高科技来装备国防力量仍是摆在各国面前的重大问题。

具体说来,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国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 第二.各国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

第三,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始创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制定了以优先发展高科技、政府积极协调、加强军民两用、注重成果转化为特点的科技政策。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点目标是信息、电子技术、环境保护、健康食品、空间技术等。1994年, 克林顿政府正式放弃了里根政府时期制定的\"星球大战\"计划,代之以\"《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即《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美国通过多方投资.动用巨额资金投人这项计划。美国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迅速席卷西欧、亚洲和其他国家。为追赶美、日,振兴欧洲经济.欧盟于1994年制定了第四个发展科研框架计划0994—1998年),确定以发展信息、通讯和遥感技术为欧盟科研计划的重^.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生物医学、人体健康、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研究。欧盟特別强调,应逐步^现内部的科技一体化,以增强与美日抗衡的实力。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也提出了 \"科技创新立国\"的口号。1994毕11月,日本政府发表了《科技白皮书》,决定将用于高新技术领域的经费增加一倍,并采取措施加强基础研究。1995年, 日本国会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199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第四,科技人才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的焦点。各主要闰家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争夺经济和科技优势作为主要目标。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20世纪70年代又掀起了新的高潮,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这次科技革命中充当\"火车头\" 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和改造,另一方面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迅起,特别是信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的技术咨询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引起人们对未来经济广泛的预测和研究。在一些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已幵始代替资源经济。根据经合组织资料,过去一些年中该组织成员国的高技术产品,在制造业产品中的份额提高了 1倍多,达到20饧~25^ ,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部门,如教育、通信、信息等的发展更是迅速。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知识空前快速地生产、传播和转化,对世界经济、各国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国际经济竞争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巨大影响。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为依托,各国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总的来看,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当今时代呈现出下列特点:

第一,21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场竞争中,处于科技发展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居于优势地位。在当今世界经济领域中,西方发达国家占有绝对优势,控制着大部分国际经济组织。在制定章程和游戏规则时往往只由几个资本主义大国说了算。但另一方面,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自冷战后对国际事务的干预能力已大大下降,美国逐渐失去主宰世界的能力。

第二,网络功能的变化,使人类迎来了 一个前所未有的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时代,这将导致信息替代资本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最终成为核心资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人90年代以后,以微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不断掀起新技术革命,390 , 的浪潮,为世界的信息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预计今后30年,计算能力将以惊人的速度增强约100万倍,计算机将成为功能强大、使用简单和无所不在的装置。信息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增长最快的部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主要推动力和新兴的支柱产业。信息网络迅速崛起,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全球网络经济急剧扩张。自1996年以来,全世界互联网用户每9个月就增长一倍,信息流量和宽带翻一番。到2008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达到约10亿户。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相适应,电子商务初具规模并加速发展,其影响不断渗透和扩散到各个产业领域。据报道,1995年至2000年全球电子商务营业额达到了 250亿美元,预计至2010年网上交易额将达到4 500亿至6 000亿美元。进人2009年,由于电子商务在交易过程中低成本、高效率、营销面广的优势,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公众

与政府,把电子商务当作缓解经济困境,解决就业难题,拓展市场销售渠道的有效途径。在经济不振中,电子商务却迅速发展。根据咨询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市场规模达2.96万亿元,年同比增长39.47。。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开始削减成本,由原来的传统营销模式转向电子商务模式。

第三,联合争强、集团取胜的\"航母式\"模式,将是未来竞争的主要手段。在这一方面,欧盟已经先走一步,以联合力量与美国争高低。东亚地区也正在加紧行动。21世纪的竞争主要在美、亚、欧三大板块间展开。

第四,新世纪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深刻表现为一场世界范围的\"创新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源。而在科技创新中,基于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原始性创新,将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开辟一片新的产品和服务市场,构筑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在这场经济热战中,科技创新将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权重和地位。而创新业将超越传统的技术创新的范畴。体制创新、政策创新、观念创新日益成为科技创新的保证。

第五,进人新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具体形态上表现为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又取决于人才和教育的竞争。世界各大国纷纷制定以开发高技术和发展卨技术产业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以抢占科技制高点和世界高技术产品市场.提高和加强自己的实力和地位。

第六,在新世纪的角逐中,还存在着少数发达国家为了本国和本集闭的利益,以\"新干涉主义\"为借口对其他国家进行制裁甚至是武装干预的危险。 (六)大国关系

两极格局终结是战后国际格局的最重大的变化。各个大国为了适应这个变化,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大国关系中出现了既相力:借重乂相互制衡、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的新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国纷纷建立多种形式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的战略思维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1997年10月底11月初,江泽民主席访美,两国领导人决定\"共同致力于建设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6月底7月初,克林顿总统访华,继续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2002年2月,布什总统访华,美中双方致力于构筑\"建设性合作关系\"。2005年8月,中美之间首次战略对话。新世纪以来.两国元首举行的会晤达18次之多,双方高层接触频繁前所未有,大大增加了两国战略互信.推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两国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并连续6年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海外出口市场。迄今,美国在华投资项目累 ~ 391 ,

计达5, 5万多家,实际投资额超过581亿美元,近年来美在华投资回报率一直高于美在海外投资的平均水平。中美共同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已成常态,在反恐、防扩散以及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诸多问题上开展着有效的沟通与协调。两国迄今已建立6大类60多个对话和磋商机制,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执法、科技、教育、能源、环保、航空等方面。双方还创造性地建立了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机制。在四次战略经济对话中,双方不仅就事关两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全局性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广泛共识,还取得了近200项具体成果。中美战略对话已成功举办五次,为两国在政治层面进行战略沟通提供了新的重要平台。

苏联解体后,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解决了两国关系的继承问题。1996年4月,中俄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宣布发展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俄罗斯,同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和永

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坚定意愿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为两国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牢固的法律基础。2005年。月底至7月初,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两国签署《中俄关于21 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2008年5月23日,胡锦涛在同来访的俄总统梅德韦杰夫会谈时就更好更快地发展中(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出四点建议:第一,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加强相互支持。双方要遵循《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宗旨和原则,全面贯彻世代友好、携手并进的思想, 充分利用两国高层会晤及其他各级别磋商机制,及时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交换意见,在涉及对方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等重大问题上继续相互坚定支持。第二, 深化务实合作,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双方要稳步扩大双边贸易,改善贸易结构,提高机电产品贸易比例;加快推进油气能源、经济技术和大项目合作,促进相互投资;加强科技、环保和地方合作,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保护好跨界水资源,促进两国毗邻地区振兴和发展。第三,全面推进人文合作,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双方要充分发挥两国政府人文合作委员会的作用,落实好互办\"国家年\"框架下的机制化活动。设计并办好\"俄语年\"和\"汉语年\"。第四,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战略协作。双方要密切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内,以及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与配合,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繁荣的和谐世界。

多年来,中俄两国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密切协作、相互支持的精神,政治互信不断加强, 各领域合作机制有效运转,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日益加深,双边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进人第二个10年。随着中俄两国的政治交往日渐增多,两国建立了元首每年互访、总理定期会晤、外长经常磋商等机制,高层领导人互访不断。两国在维护各自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方面相互支持。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健康发展,推动了双方在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双方在能源资源开发、航空航天、核能、机械制造、高技术产业等优势行业领域合作良好。中俄贸易连续8年保持快速增长,两国领导人确定了双边贸易额到201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的目标。

中俄双方以有关两国边界的条约为基础,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经过多年谈判,分别于1991年5月16日、1994年9月3日和2004年10月14日签署了《中苏国界东段协定》、《中俄国界西段协定》和《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上述三个协定一起将中俄边界线走向全部确定。2008年7月21日,中俄外长共同签署两国政府关于中俄国界线东段的补充叙述议定书及其附图,这标志着中俄4 300公里的边界全线勘定。 1978年8月12日,中日两国締结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392 , 治基础。冷战结束以来,双方关系在曲折中发展。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正式访日,双方共同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为两国在新世纪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确立了行动指南。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被称为\"破冰之旅\"〕,双方同意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被称为\"融冰之旅\"),就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被称为\"迎春之旅\"〉。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被称为\"暖春之旅\"),这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 年后再次访日,双方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2008年6月,中日东海问题达成原则共识,确定共同开发区块。

中国还重视同一些地区和集团的战略关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关系持续恢复和发展,连续上了三个台阶:1998年1月,中欧领导人在第二届亚欧首脑会议期间举行会晤,决定建立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双方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2001年双方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10月,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后,双方决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经过30年的发展,中欧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局面,处于

历史上最好时期。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各级别政治对话与磋商机制不断完善,有力推动了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经济互补性更加突出。中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日益丰富。中欧科技合作层次和质量提升,高科技领域合作成效显著。中欧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空前活跃.特别是互办文化年活动引起巨大反响。 中欧汉方从1984年起每年举行一次经贸事务部长级会晤。近年来.中欧贸易额每年以30^ -407。的速度增长。目前,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地和重要的投资来源地。中国也超过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贸易伙伴。2008年4月,双方宣布启动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在环保、能源安全及气候变化等领域,中欧也展开了密切的磋商与合作。在人员交流方面,自从中欧互为旅游目的地协议正式实施后,每年中国到欧洲旅游的人数达100万人次,欧洲来中国旅游的人数达300万人次,这对促进中欧双方的相互了解十分有利。

中同也加强了与东盟的联系,现已就10年内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达成^议.2005年4 月20~21日,胡锦涛总书记访问文莱,主张在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框架下发展双边关系。 俄罗斯与美国、西欧各国关系趋于稳定。苏联解体后,美俄关系进入蜜月时期,1994年双方宣布两国关系进人\"成熟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阶段\",但此后在北约东扩、波黑危机等问题上出现分歧,俄罗斯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满.开始调整对外关系,由亲西方的一边倒外交,转向同时面对东西方的\"双头鹰\"政策,开展重视东方的全方位外交。1997年俄罗斯成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经过调整,俄罗斯与美国、西欧的关系趋于稳定。俄、法、德三国首脑建立定期会晤制度等。1998年.俄罗斯成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正式成员。同时,冷战时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俄日关系也有了较大的改善,日俄之间领导人互访,打破长期冷淡僵持局面,为改善两国关系创造了条件。 这一系列高层对话和多种伙伴关系的纷纷建立,表明各大国在世纪之交以及进人新世纪的关键时刻,都在探索处理彼此关系的新规则,为建立一种面向21世纪的新型关系而努力。这种\"伙伴关系\"的特点是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伙伴关系\"的出现是一种进步。大国关系的调整是一种国际现象,目前它仍在继续发展变化中。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大国关系的调整即重新定位,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它既是世界格局多 ,393 ~

极化的一种表现,又推动多极化的发展。但是这种大国关系的调整还只是开始,大国之间的矛盾、分歧、冲突仍然存在,国际社会中霸权主义、冷战思维仍然没有退出舞台,干涉别国内政的强权主义现象时有发生。 (七)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

所谓传统安全是指国家的政治安全和国家的军事安全。自国家产生以来,特别是自民族国家和近代资本主义产生以来,国家的最大财富是人口与领土,国家安全系统所捍卫的最大利益是保证自己的国民与领土不受外来侵犯。传统安全观是一种国家安全至上、政治与军事安全为主、以武力或战争方式解决国家间矛盾和冲突的安全观念。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与传统安全威胁相对而言的,包括恐怖主义、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突发事件,标志着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后最为深刻

的变化,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更趋突出。特别是\"9 ^ 11 \"恐怖袭击事件,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共同谴责。这一事件的发生再次表明,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国际社会应坚定不移地谴责和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当今时代,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对它的研究也日趋深人,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冷战结朿使国际格局发生/\"质的变化。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全面军事对抗和整体毁

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被两极对抗所掩盖的地区性矛盾与冲突在冷战后纷纷爆发,如宗教激进主义、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难民潮已成为国际社会越来越突出的新的安全威胁。第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所导致的全球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由于各国的国家利益在更大程度上扩散到全球,各国的命运也更多地与外部的稳定和发展紧密相联,利用外部环境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金融危机、跨国犯罪、髙危传染性疾病、电脑黑客的袭击等都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共振。第三,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过度崇尚经济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是牺牲人类自身的生存家园.正如有人在研究环境安全的潜在性与深远性时发出的感慨:\"遗憾的是. 对国家安全的非军事威胁远没有像军事威胁那样明显。因为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的过程是逐步的和累积的,在它们进人困境或发生灾难之前,很少为人们所考虑到。\"

如今,当人类品尝到自己所転酿的恶果时,才把环境保护、能源的合理利用等问题提到了亟待解决的日程之中。与传统安全不同,已经显现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表现出尸自身的特点。 第一,安全内涵和主体的多元化。与传统安全不同,非传统安全的主体由国家向下延伸至微观层次的个人,向上扩展到体系层次的人类社会;安全的内涵和关注的对象既包括国家安全,也包含个体安全、集体安全、社区安全、地区安全、全球安全、人类安全等,突出了人的安全的重要性。非传统安全是一种综合安全,涵盖着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环境、文化等众多领域,涉及的问题具体多样,如政治压迫、民族分裂、恐怖主义、经济危机、军备竞赛、环境污染、人口过剩、种族冲突、资源枯竭、走私贩毒、饥饿贫困等等,维护安全的方式由传统的扩张实力、军事对抗和政治结盟扩展到强调使用外交和非武力手段,运用多种方式并行的综合安全措施,以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途径寻求个体、国家和国际的安全。

第二,爆发方式复杂。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作用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有一个爆发临界点。有时由于没有到达这个临界点,它常为人们所忽视,而一旦爆发又可能会向传统安全转化,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非传统安全发生威胁的源头不像传统安全那样单一,而是更加复杂,它可能来自国家外部,如敌对国家的军事威胁,也可能源于内部,还可能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是蓄意而为,也可能是非人为造成;可能是由国家发动,也可能是非国家行为体如某个组织、团体或个人兴风作浪。,394 ~

第三,影响范围广泛。非传统安全的最可怕之处就在于会出现气象学中的\"蝴蝶效应\".即事件相互激发并造成大范围连锁性的影响,任其恶化则将\"外溢\",会对不同部门、地区甚至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造成重大损害。首先,从国家间的相关程度上看,一个国家的安全并不仅仅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它还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其次,从不同领域的相互依赖看,原本只归属于某次要领域的问题,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迅速对经济或政治领域产生巨大冲击,不利于在事态的初始阶段掌握主动。再次,从国家内部的调整看,由于非传统安全威胁被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的评估系统,导致传统安全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加强。最后,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相互转化的角度看,一些原厲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可能演变为非传统安全问题,影响到邻国和周边地区的稳定和安全,成为国际问题。然而,非传统安全问题如失控并被激化,便会引发国家间冲突,导致采用传统军事手段来解决。

第四.治理难度增大。非传统安全治理难度较大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从国家的认知角度看,由于国情不同,各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类型、程度各不相同,所有国家很难就某一个问题完全达成共识。其次.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根植于各国自身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层土壤中,不同国家在资源运用、社会动员、应对机制和处理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也各有局限,国家力量会受到各种因索的制约。再次.非传统安全自身的隐蔽性、扩散性使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受到威胁,一旦成势就具有很强的惯性,非短期内能够化解.也非靠少数国家的努力能够解决。

第五,国际合作尤显必要。非传统安全问题使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凸显,并以共同利益为基

础走上了全面合作的轨道。过去只靠一国政府来解决所有问题的思维和做法,在全球化时代已经越来越难以奏效。然而,国际合作必然会涉及国家主权问题,一旦某国政府不能有效处理所面对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治理失败或出现内乱局面而导致\"外溢\",就可能面临外部介人或国际干预。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以及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国际秩序将会成为斗争的新焦点,因此,国家安全的获得需要坚持必要的主权.而主权的自主限制或者对主权者行使权利与责任的清晰厘定,也将是获得国家安全的一个必要保证。

第六,应对心态更需开放。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中,一种幵放与坦诚的态度显得格 外重要。中国在处理2003年5X115问题上的表现就是一个成功范例。当中国政府以一种积极的姿态与受影响的区域国家进行真诚对话、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增强事态透明度时,博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理解和同情,也塑造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在网络时代,开放参与就是力量,主动公开一些与安全问题有关的态度、立场和实际状况,增加决策的透明度,积极参与国际上对类似问题的讨论,有助于营造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良好气氛,增进彼此的信任和理解,从而改善自身的安全环境,增进安全地位,提高安全感。

第七,国际组织的作用突出。\",11 \"事件发生以来,主要由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实施、旨在解决低级政治领域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国际协调和跨国参与活动在国际安全秩序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各种国际组织都聚集了大批怀有相同目标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在客观上为解决某个领域的问题提供了合作的机遇。同时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兴起促进了非国家行为体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待以各种势力见长的\"(^^非政府组织)的合适态度应该是灵活多样、建设性整合而非简单粗暴、强制性压服,这也是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以\"开明\"形象自我更新、不断提高的必然选择。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凸显使经济因索和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力上升。冷战时期,在国际关系中军事因素占有突出地位,而现在,经济技术因素占有突出地位, 在国际关系中起着显著的作用。人们从冷战中吸取教训,意识到仅凭军事力量并不足以压倒对 ~ 395 ~

方,军事力量强大.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技术力量作基础。否则,军事负担超过经济可能承受的限度,就会造成国力的削弱,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与解体。

冷战结束后,各国都把发展科技经济放在首位,把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和科技合作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以地缘、民族、宗教关系为纽带,积极开展经济交流与合作,寻求和开辟经济贸易关系的途径。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成为各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目标和实质内容之一。在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愈来愈紧密。经济上的矛盾与争夺、控制与反控制、制裁与反制裁成为国际斗争的重要形式。经济因素不仅对各国国内政治,而且对国际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加大的原因在于: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从而影响到世界政治的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否也会对世界政治发展产生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联系更为密切,相互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使世界政治发展更趋复杂;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当今世界各国的外交,首先是经济外交,即为经济服务的外交.经济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冷战结束以后,国家的经济利益往往成为国家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制约着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使它们的关系一般不致脱离和平与发展这一主潮流。

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门益增大.并不是排除和取代政治、军事因尜的作用。在一定时期文化因素也会成为国际社会中的突出问题,而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无疑是各国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吸取.各种文化的交流在规模和深度上都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

时代。同时,文化1二的相互融合也不是无限的,差异在缩小,但价值观念的差异始终存在。就世界文化因素对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而言,我们既不能认为全球化必然会促成同一的全球文化,形成同一的世界价值体系,又不能像有些西方学者那样,过分强调不同文化的冲突方面。(八)地区热点问题 当今世界虽然总体和平,但局部冲突和战争仍此伏彼起。世界主要力量对全球地缘战略要点和能源的争夺,加之民族、宗教和领土等因素,使世界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不时出现,中东、里海、中东欧、中亚、朝鲜半岛、北极、中美洲等地区是近些年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就国际社会的总体情势而言,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持较长时期的世界和平与稳定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

首先.世界大战特别是核大战的主要根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已发生了实质转变。苏联解体后.取代苏联地位的俄罗斯,由于国内重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困难,已失去打世界战争

的能力。其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虽存在严重的矛盾与竞争,但经济的全球化使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联系和依赖日益加深,它们之间存在着协调与合作。第三,冷战后大国关系加紧凋整,形成一种\"一超多强\"的局面,各大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借重、相互制约,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世界战争的可能性相对而言是比较小了。但是当前国际形势的动荡和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世界热点地区、热点问题不时出现。近些年来,西方大国加紧在发展中国家及原苏联、东欧国家中推行西方式民主和多'党制,更加给不稳定的局势增添了动荡。地区紧张、动荡因素有增无减,新的危机不断发生,而且大量事实表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又有新的发展。违背国际关系准则,以某种借口干涉他国内政的事例层出不穷。过去被掩盖的许多矛盾进一步暴露,甚至激化,天下并不太平。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始终是各类矛盾和冲突集中的地区,成为全球主要\"热点\"地区。其中中东地区尤为突出,这里被称为\"火药库\",是世界最动荡的地区,仅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就进

行了 5次大规模的战争,1980年9月发生的两伊战争整整持续了 8年之久。1990年8月2日至~ 396 ,

1991年2月爆发的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更是牵动全球。2003年3月20日,美、英对伊拉克发动了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迅速占领了伊拉克。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地区像中东那样经历了如此长期和频繁的战争与冲突。中东地区地处欧、亚、非三大洲联结处的战略地位,丰富的石油资源(被称为\"世界能源供给中心\"、\"西方生命线\"),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宗教纠纷及外部势力的干涉.使其局势长期动荡不稳,究其原因,既有重要的外部背景,也有复杂的内部原因。

第一,大国势力及地区强国势力之间的相互争斗是导致中东安全形势及一些中东国家政局长期动荡的外部原因。中东地区的安全形势不断恶化及热点问题久拖不决,几乎都与美国的中东政策密切相关:美国在阿以问题上长期偏袒以色列,造成以色列和谈立场强硬,中东和谈长期陷人僵局。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打破了伊拉克政治格局,造成伊治安状况严重恶化,加剧了伊教派冲突,并陷人严重的内乱局面。伊战后\"基地\"组织渗透到伊拉克,使伊成为中东恐怖主义活动的中心,恐怖袭击涉及整个中东地区,严重影响中东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美国对伊朗采取敌视政策.长期对伊朗实施武力威胁和经济制裁.造成美伊矛盾加剐,使海湾地区长期处于紧张动荡的状态,美伊尖锐对立是伊核问题&期得不到解决的症结所在。

'力^ II\"事件后,美在中东地区推行\"反恐战争\"和\"大中东计划\"激化了美国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矛盾,中东地区民众的反美情绪空前高涨,导致了地区激进势力乘机逐步扩大,以美国及其盟国为主要目标的恐怖袭击在中东地区也迅速荽延,严重影响一些中东国家的政局稳定。总之,美国中东政策加剧了中东地区的矛盾,并导致了地区局势长期处于紧张和动荡状态。

第二,中东地区国家间及国家内部民族、宗教和教派矛盾错综复杂,是造成中东地区动乱的内部原因。中东地区的民族矛盾错综复杂,长期影响地区的稳定。历史上,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长期对立。尽管以色列与埃及和约旦分别达成了和平协议,但叙以和黎以间尚未结束战争状态。目前巴以和谈停滞不前,中东和平进程步履艰难。因此,巴勒斯坦问题长期得不到公正解决是屮东动乱的根源所在。

中东地区的教派冲突一直是影响中东地区安全与稳定以及政局动荡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历史上,伊斯兰两大派别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冲突不断。伊拉克战争后,伊政局结构发生巨变, 长期受压的什叶派一跃成为伊拉克政坛的主导力3。从此,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教派冲突时有发生,相互残杀空前加剧,使伊拉克一度几乎处于内战边缘。 中东问题主要是指阿以矛盾.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和1947年联合国的分治决议,为阿以冲突埋下了祸根。从1948年5月14 口以色列宣布建国至1982年6 月,阿以之间进行了 5次大规模的军事冲突。1978年9月,埃以戴维营协议的签署,中东开始了艰难的和平进程。20世纪80年代的多种和平方案都以失败而告终,包括\"非斯方案\"、\"里根方案\"等。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格局的变化再次为中东实现和平带来了希望,从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到1999年的《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巴以双方共达成了 6个协议,但是,2000年9月28 日,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强行进人东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参观\",再次引发巴以大规模流血冲突,和平进程前功尽弃。2003年4月,中东问题四方一美国、欧盟、俄罗斯和联合国制定的中东和平\"路线图\"出台。2004年10月,以色列议会通过了沙龙提出的\"单边行动\"计划。同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去世。这些都给中东和平进程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发动代号\"铸铅\"的军事行动,大规模空袭加沙地带,击毁多处哈马斯机构的建筑。从2009年1月'3日晚开始,以军发起地面进攻,\"腰斩\"加沙分路进攻,袭击行动进一步升级。1月5日,数十辆以色列坦克和装甲车挺进加沙南部人口稠密区,与巴方激烈 ,397 ~

交火,造成至少1 3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约5 500人受伤。

总的来看,中东地区的动荡和冲突不会在近期终结,国际社会争取和平的努力也不会终止, 但要真正实现和平,还要跨越众多难题:领土和边界纠纷;耶路撒冷未来地位,巴勒斯坦难民,犹太人定居点,水资源分配等等。

1九)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

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6月26日参加会议的51国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间最大的一个国际性组织,有192个成员国。联合国的宗旨是: \"维持国际和平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联合国遵循下列原则: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厲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等等。

联合国有6个主要机构,其中联合国大会是主要审议机构,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个会员国有一个投票权,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主要讨论有关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合作的问题.并向安?II会提出建议。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执行机构,是联合国最1要的机构.现山美、英、法、中、俄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事国组成它做出的决议,全体会员国应该接受并履行。常任理事国对任何非程序问题拥有否决权。国际法院和秘书处也是联合国的主要机构。在需要吋,联合国可以成立专门机构。 在联合国建立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其性质遭到霸权主义的扭曲,宗旨和原则没有得到执行。它最早被美国所控制,成了美国操纵下的表决机器,甚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发

动侵朝战争。20世纪60年代,又成为美苏争霸的场所。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崛起,大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中逐渐形成了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从而大大改变了联合国的而貌。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进一歩改变了过去少数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有:积极推进非殖民化运动,支持被压迫民族自决和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防止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和扩大;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众多问题,如环境、人口、生态、资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联合国的作用一度得到加强。80~90年代,它在维和方面、在核军控和裁军方面,作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在促进经济和

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联合国还是大国间调整相互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结交朋友、维护权益、交换意见、共同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最重要场所。但是,从20世纪末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联合国应该发挥的作用,尚没有充分发

挥出来,一度甚至有所削弱。

冷战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同时遭遇挑战。新世纪以来联合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多极化与单极倾向两种势力之间的斗争一直在全球和联合国内进行着;与多极化并存的分散化趋势的出现。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联合国未来的发展将呈现出下列特点:联合国将依然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将继续由大国占主导地位;联合国的中心任务将继续是维护和平与安全,但安全概念正在发生变化;发展问题将在联合国的议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国家将不再是联合国中和国际事务中唯一的行为主体;联合国将逐渐向着为建立规制社会、担负治理全球任务的国际组织演进。

一般说来,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朝着规范化、民主化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它的基本功能与最高目标,就是协调有关力量之间的各种利益.处理好独立与联合、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促进国际社,398 , 会的和平与发展。除联合国外,欧盟、东盟、非盟等地区性、专业性组织,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

发展中国家也被称为第三世界国家。所谓第三世界国家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独立后经济落后,在国际经济政治中处于不平等、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在地域上大多数位于南半球的亚非拉国家。这些国家也被称为民族独立国家或南方国家。

虽然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以及民族风俗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地理、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它们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统一整体,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门历史上有着相同的遭遇。发展中国家均曾长期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奴役和掠夺,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殯民地和附属国。这些国家遭受的压迫最深、剥削最重,各国历史的#\"页上都渗透被奴役人民的血和泪.因此亚非拉各国人民谋求解放和发展的要求也就最强烈,各国人民为了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本国的独;'/:和解放同殖民主义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均获得了政治独立。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建立了民族独立国家,

同时又面临着共同的任务-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亚非拉有57个国家获得独立,其中非洲有37个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又有一批国家独立,使战后新独立国家增加到120 多个.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至此基本瓦解。发展中国家独立后都面临着巩同政治斗争成果和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因此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难题,他们需要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来建立自己的国家。 发展中国家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长期盘剥,很多国家变为经

济结构单一的原料生产国,造成工农业落后、经济畸形、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贫困。1950年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仅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9.19^。 1960年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产值占世界制成品生产总值的6.97。,出口的制成品仅占世界制成品出口总值的3.9^。发展中国家独立后经济虽有发展,但绝大多数国家仍不发达或欠发达,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发展中国家都十分珍惜本国得来不易的独立。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对外政策.尊重各国人民的自决权,反对外来干涉和强权政治,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不诉诸武力威胁. 努力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积极维护壯界和平。它们深受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之害,主张推进南北对话,发展南南合作,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发挥独特作用。发展中国家是推动世界车轮前进的动力,是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基本力量。自从它们登上世界舞台以来,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斗争中一直坚决捍卫自己的独立和积极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发挥着其他任何力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第三世界是在战后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联合的产物。万隆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诞生、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是第三世界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重要标志。 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民族独立运动首先从亚洲兴起,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这一时期新独立的亚非国家有13个, 加上原有的独立国家,亚非地区独立国家已达30个左右。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有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第一次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在历史上第一次自己发起和组织的国际会议,表明亚非国家开始独立自主地商讨和处理自己的事务,标志着西方国家主宰亚非国家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是发展中国家崛起的第一个里程碑和重要标志。万隆会议极大地 ,399 ~

提高「亚非|1|家的民族自信心.从此亚II;国家开始作为支独立的力匱登匕了国际舞台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民族解放运动由分散到集中,由各自为政到联合斗争。1960年因有17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而被称为非洲年。1961年6月,在埃及的开罗召开了

不结盟运动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确定了参加不结盟运动的五个条件。1961年9 月,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有25个国家参加,形成了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原则的不结盟运动。此后,不结盟运动每隔3年召开一次首脑会议(至2006年已召开14次会议〗,根据形势的发展和中小国家的共同要求确定会议的内容和议题。如1964年的会议,强调不仅要反对老殖民主义,还要反对新殖民主义,并第一次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1970年的会议,抨击了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及对小国的干涉和颠覆行为,并首次提出发展中国家\"集体自力更生\"的问题。不结盟运动形成以来,坚持了反帝、反殖、反霸以及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方向。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发展中国家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不结盟运动支持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为打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两极格局,争取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争取国际关系民主化,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最主要的政治代表;它积极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权益,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为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为改善南北关系,促进南南合作,^出了重要贡献。不结盟运动已由最初的25国扩大到118个国家, 遍及亚、非、拉美以及欧洲,是仅次于联合国的重要的国际论坛。中国在1992年被接纳为观察员国。不结盟运动的出现是第三世界形成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不仅最后清除了一批顽固的老殖民据点,

而且斗争重点已深人到发展民族经济以巩固新获得的政治独立的阶段。第三世界国家加强联合,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1964年在联合国第一届贸发会议上,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发表了《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明确提出\"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的主张,自此被称为\"七十七国集团\"。1996年成员国已增到132个,但仍沿用\"七十七国集团\"这个名称。2000年4月,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了首次南方国家首脑会议。这是七十七国集团成立30多年来的第一次首脑会议,也是世纪之交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大聚会。这次会议首次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的问题,与会的122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和他们的代表就加强南南合作进行了充分协商,取得了一致意见。这次会议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个新起点。七十七国集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切身利益而走向联合斗争的共同愿望和历史趋势,是第三世界形成与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它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目标,宗旨是在参加全球性国际经济会议之前,成员国之间协调立场,商讨共同的对策,表达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七十七国集团以联合国为讲±云,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做了大量工作,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它为推动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推动南北对话,缓和并改善南北关系,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中国不是七十七国集团成员,但一贯重视发展同七十七国集团的合作,支持七十七国集团的正义主张和合理要求,并与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曾以特别客人或观察员的身份多次出席七十七国集团的部长级会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同该集团的关系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的进展,形成了\"七十七国集团^中国\"的新合作模式,目前中国已全面参与该集团的所有会议和活动。2005年6月,\"七十七国集团^中国\"第二届南方首脑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七十七国集团现有成员国134个。

从第三世界的崛起到今天,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国际地位大大提~ 400 ~ 高,虽然冷战后由于国际格局变化的巨大冲击导致发展中国家力量分散和整体作用的减弱,但它仍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第三世界的嵋起,不仅根本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是世界经济、政治中心,国际政治格局也是以欧洲为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整个欧洲遭到沉重打击和削弱,而作为欧洲附庸的亚非拉广大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出现。欧洲完全丧失对全世界的主宰地位,失去了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中心位置。 在战后两极格局中,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密切合作,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一种独立的政治立场,并力图冲破两极格局的限制。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凝聚成一支独立的国际政治力量,在战后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和影响。它打击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加深了美苏与盟国问的矛盾,推动了欧、日独立自主倾向的发展。

第二,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战后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为了巩固独立,发展经济, 必须谋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不结盟政策,不参加大国的军事集团,主

张和平共处,反对军备竞赛。保:1?1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历来是发展中国家的重 要任务,从万隆会议公报到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的各种宣言声明,无不把争取世界和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战后半个世纪没有发生世界性战争,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反对是重要因素之一。发展中国家促进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和壮大.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显示了巨大威力。

第三,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与

作用发生很大的变化。

联合国成立之初,在美国的操纵下干了许多违背联合国宪章的事,比如1950年通过侵略朝鲜的决议,多次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严重损害了联合国的普遍性和权威性。20 世纪60年代以来,大批发展中国家先后加入联合国,在全体192个联合国成员国中,发展中国家占了 3/4以上,从而使联合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联合国通过了许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人类进步的决议和法规。比如1960年第十五届联大通过了《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决议,1974年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的《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公约》,1986年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等。同时,联合国还多次通过决议,谴责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种族主义,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四,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上升,它的发展逐渐改变着世界经济的面貌,成为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发展经济的潜力巨大。20世纪80年代以前,整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发达国家。不少国家在发展民族经济中大力发展工业生产, 经过多年的努力,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如亚洲的新加坡、韩国,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等。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它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增加,也推动了同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大。 I十一)南北关系

南北关系是指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二战 ~ 401 ^

后的南北关系已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它的根本特征是南北双方不公平、不合理、不平等的关系。其中包括国际生产、贸易中的不合理分工和不等价交换;国际资本流通和技术转让中剥削和被剥削的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贸易组织中的不平等地位等等。南方国家主张通过南北对话来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加强南北双方的经济合作,并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和斗争。因此南北关系是在矛盾与合作中发展的。

南北矛盾是指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少数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南北矛盾由来已久,大体可分 为四个阶段:二战前南方国家大部分是北方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殖民体系瓦解,南方国家大多数获得政治独立,但经济上仍受北方国家的剝削和控制;70年代发展中国家力量壮大,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两极格局解体以后,南北矛盾加剧。冷战时期,南北之间虽然开展了对话,并达成了一些协议〖如四个《洛美协定》),但由于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坚持维护旧的经济格局,使南北矛盾迟迟得不到解决,且日趋尖锐。

冷战结束后,南北关系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表现在:第一,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冷战时期,东西关系威胁着世界和平,和平问题成为世界政治的头等大事,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处于次要地位。冷战后,发达国家将意识形态和安全、军控的重点由原苏联和东欧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政治领域的矛盾突显。第二,南北经济矛盾依然存在, 但出现了与冷战时期不同的特点。南方国家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债务问题已成为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北方国家和一些国际金融机构纷纷采取措施以缓解债务危机。国际资金流向出现了从南方国家向北方国家回流的变化,使南方国家更加缺少发展资金,并承受着来自北方债权国的沉重压力。南北贸易摩擦增加,环保问题成为南北关系中的一个突出的新问题。第三,南北对话与合作关系加强。北方国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开始重视加强南北合作。2000年6月,欧盟

15国与非、加、太地区77个国家签署了用以代替《洛美协定》的为期20年的《科托努协定》。第四,区域内或集团内的南北关系有所发展。

南北矛盾加剧的主要原因和表现:首先在于南北政治经济关系不平等,特别是南北经济差距曰益扩大。其次,在发展中国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加紧推行强权政治和经济霸权。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强制第三世界国家实行西方的所谓\"民主\"、\"人权\"、\"多党制\"等,结果引起社会动乱与冲突。在经济上,肆无忌惮地转嫁经济危机,实行损人利己的经济贸易政策, 使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条件恶化,债务负担沉重,发展资金倒流,经济陷入更大困难。世界因此也变得更不安宁。

解决南北关系的根本途径:第一.解决南北关系的途径,最主要的是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因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主要是通过国际经济旧秩序实现的。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一场改变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在国际经济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和不合理关系的斗争,是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延续和深化,实质是争取共同繁荣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加强南南合作,提高南方的经济实力,以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第三,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只要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实行南北合作,就可以缓和南北矛盾。南北对话有利于全球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可以得到经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从而促进自己的发展。这种发展对北方国家的发展也很有利。 【十二)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关系即南南关系,相互间的合作即南南合作。南南合作起始于政治领域,发展于经济领域,深化于两者的有机结合。1955年万隆会议最早确立了南方国家间经济合作的原则~ 402 , 基础.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南南合作的最初开端。20世纪60年代,出于对发达国家进行联合斗争的需要,第三世界出现一批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和原料生产国组织,从而加强了南方国家间的政策协调。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和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整体性合作的开始。进入70年代,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成为南方国家开展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的两个最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组织。1970年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召开的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强调不结盟运动的重点应转向国际经济领域。会议发表的《关于不结盟和经济进步宣言》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自力更生的概念,成了不结盟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合作的基础和行动纲领,南南合作的思想至此被普遍接受。1973年9月,在阿尔及尔举行的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不结盟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行动纲领》,第一次提出了建立\"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的目标,为下一年举行的第六届特别联大正式通过建立\"新型经济新秩序\"的纲领奠定了基础。1976年,发展中国家在墨西哥城召开了第一次专门讨论南南合作问题的会议,会议的最后文件概括了七十七国集团和不结盟运动历次会议提出的经济合作纲领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强调要实现南方国家次区域性、区域性和区域间的一体化和加强不结盟运动、联合推进南南合作等,,1976年联合国贸发理事会专门设立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委员会,作为协凋南南合作的中心机构。1979年2月,七十七国集团第四次部长会议发表的《阿鲁沙集体自力更生纲领和谈判纲要》把南南合作的目标、内容和措施具体化了 ,对南南合作的进程具有重大影响,标志着南南合作进人『一个新阶段进人20附己80 ^代.南南合作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世界经济形势恶化、南北对话陷人僵局和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中所取得的有限成果丧失的情况下,合作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开始进行了多层次、多领域和谋求高级合作形式的阶段。1982年和1983年先后在新德里和北京召开的南南合作会议是南南合作重要的黾程碑。这个阶段合作的程度和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有相邻国家间的一般协调性双边或多边合作关系,有地区性综合经济合作关系,有专业性地区或跨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全球性政治、经济合作关系等。 到了 20世纪90年代,南南合作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地区集团化趋势加速发

展。如东南亚国家联盟从6国扩大到10国,并加强了经济、政治、安全、文化方面的合作。非洲一体化开始起步,拉美的南方共同市场于1995年正式启动,等等。第二,合作内容的多样化和合作伙伴的多元化。第三,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当前,影响南南合作的主要因素有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与边界纠纷、地区霸权主义、经济矛盾以及由这些问题引起的冲突和战争。南南关系中有矛盾和冲突的一面,但合作关系是主流。

南南合作的意义在于:第一,它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国际经济旧秩序存在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走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才能真正发展起来。第二.经济上的密切合作,促进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整个发展中国家用一个声音说话,对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将产生重要影响。第三,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壮大了这些国家的力量,对于提高它们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很重大的意义。

南南合作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成员国之间减免关税,实行商品自由流通,对外统一关税和实行共同市场,例如,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市场等第二种是贸易合作。七十七国集团在成立发展中国家全球贸易优惠制、建立发展中国家间贸易组织、建立发展中国家多国销售企业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第三种是货币金融合作,如加勒比开发银行、安第斯开发协会、西非国家中央银行等,他们向其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援助。阿拉伯国家和一些货币金融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或优惠贷款,其特点是利息低、周期长,且不附加任何政治和经济条件。第四种是技术合作,如相互转让技术、出售专利、进行技术咨询与培训、交换 ~ 403 ,

技术情报等,以及通过发展中国家合资经营、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等方式,发展互利的技术合作, 《十三)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令全世界关注。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分析,还得从我们所处的时代及其主题入手。

20世纪上半叶,时代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20世纪下半期,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时代的主题逐渐被和平与发展所取代。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更加突出地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和平包括世界总体和平和局部和平。当代世界和平问题,首先是指防止世界大战和核战争的爆发.也包括反对和制止局部战争、常规战争,以及针对军备竞赛尤其是核军备竞赛而进行全面、彻底的裁军活动。和平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战争的手段和特点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根本性的威胁。美苏(俄)两国的核武器足够把人类毁灭若干次。冷战结束后,美国试图掀起新一轮争夺高精尖技术优势的军备竞赛。同时.国际武器交易近年来持续上升.武器扩散特别是核武器扩散屡禁不止,这必然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另外,国际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激进主义等也都已构成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严重威胁。冷战结束后,新发生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呈现出向欧洲拓展且频繁发生、技术含量高而突发性强、性质复杂、破坏性大等特点。总之,战争的因素并没有消失,因此,^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防止战争。维护和平的主要途径有:坚定不移地反对簕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枳极推动裁军和军备控制, 消除战争隐患;发展和壮大世界和平运动,维护世界和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发挥联合国在协调和解决地区冲突屮的作用;努力解决南穷北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发展是一个卜分广泛的概念,一般指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中心的整个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遇到严重

困难。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影响发达国家的发展,因而也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需发展,但阻碍发展的危机也十分突出。第三,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向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发展问题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即肚界范围内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保证世界各国集中精力加快发展;才能保证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面。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是战后乃至更长时间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利因素;发展有助于阻止和消除一个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因素,减少军事冲突的诱发因素。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条件。

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好诠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条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好解读。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我们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任务还很艰巨。我国总体上说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 404 ~ 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人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从根本上讲,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愿被卷入战火中,中国同样也是如此。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实现自己的发展,就要顺应天下大势,与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携手努力.为实现各国和谐相处、全球经济和谐发展、不同文明和谐进步的美好前景发挥积极作用。这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髙目标。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是与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思想和方针一脉相承的,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创新意义。

旨先.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尽管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时,进一步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互利合作,继续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逑设性作用,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些论述和主张,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对外交往和参与国际事务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创造性地拓展了我国外交和国际战略的思想。

其次,它反映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崭新道路。千百年来,大国的崛起和强盛,往往都是和征伐、杀戮紧密相连的.这曾被认为是逃脱不掉的\"铁律\"。传统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也认为,一个大国崛起,必将损害现有大国的既得利益,使既定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发生剧烈的变动,甚至引发战争。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表明中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不走谋求世界霸权、侵略他国的道路,而是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从而走出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新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开展对外工作。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继续增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按照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拓宽领域.提高合作效果。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大力倡导互信、耳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际事务。主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更不能恃强凌弱,侵略、欺负和颠覆别的国家。同时,也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保障各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争端和冲突,实现各国和谐共处;积极推进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建立开放、公平、规范的多边贸易体制,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405 ,

【十四)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建设和1皆世界的理念,是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5年4月22日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第一次提出来的。在2005年7月1日签署的《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和谐世界\"第—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2005年9月15日,在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 胡锦涛主席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理念的深刻内涵。此后,\"和谐世界\"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新名词,频频出现在重大国际场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

提出建设和谐世界,一方面向世界表明,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妨碍和威胁其他任何国家。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来说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之福而非冲突之患。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将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谐,在对外交往中始终秉承\"和为贵\"、\"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协和万邦\"、\"和而不同\"。1'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华文化的整个发展进程,已经深深融人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的生动体现。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更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企盼。当今世界,不和谐的阴云仍笼罩在世界上空:局部战争和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势力依然猖撅.环境污染、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推动建设和谐壯界的主张顺应3才代潮流,道出了各国人民的心声。它是从人类繁荣与和平的高度和负责任大国的视野,勾画出的新的安全观。

胡锦涛主席用八个字来描述和谐世界的美好图景一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具体来说,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世界,和睦互信的世界,公正互利的世界.包容开放的世界。

第一,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和谐世界的基本前提。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大家庭的平等一员,都享有自主、自立的权利和应有的尊严。各国平等相待,尊重

彼此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各国的内部事务由本国人民自己决定。国际事务应由各国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而不是由一两个大国说了算,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应得到重视,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也应得到维护。

第二,各国互信合作、和睦相处是和谐世界的重要保障。进人新世纪,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和紧张局势不仅没有缓和迹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战争和冲突不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各国搌弃冷战思维,通过公平、有效的安全机制,以协商、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地区冲突,才能有效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也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成功应对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传染病、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人类面对的共同课题。 第三,各国普遍发展、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坚实基础。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减少和消除贫困,世界各国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实现。

第四,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共同发展是和谐世界的鲜明特征。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有60多亿人口 ,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多个民族,6 000多种语言,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多种宗教。各种文明只有既竞相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又加强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 406 ~

补短,才能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既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一项紧迫的外交课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中国领导人在多次重要国际场合的讲话,都表达了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真诚愿望,指出中国将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在政治上和谐相处、经济上共同发展、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互信协作,继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髙事业作出贡献。一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与各国平等相待,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一坚待各国平等参与^际亊务,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二是同各国深化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既利用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回馈世界。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多边贸易和金融体制,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三是同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相互促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倡导开放和兼容并蓄的文明观,尊重和维护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既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中国和平、发展、文明、开放的良好形象,又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吸收、借鉴世界各国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四是同各国加深互信.加强对话,增强合作,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大力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反对冷战思维、单边主义和武力至上。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鼓励和支持有关各方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争端和冲突,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积极支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