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与印度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2023-11-06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与印度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文玉香 李鹏 胡轲心 来源:《消费导刊》2018年第14期

摘要:近年来,中国与印度“龙象之争”引人注目,如何提高中印之间的贸易规模和产业内贸易程度成了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印制造业贸易概况,接着从中国的角度,通过改进的引力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开放程度、外国直接投资是影响中印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印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程度及两国经贸往来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 引力模型 G-L指数 中印制造业 一、绪论

近年来,对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研究热度逐渐上升,中国与印度“龙”与“象”能否共舞引起世界关注。近几年来中国的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产品比重逐渐上升,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了:而印度在IT业、服务业、制药业、汽车零配件等方面有优势,且印度正处于制造业改革阶段,需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他们对中国的产品还是有很大的需求。双边贸易具有互补性,但互补贸易存在非常大的脆弱性。为促进两国经贸发展。本文希望运用改进的引力模型,通过研究中印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对扩大引力模型的应用范围做一个尝试,丰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二、中国与印度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现状

近年来,中印双边贸易稳步增长,贸易差额也逐渐扩大。从商品结构的角度来看,中国向印度出口制成品产品,进口印度的制成品以及部分初级产品,中印之间工业制成品存在较明显的既有进口又有出口的贸易模式。中印制造业行业贸易额占中印贸易总额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两国2007年至2016年的贸易总额中制造业的贸易总额占比均在60%以上,并且只有2008年小于70%,中印制造业在中印双边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从产业内贸易类型来看,通过测度发现2007年至2016年间,中印制造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以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为主,说明两国处于国际生产体系和价值链的低端位置。 三、中国与印度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的准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综合前文所述以及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借鉴李焱、王孟孟、黄庆波(2013)的研究,在引力模型中加入GNI、FDI、OPEN、DS,构建出口和进口模型如下方程(1)和(2):

其中,β0为常数,u为随机误差,GDP=、GDP=为中、印两国的GDP总值;GNI为人均收入水平,用中印来两国人均GDP的算数平均值表示;FDI为每年印度对中国的投资总额;OPEN为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用中对印的外贸依存度表示;DS为两国产业结构差异,用两国制造业生产总值占国民收入总产值的比值表示。

数据来源方面,中国对印度的进口额与出口额、中国与印度进出口总额数据来自un comtrade数据库,中国与印度的GDP(当前美元计价)、外贸依存度、人口、制造业占比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的“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Online”数据库,中国实际利用印度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万美元)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二)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首先用Eviews8.0对解释变量进行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显示将舍去变量GDP,留下综合变量GNI。接着采用逐步剔除法进行分析,通过了统计检验和计量的相关检验,得出进口引力模型和出口引力模型如方程(3)和(4)所示。

影响中国对印度的制造业进口方面的变量的权重分别为: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两国产业结构差异、中印人均收入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对印度的制造业出口方面,变量的权重依次为:中印人均收入水平、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资,且上述变量对进出口贸易额均有正的影响 四、总结及建议

通过分析发现,为促进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两国可在如下方面努力: 1.关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差异性产品需求扩大提供潜在市场,及时进行市场调整的厂商将可能获益,进而带动这个制造业领域的更新变革,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

2.降低关税水平,减少贸易壁垒。国家要注重实行因地制宜的制造业发展促进政策,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应加强相应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实现国内相关法规的国际化,给国内各制造业部门的发展方向给予政策性的引导,实行制造业的逐步有序开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积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调整引资政策引导使引资重点转移到先进技术企业上,两国国内制造业企业要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要抓住引进外资的机会,积极学习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含量,提高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4.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调整出口退税比例,鼓励出口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进行产品技术创新,减弱低附加值产品企业的出口动机;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原则,推进制造业产业向着价值链的高端转变。此外,两国应该注意发展优势产业,全面优化两国的出口贸易结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