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方法和效果

2024-02-22 来源:易榕旅网


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方法和效果

目的 分析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方法和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期间血液检测8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另选择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期间血液检测受检者80例,即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首次检测,同时进行质量控制,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检控准备,实验组加强质量控制准备,对两组血液红细胞的计数检测效率进行比较。结果 在对受试者进行分别生化检验后,观察两组检验准确率发现,实验组为97.5%(78/80),对照组为95%(76/80),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展开二次生化检验后,实验组的准确率98.7%(79/80),较高于对照组83.7%(67/80),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的生化检验中,影响其结果因素相对较多,为了强化其质量控制,需要针对其不同因素制定完整操作流程,以此提升检测结果准确效率,以便于为临床治疗、诊断等提供重要依据。

标签: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方法;效果

临床诊断过程,生化检验一直发挥主要作用,属于常规检查内容,同时可以对治疗方案制定起到指导作用,应该尽可能降低其检验误差。近几年,在疾病种类持续增加下,人们逐渐提高了医疗服务要求,强化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成为当前重要保障措施,能够保证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因此,本文选取2016年4月—2018年5月血液检测受检者160例,分别对其进行常规检控准备和质量控制准备,详细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期间血液检测受检者8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在受试者中,女性36例,男性44例,年龄介于23—68岁期间,其平均年龄(45.5±22.5)岁。另选择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期间血液检测受检者80例,即对照组。受试者中女性38例,男性42例,年龄介于22—68岁期间,其平均年龄(45±23)岁。受试者均未出现血液疾病等。对两组进行性别和年龄等基本资料对比,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在受试者中,血液红细胞的计数属于本次研究观察指标。在进行第一次的生化检验时,均需要在其检验前强化质量控制准备,即在检验前24h禁止食用相关高脂肪类食物,12h应该禁食,确保受试者呈现清晨空腹状态,同时维持平静状态,尽可能降低剧烈运动。在受检者检测期间,引导受试者维持正确体位,保证患者血管呈显著暴露状态,如果需要使用止血带,其使用时间严禁超过1分钟,完成穿刺后及时进行止血带的解开。在获取标本后选择相关措施予以保存,然后进行生化检验数据结果的总结和分析。在受试者完成检验后的7天,再对其展开第二次的生化检验,其中实验组仍然采取强化质量控制准备,而对照组则是以常规准备为主,即夜间不进行饮食控制,且清晨检测以前食用早晨。对两组进行二次检验标本的收集,保存与检测方法一致,对两组第二次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三、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20.0软件对本次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x±s,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组间x2检验。P<0.05表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第一次生化检验结果 在对受试者进行分别生化检验后,观察两组检验准确率发现,实验组为97.5%(78/80),对照组为95%(76/80),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256,P=0.3111)。

二、第二次生化检验结果 受试者展开二次生化检验后,实验组的准确率98.7%(79/80),较高于对照组83.7%(67/80),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2720,P=0.0007)。

讨论

在临床生化检验过程,其检验质量往往和多个环节存在直接联系,如果某项环节发生问题,会对经验结果造成直接影响,在增加其诊断和治疗难度同时,还会影响医院的长远发展。因此,实验室应该结合自身特征创建质量管理机制,根据相应标准进行具体操作,确保每项检验环节、步骤的有效性,同时强化相关知识学习和了解,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以便于在临床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本次研究中,两组受试者进行第二次检验时,实验组进行整体质量控制,即强化准备环节和标本运送等,其检验准确率为98.7%,较高对照组的83.7%,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质量控制具体包括: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质量评估,在分析前质量保证中,其主要包括:人员素质和实验室科学设置、仪器质量和检测方法合理选择等。在标本的分析中,质量控制包括:标本有效处理、操作规程明确与室内质控等。标本分析后质量评估内容:实验报告送至相关部门,对室内质控数据进行管理。以及临床信息的及时反馈等。通过分析可知,生化检驗结果影响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点:检验项目进行明确时,应该保证其正确性;受试者进行检验前合理准备;正确处理检验标本;检验方法选择与评价;在实验室内,试剂用水水质情况;标本保存与运送;室内质量评价与控制。基于此,为提升生化检验整体质量控制水平,需要重点加强以下措施:(1)受检者状态,因运动后生化检验会随之出现变化,例如:CK(肌酸激酶)与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均会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所以,受检者休息和平静状态检验,可以保证其准确性。(2)饮食影响,在受检者进行血液检验时,部分化学成分受受检者饮食影响出现变化,例如:高脂肪类食物,能够提升三酰甘油水平等,只有在3天素食后采集血液标本,才能确保整体检验。检验前的12小时禁食,还应控制其饮食,以实现检验结果的控制。(3)药物影响,在对受检者进行生化检验时,药物在检测结果中带来影响存在许多不同处,例如:甲状腺素类药物,在增加其糖原分解的同时,还会加快糖吸收速度,最终呈现胆固醇下降、血糖升高的趋势。除此之外,部分药物同时还会引发不同程度并发症,导致受检者肝肾受损,从而发生生化指标的改

变。

在对标本进行采集和处理时,其主要内容包括:(1)采集过程,按照晨起空腹标准进行,防止昼夜节律带来不利影响。除了情况比较特殊受检者,一般需要维持12—14小时的禁食状态,在进行标本采集时,还应尽可能在临床治疗、检查前进行,对于急查项目需要进行相应标明。采血需要以卧位、坐位状态进行,如果血管不明显,需要通过止血带呈暴露状态,使用时间维持1分钟以内,穿刺成功以后及时松开,避免胆红素等指标的上升。(2)保存和运送。在完成标本采集后,应该及时处理和检测,防止长期保存发生部分物质变性。全部血液标本应该选择抗凝真空采血管进行,如果无法及时检验,需要对血浆、血清进行分离处理,放置在2℃—6℃冰箱中。根据查对制度标准操作,标本采集和分离等均应该根据相关制度进行,确保人员的安全性。(3)在血液标本中,溶血情况较为常见,会对生化检验造成影响,同时缺少有效补救措施,因此,如果发生溶血标本,需要向受试者进行详细讲解,再次采集,全面提升检验准确性。

综上所述,在临床进行生化检验时,可能会对其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较为多样化,为了强化其质量控制工作,需要加强整个检测环节,防止影响因素的存在造成检测结果的下降。因此,科学制定操作规范标准,可以有效提升其检测准确率,在保证生化检验结果的同时,以便于提供临床诊断和治疗重要参考依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