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文化,让语文课堂更丰厚
江西赣州蓉江新区潭口镇中心小学(341401)肖玉娟
[摘
要]语文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作为教师,要努力发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引领学生学习、品味、感受,从而使文化深深地
扎根于学生心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链接文化知识、品味文化内涵、丰厚文化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化意蕴;品味[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8)25-0041-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强调:“认识
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有着丰富的语文知识,还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有敏锐的洞察力,努力发掘文本中具有文化内涵的因素,引领学生学习、品味、感受,从而使祖国的灿烂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学生心田,使学生从小就成为一个具有文化品位的人,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链接文化知识,开拓学生视野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承载了我国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学习兴趣、爱好等,在恰当的时机,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文化知识。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可以有效增强语文课堂的魅力。
如,人教版第五册的《孔子拜师》一文,主要讲了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向老子拜师的故事,赞扬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以及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说说孔子与老子的名言有哪些。这样,“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及“学无止境”等名言自然地被挖掘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谈谈这些名言的意思。这样,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而且学生对孔子、老子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该案例中,针对课文的特点,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去找出孔子与老子的一些经典名言,丰富了课堂教学,传承了中华文化,使学生对文本的文化意蕴感受更加深刻。
二、品味文化内涵,深化文化认识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因此,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就文本内容反复揣摩、感悟,体会语言的魅力与内涵,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激起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如,人教版第九册的《梅花魂》一文,主要以梅花来赞扬像梅花一样具有气节的中国人。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她是最有品格……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反复品读感悟,并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
把搜集到的关于梅花的诗句整合起来。这样,学生对梅花、对梅花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如此教学,学生不仅领会了文本的文化内涵,而且对“梅花魂”的真正含义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感受。
该案例中,教师先引领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句子,认真咀嚼、品味,感受文本意蕴;然后,适时拓展了古往今来有志之士对梅花精神的赞美。这样,学生真正深入了文本的语言深处,触摸到了文本语言的内在神韵,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着迷人的文化魅力,收到了可喜的教学效果。
三、丰厚文化精神,提升文化品质钱理群教授曾说:“语文教育是在为人的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对小学生来说,文化精神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认知世界,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形成的。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在教学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以丰厚学生的文化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如,人教版第九册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主要讲了圆明园曾经的辉煌以及它受到的毁灭,以教育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在教学这一课时,对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我以范读的形式,升华学生的情感。随着时而低沉,时而缓慢,时而愤怒,时而激昂的语调,学生已经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有的非常生气,有的感到悲哀,都表示自己的决心……他们沉浸在对帝国主义的痛恨以及对旧中国贫穷、落后的悲哀中。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熏陶着每一个学生,使课文所蕴含的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增强了学生爱国情与振兴中华的愿望;同时,使学生把握了阅读教学的主旨与根本。
该案例中,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抓住了课文中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地方进行范读。这样,教师抑扬顿挫的声音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学生,使文本丰厚了学生的文化精神,优化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并站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对语文教材蕴含的文化因素进行充分的挖掘、多角度的延伸,使学生真正从中汲取到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责编韦雄)
41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