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凯恩斯主义

2021-05-26 来源:易榕旅网
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占居统治地位的学派是主张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学。自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其著名的《国富论》以来,市场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把资本主义经济搅得沸沸扬扬,一度曾显得“光彩照人”。西方经济学者把资本主义吹捧为一个“理想的社会”。19世纪末马歇尔声称,资本主义经济是一架可以自行调节的机械,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能使社会生产达到均衡。因此,自由放任和国家不干预是最好的经济政策。然而,在这种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里,市场机制成了唯一的自发调节器,其盲目性终于导致了1929年到1933年的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面对这种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运作所带来的生产过剩,经常性的失业以及与需求不足有关的通货膨胀,迫使当时的经济学家去探索出路,凯恩斯主义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时凯恩斯提出了一整套治理自由放任市场经济弊端的理论和措施,强调国家干预,以政府的介入来克服和弥补市场机制所带来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这主要体现在他于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该书的问世,轰动了西方经济学界,标志着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诞生以及由经济自由主义占统治地位向国家干预占统治地位的巨大变革。

凯恩斯针对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严重经济危机和大批工人失业的局面,抛弃了认为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认为社会就业取决于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有效需求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资本的流动偏好”及货币数量。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就是由这些心理因素的作用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主要是由于资本未来收益缺乏信心而引起的“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所致。为此,他提出必须以政府干预来提高社会的消费倾向和加强投资引诱,以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进行需求管理。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影响利息率的变动来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财政政策则主要是通过增税或减税,达到国家干预经济的目的。他特别强调政府举债支出的作用,主张实行举债支出以弥补财政赤字。这样凯恩斯便突破了亚当·斯密以来传统的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观点。

凯恩斯还认为,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进行经济干预时,应二者相互配合采用,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扩大社会需求;在经济高涨时,则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就将带来财政赤字,这赤字无论是靠举债支出或是滥发钞票来弥补,势必都会引起通货膨胀。因为这两种办法实际都要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使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不过凯恩斯根据“半通货膨胀论”认为,当存在失业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增加社会需求,固然一方面会促使物价上涨,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就业增加,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是有益的,因而并不可怕。他的政策主张被他的追随者们发展成为一整套宏观管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西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各种条件的组合,凯恩斯主义取得了明显的成功,西方经济经历了一个长达20多年的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的黄金时代,凯恩斯主义也因此长期居于统治地位。许多西方国家的政府笃信,它们能够通过准确地运用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缓解失业和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是,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奉行凯恩斯主义的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滞胀”的现象,再加之石油输出国组织在1973~1974年冬季提高石油价格,诱发了一场战后最严重的危机,进一步加剧了“滞胀”局面形成。面对这些现实情况人们对凯恩斯主义产生了怀疑,把“滞胀”归罪于推行凯恩斯主义,于是,以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政府为代表,供给学派、货币主义等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西方

国家占了上风,这迫使凯恩斯的继承者们去改进原有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在坚持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新成果融进自己的体系,致力于构造有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对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重新进行综合,使西方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相互融合的趋势。

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无疑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是为垄断阶级服务的,但由于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化矛盾的现实和社会化大生产商品经济的某些共性问题,因此,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同时他们在国家干预和宏观经济控制的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做了各种各样的理论研究,这些对建立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凯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到私人垄断过渡的英国。当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作为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典范的英国,开始染上今天人们所说的“英国病”。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国运的转折点。由于大战中政府开支剧增,英国被迫中止实行多年的金本位制。在摆脱金锁链之后,通货出现迅速的膨胀。大战之后,英国开始从殖民帝国、世界工厂的峰顶一步步衰退了下来。

实质

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但是,凯恩斯从人的心理因素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错误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凯恩斯主义掩盖了这一本质,符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其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需求。但并不能从本质上克服矛盾。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应该看到,凯恩斯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起作用是有限的。

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压制了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忽视了市场经济规律。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在73年愈演愈烈的滞涨现象,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治理经济停滞与治理通货膨胀的手段恰恰相反,所以,治理一个必然导致另一现象更加严重。一直被奉为经典的凯恩斯主义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经济滞涨,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其影响仍然存在。 评述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在一定时期内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为资产阶级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但抹杀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掩盖了失业

和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动机是维护其统治,该动机遭批判是政治上而不是学术上的批判,凯恩斯主义是一种宏观经济的干预,是的当今社会对政府干预经济不是有无问题而是多少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