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招生过度选拔初探

2021-08-07 来源:易榕旅网
Q 苎萝 期教 育与考试 铷呷 f地 高考招生过度选拔初探 应朝帅 摘要:选拔实质上是一种功利性的教育活动,是教育分工的产物。当选拔要求超过舍理的程度时,不仅可 能成为高阶段学校降低自身成本的投机手段,而且过度选拔的压力会向下传导,破坏教育生态,造成“应试教育”、 学业负担过重等现象;甚至会向外传导,破坏社会生态,造成“寒门难出贵子”、社会阶层固化等现象。对过度选拔 的研究一直是高考制度研究的盲区,文章从多角度分析揭示高考招生过度选拔的存在,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高考;过度选拔;学业水平考试 高考招生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高考招生选拔要 求过高,将直接导致高中教学的难度与深度过高,并因 高中学校的适应性反应而影响至初中与小学教育。因 此,高考招生过度选拔问题是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的根本症结问题。但在竞争与公平的两面“旗帜”的 笼罩下,高考招生的过度选拔问题一直未引起学界关 注,成为研究的盲区。以“过度选拔”作为关键词搜索 中国知网,竞无一篇相关文献。本文将通过多角度分 起点的要求,对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除了使个人进步 之外,也并无固定的内容。克服在达成目标过程中遇 到的困难,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的责任。一年不 成,就教两年、三年,直至其进步。高起点不成,就适当 降低起点,改进教与学的方法,因材施教,直至其进步。 因无起点的要求、无时间的限制、无指定目标的枷锁, 也就不需要所谓的“选拔”。 然而,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一切教育活动都被纳 入制度的框架之中,教育目标被层层分割,物化为形形 色色不同层次的学历证书,并有规定的学习内容;承担 析,确定高考招生过度选拔现象的存在,并对其成因与 破解路径作出初步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了特定职责的学校成为主要的教育供给者,他们负有 在一定时间之内,帮助受教育者学会规定的知识的职 责。为使学校能按预定计划达成教学目标,就需要对 求学者进行筛选,以确保新生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基础,入学后即能按预定的计划跟班学习,这种筛选活 动,就是通常所说的“选拔”。因此,选拔实质上是一种 功利性的教育活动,是教育分工的产物。它要求低一 阶段的学校先帮助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和其他素养,从而便于高一阶段学校的教学活动的展 教育是面向人人的事业。就教育的理想状态而 言,只有使受教育者进步的目的,而不对其起点作要 求。孔子所谓“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诲焉”【1],蕴含 着教育者一种伟大的人文关怀,即对于任何有求知欲 者,都将给予帮助。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 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 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 别器具。”f2 因此,在教育的理想国中,对受教育者并无 作者简介:应朝帅,男,浙江金华人,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计划发展处处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考招生政策(杭州310012) · 17 · 应朝帅:高考招生过度选拔初探 开。这是一种“必需忍受的恶”。因为教育资源有限度、 “掐尖”,以及几乎所有的高中都将争抢优质生源作为 “致胜法宝”等现象。而且,强化选拔要求的行为有一 种“滚雪球效应”:通过高强度的选拔,学校可以招收 学校有分工、时间有限制,只有实行适度的选拔,才能 确保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然而,在承认选拔的必要性的同时,必须警惕过 到基础更扎实的学生,在保持相同的教学投入的情况 下,就可以培养出更好的毕业生,这会为学校带来更好 的社会声誉,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从而为学校不 度选拔。所谓过度选拔,通俗讲就是对新生入学门槛 提出过高的要求,更准确地说,是在选拔中以“门顶” 代替“门槛”,即:在学生已具备接受更高教育的基础 (文化科学知识和其他素养)的情况下,高阶段学校提 出更高的人学要求。例如,按事先设定的评价标准,考 断提高选拔要求创造充分条件,促使学校进一步提高 选拔要求。 其次,过度选拔的压力向下传导将会破坏教育生 态。高考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为大学提供生 源的主体,高中会根据高考要求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 为。这种压力会向下传导至初中乃至小学、幼儿园,甚 至传导至“胎教”。当高阶段学校所确定的选拔要求 与国家指定给低阶段学校的教学要求发生偏差时,低 阶段学校的行为就会陷人紊乱状态,导致“减负”的声 浪越来越大、学习负担却越减越重。目前深为社会所 诟病的学业负责过重现象,事实上是过度选拔的压力 生只要达到某一水平就意味着已具备进入某大学修习 某专业的能力(符合“门槛”要求),而该大学在录取时 却要求考生达到更高的水平。 过度选拔已经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中考 竞争激烈自不必说,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要考奥数,小 学招生要“分班考”,甚至幼儿园招生也要先面试,背 唐诗三百首、珠心算等小学生都需要通过努力才能掌 握的能力在幼儿园招生面试中层出不穷,有的甚至要 求考察家长背景,这些本无必要的选拔早已为人所诟 向下传导的后果,即为了适应不断提高的选拔强度,学 生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承受更重的学业负担, 以确保达到目标学校的选拔要求。同样,“不考不教、 不考不学”的所谓“应试教育”也是过度选拔的压力 向下传导的后果,即为了适应不断提高的选拔强度,低 一病。高考招生是否存在过度选拔?从人们的直观感受 来说,面对每天都在问“有必要考这么难吗、有必要学 这么苦吗、有必要背这么重书包吗”的时候,面对每天 都在抱怨孩子睡眠为什么比父母还少、青少年近视为 什么比比皆是的时候,面对废除高考的声音屡息屡兴 阶段的学校会暂停或放弃选拔中不作要求的教学内 的时候,面对高考改革争议屡屡成为社会热点的时候,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但在竞争与公平的旗帜下,高考 招生一直被理所当然地默认为是一种高强度的选拔活 动,高考招生的过度选拔也因此一直是研究的盲区。 从教育与考试发展的角度看,过度选拔会产生诸 容,而将有限的时间与资源集中配置于选拔所涉及的 内容,从而帮助自己的学生在升学竞争中胜出。 再次,过度选拔的压力还会进一步向外传导,破 坏社会生态。当选拔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家庭会加入 竞争。为使孩子在升学竞争中胜出,家庭会在孩子成 长过程中尽可能占有优质资源、尽可能加大教育投入, 多危害。 首先,过度选拔将使选拔活动的性质发生异化, 择校现象因此而产生。在学校教育竞争达到一定程度 后,受教育行政部门所谓“减负”措施影响,竞争又逐 渐从校内转向校外,催生补习机构的发达。动辄以万 从为了保证新生具备基本的学习基础转变为高一阶段 学校变相降低教学成本的手段。毕竟,学生基础越好, 学校为帮助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困难就越小,需 投入的成本就越低。因此,选拔的强度左右着两个不 元起步的学习费用使家庭经济实力在升学竞争中的作 用日益突出,优质教育资源逐渐向经济上层集中,出现 “寒门难出贵子”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让孩子输 同阶段的学校之间的分工标准,选拔要求越高,意味着 低一阶段的学校承担的教学任务越重,而高一阶段的 学校承担的教学任务越轻。出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 在起跑线上”成为一种社会集体焦虑,并因此埋下社 会分裂的隐患。 能,高一阶段的学校强化选拔要求往往成为必然。从 这个角度出发,就能理解高考招生中比比皆是的所谓 最后,过度选拔造成人才资源浪费。选拔是在人 的成长过程中开展的一种淘汰性活动。对于我国这样 · 18 · 璺年第 教 育与考试 易 t 凸 出 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人的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最大优势。 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一般不低于50%。通过三位一体模 由于选拔是一种淘汰性活动,使教育偏离“面向人人” 式招收的学生,高考成绩一般比统一高考招收的学生 要低一些。以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专业为例,该专业 对三位一体招生入学和普通高考入学的学生进行分班 教学,通过对这两类学生进校后的学业成绩比较,可以 发现,尽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所招收的学生平均高考 分数低于统一高考招生入学者,但入学后前者的学分 的使命,将一部分人摒弃于教育之外,选拔要求越高, 被摒弃于外的人越多。特别是由于选拔是在人的成长 过程中开展的,而人的心智成长,既有早晚之别,又有 外界力量(如家庭、社区环境、中小学教育质量等)对 其开发的程度的区别,各人在面临选拔时所做的准备 是不一样的。当选拔超过合理的程度时,也就意味着 被不合理地摒弃于外的人过多。危害更甚的是因选拔 而产生的人才观念的偏见。选拔通常被理解为对人的 绩点却高于后者(表1)。 表1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与统一高考所 招收学生进校表现情况比较 …型…类 能力的鉴定,对于在选拔竞争中失败的人来说,国家、 学校不再重视,从乡到县到省甚至直到国家层面,对教 育的支持投入多带有色眼镜,重视高水平学校忽视一 般学校,重视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都是一种普遍现 象。学生本人也始终有低人一等的自卑感。龚自珍有 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而现实却是 人才已降,选拔弃之。 二、高考招生过度选拔的表现 表格数据来源:《杭州师范大学201 1-2014年“三位一体”综合 评价招生情况汇报》 高考招生是否存在过度选拔?理想的方法是先 建立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明确高校对新生的文化科 学知识水平和相关素养的起点要求,再对照分析实际 2.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所招收学生进校表现情况 比较。宁波诺丁汉大学一直实行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 招生并行的招生办法,自主招生高考成绩要求常年低 于统一高考招生。但校方的研究认为,自主招生和高 考招生的学生的学位等级分布情况未发现显著差异, 招生中高校所提要求是否超过了这一指标。但事实上, 至今为止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所高校真正构 建过一个量化的、明确的指标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可 行的办法是实行侧面论证,通过多个角度进行对比分 析,判断高考招生是否存在过度选拔。 (一)高考成绩与大学学业表现关联度低 如果选拔要求与学生进校后学习情况是正相关 并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接触到了相同的教学资源,二者 在教与学的环节上均不存在群体差异,所以最终的学 习成果也未出现不同群体间的显著区别。其中,2007 级甚至出现自主招生学生毕业获一等学位比例明显高 于高考招生学生的情况(表2)。 的,那么可以推断这一选拔要求是必要的。而当这种 正相关关系不存在,或存在不明显时,则可以推断这一 选拔要求已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对统一高考而言,主 要的评价标准是高考成绩。成绩要求越高,所招收到 的学生越优秀,这是社会通常的观念。那么,人学成绩 表2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所招收学生进校表现情况比较 型 类 高低与学生进校后学习情况是否存在正相关呢? 1.三位一体综合评价与统一高考所招收学生进校 表现情况比较。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是浙江试点的 一种新的招生模式,改变了以往单纯按高考成绩选拔 表格数据来源:《宁波诺丁汉大学提前单独招生晴况报告》 的办法,实行高考成绩、学考成绩和高校综合素质测试 三者按比例折合成综合分,按综合分录取的办法,其中 从上述分析中可见,尽管统一高考招生对考生提 出更高的成绩要求,但从进校学习和毕业情况看,这一 · 19· 应朝帅:高考招生过度选拔初探 要求并无必要,成绩低一些的考生与高分者同样能够 满足大学的教学要求。 (二)相同层次高校选拔要求悬殊 高校为所谓的“C9联盟”高校。从表中可见,同为“985 工程”高校,投档线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最高达1 14 分。即使是同为“c9联盟”高校,投档线最高值与最 低值相差也在6O分以上,最高达114分。 高校有办学层次之分,相同层次的高校对新生文 化科学知识水平基础的要求应该也基本接近,如果考 生能符合某高校的要求,即意味着可符合相同层次的 或低一层次的高校的要求,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假定。 那么,高考招生中,同一层次高校的选拔要求是否存在 一表4部分985高校招生投档线比较 致性呢? 1.不同性质排名接近的高校招生投档线的比较。 表3按排行榜选取若干排名接近的高校进行招生投档 线的比较。虽然在不同排行榜中,同一高校所处排名 会有不同,但总体而言,表中5所高校虽然性质有所不 同,但基本属于同一层次。其中诺丁汉大学投档线使 用宁波诺丁汉大学相关数据,利物浦大学投档线使用 西交利物浦大学相关数据。将这2所中外合作办学 机构纳入比较,主要原因在于她们与中国大陆其他高 校实行相同的招生办法,具有可比性。根据两校招生 章程规定,学生毕业获得学士学位证书与英国校区完 全相同。从表3中可见,尽管5校排名基本接近,但在 招生中,投档线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悬殊,最高达122 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尽管在两类排 表格数据来源:浙江教育考试网公布的各校投档线 名中均较大幅度落后于利物浦大学,但历年投档线均 比后者高80分左右。 经上述比较可见,尽管办学层次基本接近,但其 选拔要求有高有低,并不一致。 (三)同一学校在各省选拔要求不一致 表3世界排名接近的大学招生投档线比较 对于同一高校而言,由于是按系科、专业或班组 织教学,尽管生源来自不同省份,但进校后均按相同课 程计划学习,并按相同标准考核是否合格毕业。因此, 同一高校对本校新生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基础的要求 是一致的。那么,高考招生中,同一高校的选拔要求在 不同省份之间是否确实是统一的呢? 表5比较了同一高校在不同省的投档线要求。对 浙江的学生来说,平均只要在1000名考生之中处于前 15.65名左右,即可进入浙江大学学习。而在湖北,这 注:排名1采自泰晤士报2011-2012年世界大学排名;排名2 采自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世界大学排名。诺丁汉大学投档线使用 一要求提高到了2.65名,在河南,更进一步提高到了 1.48名。假设以浙江学生水平作为浙江大学招生选拔 的基本要求,说明其在湖北、河南的选择要求已经远远 宁波诺丁汉大学相关数据。利物浦大学投档线使用西交利物浦大 学相关数据。 2.12所“985工程”高校招生投档线的比较。表 超出了在浙江所要求的水平。 4选取了12所“985工程”高校进行比较,其中前9所 ·20· 2018.=r-: ̄1 教 育与考试 k 0‰ 表5同一高校在不同省招生投档线比较 投档线/对应名次/该省考生数 大学 更主动的自我追求、更适合的专业发展性向,等等。通 过选拔,将前期培养任务更多地分配给中学,意味着高 校可以更多地节约教学资源、更好地提高培养质量、更 浙江 湖北 河南 浙江大学 687/2931/187234 653/562/21 1906 665/521/352361 高地投入产生效益。这些利益会进一步发酵,高校将 因此招揽更广泛的就业资源,赢得更好的社会声望,获 综上分析可知:在目前的统一高考招生中,高校 得更多的各类财政投入,以及吸引更多的社会捐助等 对考生的高考成绩要求处于一种比较混沌的状态,高 一等。换而言之,大学的教育变成了生产线模式,为了生 些可以,低一些也可以;当学生的高考成绩达到一定 产最好的产品,自然需要高品质的原材料。尤其对于 高水平大学而言,从精英中培养精英的思维模式似乎 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由此,北大成为了只属于精英的 北大、清华成为了只属于精英的清华。为什么是“得 天下英才而育之”,而不是得天下“庸才”而育之?在 水平后,成绩相对低一些的学生同样能够达到学校的 培养要求。尽管我们无法明确高校的选拔要求合理的 “度”是什么,仍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判断:高考招生中 存在着过度选拔现象。从相同高校相同专业不同招生 类型(如统一招生、艺术特长生、保送生、自主招生)、相 同高校相同专业在同一省份同一招生类型的不同科类 (如文科或理科、艺术文或艺术理)等角度进行分析,也 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因此,过度选拔是我国高考招 教育理想的背后抹不去利益的影子。 因此,高校是怀着利益追求而踏人招生领域,实 现利益最大化是高校的本能。由于目前我国高考招生 主要是以分数为标准进行录取,上文的分析揭示的主 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三、高校招生过度选拔成因探析 过度选拔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叠 要是录取分数线上的过度选拔。但在没有外在制度制 约的情况下,高校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能会驱使招生 选拔沿着任何一种评价标准——无论是官方的或是民 加放大的结果。本文试图作出如下判断,以待进一步 讨论:过度选拔是高校(选拔主体)利益驱动下的必然 间的,无论是综合的还是单项的,即使没有事先确定的 标准,也会在比较过程中自发形成一种标准——走向 极端化。这种动机,是解释所谓“掐尖”、抢“状元”等 种种过度选拔现象的一把钥匙。对于这种动机,应该 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它既是过度选拔的关键成因,也是 追求;现行招生制度的设计对过度选拔的产生及其普 遍程度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制度设计则受历史、文化、 理论研究、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高校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能决定了过度选拔 现象发生的必然性 推动高校竞争发展的最大动力。高校趋利本能在社 会实践中所产生的作用到底是正面还是负面,取决 于制度对其的制衡与引导,不可全盘否定,也不可全盘 肯定。 (二)“竞价式”招生制度设计促成了高校追求利 高考招生制度在形式上是教育领域调整、管理学 校招生、学生升学活动的制度,但从社会、国家治理层 面,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分配制度。这是认识和改造高 考招生制度的根本出发点。无论是高校还是考生,在 参与考试招生过程中的一切行为,都在寻求自身利益 的最大化实现。相对于考生,高校在招生中的利益动 机长期为人所忽视,以至于一直用“选才”这个具有强 烈正面价值判断的词语来指代高校招收新生这一追寻 利益的行为。事实上,生源的质量和数量对高校的利 益最大化的本能的实现,对过度选拔现象的产生及其 普遍程度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我国招生制度设计上并未考虑所谓“适度选拔” 原则。尽管各省具体实施办法有一定的差异,但核心 是两条线:一是批次控制线;二是学校投档线。所谓批 次控制线,并不是按接受本科教育或专科教育所需基 本知识、素养而定的水平线,而是根据招生计划数的一 定比例划定的竞争性选拔线。假定根据中学教学大纲 和命题预定目标,达到A成绩即表示相关考生具备接 益具有决定性意义。招收到足额的新生,这是高校在 招生中追求的最低层次的利益,它是学费收入和高校 运营的基础。在确保数量的基础上,高校还要寻求利 益的最大化,即获得更优质的生源:更好的学习基础、 受本科或专科教育的基础,但各省在确定控制线时并 ·21 · 应朝帅:高考招生过度选拔初探 不考虑这一因素,而是按相应批次计划数的一定比例 控制上线人数,按成绩从高到低确定批次控制线。即 使是同样的考生群体、同样的考试难度、同样的成绩分 建立伊始的50年代中前期,考生人数少于国家根据人 才需求确定的招生名额,招生选拔只能是降格以求,而 不可能过度。统一高考制度一经实施,即展现了飞跃 布,如果重点本科招生名额为30000名调整为10000 名,批次控制线就可能从300分上调为700分。 同样,学校投档线也是按学校招生计划数来确定 的竞争性选拔线。根据高校事先在招生省份公布招生 名额,如果报考同一高校的考生数多于招生名额,即使 式提高报到率从而杜绝教育资源浪费、动员充足的具 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参加考试、整齐并提高初、中等教 育质量等方面的强大效力,因而得到了社会高度一致 的赞成并成型。待成型之后,这一制度即以固有的惯 性沿着原有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之中,中学教学质 量逐渐提升,生源数量逐渐增加,招生数少于生源数逐 高校认为所有考生都符合学校基本要求,也必须从中 选取分数最高考生,而淘汰其他考生。也就是说,假定 高考总成绩满分750分,高校事先进行了研究,认为只 要达到450分即已具备进入本校学习的基本条件,在 渐成为常态,竞争日趋激烈,过度选拔逐渐成为一种普 遍现象。但在制度发展和认知惯性的影响下,过度选 拔并未被认为是不合理的现象。 二是固化的“公平观”扼制了评价方式方法的创 新,并使考试成绩在人才选拔中产生排他性效力。对 考生人数多于招生名额的情况下,实际录取最低分有 可能因为竞争关系而被抬高至750分,甚至满分值有 多高、录取最低分就可能有多高。 考试、分数的迷信是我国传统公平观的一个“基因性” 特征。这个特征的形成,首先是对历史实践经验的总 因此,无论是批次线还是学校投档线,均实行“分 高者得”的“竞价式”的竞争性选拔办法,而非“合格 即可”的适格式水平性选拔办法,这是我国高考招生 制度的一个核心特征。竞价式招生制度决定了过度选 拔现象是制度性的普遍现象。事实上,上文分析的所 有数据都不是相关高校人为操纵的结果,而是考生根 据制度“市场竞价”的结果。这也印证了是制度决定 了过度选拔现象普遍性发生的结论。 结。从古代的荐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到废除高考 之后曾经实行的推荐制,以及近年来试行的自主招生 的经验,都从正反两个方面强化着国人对分数的迷信 和对人的主观评价的警惕。同时,文化知识基础确实 是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最主要要求,按考试成绩评价 人的知识水平本身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迷信 考试、分数的公平观,使以考试、分数论优劣的观点取 得了垄断性的话语权,并对其他评价方式方法的探索 形成了一种零容错的社会氛围,从而造成了其他评价 方式方法创新开发的滞后。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自主 招生。经历十多年试点并逐步推广后,个别高校暴露 的腐败丑闻就足以使其面临“猝死”风险。 三是水平性考试与选拔性考试的理论,为“竞价 (三)历史、文化、观念、指导理论等方面的原因决 定了现行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既然是制度决定了过度选拔现象的普遍性发生,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实行这样的制度?是什么因素导 致了这种制度的产生?招生制度的设计深受国家经 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对 高校招生过度选拔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式”招生制度的深化发展提供了合法性。这种理论认 为,学考(会考)是水平性考试,是检查、评价普通高中 是制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成型后所产生的惯 性。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是所谓“路径依赖”的典型现象。 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是与高校招生选拔考试具有不 同性质的考试。【3 水平性考试与选拔性是考试设计领 域的理念,但在考试、招生不分的背景下,这一理念跨 过考试领域,进入的招生制度设计领域。在这样的理 论认知下,升学考试被确认为竞争性选拔考试,并从理 论上赋予高校可以在高中教学“所应”达到的水平范 围之上无上限提高难度的权利,成为了高校特别是知 名高校提高招生考试难度、加大区分度的理论依据,竞 我国统一高考制度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初的建立与 70年代末的恢复,二者具有高度相似的时代背景,即 国家生产建设所需人才极度匮乏、高等教育资源稀缺、 整体教育绝对水平低下和阶层性社会不公平现象突 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行高强度的竞争性选拔不仅 是高校招生的必需,而且是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引导社 会高度重视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普及所必需。在制度 ·22· Q 璺 ! 教 育与考试 甄咿 c 价式选拔办法因此畅通无阻。 四、高校招生过度选拔的矫正路径 合大学对新生的要求。中学、大学自然有其层次之分, 不同层次的学校的合理需求均应在指标体系中得到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度选拔的矫正不是 考试招生制度领域一隅的事务,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在高等教育发展或是国家社会发展的特定时期,“效率 优先”是绕不过去的策略选择;在国家、行业或社会继 现,而其不合理部分则需剔除。在这一体系基础上,从 命题队伍到试题命制、题库建设,均应在科学化的制度 下运作,尽可能实现考试对水平指标体系的真实实现。 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设计极易受传统的选拔性 思维的影响。就当前的学考制度而言,急需矫正两个 主要问题。一是受命题科学水平低下的影响,当前的 学考普遍实行按比例划定等级的做法。这一措施彻底 改变了考试性质,所谓的水平性考试变成了选拔性考 续简单以录取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大学社会声望的情况 下,大学过度选拔的冲动无法遏制。在没有学校的道 德自觉的情况下,任何制度的约束都会打折扣;而如果 不能扭转以成绩论英雄、以分数代替公平的观念,种种 改革最终都会走人死胡同。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显 然是矫正过度选拔现象的突破口。 试。应在科学命题的基础上,实行真正的水平性评价。 二是人为地将等级设置粗化。少的仅分为两等(合格、 高校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能决定了过度选拔发 生的必然性,要完全消除过度选拔事实上是“不可能 的任务”。因此,制度设计的任务目标,应定位于矫正, 而不是消除过度选拔。具体路径有二,一是控制“程 度”;二是提高“质量”。 路径之一是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业水平考试 为基础,控制“程度”,将选拔要求控制在一定水平之 内。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不合格),这样的考试已成为一种应付性考试;多的分 为三、五等,同样无法满足大学的使用需要。应在科学 命题的基础上,考虑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多样化地并尽 可能细化地给出评价结果。如果无法提供多样化、细 化的评价结果,使用者的需求就无法得到合理满足,水 平性考试因不具有使用价值就会流于形式。同时,学 业水平考试应坚持实行全科开考。水平性考试是对个 人知识、能力的结构与水平的客观描述,无论个人是全 面发展还是特点突出、“偏科”明显,都应在水平性考 试中得到客观呈现。 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业水平考试。不是废 除高考实行学考,也不是废除学考实行高考,而是对现 有学业水平考试和统一高考的整合改造。在水平性考 试与选拔性考试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的学考与高考二元 体制,一直存在着学考“水平”不够、高考“选拔”不科 学的怪现象。学考仅限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大学招生 不用,重点中学不屑参加,社会不认可,学考成为普通 中学“自欺欺人”的考试。而高考的科学性不够这一 二是实行考试招生相对分离。即实行统一考试、 自主使用的办法,在统一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基础上,赋 予高校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自主使用权。整齐划一 是一种传统思维。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从统一高考 制度建立起,无论是建立初期的分专业类别考试,还是 后来的文理分科,以及中间所折腾的“3+大综合”“3+ 根本缺陷也一直未得到根本改造,命题队伍长期靠一 线教师临时拼凑,试题命制靠经验,难度、区分度不仅 稳定性差,而且无科学依据,只以是否能“考倒一批人” 为标准,甚至为迎合部分舆论的需要,一味降低难度、 增加题量,所谓的选拔变成了记忆与熟练度的竞赛。 真正意义上的学业水平考试应以一个完整水平 小综合”,制度上都要求所有高校按统一的科目、统一 的成绩计算方式招生,其结果:一是高校、专业无法按 自身需要有效使用考试结果,个性要求无法体现;二是 直接造成考多了负担重、考少了知识结构残缺的困境。 高校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自主使用权,应包含 以下内涵:第一,在实行全科开考的基础上,高校可根 据本校的规划和专业的培养要求,自主确定各专业的 指标体系为基础。这一体系应根据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来制定,要符合人的身心成长与发展规律,且符合“学 有余力”的基本要求,既产生勤奋学习的导向,又不允 许对青少年的成长“涸泽而渔”;要符合我国当前阶段 中学师资物力投入所能达到的合理水平;同时还需符 考试科目要求。当前正在进行的高考综合改革,从两 个首批试点省市的模式看,都是实行“三门必考+三 门选考”的科目设置,并规定高校确定选考科目范围、 考生只需一门符合即可报考。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规定 ·23· 应朝帅:高考招生过度选拔初探 只能满足高校所提若干要求中的一个,而在实施中,仍 是变相的文理分科。第二,赋予高校根据不同专业的 要求,自主确定各专业的成绩折算方式的权利。如两 选拔评价维度,使选拔要求的提高从“度”深化转变为 向“面”拓宽。从国际上看,高校招生的评价要素从单 要素向多要素发展是一种趋势 】。事实上,当某一要 素在招生评价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时,在激烈竞争下, 所有考生、中学都会以该要素为指针,不仅各类投机现 象会应运而生,而且会快速侵蚀该要素的评价科学性。 个专业,同样都要求物理和化学基础,但各有侧重,这 种侧重要求即可在成绩折算方式上体现。第三,应向 高校提供完整、详细的考试结果分析报告,为高校的使 用提供合理依据。当前实行的结果报告制,只提供科 目成绩,至于相关科目的考试考了什么、难度如何、区 为缓解某一要素上的竞争程度,引入更多的要素、实行 综合评价自然是一种合理选择。实行综合评价招生, 实际上是引导学生从学得更“深”一些向学得更“多” 一分度如何、具体考生在科目考试中体现了什么特长、存 在什么问题等具体信息一概淹没在总分之后,高校招 生只能看分不能看人。作为考试结果的使用者,高校 有权了解具体细节,然后才能科学选才。 三是废止“竞价式”选拔,实行适格性选拔。即: 些转变。这一选拔要求发展方向上的转变,理由有 二:一是帮助学生学得更“深”一些是高校所应承担义 务,不应将其转嫁给中学;二是当学生学习达到一定深 度后,学得更宽广一些远比再学得深一些更好,更有利 高校须事先确定对新生的水平要求,考生一旦达到要 于健全学生的素养基础,为进高校后的深入学习打下 良好基础。发达国家一些名校在招生中重视社会实践, 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浙江从2011年起试点三位一 求即可录取。符合高校所要求的水平的考生人数多于 招生数量将是一个客观现实。在这种情况下,需引入 更多的分配依据,如地域、家境等。最便捷的方式,或 许是实行抽签,即将入学机会随机分配给众多符合基 本要求的考生中某一人。抽签方式既能有效切断在符 合条件的考生多于招生数量的情况下选拔要求无限提 体综合评价招生,将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学业水平考 试三者融合,构建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对高校选拔适合 培养的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上述两种路径,都会与当前正在探索的高校自主 招生产生关联,甚至会成为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理由, 高的趋势,又符合公平原则,在我国中考中已有大量实 践,在高校招生中,部分欧洲国家也有实践。典型的如 荷兰,高校90%的招生名额是从符合条件的学生中通 因此须略加论述。考试招生制度的设计,必须对高校 自主招生保持必要的警惕。高校自主招生的实质,是 过抽签方式来录取 】。如果加以宣传解释,是能被社 会所接受的。 允许高校在统一高考招生体系之外另加一套评价体 系。出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特别是当前我 国高校对人才选拔的研究和认识普遍处于原始的、“学 总体而言,上述路径是建立在以学业成绩为选才 标准基础上的一种解决对策。即使将学业水平考试从 文化科目拓展到音体美等科目(根据国家规定,音体美 同样是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于考试的局限性,仍无 法将社会实践、道德品质等评价要素纳入评价体系。 上述路径的缺陷在于:由于竞争与公平的需要,在抽签 得深就是好”的水平,这一附加的体系往往会高于统 一高考招生。当自主招生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以 学业水平考试为基础的高考招生也将形同虚设,过度 选拔现象将无法控制。这在现实中已经得到印证。如: 由于高水平大学普遍将高难度的学科竞争作为选拔标 准,学科竞赛已成为中学教学的重点,在这些中学中, 等方式无法被社会所接受、“竞价式”选拔具有顽强生 命力的情况下,上述路径要实现对过度选拔的有效控 制将有漫长的过程。因此,必须考虑另一路径。 路径之二是拓宽选拔评价维度,使选拔要求的提 高从向“度”深化转变为向“面”拓宽。 高考已逐渐和学考一样被边缘化。因此,在学业水平 考试起步初期,自主招生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但 随着学业水平考试的发展与成熟,自主招生必须在规 模、范围和评价内容上都作出严格限制。 高考招生过度选拔是个新话题。高考招生的选拔 要求到底控制在什么样的水平才合适?如何处理好高 即使高考招生将某一维度的选拔要求提高到无 以复加的程度,符合要求的考生人数多于招生数量始 终将是考试招生制度设计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拓宽 校招生需求与社会公平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将选拔 ·24· ■■●●■垒竺1期教育与考试 ●——●■■■ 。 帅 要求控制在合适水平?如何从制度设计上实现选拔水 平的控制,从而避免理论与现实的脱节?这些都是高 考招生过度选拔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目前尚处于空 白的领域。即使是本文提出的两种解决路径,仔细推 敲,都存在一些根本性的缺陷。基于这样的现实,本文 之目的,或许更多在于唤起人们对高考过度选拔的重 视,至于文中揭示的方法及对其成因与破解路径的初 步分析是否正确、能否为人们所接受,反倒是其次了。 【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1.377-379. [3】葛为民,应朝帅.瑞比荷高校招生制度分析与借鉴 卟中国考试,2009(7). 【4】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在普通高中实行毕业会考制 度的意见[EB/OL].http://blog.chinalawedu.com/falvfagui/ fg22598/37029.shtm1. 【5]边新灿.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多视域考察一一兼论 浙江高考招生制度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182—184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76-77 (责任编辑:王伟宜) (上接第1 1页) 和物理三门中的两门;外语(e)——两年同一门外语;视觉和 表演艺术(f)——一年舞蹈、音乐、戏剧或观赏艺术(绘画、摄 影、雕刻、建筑等);大学预备选修课( ——一年“a—f.,课程 http://senate.universityofcalifornia.edu/files/reports/HP—— MGYreBOARSCR—_rpt.pdf.2010—06—22. 【2】College Board.Total group profile report(2015 类别中难度更高的课程,或经加州大学认证的选修课。源自: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A—G Guide[EB/OL】.http://www. ucop.edu/agguide/a—g—requirements/.2017—05—17. college—bound seniors)【R/OL].https://secure—media. collegeboard.org/digitalServices/pdf/sat/total—group一2015pd ̄ .【3]College Board.Number ofAP exams per student一2015 【EB/OL】.http s://secure—media.collegeboard.o rg/ 参考文献: 【1]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oard of Admissions and Relations with Schools.Comprehensive review in freshman digitalServices/pdf/research/2015/Number——of-Exams——per—— Student一2015.pd ̄ admiss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3—2009[R/OL]. (责任编辑:王伟宜) ·2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