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不完整版笔记

2023-04-15 来源:易榕旅网
方国或方国部落是指中国夏商之际时的诸侯部落与国家。现今学者对这些方国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商朝晚期的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卜文中多以“X方”的形式称呼这些部落国家,所以称作“方国”。

根据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苏秉琦先生对“古国”和“方国”的定义是:“古国指高于部落以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即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红山文化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率先跨入古国阶段”。“古国时代以后是方国时代,古代中国发展到方国阶段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

苏秉琦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河北高阳人。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主持河南、陕西、河北等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主要遗址的发掘。有《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母系社会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

在母系氏族制后期,也就是新石器早期,这一阶段的打制工具有较大改进,并发明了弓箭。其生产部门主要是采集和狩猎。人们学会缝制兽皮衣服,产生了原始的审美观念和宗教。

同时,出现了族外婚,形成以一个老祖母为核心的氏族制。由于女子在采集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便决定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族外婚,子女跟随母亲,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从简单的分工中,不难看出,妇女从事的采集比男子从事的狩猎有比较稳定的性质,

1

是可靠的生活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她们是氏族组织中的重要成员,她们的活动是为了氏族集体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维系氏族的生存和繁衍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妇女在氏族公社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普遍受到重视。

台湾阿美族 摩梭人的走婚制

父系社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子在生产部门中突出地位的出现,原来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男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婚姻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权制随家庭出现而产生,财产按照父系继承,世系随父系计算。

父系氏族制形成后,私有制萌芽、产生。在贫富分化加剧的情况下,阶级对立出现。由此进一步导致原始社会解体,国家开始产生。 父系氏族制不同于母系氏族制的本质区别,在于世系按父系计算,财务由子女继承,男子是社会和家庭的核心;他有权支配家庭的财产,也有权支配家的成员。

中国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大约在四千年前。其主要文化遗存代表有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此时在考古学上属于新石器晚期。

章太炎(1869.1.12 -1936.6.14),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著名学者。字太炎,浙江余姚人。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变法,•被通缉,流亡海外。后来,他逐渐转变为民主革命者。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任孙中山总统府顾问。宋教仁被刺后,他只身到北京总统府大骂袁世凯,被囚禁,到袁世凯

2

死后才出狱。后来他的思想逐渐消沉,晚年从事讲学活动。

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国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朴学随着汉学的兴起,清代的传统学术研究从以求实切理为帜志,并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明末清初,在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的影响下,朴学在与宋明理学的对立和斗争中发展起来,注重于资料的收集和证据的罗列,主张“无征不信”,以汉儒经说为宗,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主要从事审订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注疏和诠释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证地理沿革等等,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也不注重文采,因而被称作“朴学”或“考据学”,成为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学派。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

中庸 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3

特征: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冯友兰 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中国哲学简史》享誉全国,《人生的境界》《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被编入中学教材。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作家宗璞之父。

冯友兰一生勤勉,著述宏富。毕生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宏扬儒家哲学思想为己任。如果说,冯氏前期(抗战以前)的治学旨趣在于整理研究中国传统哲学,而直可称其为哲学史家的话,那么,他后期(抗战爆发后,尤其是抗战期间)的为学进路则重在以“六经注我”的精神,运用西方新实在论哲学重新诠释、阐发儒家思想,以作为复兴中华民族之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写成的《新理学》为核心的“贞元六书”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它既是冯氏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最高成就,并因此而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基础。

《尔雅》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4

《尔雅》首创的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历史上,《尔雅》备受推崇。这是由于《尔雅》汇总、解释了先秦古籍中的许多古词古义,成为儒生们读经、通经的重要工具书。在汉代《尔雅》就被视为儒家经典,到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民间祭祀的对象。旧时民间多设一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供奉于中堂。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祭天地源于自然崇拜,中国古代以天为至上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万物,祭天地有顺服天意,感谢造化之意。祭祀君王源于君权神授观念。由于在封建社会君王是国家的象征,故祭祀君王也有祈求国泰民安之意。祭亲也就是祭祖,由原始的祖先崇拜发展而来 。祭师即祭圣人,源于祭圣贤的传统,具体指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也泛指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传统。天地君亲师何时合并在一起祭祀已不可详考。

龚自珍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绅士中国古时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绅士即是其中一个特定等级阶层的称谓。

5

在中国指旧时地方上有势力,有名望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国绅士的装束主要体现在衣带上:使用宽大的丝帛质地的束腰带——“绅”。“绅”字从糸从申,申亦声。“绅士”就是以宽大的帛带作为已婚标识的候补官员,即“绅”的作用相当于西方人左手无名指上戴着的婚戒。

东林党 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东林党”之“党”,是朋党而不是近代政党。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学派的兴起,标榜气节,崇尚实学,对于扭转士风起了积极的作用。

他们在讲学中经常触及社会现实问题,议论如何改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状况。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鬼谷子 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周阳城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是先秦诸子之一。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张仪、苏秦。

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游学,广记多闻,

6

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男,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九岁入私塾,熟习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

钱穆是完全靠自修苦读而在学术界确立地位的一个学者。其治学颇受清儒章学诚 “ 六经皆史 ” 思想的影响。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

在历史研究中,重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悠久的传统,在通史、文化史、思想史、史学理论与方法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闻名海内外。 钱穆重视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华,并给予其以高度评价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 80 种以上。其代表作有《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等等。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是一个著名的神话典故。共工,又称共工氏;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国古书《淮南子》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怒触不周山。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

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7

精卫填海 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发鸠山,《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在中国神话传说及东方神话之父袁珂所著《中国神话传说》中非常精彩。相传太阳神炎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的名字叫瑶姬,小女儿的名字叫女娃。因久居天宫无聊,有一天,女娃驾船游东海而溺,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鸟,栖息在发鸠山,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人们便将此鸟叫作精卫鸟。精卫衔草石由发鸠山飞往东海投入,誓言要填平东海。

晋代陶渊明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人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既定永恒目标,更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盾。

夸父追日 神话传说,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相传在北方大荒中,有座名叫成都载天的大山,居住着大神后土的子孙,称夸父族。因为他们长的个个身材高,力气大,所以又称巨人族。他们仰仗这些条件,专喜替人打抱不平。夸父族的人帮助蚩尤部落对抗黄帝部落,后来被黄帝打败。之后有一年天下大旱,巨人夸父族人个个都是热心公益,善于奔跑的人。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这种公益精神是为其后的夸父族人逐日不至渴死。

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比喻明知不可能,却还要去做的一种大无畏精神。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显然并非成书于一时,也不是一个作者写的。

8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 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共同编撰的杂家代表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著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道思想为主。融合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刻舟求剑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成语“奇货可居”的出典)。一字千金

《增广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此

9

书集结了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民间智慧结晶

《增广贤文》虽以道家思想为主,但对儒家的说教并不排斥。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

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五德 “五五德之说,源于五行理论,春秋时代的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主张的历史观念:把古代最早出现在《周易》一书的“阴阳”观念和“五行”观念糅合到一起,将天下分为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原理揭示历史朝代更迭的规律,开了将五行纳入政治领域之先河。

按邹子的理论,虞舜为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秦为水德。五德相克,改朝换代。后世历代帝王革命,皆沿用五德之说。“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后来,皇朝的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当中所谓“承运”就是意味着五德终始说的“德”运。

阴阳 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

10

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阴阳五行国学之本,看似简单,却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五行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普通系统论。

外文名:five phases 最早提出:《尚书》的《甘誓》与《洪范》

名家 名家又称形名家,代表人物 惠施 公孙龙 是以提倡以循名承责的名实为学说的理论推导的流派,名学提倡正名承实,控名责实,主要通过名实关系研究的相对性和差别性对古代逻辑学做出了重要研究。

名家是中华百家之一,在先秦时期名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传输思想学问与学术,名家重视“名”(概念)和“实”(事物的状况)关系的符号、工具、载体为中心的相互传播、表达、交流的研究与运作。名家是协助权威者的能量气场延续,它自身并无相同的政治思想或经济主张,仅仅是因为他们都以“名”为研究对象,并以此区别于其他国学的学派。

惠施 即惠子,战国时期周朝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

11

和哲学家,文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

《庄子·天下》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是说他知识渊博,书也很多。

公孙龙 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末年赵国人。能言善辩,曾为平原君门客。他提出了“离坚白”、“白马非马”等命题,认为对于 “坚白石”,“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强调视觉与触觉的差异故“坚白石二”。又分析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强调“白马”(个别)与“马”(一般)的区别,得出“白马非马”的结论。

离坚白 中国战国时期名家的一派观点,与合同异相对,代表人物是公孙龙,离坚白即将坚与白两者相分离。论说一开始便设问,把“坚、白、石”三分可以吗?公孙龙认为分开就没什么好讨论了,所以不可,那么二分可以吗?公孙龙认为可以。坚、白、石三,可乎?曰:不可。曰:二,可乎?曰:可。曰:何哉?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也。得其白,得其坚,见于不见离,不见离,一一不相盈,故离。

这种论点具体分析了各种感官对于事物的感受方式的特殊性,认为人们感觉接触到的事物的各个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

合同异 先秦名家思想的两大流派之一,与之对立的思想是离坚白。

12

战国惠施学派的基本观点。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对立是相对的,强调差异之中有同一,并以\"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等命题来进行论证,对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有一定贡献,但夸大了概念的同一性,忽视了个体的差别,因而导致相对主义的错误。

相对主义(relativism),是一种认为观点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因立场不同、条件差异而相互对立的哲学学说。该学说主要应用在涉及道德准则的语境(如伦理困境),因为在相对的思维模式下,价值观和伦理学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相对主义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取决于争议的程度。如真理相对论主张没有普遍的绝对真理,真实与否取决于参照系统,如语言和文化,文化相对论是其代表。其他广受争议的形式如道德相对论。

绝对主义同“相对主义”对称。一种把事物和认识绝对化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点。它和相对主义一样,都把客观事物和人的认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完全割裂开来。相对主义只承认相对性,否认绝对性;绝对主义只承认绝对性,否认相对性。绝对主义把事物绝对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不承认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个过程可以转化为另一个过程。特点是割裂事物和人的认识的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只承认其绝对性,否认其相对性。

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这种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表现。

禅宗 起源于17-19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具有绝对权力的君主统治的国家形态。西方学者认为,绝对主义是由封建等级君主制向现代君主立宪制转变的过渡形态。绝对主义有时也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中新黑格尔主义的绝对唯心主义的别称。

禅宗 中国汉传佛教主导宗派,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

13

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即便是把佛教分为九乘佛法的宁玛派对此宗也不甚了解,特别是南宗。若依宁玛派之分别,把禅宗算上,禅宗即是第十乘。摄持一切乘。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是没什么不能做成的。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梁启超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出生地广东新会,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领袖,学者。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是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 桐城派 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 ,世通称“桐城派”。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师事、私淑或膺服他们的作家,其影响延及近代。正式提出“桐城派”的,其实是曾国藩。 桐城派的基本理论是从方苞开始建立的。他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说文章要有内容; 14

言有序,说文章要有条理跟形式技巧。他对于文章,要求的是“雅洁”。

稷下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同)。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尤其是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解蔽 荀子《解蔽》篇:蔽,蒙蔽;解蔽,即克服蒙蔽,全面认识事物。《解蔽》篇是荀子阐述认识论思想的重要文章。”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而客观事物本身又是可以被认识的。但是,人们又往往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所以,人们必须以“虚壹而静”的方法去正确地认识自然规律和治国之道,以达到“大清明”的境界。这样,就能“明参日月”而不会再被蒙蔽了。

荀子 (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禅师、文学家,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

15

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信仰: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主要成就:反对八股文、歌颂秦始皇

代表作品:《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

童心说 《童心说》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一篇散文,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方以智(1611—1671),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汉族,安徽桐城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崇祯13年进士,官检讨。弘光时为马士英、阮大铖中伤,逃往广东以卖药自给。永历时任左中允,遭诬劾。清兵入粤后,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发愤著述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康熙10年3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于押解途中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殉国。

学术上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

16

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代表作品:《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四明山志》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编年体通史。

这部书按年代顺序详细地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取材广博,内容丰富。书中总结出历代治乱兴亡的经验教训,以资封建统治者借鉴,故名《资治通鉴》。它是我国编年史书中的一部巨著,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公车上书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当时各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听到这消息,非常气愤。康有为趁机联合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签名上书,向光绪帝提出拒签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因举人别称“公车”,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始,至9月21日发生政变

17

止,是戊戌变法实施时期,历时一百零三天,故称“百日维新”。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经济上,中央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各省设商务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发展,提倡商办各种实业,私人兴办后工厂,兴办商会、农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政治上,允许上书言事,改定律例,澄清吏治;文化上,设中小学和京师大学堂,设翻译局,创办报馆,改革科举,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辛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1910年10月,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会议,准备第二年春在广州发动起义。会后孙中山到欧美华侨中筹划军饷,黄兴等回香港作准备工作。1911年4月,广州起义爆发,黄兴率领一百多革命党人攻入总督府,两广总督爬后墙逃走。革命党人经过一昼夜的激烈战斗,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这次起义,革命党人牺牲很多,其中不少是爱国华侨。后来有七十二名烈士合葬在广州黄花岗,故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新文化运动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复古尊孔的政策,帝国主义者也推波助澜。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同封建思想展开激烈的斗争。他们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思想;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主张废除反映封建思想的旧文学,提倡反映现实的新文学。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

谭嗣同(1865-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广泛接触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他愤慨中国积弱不振,1897年,在湖南协助维新派设立时务学堂,办《湘学报》,宣传维新变法。1898年9月,光绪帝授他四品卿衔,担任军机处章京,参预变法。

18

戊戌变法失败时,有人劝告他出走日本,他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被捕后和杨锐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邹容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家。四川巴县人。早年阅读《天演论》、《时务报》等书刊,产生了要求改革现状的改良思想。《辛丑条约》签订后,他决心要推翻清朝,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1902年,留学日本,参加留日学生爱国活动。第二年,在上海加入爱国学社,写了《革命军》,热情地歌颂革命,无情地抨击封建制度,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独立的自由民主的“中华共和国”。后来清政府制造了“苏报案”,将他逮捕入狱,1905年死于狱中,年仅21岁。

蔡元培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浙江绍兴人,进士出身。

1902年,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办爱国学社,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04年,与陶成章等成立光复会,任会长。次年,参加同盟会。中华民国成立时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采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提倡学术研究和学派争论,•使北大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被迫出国。“九·一八”事变后,他主张抗日。后病逝于香港。

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