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出土资料所见的汉代侯国官制

2021-05-09 来源:易榕旅网


出土资料所见的汉代侯国官制

——以东汉郡属侯国为中心

郭俊然①

(商丘师范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Unearthed literature in Han Dynasty

——Taking Han Hou official County Hou country as the object of study

Guo Junran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Henan Shangqiu 476000)

Abstract: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bout the Han Hou official records is not comprehensive, but fortunately found a large number of Han Dynasty unearthed Hou country official content in the data, which allows us to further recognize designate bureaucracy was clearly in the Han dynasty. We can know from the unearthed material content,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ddition of Hou's official system. Many officials are not see Hou official system contained in the literature. These positions can fill que Han bureaucracy content, which ha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作者简介:郭俊然,男,1979年生,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博士,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本文内容曾得到华中师范大学熊铁基先生的指点,在此表示感谢。

Keywords: Han Dynasty; Hou's bureaucracy; Excavated materials

摘 要:传世文献资料关于汉代侯国职官的记载不全面,幸好在出土资料中发现大量汉代候国职官的内容,这使得我们能更进一步认清汉代候国官制本来清晰的面目。从出土资料内容可知,西汉末年东海郡属侯国的职官体系为:相、丞、尉、令史、狱史、官啬夫、乡啬夫、游徼、游击、牢监、尉史、官佐、乡佐、邮佐、亭长、侯家丞、仆、行人、门大夫、先马、中庶子共20种。其中,丞、尉、令史、狱史、官啬夫、乡啬夫、游徼、游击、牢监、尉史、官佐、乡佐、邮佐、亭长、侯家丞、仆、中庶子皆不见于文献所载之侯国职官系统。这些职官可补阙汉代官制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汉代;侯国;官制;出土资料

候国与王国都称为国,但官制要相对简单的多。《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彻侯,金印紫绶。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国令长名相。又有家丞、门大夫、庶子。”

[1]卷19上《后汉书·百官志五》载:“每国置相一人,其秩各如本县。本注曰:主治民,如令、

长,不臣也。但纳租于侯,以户数为限。其家臣,置家丞、庶子各一人。本注曰:主侍侯,使理家事。列侯旧有行人、洗马、门大夫,凡五官。中兴以来,食邑千户已上置家丞、庶子各一人,不满千户不置家丞,又悉省行人、洗马、门大夫。”[2]卷118即使相对简单,传世文献的记载亦不全面。幸好在出土资料中发现大量汉代候国职官,这使得我们能更进一步认清汉代候国官制本来清晰的面目。

《汉书》王子侯表载东海郡有辟土、东平、运平等18个侯国,地望无考。尹湾汉简载有东海郡属侯国吏员的整体情况,现将具有代表性的简文摘抄如下:“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令七人,长十五人:相十八人,丞卌四人,尉卌三人,有秩卅人,斗食五百一人,佐使、亭长千一百八十二人,凡千八百卌人。/侯家丞十八人,仆、

行人、门大夫五十四人,先马、中庶子二百五十二人,凡三百廿四人。(尹湾1A)”[3]1909“[昌]虑吏员六十五人。相一人,秩四百石。丞一人,秩二百石。尉二人,秩二百石。乡有秩一人 ,令史四人,狱史二人,官啬夫二人,乡啬夫二人,游徼二人,牢监一人,尉史二人,官佐七人,乡佐一人,亭长十九人。侯家丞一人,秩比三百石。仆、行人、门大夫三人,先马、中庶子十四人。凡六十五人。(吏员簿2B)”[3]1918“兰旗吏员五十九人。相一人,秩四百石。丞一人,秩二百石。尉二人,秩二百石。令史三人,狱史二人,官啬夫[一]人,乡啬夫四人,游徼二人,牢监一人,尉史二人,官佐七人,乡佐二人,邮佐一人,亭长十二人。侯家丞一人,秩比三百石。仆、行人、门大夫三人,先马、中庶子十四人。凡五十九人。(吏员簿2B)”[3]1919可知,西汉末年东海郡属侯国的职官体系为:相、丞、尉、令史、狱史、官啬夫、乡啬夫、游徼、游击、牢监、尉史、官佐、乡佐、邮佐、亭长、侯家丞、仆、行人、门大夫、先马、中庶子共20种。其中,丞、尉、令史、狱史、官啬夫、乡啬夫、游徼、游击、牢监、尉史、官佐、乡佐、邮佐、亭长、侯家丞、仆、中庶子皆不见于文献所载之侯国职官系统。现将文献所遗的汉代侯国职官逐一考论如下:

(1)国丞,西汉、新莽、东汉皆有设置。国丞大量见于实物资料,西汉印章有“阜陵国丞”、“金乡国丞”、“石山国丞”[4]46-47、瓦纽铜印“平的国丞”[5]123,西汉封泥有“郎陵国丞”[6]98、“临汝国丞”[6]100、“南侯国丞”[6]103、“容丘国丞”[7]11、“慎阳国丞”[6]119、“细阳国丞”[6]127、“弋阳国丞”[6]57,新莽封泥有“同心国丞”[8]156,东汉印章有“立解国丞”[4]153、“绥仁国丞”[5]232、“征羌国丞”、“众乡国丞”[4]153,东汉封泥有“(氵隐)强国丞”[6]190、“安成国丞”[6]141、“安阳国丞”[6]144、“城父国丞”[6]147、“富波国丞”[6]150、“固始国丞”[6]152、“鲖阳国丞”[6]74、“阳安国丞”[6]184、“宜春国丞”[6]187、“召陵国丞”

[6]193,又见于汉简:“武阳国丞、汝南郡西华邑尹庆,故武都大守文学卒史,以功迁。(4A·1)”[3]1932(《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简文)考之文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有“家丞”:“彻侯,

金印紫绶。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国令长名相。又有家丞、门大夫、庶子。”

[1]卷19《后汉书·百官志五》载:“每国置相一人,其秩各如本县。本注曰:主治民,如令、

长,不臣也。但纳租于侯,以户数为限。其家臣,置家丞、庶子各一人。本注曰:主侍侯,使理家事。列侯旧有行人、洗马、门大夫,凡五官。中兴以来,食邑千户已上置家丞、庶子各一人,不满千户不置家丞,又悉省行人、洗马、门大夫。”[2]卷118而不闻有“国丞”。

据前引之尹湾汉简,侯国不仅有“侯家丞”,还有“丞”,二者相提并论。《封泥考略》载:“国丞文屡见汉铜印中,自是史有阙略。此丞是相,如郡守。后所置之官,莽时王匡矦国相之丞印也。”[9]卷八、二十七周明泰言:“列侯有家丞,此曰国丞,所以别于家丞也。”[10]161瞿中溶言:“汉制改王侯所封之太守令长为相,又置家丞。据此及后揤裴国尉印知其县仍有丞与尉之官,特称国丞以别于家丞,而尉亦随之加国字也。盖家丞乃专理其家事者,而邑之文书仓狱等仍有丞以掌之。此皆史志所未详,可以补其缺略者。”[11]卷二、九当知,“丞”乃国丞之简称。王人聪认为,“国丞”乃候相之佐官。[12]笔者认为:国丞乃朝廷命官,主侯国之国事;而家丞乃侯国之家丞,主“家事”。

(2)国尉,东汉两汉皆有设置。实物有西汉印章“揤裴国尉”[11]卷二、十一,西汉封泥

[6]136,[4]153-154,“弋阳国尉”东汉印章“蔡阳国尉”、“復阳国尉”、“和善国尉”、“鸿信国尉”

东汉封泥“固始国尉”[6]152、“山桑国尉”[6]163、“宋公国尉”[6]169、“吴房国尉”[6]75、“细阳国尉”[6]177、“新蔡国尉”[6]179、“征羌国尉”[6]195。考之文献,秦有“国尉”,《史记·白起列传》载:“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13]卷73而汉有太尉,不闻有国尉。前述尹湾汉简,侯国有“尉”,未言为何尉。瞿中溶言:“汉制改王侯所封之太守令长为相,又置家丞。据此及后揤裴国尉印知其县仍有丞与尉之官,特称国丞以别于家丞,而尉亦随之加国字也。”[11]卷二、九因此,尹湾汉简所载侯国之“尉”即乃国尉。

(3)道侯骑马,实物有西汉柱纽印“道侯骑马”[14]6。《汉书·百官公卿表》载中央太仆有“骑马”:“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

尉。又车府、路軨、骑马、骏马四令丞。”[1]卷19道侯骑马当是西汉侯国之主马之官。

(4)右尉,西汉侯国官。实物有封泥“右尉”。关于此印,有几种说法:一认为是軑侯国的长吏,即国右尉,相当于县右尉;二认为是长沙王国中尉的属官;三认为是列侯家的属吏,但文献失载。王人聪认为,根据封泥半通印的形式以及墓葬的情况当是第三种说法属实。[15]280-283王说当是。

(5)大行,实物有封泥“载国大行”[16]102。文献不见有载国,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载有“戴侯胜”[13]卷18。陈直认为:“今《史记》《汉书》二表并作戴,《史记》索隐音再,则音不误而字误也。”[17]70其言当是。《汉书·景帝纪》载:“(景帝)二年春二月,令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奏谥、诔、策。列侯薨及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谥、诔、策。”晋灼注言:“《礼》有大行人、小行人,主谥官,故以此名之。”臣瓒注言:“大行是官名,掌九仪之制以宾诸侯者。”师古注言:“大行令者,本名行人,即典客之属官也,后改曰大行令。故事之尊重者遣大鸿胪,而轻贱者遣大行也。”[1]卷

5

据此,正如周

明泰所言:“此以侯国而有‘大行令’,未能详其姑,或其属有归义蛮夷邪?”[16]107此侯国大行当是管理侯国之内少数民族之官。

(6)执奸,实物有印章“鄷睦子则执奸”[18]第十,十三、“广垣则执奸”[5]216。《汉书·王莽传》载新莽时曾“置执法左右刺奸”,主司法。此“执奸”当即“刺奸”。“则”乃子、男之封邑,《汉书·王莽传》载:“子男一则,众户二千有五百,土方五十里。”[1]卷99据此知,执奸乃其司法官吏。

(7)典祠令、长,实物有印章“典祠令印”[19]276、“成纪子典祠令”[20]205、“高显子

[19]319、[20]190、[18]第一,三、[19]327。典祠长”“广次男典祠长”“成纪子典祠长”“崇丘男典祠长”

《汉书·百官志二》太常条下载有“太祝”:“太祝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凡国祭祀,掌

读祝,及迎送神。丞一人。本注曰:掌祝小神事。”[1]卷115新莽之典祠令、长或是汉之太祝,皆掌祠祀。

(8)徒丞,见于新莽,实物有新莽印章“红阳侯国徒丞”①[21]332、“宜善侯国徒丞”

[22]183、“扶恩相徒丞”②[4]99。罗福颐认为:“徒丞官名见后汉书百官志,将作大匠属官左

右校令下,乃掌土木工程之小官。新莽徒丞多与县名相联系,或谓即汉之县丞。”[4]99罗福颐所言“徒丞”,并不见于《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百官志》将作大匠条下载:“左校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左工徒,丞一人。/右校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右工徒,丞一人。”[2]卷117《汉书·辛庆忌传》载有“右校丞”:“辛庆忌字子真,少以父任为右校丞,随长罗侯常惠屯田乌孙赤谷城,与歙侯战,陷陈却敌。”[1]卷69《后汉书·安帝纪》载有“左校丞”:“(延光三年)秋七月丁酉,初复右校令、左校丞官。”[2]卷5将作大匠条下之“丞”乃“左校丞”、“右校丞”,而非“徒丞”。《长葛出土“红阳侯国徒丞”铜印考》一文则认为上述官印中的“徒丞”乃侯国徒府掌徒吏之丞。[23]笔者认为该说非是。从前文大量县丞称“徒丞”的印章来看,候国徒丞当即是西汉之候国国丞。

(9)家监,见于新莽、东汉,实物有东汉印章“家监”、“家监之印”[4]155,新莽印章“扬衡里附城家监之信”[4]99。《史记·田叔列传》载西汉卫将军有“家监”:“乃为卫将军舍人,与田仁会,俱为舍人,居门下,同心相爱。此二人家贫,无钱用以事将军家监,家监使养恶啮马。两人同床卧,仁窃言曰:‘不知人哉,家监也!’任安曰:‘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13]卷

104《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载侯有“家监”:“(合阳爱侯梁喜)以

平阳大夫告霍徵史、徵史子、家监回伦、故侍郎郑尚时谋反,侯,千五百户。”[1]卷17据印章可知,新莽之附城也有家监。

新莽铜龟纽印。正方形,边长2.4、通高2.2厘米,印面篆刻阴文“红阳侯国徒丞”三行六字。红阳侯国在今河南省舞阳县西北部,即今章化一带,为王立所封之地。 ②

新莽五等爵及世子印。《汉书•王莽传(中)》所载始建国二年新莽大臣的奏章中提到“扶恩侯刘贵”:“前故安众侯刘崇、徐乡侯刘快、陵乡侯刘曾、扶恩侯刘贵等更聚众谋反。”此新莽官印,当是乃刘贵之职官。

(10)右父老,实物有东汉印章“新昌始安右父老”[4]185。《汉书·地理志上》载“始安”乃零陵郡下之侯国:“零陵郡,武帝元鼎六年置。……始安,夫夷,营浦,都梁,侯国。”

[1]卷28上关于三老的人数,《汉书·高祖纪》载:“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

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1]卷一《白虎通义》载:“三老、五更几人乎?曰:各一人。何以知之?既以父事,父一而己,不宜有三。”[24]卷4可知,三老乃一人。《白虎通义》乃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经学辩论的结果撰集而成,因此“右父老”或是东汉章帝之前事,当时分置左右。

(11)医长,实物有印章“琅邪医长”[4]149、“新城医长”[20]28、“彭城医长”[25]卷四、

四十、“窆城医长”[20]259。考之文献,王国载有“医工长”。《汉书·武五子列传》载:“旦得

书,以符玺属医工长,谢相二千石……”师古注言:“医工长,王官之主医者也。”[1]卷63《后汉书·百官志五》载王国有“医工长。本注曰:主医药”。[2]卷118据此知,“医长”当乃“医工长”的省。

(12)门大夫。山东营县东莞孙熹阀上榜题有“门大夫”字样。[26]《后汉书·百官志五》载西汉列侯有门大夫:“列侯旧有行人、洗马、门大夫,凡五官。中兴以来,食邑千户已上置家丞、庶子各一人,不满千户不置家丞,又悉省行人、洗马、门大夫。”[2]据此知,《后汉书》所载有失,东汉侯国仍有“门大夫”。

(13)御史有秩,见于汉简:“开阳左尉、颖川郡许胡忠,故御史有秩,以功迁。(尹湾3A•3简)”“昌虑右尉、左冯翊万年王义,故御史有秩,以功迁。(尹湾3A•2简)”[3]1929史籍中冠以“御史”二字的职官很多。据安作璋、熊铁基先生的统计[27]69,有御史丞、御史中丞、符玺御史、治书御史(或持书御史)、绣衣御史、五曹御史(指令曹、印曹、供曹、尉马曹和乘曹)、御史掾、御史属和御史中丞从事。另据据笔者统计,文献中还有治书侍御史、殿中御史、监御史、侍御史、御史长史、御史中执法、御史守少史之名。此尹湾汉简

中又见“御史有秩”。这些无疑都是御史的属官。

《汉旧仪·补遗》载:“或曰汉初掾史辟,皆上言,故有秩皆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后皆自辟,故通为百石云。”[28]卷上可见“有秩”乃是一种秩级很低的官吏。文献中多见地方县乡级官员设有此种属吏。据此汉简可知,御史下也有此种低级官吏。

(14)卫尉属,见于汉简:“昌虑丞、京兆尹新丰冯奉,故卫尉属,以功迁。(3B•2)”

[3]1929关于卫尉的属官,《汉官》载:“卫尉员吏四十一人,其九人四科,二人二百石,文学

三人百石,十二人斗食,二人佐,十三人学事,一人官医。卫士六十人。”[28]卷一据简牍知,卫尉也有属。

引文出处:

[1][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十九册[M].兰州: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1909.

[4]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0:46-47.

[5]华光普.中国历代印章目录[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8,9:123.

[6]王玉清,傅春喜.新出汝南郡秦汉封泥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6:98.

[7]孙慰祖,蔡进华,张健等.古封泥集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11.

[8]吴幼潜.封泥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2:156.

[9][清]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M].北京:中国书店,1990,10.

[10]周明泰.续封泥考略[M].台北:艺术印书馆,1982,6:161.

[11][清]瞿中溶.集古官印考[M].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2]王人聪.两汉王国、侯国、郡县官印汇考[C]//王人聪,叶其峰.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印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0.

[13][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4]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玺印馆[M].上海:上海博物馆,2000:6.

[15]王人聪.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玺印与封泥略说[M]//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280-283.

[16]周明泰.再续封泥考略[M].台北:艺术印书馆,1982,6:102.

[17]陈直.汉书新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70.

[18]罗福颐.汉印文字征[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9.

[19]戴山青.古玺汉印集萃[M].南宁市: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10:276.

[20][清]袁日省,谢景卿,孟昭鸿 .汉印分韵合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79,10:205.

[21]周晓陆.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1,1:332.

[22]孙慰祖.两汉官印汇考[M].香港:大业公司,1993:183.

[23]任常中,赵新来.长葛出土“红阳侯国徒丞”铜印考[J].中原文物,1981(2).

[24][东汉]班固.白虎通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卷四。

[25][明]来行学.宣和集古印史[M].影印本.济南:齐鲁书社,1995,9.

[26]杨爱国.汉代画像石榜题略论[J].考古,2005(5).

[27]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M].济南:齐鲁书社,2007,1(2):69.

[28][清]孙星衍.汉官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