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种剂型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

2023-11-23 来源:易榕旅网
化工教研三种剂型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

侯东伟王建中张智圣郭佳(宁夏泰益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宁夏银川750205)

摘要:文章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构建了对土壤中阿维菌素残留量进行测定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浓度分别为5mg/kg和

20mg/kg的2%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2%阿维菌素颗粒剂、1.8%阿维菌素乳油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合试验结果来看,三种剂型的阿维菌素在土壤中降解速率最高为乳油,最低的为微囊悬浮剂。剂型相同的情况下,高浓度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要低于低浓度。关键词:阿维菌素;消解动态;试验分析阿维菌素是一种广谱型的农药,其在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是判断其安全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通过对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的研究,对其安全性进行判断。

泵、超声波清洗仪、布氏漏斗等配套仪器设备。

实验所采用的试剂包括甲醇、阿维菌素标准品;药剂为2%微囊悬浮剂、1.8%乳油以及2%颗粒剂。为了保障试验的有效性,以上所有试剂和药剂都是由实验室自制而成,均达到了国家质量检测标准的要求[1]。

1阿维菌素简介

1.1阿维菌素的作用机理

阿维菌素是一种农业和畜牧业中广泛使用的药剂,主要作用为杀菌、杀虫、杀螨等。其外观表现为淡黄色至白色的结晶粉末,没有味道,熔点为157~162℃,因此在正常条件下较为稳定,且在pH值为5~9之间,不会出现水解现象。其有效成分包括B1a和B1b,阿维菌素原药中二者总共占据的比例在95%以上。在农业领域比较常见的阿维菌素剂型为乳油,是阿维菌素精粉提炼后的附属品。

阿维菌素对螨类和昆虫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但不能杀卵,其作用机制和普通杀虫剂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其对神经生理活动的干扰,刺激释放γ-氨基丁酸,该物质对节肢动物的神经传导会发挥抑制作用。在接触到阿维菌素后,昆虫幼虫、螨类成虫等会即时出现麻痹症状,停止活动和进食,大约2~4日后就会死亡。可见相较于其他杀虫剂,阿维菌素的致死作用相对较为缓慢。同时,阿维菌素在植物表面不会残留较少,除了不当操作外,不会在环境中出现过度的累积,因此不会对益虫造成过多的损伤。此外,土壤能够吸附阿维菌素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分解,因此基本上不会对作物造成负面影响。但为了最大程度的控制风险,还是有必要对土壤中阿维菌素的消解动态进行掌握,以便做出有效应对。1.2阿维菌素的危害

阿维菌素具有微毒,但对鱼类却是高毒,因此一旦进入到自然水体中,将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在我国由于农药的适用长期缺乏有效的管控,在害虫出现阿维菌素抗药性后,不断增加用量,导致周边环境遭受了巨大的危害。虽然阿维菌素在进入土壤和水体后会受到持续的稀释,但由于使用中存在几种排放现象,为生态环境埋下了严重的隐患。尤其是生活在水中的鱼类、软体动物等,很可能会被排入水体环境中的阿维菌素威胁到生命。

2.2试验操作

试验过程按照一次施药多次取样的方法开展,在试验中,分别对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颗粒剂以及如有进行了5mg/kg和20mg/kg的毒土处理,每次处理重复3次。之后置于25℃环境下,分别在施药后的1、3、5、10、15、20、30、45、60、80、100天时对土壤进行采样检测并分析结果2.3试验分析方法

首先,进行标准溶液的配置。从阿维菌素标准备品中称取一定量配置成10.mg/L的甲醇贮备液,放置在温度为-4℃的冰箱中。

其次,提取样品。采取20g土样放置在容量为100mL的锥形瓶中,向其中添加甲醇40mL,将混合液放置在超声波清洗器中振荡提取半个小时,之后在转速为200r/min中的回旋式振震荡器中震荡提取2h,之后使用布氏漏斗对处理后的混合液进行抽滤,使用20mL的甲醇对残渣进行洗涤。最后将滤液在32℃的条件下进行减压浓缩处理至近干,在容量为10mL的容量瓶中进行定容。此外,为了方便液相测定,还需将其转移到5mL刻度的试管内[2]。

最后,色谱条件:色谱柱C18不锈钢柱(250mm×4.6mm,5µm);流动相中甲醇和水的比例为9∶1;检测波长为245nm;温度为室温;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

3试验结果分析YT2008978646323

3.1保留时间

如下图所示,分别绘制溶剂甲醇图和阿维菌素标准溶液的色谱图。阿维菌素B1a的保留时间为10.362min。3.2确定线性关系

在试验过程中,定量移取100mg/L的标准贮备液,通过添加甲醇的方式对其进行梯度稀释分别获得50.0、10.0、5.0、1.0、0.5以及0.1mg/L的标准液体,之后进样10µL液相色谱测定,在此基础上将阿维菌素标准溶液浓度作为横坐标,将峰面积作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图,如下所示。结合曲线走向来看,浓度处于0.1~50.0mg/L阿维菌素标准溶的含量和峰面积之间存在平滑的线性关系。

2试验材料和方法

2.1试验所用仪器和试剂

本次试验中,对土壤中阿维菌素残留量进行测定的方法是基于液相色谱法构建的,因此需要使用到高效液相色谱仪,除此之外,还需要旋转蒸发仪、回旋式震荡器、循环水多用真空

28

2019年09月

化工教研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

金鑫(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高等教育课程中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文章就着重何如进行在高等院校中进行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关键词: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材料科学基础在高等院校教学课程中一门关键性的学科,

图1标准曲线图

该课程非常重要,但是该课程的理论性和所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课程内容比较复杂抽象。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根据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要求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最低检出浓度。具体是在上述样品

处理方法和色谱操作基础上,以信噪比S/N为3的条件对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最低检出浓度进行测定,为0.001mg/kg,最低检

-10

出量为1×10g。

为了评估本次试验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将不同剂型的阿维菌素分别添加到未施药的空白土壤样品中,进行5mg/kg和20mg/kg的添加回收率试验,每个浓度均重复两次,之后按照上文中的试验程序对样品的添加回收率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三种剂型阿维菌素样品的平均回收率处于83.3%~109.6%,变异系数为1.46%~4.3%[3]。3.3阿维菌素在土壤中消解动态

结合试验结果来看,微囊悬浮剂、乳油以及颗粒剂三种剂型的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的特征,其前期消解速率明显要快于后期,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其消解速率逐渐变慢,其中这一趋势表现最显著的为阿维菌素乳油。通过对三种剂型阿维菌素消解动态对比分析来看,微囊悬浮剂明显慢于其他两种,具有更长的持效期,由此可以推断,土壤中阿维菌素的消解与其剂型逐渐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制备方法、基本性质等在此过程中也可能发挥着一定的影响。此外,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消解与其初始浓度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三种剂型的阿维菌素的低浓度溶液消解速度均高于高浓度融合,由此可以推断,较高的浓度可能会对阿维菌素的消解速度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1教学内容的精选化

1.1教学内容要循环渐进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尤为重要,可是有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过多,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化,学生不能吸收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有些学生还会因为听不懂教师的所讲授的内容而产生厌学的心理,有些还会对材料科学基础这门学科失去学习的兴趣,直接导致这门学科的成绩挂科,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教师在进行讲学时,一定注意课堂知识灌输的方式,要从简单的再到复杂的内容,让学生的思想循环渐进,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跨越的知识的范围过大,这样很容易造成课堂知识的脱节,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教师在授课时,刚刚开始学生的入门教育很重要,因此在材料科学基础的第一次课时,可以先讲的《复合材料的分类》这一课开始讲起,不用按照课本的先后顺序进行授课。因为《复合材料的分类》中包含材料科学这门课程学习的大致方向,很多的材料科学的课程都是从复合材料延伸出来的,大多都是以复合材料为基础进行教学的,因此让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慢慢引出后面有关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其他知识点。这样让学生由熟悉简单的知识点慢慢过渡到新的内容是让学生的知识点更有连续性,减少学生知识层面的断层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浓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剂型的阿维菌素在

土壤中的消解速率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消解速率最低的为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最高的为阿维菌素乳油。经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微囊悬浮剂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将农药缓慢的释放出来,因此相对而言,持效期更长,也更加安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也十分微小,远不及其他两种剂型。

1.2教学内容的要主要分明

在对材料科学基础学科时,教师的授课也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水平。因为材料科学基础学科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针对学生对重难点的吸收能力来设计课堂讲课内容的主次比例,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不仅仅在课堂吸收所需的知识,还能将课堂所需的知识点应用于日常的实践当中去。在材料科学基础这一门课程中,有些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例如:材料科学基础的第四章《晶体中的缺

2019年09月

参考文献:

[1]杨凯凯.两种剂型阿维菌素光解及在土壤和小麦根部的

消解动态差异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

[2]傅强.阿维菌素与甲维盐的稳定性及农田环境安全性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3]张娇娇.33%联苯肼酯·阿维菌素悬浮剂在柑桔和土壤中的残留及其对品质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7.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