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李白:绣口一吐半个盛唐,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

2023-03-14 来源:易榕旅网


李白:绣口一吐半个盛唐,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

唐代诗人李白

在人生百代的逆旅之中,他是一个潇洒的过客,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尘世之中,他是一个永恒的载体,承载着一个高度繁荣的文化底蕴的强大帝国的文化自信,也承载着一个不屈尘世,放荡不羁的纯粹的灵魂。那是千年以前的一场来自生命的狂舞,也是千年明月清霜中一次华丽的绽放。在他生平数载的匆匆时光里,他激越豪放、潇洒不羁,纯粹傲岸,不拘一格。和清风明月对饮,和山川河岳为朋。他是从盛唐时代里走出来的传奇人物。

他,就是那个划过中国文化历史中最耀眼的一颗流星——李白。

任侠少年,豪心壮志

李白祖籍甘肃天水,公元701年,出生于唐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五岁开始接受启蒙读书(《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云:“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学上了一段时间后李白觉得求学念书没有成果,于是他弃书逃学,准备放弃。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白读书未成,弃去。过小溪,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出。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李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

李白被溪边磨铁棍的老妇人感动,如此一把年纪的老人都能有信心坚持去做看起来希望渺茫的事情,我年纪轻轻怎么可以因一时的挫折就轻易半途而废,放弃自己的学业呢,于是马上返身回到学院继续读书。

幼小时李白被母亲告知自己是太白金星投胎,所以他打小就对自己天上仙人下凡的身世深信不疑。十五岁的李白已经涉猎很多道家的“奇书”并开始学习剑术,十七岁时拜隐士东严子为师,开启了修道的隐居生涯。有一次到山里寻访一位道士未果,十八岁的李白作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表达了自己在云遮雾绕的山林里,对着仙境一般的美景寻道未果的惆怅。

李白自幼很仰慕如张良、荆轲、高渐离这些侠肝义胆的刺客,“自幼好任侠,有四方之志,年十五而修剑术,二十而怀纵横之策,欲遍干诸侯。”有着任侠思想,血气方刚的李白打过群架,参加过武斗,甚至杀过人。“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很多年以后,李白在《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中,还曾兴致勃勃地回忆自己和朋友当年杀出五陵恶少重围的往事。在他的《侠客行》里,也歌颂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刺客行径。能把古惑仔般的暴力行为和文学诗赋的美毫无违和的结合到一起,现代电影暴力美学的始祖非李白莫属!

富二代的李白在隐居修道期间还时不时去邻近的成都、江油、剑阁、梓州等地游玩。蜀地的自然山水、巴蜀文化重要构成的道教倡导炼丹成仙及高飞远举的精神追求与当时大唐盛世下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在少年李白的心里产生了共振。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在干谒渝州(今重庆)刺史李邕未果后,作《上李邕》直言不讳表达了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

李白《登锦州城散花楼》

仗剑四方,千金散尽

在渴望建功立业的入世精神驱使下,二十五岁的时候,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故乡巴蜀而踏上游仕的征途,开始了他“仗剑走天涯”这不羁豪放的一生。

李白坐着船从四川清溪出发,历三峡而下,至荆州,泛舟洞庭,登庐山,游峨眉,南穷苍梧。从金陵至广陵,又东南游苏州、杭州、越州、台州,东涉溟海。然后回舟北上,再次返回扬州。“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他把各地雄伟秀丽的自然景色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进行歌颂。《江上望皖公山》、《望天门山》、《金陵城西月下吟》等皆为他这段时间游历后的作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秋天的夜晚,半轮明月悬挂在峨眉山上,流动的江水印出山川的倒影。登峨眉山而作《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经过了长期跋山涉水长途旅行的李白生病了,孤身一人卧病于扬州旅舍中的他睹月思乡写下了传诵最广,世人皆知的《静夜思》。而后,因为轻财好施,经常接济落魄公子,李白把身上所带的三十万金都施舍完了。(“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上安州裴长史》)

散尽钱财的李白生活变得窘迫起来,恰逢有朋友邀请他去湖北安陆,喜好游玩交友的李白于是来到离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云梦不远的安陆。在安陆白兆山寓居的期间内李白结识了田园诗人孟浩然,也是在这李白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前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入赘许家的李白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婚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初入长安,失意而归

在李白的心目中,大丈夫就不能一辈子坐在书斋中寻章摘句、皓首穷经,而应该抱着“四方之志”,仗剑游历天下,同时更要进入仕途,实现辅佐帝王、澄清海内的政治理想——这也是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目的所在。正所谓“男人三十而立”,开元十八年(公元 730 年),在安陆多次谒见裴长史遭人谗谤被拒后,年届而立的李白在成家两年后离开安陆,第一次来到长安,开始寻求从政的机会。

当时,唐玄宗的妹妹、已入道多年的玉真公主在终南山建有别馆,常有文人雅士如王维、储光羲等人在此聚会,因好友元丹丘推荐,李白也上终南山躬逢其盛,与这些朝野名士广为交游。与此同时,李白还拜谒了京师的许多名流政要,希望通过他们的荐引入朝为官,然而盘桓数月,始终未能如愿。之后李白暮秋游邢州,寒冬游坊州。

交际应酬开销巨大,初入京师长安谋官的李白不到一年已然快穷困潦倒。入仕渐渐失去希望后李白离开了长安由黄河东下梁园。“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对功业的执着追求和现实中求官屡屡失意,让陷入报国无门的李白苦闷抑郁无比。但他心中永远燃烧着一团火,始终没有丢弃追求和信心,这是十分可贵的。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章节)

应元丹丘邀请,李白意欲在嵩山隐居。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元丹丘、岑勋与李白相会于嵩山。三人喝得酩酊大醉,饱受政治理想挫折的李白,写出了“人生得意须尽,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豪饮及时行乐中,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庄子的乐生哲学,对权贵、圣贤的藐视都在此刻展现的一览无余。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李白第一任发妻许氏去世,带着两个孩子李白举家移居东鲁,寓居任城(今山东济宁)。随后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中他自比鲁仲连,仍然不忘以自己的才能,施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理想,“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他在寓居任城时,曾与孔巢父等人会于徂徕山酣饮纵酒,人称“竹溪六逸”。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奉诏入朝,赐金放还

公元742年,唐玄宗改元天宝。立志建功立业而辞亲远游十八载的李白终于迎来了他人生最巅峰的时光。

元丹丘将李白多年前撰写的《玉真仙人词》呈给玉真公主,在玉真公主的引荐下,玄宗对李白的作品钦慕不已,随即下诏征李白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欣喜异常,踌躇满志的李白发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犹可帝王师”的政治理想即将实现,积压多年怀才不遇的愤懑一扫而空。

玄宗在大明宫以极高的规格和隆重的礼遇召见了李白:玄宗从步辇下来走到李白跟前,让李白坐到镶嵌了7颗宝石的龙床上,并亲自调羹汤,赏赐给李白食用。(“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当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时,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李白举杯邀明月

成为翰林待招的李白在宫中日子久了后,从一开始“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的春风得意慢慢变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整日纵酒以自昏秽。放浪形骸,不受礼教束缚,自由惯了的李白厌倦了宫中各种规矩和皇帝御用文人的生活。他终日泡在酒坛子里,不是自斟自饮高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就是和朋友在酒馆喝得烂醉。就连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赏花,让李龟年诏他为乐章填词时李白都已经喝得满脸通红,醉眼朦胧,站都站不稳。

就是在这样似醉非醉,似醒非醒的状态下,李白醉眼眯见在牡丹花丛中翩翩起舞,倾国倾城的杨贵妃后三首《清平调》一挥而就。

清平调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李白草书《上阳台贴》

道文化独立人格意识深入李白的骨髓,他对权力和权威有种几乎本能的对抗和排斥,他高度尊崇自我的价值和尊严,对权力始终保持着超然的距离和精神的优越感。入仕长安后,虽然置身于权力中心,却依然保持着自我的独立人格意识。他藐视一切权贵,反感官场规则。李白对唐玄宗尚且表示傲岸不羁,对张垍、高力士之流自然更不用说了。在多数人对现实妥协和麻木的时候李白遵从了自我的内心。

天宝三年,任职翰林一年多的李白提出“还山”的要求,唐玄宗听信了左右对李白的谗言,以为李白“非廊庙器”而赐予李白一大笔钱,让他体面地离开(赐金放还)。

杜甫描述李白的《饮中八仙歌》

仙圣相逢,安史入幕

离开长安的李白来到了东都洛阳,天宝三载(744年)四月,在这他遇到了后人称之为诗圣的杜甫。一位是诗仙,一位是诗圣,于当时的人所不知的是,仙圣相会,如同不一样的绚烂烟火在天际绽放,注定是中国文化史上最灿烂辉煌的时刻。

李白长杜甫十几岁,此时的李白已是名扬天下,而杜甫却是应试落第困守洛阳。毫无疑问杜甫当时是李白的粉丝,李白豪无倨傲,杜甫尊敬有加。洛阳相会后李杜二人又同游梁、宋,访道求仙并遇到当时还未有功名的诗人高适。两人最后一次相会是在东鲁,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杜甫称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李白对这位小弟也是感情真挚,关爱有加——“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杜甫和李白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住在安徽宣城,不久两京失守,玄宗逃蜀。李白也东奔吴中,辗转又来到了庐山。玄宗令永王李璘出镇江陵,马嵬坡兵变后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永王率兵东下想取金陵而全有江东,经过浔阳(金江西九江)听说李白在庐山后便盛情相邀。

“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看到中原沸腾,九土横溃,战乱祸民,一直以鲁仲连,谢安自居而壮志未酬的李白自然要“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势欲斩长鲸,澄清洛阳水”。然而政治经验不足的李白并没有看清楚当时的微妙局势,他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谢安,就要辅佐永王建立不世之功。五十七岁的李白欣然接受了永王的邀请随军前往金陵,途中还替永王作《永王冬巡歌 》十一首替李璘做宣传。

不为肃宗所容忍的永王随后战败被他部下所杀,站错队的李白也因为“从逆”下狱,

除了杜甫他平生所交挚友竟无人出来替他说句话,高适作为他的好友,也是关押他的将领,装作不认识,李白曾写信给高适求助,但高适视而不见。几经波折后李白由死罪被改为长流夜郎(今贵州遵义一带)。

在杜甫的《不见》中他直觉李白太天真,会被人整,事实也如他所料,“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谁为出涕,诗仙亡兮

从浔阳到夜郎,山高路远,长路漫漫,李白此时已是个年近六旬的老者。他曾有着无比远大的抱负,现在所有的理想都破灭了,行至巫山时,关中大旱,朝廷大赦天下,李白重新获得自由。豪放乐天如昨的李白又泛起了希望随即快意人生的纵歌一首: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还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在族叔李阳冰的家里,绣口一吐半个盛唐的李白耗尽了最后一口气。贫病而死的李白身后很萧条,正如杜甫诗中所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位乐观、豪放、浪漫了一生的诗人写了自己最悲凉的一首诗后,和自己心中的大唐盛世一起,被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

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名扬宇宙而枯槁当年”,他喝遍天下好酒,游尽千山万水,千金散尽快意恩仇,这只是他的表面,深处是他出世入世不可抗拒的矛盾和痛苦,但即便“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仍然保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和乐观。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贺知章眼中的谪仙人李白也许真的是天上下凡的仙人,他只是在凡尘中流连了六十载后,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一壶美酒入腹,天地皆醉,诗仙舒展开双臂,投入水中那轮辉月的怀抱,诗仙终于飞离俗世,把死亡化作最为肆意的飞翔。

#宅在家里看历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