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吴妈的哭——重读《阿Q正传》

2020-12-14 来源:易榕旅网
2013年4月 第27卷第2期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m ̄of Xinxiang Unive ̄ity(SociN Science Edition) Apr.2013 Vo1.27 No.2 ●中国文学研究 浅析吴妈的哭 重读《阿Q正传》 刘 芸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作为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中着墨不多却不容忽视的一个人物形象——吴妈,阿Q对其表白后 她的一系列反应,十分值得追问和探究。借助社会心理学知识,透过多重视角,对其哭的原因及其在《阿Q正传》 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将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意义。 关键词:阿Q正传;吴妈;社会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34(2013)02—0069一o4 收稿日期:2013—01—23 作者简介:刘芸,女,满族,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鼻祖,《阿Q正传》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钱理 群所言:“鲁迅的《呐喊》、《彷徨》被视为中国现代小 说成熟的标志,一个重要方面是因为它创造了以 《阿Q正传》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的经典作品。”… 通过《阿Q正传》,鲁迅先生旨在“画出这样沉默的 国民的魂灵来”L2J8。,不仅揭示了一个畸形的中国社 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更勾勒出中国 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具有超越性和高度概括 性。 他“本能、直觉与无法自我控制的生理性反应成为 个契机,一个让他无法回到常态的机制”,同时, 一将求欢后吴妈的反应视为阿Q的“性本能被唤起之 后,再度被这个世界的女人拒绝”,这些解读似乎有 待商榷。而国内目前关于《阿Q正传》的研究,对吴 妈的哭鲜有论及。这一漏洞和缺失是值得我们注意 的。笔者试图借助社会心理学的一点知识,透过多 重视角,对其进行一番分析、探讨。 一、吴妈为什么哭 然而,在文本接受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视角 的读者会有各自的不同体验和观点。《阿Q正传》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部分,对吴妈在阿Q对其表明 困觉心迹后的一系列反应有着极为精妙的描写: “‘阿呀!’吴妈楞了一息,突然发抖,大叫着往外跑, 且跑且嚷,似乎后来带哭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 思考和追问。学者汪晖在其《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 间——纪念作为开端的辛亥革命》一文中,从阿Q 心理和行动的重复性中探究新因素的萌动,系统解 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但文 中“六个瞬间之三、四:性与饥饿,生存本能的突破” 部分,将阿Q向吴妈求欢完全归结于本能,认为是 (一)男尊女卑的集体无意识 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巨大,而文化环境对人类 行为的影响更为深刻。文化生生不息,且常诉诸一 种规范得以传递和延续。“按照文化进化的观点,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与文化环境,文化不仅向个体 的发展提供了目标与内容,而且社会化本身就是一 个文化影响个体的过程”l3l叫。封建社会的中国更 是如此,当时一个重要文化环境就是封建礼教。它 是封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封建统治者用来 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束缚人民大众,以巩固封建 君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其中一个重要 内容就是男尊女卑的纲常名教。《易经》有言:“天 69 尊地卑,乾坤定矣。”《易经・说卦》中进一步说: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乾,健 也;坤,顺也。”_4 J3 这就是父权制传统的哲学基础。 儒家进一步发展了阴阳说,男尊女卑的观念得到进 步确立。这为后来中国的“妇人有三从之义,无 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儿 一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 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 响 ll 。虽然吴妈和阿Q同属被封建礼教侮辱与 损害者,但吴妈不仅毫无反抗的自觉,反而以坐稳赵 家的奴才之位而倍感荣耀,同时认为自己无论在哪 方面都高于阿Q。这实则是一种偏见的劣习在作 祟。我们可以做出大胆的假设:如果赵太爷或其他 老爷们向吴妈提出困觉要求,她兴许会欣然接受。 就个体而言,吴妈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染,因 此她对未庄及其所承载的封建伦理道德系统有着深 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人们加入一个团体或对其产 生归属感的原因有二:一是团体活动和团体目标对 等性别歧视观奠定了深刻基础。 因此,阿Q所处的时代,由于文化环境使然,人 们仍严格恪守“男女之大防”的观念,认为“凡尼姑, 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 一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但 凡与之讲话的女人,“全都是要装‘假正经’ 的”[61118 。吴妈等封建女性的思想深受礼教控 制,尤其是它所倡导的道德戒律——三纲五常,使人 们修身心,安名分,严尊卑,序贵贱,守上下,并逐渐 内化于内心,形成自然而然的行为指向,这种行为模 式便形成“集体无意识” l2 。 荣格说:“选择‘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 其有吸引力,通过团体他们可以完成其单独难以达 到的目标。二是因为人们喜欢和需要成为团体成 员,加入团体可以满足人的社会与情感需求。因此, 吴妈对封建伦理道德系统、对未庄的认同和归属,可 以说是出于一种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心态,尽管她未 必自知。而吴妈心向往之的封建伦理道德系统对阿 Q的定位就是低贱的下层贫民,所以,吴妈对此也极 为认同。也因此,阿Q想与之困觉,简直是癞蛤蟆 想吃天鹅肉,是对她的极大侮辱。 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它与个性心理相反,具 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 行为方式。换言之,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是相同的, 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 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因此,封建教条 已经内化于心的吴妈在遭遇阿Q调戏和表明困觉 心迹后,快速做出阿Q的困觉要求下流无耻的价值 判断,并发出受惊、害怕、哭泣等“理应”做出的生理 (三)压抑的性本能与扭曲盼眭观念 反应。基于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集体无意识,吴妈 内心深处觉得自己的命运完全由丈夫掌控,但如今 丈夫已逝,自己的命运便无所依凭。这种境遇下,又 遭受阿Q的调戏、欺辱,更觉百般委屈;况且“不孝 有三无后为大”,自己没能为夫家生个一男半女,这 是不符合封建礼教中好女人的标准的;也因此,自己 连“夫死从子”的机会都没有了……想到此,吴妈不 由地悲哀、哭喊。由此可见吴妈的可悲可怜,封建礼 教已经内化于心,吴妈俨然成了一个封建礼教的牺 牲品,她的抗争和觉醒意识已完全被封建礼教所阉 割。 (--)封建礼教的忠实卫道士 中国人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带有偏见的劣习,常 把一个人的生活背景、家庭出身以及周围环境联系 起来,而不是从此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去评价他。 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而忽略 个人的作用。可以说旧中国将这种出身论、等级制 运用到了极致,也无怪乎会出现损不足以奉有余的 社会普遍现象。 从普遍存在的偏见问题这一角度看,吴妈的哭 亦能得到充足解释。吴妈对阿Q是存有偏见的。 70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领域分为三部分,即本 我、自我和超我,“一个人的性格结构被看做外部世 界、伊德与超我三极斗争的结果”¨ 。反观吴妈的 哭,我们可以看出:吴妈的“本我”是具有性本能和 性需求,追求性快乐和性释放的;“超我”是封建伦 理制度、“三从四德”“普照”下而形成的“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从一而终”、“一女不事二夫”等清规戒 律;“自我”则是纠结于释放性本能与遵从礼教之间 的扭曲痛苦的部分。 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寡妇是“为社会所逼迫,表 面上固不能不装作纯洁,但内心却终于逃不掉本能 之力的牵掣,不自主地蠢动着缺憾之感的”E11]287。 吴妈有性欲望这一点毋庸置疑。一方面,性本能是 天生的,代表了人类的生物学属性;另一方面,“太 太两天没有吃饭哩,因为老爷要买一个小的……”, “我们的少奶奶是八月里要生孩子了……”,“我们 的少奶奶……”_6ll控等无论是老爷寂寞难耐要娶 “小的”,还是少奶奶怀胎十月即将临产,吴妈的这 些话语都与性密切相关,这可视为吴妈被压抑许久 的性欲望的排遣和疏解,是其“自我”层面的有限释 放。她颇具性色彩的言语挑逗,又恰逢阿Q想女人 的关键当口,且在孤男寡女独处之时,“天时地利人 和”,阿Q的性欲便自然而然地被撩拨起来,而非汪 晖所说的阿Q的求欢完全出于其“本能”,“阿Q的 造反行动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他对着一个女人 跪下了,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嘴里在说什么”_1 。 是她的“人格面具”④,是她为了适应环境而做出的 吴妈的性欲深受压抑无法宣泄;越无法宣泄,就 越想宣泄;越想宣泄,其与抑制它的封建礼教的贞洁 观念冲突就越激烈,理想、欲求和残酷现实的矛盾就 行为选择,而并不一定代表了她的真正人格。)吴妈 哭的行为,是基于她对人们可能对她采取的态度的 预测而发出的;同时,也是为了让人们通过她的哭的 越不可调和。但强大的“超我”层面终究对“本我” 进行了调控,吴妈的“楞了一息”、“突然发抖,大叫 着往外跑,且跑且嚷”,便是她的“三我”激烈斗争的 外在表现,最终以哭的方式进行掩饰,使得吴妈继续 保持着严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贞洁外观。 (四)压抑之苦的爆发与宣泄 哭是一种消除压抑、不良情绪的无意识行为。 吴妈饱受戕害人性的封建礼教的约束,内心十分痛 苦,而这些积压的痛苦,在阿Q的言语冒犯之时,达 到了一个峰值,使吴妈的压抑之苦一触即发,为其发 泄创造了契机,使其在哭喊中得以释放。这既是对 阿Q不敬行为的报复,更是对封建礼教对自己造成 压抑和煎熬的无言控诉。 “社会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它对人类的行为 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从众便是受社会影响的一 种重要行为,其实质是“一种在压力之下发生行为 改变的倾向”【13 3” 。吴妈对封建伦理道德系统的遵 守,可说是一种迫于团体压力的屈服行为,是一种从 众行为。但人对自己毕竟是有控制愿望的,Jack Brehm据此提出了心理抗拒理论,即人Cf3¥H信对自 己的行为拥有控制权,因此当这种控制自由受到限 制时,人们往往会采取对抗的方式,以保持自己的自 由。吴妈同样具有自由的需求,具有控制自身行为 的愿望,只不过她的这种基本的需求和愿望已被封 建礼教掠夺得彻彻底底、千干净净。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 次: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 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到高排成了 一个阶梯,只有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之 后,高级需要才会产生。吴妈连最底层的生理需要 都未得到全面的满足,如果说满足,也仅是温饱部分 的满足。需要长期被压抑,而被压抑的痛苦经验或 冲突并未真正消失,只是由意识领域转入到潜意识 领域。阿Q的言语冒犯,使吴妈的情绪控制能力和 心理忍受力达到极致,一切的恐惧与怨恨都通过哭 喊的方式进行释放和报复,而内心更多的负面情绪 也随之产生,吴妈便更加需要不管不顾、歇斯底里, 释放个痛快。 (五)社会认同的渴求与自我保护的策略 态度与行为有着紧密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一个 人的态度来预测他的行为,也可以从他的行为来推 测感知他的态度。(尽管这种主观的预测和推测有 时并不完全准确、恰切。我们可以将吴妈的哭当做 行为来推测和感知到她对“受辱”一事所采取的是 “应有”态度。 首先,吴妈通过一系列的过激反应,可以招引别 人的注意力,让别人知道她被表白,她仍是有魅力 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吴妈的哭是带有表演性质的。 人的行为总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 吴妈的这种炫耀行为②,便是为了获得瞬间的满足 感。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是虚荣心的表现,是吴妈为 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 情感。 其次,态度还具有自我保护功能。吴妈的哭可 以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清白无辜和恪守妇道,让人们 清楚是阿Q骚扰她而非她勾引阿Q的,并且她对这 种『生骚扰(也可说是性诱惑)是摆明了死守贞节之立 场的。通过哭,吴妈也可以获得某种奖赏,如贞节烈 女的称号;即使未获奖赏,也能转嫁来自社会力量的 惩罚,如被视为水性杨花不成体统的淫妇荡妇,永世 被钉在耻辱柱上不得翻身。所以,哭的行为便是一种 自我保护方式。而吴妈带有表演性质的哭喊之后,一 批演员接着表演:少奶奶的“你到外面来,……不要躲 在自己房里想……”,邹七嫂的“谁不知道你正经…… 短见是万万寻不得的”,以及教训阿Q之后订立的条 件之一——“吴妈以后倘有不测,惟阿Q是 问”_6_I ’ ,都显示了吴妈的哭的效用发挥得有多 么成功——既与阿Q撇清界限,又给他人提供了表 演机会。这也体现了鲁迅小说所具有的戏剧性和反 讽式狂欢的特色。 二、吴妈及其哭的作用 鲁迅先生说,他写小说是“挤”出来的。这个 “挤”字首先是指其小说的思想观念和情节规划。 鲁迅先生对吴妈着墨不多,但吴妈的两次出现都与 情节发展密切相关。 未庄人对阿Q的态度是几经转变的:起初是 “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向吴妈 提出困觉请求后,“未庄的女人们”怕羞、躲避;从城 里返乡后堂倌等人对其“疑而且敬”;到革命党来 时,人们见他的“客气、冷落”;直到最后被送往法场 行刑 J1 , 。态度转变的背后,勾勒出的是阿Q的 生命轨迹。 从这一转变轨迹,我们发现,未庄人对阿Q态 度的第一次转变,便是因吴妈而起。吴妈与阿Q独 处时的言谈为阿Q表明困觉心迹创造了契机,她而 71 后的一系列反应,更导致未庄人的态度转变。总之, 吴妈的出现导致了一系列的变故,推动了情节发展, 而导致内心扭曲的可怜。这无疑秉承了鲁迅先生一 贯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在希望他们觉 悟、自立、自主、自强的背后,是鲁迅深重的忧患意 识,是他对这个国家、对这里的民众的深沉的爱。而 并一步步引出小说的高潮——阿Q被枪毙。吴妈 的哭,推进了情节的逆转。 伴随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中吴妈的出场,阿Q 的故事开始有了时间上的连续性,从前三章的横向 发展转为纵向发展。自此,阿Q开始与未庄人、与 无论是阿Q们对女人的鄙视和玩弄,还是吴妈们对 革命发生纵横交错的联系,并最终懵懂地走向刑场。 在小说“大团圆”部分,吴妈再次亮相。阿Q在绕到 法场的路上,“在路旁的人丛中发见了一个吴妈。 自身、对个体、对自我意识的丧失,都折射出了鲁迅 先生朦胧的女性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 [注释] ①人格面具:是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之一,来源于希腊文,本 义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 很久违”。久违的吴妈专程来看行刑,可从多层面 阐释。第一,吴妈对阿Q是有情愫的。正如前文第 三点所述,阿Q的困觉请求唤醒了吴妈压抑多年的 性意识,使吴妈也产生了排解性欲的诉求,郎有情, 女有意,如若没有封建礼教的压制,难说吴妈不会和 阿Q在一起。第二,吴妈对阿Q心怀怨恨。吴妈由 于深受封建礼教束缚,因此认为阿Q对她的表白是 调戏、侮辱,于此,对阿Q心生怨气,又因有怨气而 去看仇人如何受到严惩便可以说得通。第三,吴妈 是旁观者、看客。文本中也提到阿Q“转轮眼睛去看 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看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 兵们背上的洋炮”_6_1 。哀莫大于心死,吴妈包括无 数的看客麻木到连同类生命任人宰割都无动于衷, 不仅屈服于恶,甚至守恒于恶的虚无蒙昧状态,不能 不令人嗟叹、悲愤、深思。阿Q的肉体业已消亡,寄 托了鲁迅先生对阿Q所承载的国民性的诅咒;但那 些眼睁睁地看着阿Q被枪毙的看客们仍然麻木不 仁地活着,沉积千年的国民灵魂的锈蚀,不会因阿Q 的逝去而被涤荡干净。 吴妈无论是作为封建礼教受害者,还是同为封 建毒瘤的帮凶、看客,抑或是善用手段、精明势利的 女人,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吴妈的哭的背 后,也蕴含着多重意义。正如马克思在致拉萨尔的 信中所说:“被曲解了的形式正好是普遍的形式,并 且在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是适于普遍应用的形 式。”_】 J印 分析吴妈为什么哭的细节,可以感知到鲁 迅先生透过吴妈这一形象,再次揭示了国民性中奴 性、死要面子、虚荣等特质。吴妈与阿Q“本是同根 生,相煎何太急”,既有她坐稳了奴才、愚昧麻木毫 不自知的可恶,也有其因深受封建礼教的精神奴役 72 心理学中指一个人按照他认为别人希望他那样去做的方式 行事,目的是给人一个好的印象,得到社会的承认。它类似 于社会学上“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是精神的“外部形象”, 也被荣格称为从众求同原型。 ②炫耀:个体以表情、动作、呜叫和气味向同种其他个体发出 信息,意在引起其他个体的行为改变。炫耀具有通信功能, 包括行为炫耀、声音炫耀和气味炫耀等。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30年(修订本)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徐子宏.周易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5]仪礼・丧服・十三经注・卷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6]鲁迅.呐喊[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7]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8. [8][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北京: 译林出版社,2011. [9]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J.A.c.Brown.Freud and the post—Freudians[M].Pen. guin Books,1993. [11]鲁迅.坟・寡妇主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12]汪晖.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纪念作为开端的辛 亥革命[J].现代中文学刊,2011,(3). [13]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责任编辑郭庆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