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超微七味白术散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2023-12-06 来源:易榕旅网


超微七味白术散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目的 观察七味白术散单味药及超微七味白术散复方及其传统复方的抑菌效果。方法 采用抑菌圈测量法研究七味白术散各单味药及复方水煎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酿酒酵母和假丝酵母的抑菌效果及最低抑菌浓度。结果 人参对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外的其他5种菌都有明显的抑菌效果;甘草抑菌作用最强,仅对绿脓杆菌无抑菌效果;藿香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产气杆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白茯苓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和绿脓杆菌均有抑菌效果;木香和炒白术仅对产气杆菌有抑菌效果;葛根对7种供试菌均无抑菌作用。七味白术散复方的传统汤药和超微汤药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和沙门氏菌抑菌作用明显,且超微汤药对各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小于传统汤药。结论 七味白术散中主要的抑菌组分为人参和甘草,且超微中药的抑菌效果较传统中药好。

标签:七味白术散;超微中药;单味药;复方;抑菌作用

七味白术散是对多种肠道疾病有很好疗效的经典方[1]。谭氏等[2]研究表明,七味白术散在对菌群失调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的调控作用过程中,既对有害菌群起到了杀菌和抑菌作用,又对有益菌群的增殖起到了促进作用。超微粉碎一般是指将物料颗粒粉碎至粒径在30 ?m以下的一种粉碎技术[3],将其引入到中药生产中来,其目的是在保持中药固有药效学的基础上,尽可能充分利用中药材中有效成分[4]。药物间存在相须、相使、

相乘、相恶等关系,利用单味药药理实验可以了解各味药药效的协同、拮抗等作用,从而阐明复方的配伍关系。为了解七味白术散复方及各单味药在对肠道微生态的调控过程中的功能特点,探讨超微汤药较传统汤药的优势所在,本研究选用肠道内6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及1种肠道有益酵母菌,对七味白术散单味药及复方的传统汤药和超微汤药的体外抑菌作用进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气杆菌(Eubacterium aerofaciens)、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假丝酵母(Candida glabrata),以上菌种均由湖南中医药大学提供。取活化好的菌种,接种到对应的液体培养基,摇床50 r/min振荡培养24 h,制成一定浓度(约108~109 cfu/mL)的菌悬液,备用[5]。

1.2 药物

七味白术散:人参、木香、白茯苓、炒白术、藿香叶、葛根、甘草。同批次

购自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七味白术散单味药及复方传统汤药:称取适量的药材,加冷水漫过药面,浸泡半小时后,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煎煮,煎煮2次,每次煎煮时间为15~20 min。将2次煎煮的药液混合后蒸发浓缩,制成2 g/mL七味白术散各单味药煎剂和传统汤剂,4 ℃冰箱中保存备用。

七味白术散超微汤药:称取适量的复方超微粉,加入适量开水冲泡,搅拌,冷却后低速离心取上清液,制成2 g/mL超微七味白术散汤剂,4℃冰箱中保存备。

将已制备好的2 g/mL药物稀释为0.8、1.0、1.2、1.4、1.6 g/mL 5个不同浓度,0.7×105 Pa灭菌20 min,备用[6]。

1.3 滤纸片

将新华1号滤纸用打孔器打成直径为6 mm的圆纸片,高压湿热灭菌后烘干,备用。

1.4 培养基细菌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真菌:PDA培养基[7]。

2 实验方法

2.1 测定各药物对供试菌的抑菌效果

用无菌镊子夹取已灭菌的滤纸片放入浓度为1 g/mL的药液中浸泡1 h,再夹出被浸过的滤纸,备用。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YPD培养基灭菌后倒入无菌培养皿中,每皿15~20 mL,待凝固后,用无菌吸管吸取0.1 mL菌液用涂抹法将供试标准菌株菌液接种到相应的培养基上,再用无菌镊子夹取蘸有药液的滤纸片放入培养皿中,每个药物设置3个重复[6]。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24~36 h,测定抑菌圈的直径。以无菌水代替药液作为对照。

2.2 测定各药物对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用无菌镊子夹取已灭菌的滤纸片放入各药物浓度分别为0.8、1.0、1.2、1.4、1.6 g/mL的药液中浸泡1 h,再夹出被浸过的滤纸,备用。用涂抹法将供试标准菌株菌液接种到相应的培养基上,再用无菌镊子夹取蘸有药液的滤纸片放入培养皿中,每个药物浓度设置3个重复。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24~36 h,量取抑菌圈直径,并求其平均值。以抑菌圈的直径的平均值为横坐标,以药物浓度的对数值为纵坐标,求得方程,并计算出最低抑菌浓度(MIC)[7]。

3 结果

3.1 各药物对供试菌的抑菌效果

取1 g/mL七味白术散复方及各单味药,采用滤纸片法检测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酿酒酵母和假丝酵母的抑菌作用,结果见表1。人参对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外的其他5种菌都有明显的抑菌效果;甘草的抑菌效果更好,仅对绿脓杆菌无抑菌作用;藿香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产气杆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白茯苓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抑菌效果;而木香和炒白术仅对产气杆菌有抑菌效果;葛根对7种供试菌均无抑菌作用;七味白术散复方的传统汤药和超微汤药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和沙门氏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由此可见,七味白术散中抗菌谱较大的单味药为人参和甘草。对于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两株肠道真菌,人参和甘草等对其有抑菌效果,而七味白术散复方却对其没有抑菌效果,可能是因为复方配伍而使有效抑菌成分的浓度下降,或是因为这些有效抑菌成分与另外一些有促生作用的成分存在相互作用。3.2 各药物对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3.2.1 单味药对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选取七味白术散中具有抑菌效果的单味药及其对应的供试菌,通过滤纸片法,测得0.8、1.0、1.2、1.4、1.6 g/mL 5种浓度的各单味药煎煮液对供试菌的抑菌圈直径,通过抑菌圈直径的平均值计算出各药物对供试菌的MIC,结果见表2。人参对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和绿脓杆菌这几种肠道细菌的MIC比较接近,抑菌作用比较强;相对而言,对酿酒酵母和假丝酵母这2种真菌的抑菌作用较弱。甘草的抑菌作用最强,特别是对沙门氏菌,MIC为0.243 g/mL。藿香叶和木香水煎液对供试菌表现出良好的抗菌作用。白茯苓对产气杆菌的抑菌作用最弱。可知,七味白术散中抗菌作用较强的单味药也为甘草和人参。

3.2.2 七味白术散复方对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选取七味白术散复方有明显抑制作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沙门氏菌作为供试菌,通过滤纸片法,测得0.8、1.0、1.2、1.4、1.6 g/mL 5种浓度七味白术散复方的传统汤药和超微汤药对这3种菌的的抑菌效果,通过不同浓度的药物对供试菌的抑菌圈直径的平均值,并计算出各药物对供试菌的MIC,结果见表3。七味白术散复方的传统和超微2种汤药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沙门氏菌有抑菌作用,超微汤药的对3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比传统汤药的小,说明超微汤药的抑菌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汤药。

4 讨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人参对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酿酒酵母和假丝酵母均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是否与其人参皂苷、有机酸等主要化学成分[8]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关于甘草抗菌、抗病毒的研究比较多[9-11],与其含量丰富的三萜类(甘草酸、甘草次酸等)、黄酮类(甘草黄酮、异甘草黄酮、甘草素、异甘草素等)物质相关[12]。藿香具有抗细菌、真菌、病毒的功效[13-14],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类,本研究选用水作为溶剂,其有效成分难以溶出,故藿香水煎液对真菌的抑制效果未能体现。木香、炒白术和白茯苓也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效果,有待于结合其抑菌有效成分做进一步分析。葛根除了含有葛根素、大豆苷、

大豆苷元为代表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其含量最多是淀粉,张氏等[15]研究结果表明葛根素提取液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本研究以葛根水煎液为研究对象,其较大的淀粉溶出量可能是影响本来含量较少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和葛根素溶出的原因。

在单味药的基础上再研究复方,有助于探明复方的组成原则及配伍关系。从抑菌试验结果可知,除甘草外,各单味药及复方虽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作用,但作用均不强,甘草作为复方中起调和作用的使药,且用量最少,其较强的抑菌作用难以影响全方;对于肠道有益酵母菌,人参和甘草表现出抑制作用,而全方并没有,这与七味白术散体内实验所表现出的促进作用不相悖,有待于体外促菌实验近一步验证。

研究表明,超微粉体技术可使药材破壁率大大提高,加快药物的溶解、释放,从而大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七味白术散复方的传统汤药和超微汤药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沙门氏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且超微汤药对3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小于传统汤药,说明超微汤药有效成分的溶出率高于传统汤药,为超微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 郭维军.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9):175-177.

[2] 谭周进,吴海,刘富林.等.超微七味白术散对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32(21):6856-6863.

[3] 郝征红,张炳文.中药的超微细胞破壁粉碎技术[J].中国兽药杂志, 2003,37(6):50-52.

[4] 张素萍,胡能.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生产中应用探讨[J].贵州化工, 2008,33(3):29-32.

[5] 潘素君,李向荣,谭周进,等.茶多酚的抑茵作用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9(11):96-97.

[6] 谭周进,文礼章,肖启明.几种药用虫茶浸提液的抑菌特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2,23(6):104-107.

[7] 赵斌,何绍江.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8] 黎阳,张铁军,刘素香,等.人参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进展[J].中草药, 2009,40(1):164-166.

[9] Haraguchi H, Tanimoto K, Tanmura Y, et al. Mode of antibacterial action of retrochalcones from Glycyrrhiza inflata[J]. Phytochemistry, 1998,48(1):

125-129.

[10] 吴传茂,吴周和,曾莹,等.从植物中提取天然防腐剂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0,21(9):25-27.

[11] 朱文娟,林铁豪,林丽英.几种抑菌中药材的配伍抑菌效应研究[J].医学前沿,2012,2(6):61-62.

[12] 吴宗耀,牛李义,梁喜爱,等.甘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分析[J].河南中医,2010,30(12):1235-1236.

[13] 莫小路,蔡岳文,袁亮,等.2种广藿香精油的抗菌作用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9):34-36.

[14] 孙博光,邱世翠,李波清,等.茯苓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7):394.

[15] 张继红,罗泽宇,陶能国,等.葛根素提取及其抑菌实验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10,19(4):507-510.

[16] 蔡光先,李跃辉,杨永华.生脉超微颗粒与其散剂的体外溶出度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0):603-606.

[17] 邹龙,桂卉,周春湘,等.雄黄超微粉体与常规粉体的体外溶出研究[J].世界中医药,2009,4(1):53-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