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科学教学与语文学科整合浅探

2023-04-18 来源:易榕旅网


小学科学教学与语文学科整合浅探

【摘要】:

学科划分是到了近代工业文明发展才开始的。从人的成长规律来看,小学是基础教育,过分强调学科的划分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科学教学试图超越学科界限,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在科学教学中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丰富了科学课堂的内涵,拓宽了科学课堂的外延,避免了各自为阵的分隔态势,教科学时联系语文,把语文和科学课内容相近、相联系的课整合在一起,让科学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获得。 【关键词】:

小学科学 小学语文 学科整合 超越学科界限 教学效果 事半功倍 【正文】:

人类的智慧原本是浑然一体的,学科划分是人为的。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在西方,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伯拉图、亚里士多德;在东方,特别是中国可以追溯到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那时与人类生存关系最为紧密的知识,如数学、力学、天文、医学、地理、气象、历史、政治、逻辑、修辞等等,尚未分化与独立,都被笼统地称为“智慧”,称为“哲学”,学科划分是到了近代工业文明发展才开始的。从人的成长规律来看,小学基础教育,过分强调学科的划分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整合的特点,一是试图超越学科界限,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重视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在科学教学中,深入挖掘科学教学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融合,让科学走进入心灵,使科学教学更有益于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目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意识里,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语文”就是“语文”、“数学”就是“数学”、“科学”就是“科学”„„有意无意地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特别是“科学”课程的改革,让一些原本从事“自然课”教学的老师们还真感到有点“茫然”。其实,只要认真领悟过《科学课程标准》的人都应该明白:小学科学其实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绝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该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要关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要让学生善于学科学、爱科学和用科学。学科之间的整合,对学生的意义是深远的,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而且还发展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

1.利用语文知识上好科学课。小学科学与语文这两门学科,看起来毫不相关,但我们如果将相同年级、甚至同一学期的小学科学与语文用心比对,会发现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是与科学课内容相近、相联系的,如果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既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避免学科间无用的重复。从内容上看,在小学的中高段语文中,有不少的科普文章、

科学说明文,需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分析、实验及收集数据的本领。如:《太阳》、《航天飞机》等语文课文可以和科学中的《地球的运动》、《宇宙》相整合;《鲸》、《蟋蟀的住宅》等语文课文可以和科学中的《动物》、《动物的生命周期》整合等等。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果实与种子》中的“种子是怎样旅行的”这一课时,我就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我采用语文课本中的第一段话来引入主题,“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啥办法?”这一问题的抛出,立刻就引来了孩子们的一番议论,预习课文后,许多孩子都能说出种子的旅行方式:种子可以借助风力、弹力、水力、以及动物来进行传播。然后我又叫孩们朗读这篇文章,当读到“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微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这时候,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出了借助风力,继续往下读:“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走到田野、山洼。”这时用心的孩子都能发现这是借助了动物来传播种子;后面还有一个小节“豌豆妈妈更有办法,他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了妈妈”学生读到这里就知道是借助了弹力。

在教学五年级《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我没有按照传统的讲授法来教而是改变了教学策略,而是在上课时出示六年级语文中《鹿和狼的故事》,然后提出问题:简要讲述发生在凯巴伯森林中关于鹿和狼的故事,并说说你从中懂得一个什么道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并自己去找答案,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然后再小组讨论,课上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情感朗读表达。通过语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如果各种事物之间一旦某一方面失去了平衡,那么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人与自然之间只有和平相处才能营造和谐社会,而动物、植物,所有的生物之间都遵循了这样的规律。让学生明白道理后再揭示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对探究的问题和科学概念的掌握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2. 通过“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帮助理解和记忆。 例如容易混淆的“和”与“或”, “烟”和“雾”,“降水”与“降雨”,“溶解性”与“溶解度”,“酸碱性”与“酸碱度”等等。又如,月相的“相”有相貌之意,是在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月亮的“相貌”,这样学生就不会跟月食(中文是“吃”的意思)混为一谈。如果科学课堂语言总是“板着脸孔”,就会让人厌倦,让人疲劳,适当穿插优美的描写,可以调节情绪。如对物态变化的描写:“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对响度低,音色好的声音的描写:“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对光的反射的描写:“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等。适当引入一些语文阅读材料,往往能让科学课堂焕然一新。例如,在上《月球》时与《月亮上的足迹》结合;在上《时间的测量》前,让学生朗读朱自清的《匆匆》片段,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共鸣,课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3. 与语文老师合作,让学生在作文课上写观察日记、科技小论文等。

有不少的语文老师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感受:让学生写作文真难,就连最简单的写景状物作文都很难写,学生也把作文看成“作难”。而在科学课的教学中,科学老师也要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写观察日记,但往往学生写出的小论文形式比较固定,语言朴素,可读性不强。如果能够在这些小论文中加上一些生动的语言,充满童真的叙述,一定会使科学小论文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科学课《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时,结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鹿和狼的故事》,让学生写一篇保护家乡多样性的倡议书。

在教学缠绕茎和攀援茎时,我充分利用语文课中的《爬山虎的脚》中的一段话“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通过让孩子们朗读爬山虎如何爬墙这一段话,孩子们很快会知道原来它有卷须盘,这就是区分缠绕茎和攀缘茎最好的例子,从这一段话中,也让孩子们知道了平时应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后来我布置了作业,写观察日记,这无形之中,也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语文素材,为以后写作文打下了基础。这样的科学课和语文课的结合,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思维能力,而且也学会了很多的科学知识。

所以,语文课要求的日记,周记,甚至单元作文训练,可以和科学老师“集体备课”,一起布置作业,科学老师布置科学活动,语文老师同时布置作文,作业的检查既有语文老师,又有科学老师。在教学中,因为学生有很多的课外科学活动,又能很好地完成活动,所以学生的作文一定也写得有声有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更多的是强调用词的优美,生动,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用词的科学性,特别是在写一些观察,实验类的作文,为了更科学,就需要用上一些科学名词来解释科学现象,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会更具有科学性,兼备文学韵味和科学趣味。

总之,在科学教学时有机地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优势互补,避免了各自为阵的分隔态势,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与策略》 3、小学语文教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