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案

2024-06-09 来源:易榕旅网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与设想:

轻轻吟咏它,似有一层梦幻般的轻愁迎面飘来,从冰天雪地里走来的那个“痴”人,俨然一个冬之恋者!舟子说他痴,可谁又能解得其中味?在“痴”字里头作文章,以痴导课,以痴结课.以“痴!痴?知”作为整堂课的线索。

1、以“痴”导入,解释“痴”(这是学生的原始认知),细细品味后,再回到“痴”字,辩“痴”,此时学生若有所思了,或者有一点新的理解了,(这是学生的后续认知),那就是读懂文章了,解得其中味了。

2、一个主问题:读到这儿,你觉得此时此刻张岱的心情是怎样的?层层铺垫,细细揣摩,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3、在争论“强”的解释处引发课堂争锋,希望能碰撞出学生智慧的火花。

4、添枝加叶,情读心语:“是金陵人,客此,唉……”,在前几个环节的层层铺垫后,在情感达到沸点时,用这样的方式情读,使课堂有波澜。

5、课堂结构:起承转合(转:景—情)

6、教学环节:

一、起:以“痴”导入;二、承:看“痴”行,初识张岱。三、承:品“痴”景,近看张岱;四、转:遇“痴”人,感悟张岱;

五、合:辩“痴”,回望张岱。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的文言字词句

2、过程与方法:细读景语,体味张岱的心情。

3、情感与价值:情读心语,揣摩张岱的性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读景语,体味张岱的心情。

难点: 情读心语,揣摩张岱的性情。

教学时间安排:45分钟。

教学过程:

(大概思路是这样,课堂实际操作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以“痴”导入:同学们预习过吗?请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明确:这个字是ppt:“痴”!

师:“痴”通俗的理解是什么?

生:傻、智商低……(学生的原始认知)

过渡:是的,他是一个痴人,那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痴人呢?让我们努力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

二、看“痴”行,初识张岱。

师:首先来听朗读,边听边思考:张岱是在什么时间去看雪的?

1、听范读.

2、提问:张岱是在什么时间去看雪的?

生:是日更定(晚上8点左右)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请找到相关语句。

ppt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

字词落实:(“更定”作注解)、提问:“三”、“俱绝”

师:为什么选择晚上去看雪?生1生2生3

师追问:为什么是独往呢,明明有周子在身边吗?生:孤寂

师:你们猜一猜,张岱会是怎样的人?

小结:是的,虽有周子同行,路虽相同,心却不同.张岱依然觉得孤独。

过渡:他带着这样一份孤寂的心情去看雪的,他看到了一幅怎样的雪景呢?请你们找到相关的语句。

三:品“痴”景,近看张岱。

1、一生读:ppt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字词落实:ppt点出重点字词: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特别强调两个一的区别。)

3、对比阅读:读出大自然的“大”和人的渺“小”,迷茫感。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读出大雪的气势大、连绵不绝,读出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感,从而体味张岱内心的迷茫感。这里的朗读指导依学而定)

A品读上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a师:请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此时你眼前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生1、生2、生3

师:这样的画面应该怎么读?请你们自由地读一两遍。等一会儿我们再来交流。生读。

b师:请生1读,生2:评价、读

师:你觉得谁读得好?为什么?生3:

c师:若要读好这一句,你觉得必须要强调哪几个字词?……

师:语言渲染。齐读一遍过渡到下句。

(依学而定,到时依学生实际情况操作)

B品读下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a师: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生品:有很多一……

师:文字很节约,这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白描手法。你们想一想,这一段要读出什么味来?请你来读一下

b师:这里为什么把长长的堤写成是一痕,把诺大的湖心亭写作一点,把堂堂七尺男儿写作两三粒?

生1、生2、生3

师:那么,小的物体我们应该怎样用声音来传达。生品:小声

师追问:那几个字要读得小声?

师:你们来读读看,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而已,强调“而已”的读法。

c师:全班大声地读“湖上影子,惟长堤、湖心亭、与余舟、舟中人”等字。一位女生轻轻地读:“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而已”等字,读出一种对比感。

师:作者为什么要把事物写得这么小?生:

师: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张岱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生答出更好,答不出也没关系。

我们继续往下读。(埋下伏笔)

过渡:在美丽圣洁的大雪世界里,张岱感到人的渺小,茫茫雪海中,人不过是那大海之一波而已,此时,张岱那颗孤独的灵魂似乎得到了些许安慰。还有比这更美的,人声何处还有一个更痴的,他还遇到了谁?

四、遇痴人,感悟张岱。

ppt出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1、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个句子,看看有那些字词不理解,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2、争论“强”的解释,引发课堂争锋。

过渡:喝过酒之后,两人就开始自我介绍。

3、在“答非所问”处切入:

Ppt出示:

张岱问:请问仁兄尊姓大名

亭中人答:( )

师:在这一问一答中我们发现有什么不对?为什么回答“是金陵人”这几个字?这不是答非所问吗?金陵究竟是什么地方?金陵是什么朝的都城?

明确:金陵:明朝的故都。而写文章的时候已经是清朝了,故国已经改朝换代了,但作者在文章开头依然写崇祯五年,这说明什么?

(在生回答或答不出时呈现几句背景资料)

4、Ppt出示背景资料:《陶庵梦忆自序》

《陶庵梦忆自序》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师:语言渲染。

5、添枝加叶,情读心语:是金陵人,客此,唉……

小结:从这里,你们又读到了张岱怎样的心情?生:回答后

师:悲什么?

师小结:对故国的忠爱;对故君的感伤;对故人的怀念。

师:那他作为一个文人只好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哪里?

生1:生2

师:它寄托在哪里呢?寄托寓情于景的文字中,寄托在冰天雪地里,在那里寻找他的心灵归宿,所以有人说ppt雪是其节,冰是其志。因为苍茫天地为归宿,凌寒独立是人格。(拔高)课堂呈现时要快。

五、辩“痴”,回望张岱。

1、 Ppt:张岱 “痴”吗?

生1生2生3生4生5……(学生的后续认知,也是课堂的核心生成)

师:是的,张岱并不痴,Ppt: 痴-知,他其实是个知人,师板书“知”。

师:这样高雅脱俗的人,周子这样的俗人哪里能理解啊,但是,他的心他自己懂!

2、(机动环节)配乐齐读结课:带着这种理解再齐读文章,读出自己的理解。(看时间取舍)

六、作业布置:

1、用白描的手法写首诗,把张岱到湖心亭看雪的情景写出来。

2、等待某个时候杭州大雪,也在夜晚去《湖心亭看雪》。

附板书设计: 痴!痴?知(这也是本课的线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