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就是考人生

2020-06-20 来源:易榕旅网


高考就是考人生

一、高考是一场特殊的成人仪式

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高考是在其人生的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段上进行的一场非常微妙的考试。经过了这场考试,他们不仅从年龄上正式步入成人的行列,而且整个身心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高考犹如人生的一个临界线,这边是懵懂的孩子,那边是成熟的青年。从这个意义上说,把高考视作一场特殊的成人仪式是非常恰当的。

正因为高考对于我们的意义如此特殊,所以我们应该以近乎神圣的态度去对待它,用

最好的状态去迎接它。

为了迎接这场成人仪式,我们应该拿出自己最佳的知识状态。高考直接表现为知识的竞技。知识是高考竞争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善于储备知识,还要善于运用知识。

为了迎接这场成人仪式,我们应该拿出自己最佳的生理状态。身体是高考的本钱,一个羸弱的身体是无法承受过多的知识和思维的重压的。

为了迎接这场成人仪式,我们应该拿出自己最佳的心理状态。高考是知识的竞争,同时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在知识相当的条件下,谁的心理素质好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

面对高考,中国高考状元研究第一人王极盛教授指出:“人的能力与素质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重要和严峻的场合对考验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素质都起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讲高考也是锤炼与提高考生心理素质的课堂,谁珍惜

它谁的素质就会得到提高,谁珍惜它谁的心理就会更加成熟。”

珍惜高考,善待高考,让我们的成人仪式隆重而成功!

高手档案:谭彦,女,毕业于湖南省衡东一中,2001年湖南省文科状元。

我走过了高考,我感谢它。对我来说,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第一名,是北京大学,而是多方面的。高考的意义完全超出了成功本身。

首先,高考增强了我的信心,使我更加相信实力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会更加努力,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在我的心里不会产生不劳而获的心态,一定要通过自身努力去收获。这种良好的心态和进取精神对我的人生非常重要。

第二点,高考使我的独立性更加增强了。在整个高考过程中,不论是备考阶段,还是填报志愿阶段,可能我们得到的意见或小道消息都是多方面的,受到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能否很好的把握自己,把握自己前进的方向,能否真的看清楚自己或是鹦鹉学舌,自己能准确地下判断,勇敢地决定,勇敢地往前走。而高考一路走来,的确增强了我的自主能力。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我在成长。

另外,高考也给我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让我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所以,不论从哪一方面来说,我都很感谢它,虽然说吃了苦,也流了眼泪,但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高考的意义如此神圣而重大,但是对它的非难和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而这些批评的焦点是,高考作为应试教育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事实上高考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冷静分析就会发现,这些问题都不能对高考的价值造成致命的损害。

二、高考为竞争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公平

客观地说,还从来没有一种竞争方式像高考这样公平。

当今社会时时处处都充满了竞争,但几乎所有的竞争都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公平缺乏性。别的且不说,单从铺天盖地的招聘信息看,没有哪一个条件不是在人为地制造着不公平:性别、年龄、户口、文凭、专业、经验……即使你过了性别关,也可能被年龄关挡住;过了年龄关,也可能被户口关挡住;过了户口关,也可能被文凭关挡住;过了文凭关,又可能被

专业关挡住;过了专业关,又有经验关在等着……

高考却不是这样,它不仅不存在社会竞争中最司空见惯的种种限制,反而最大限度为考生提供尽可能的公平。除了受客观条件制约而一时很难改变的教学条件差及地区差外,所有的考生都真正做到了“高考前面人人平等”。

如果再把高考放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下比较,就越发体现出其无可比拟的公平性。它避免了几乎所有影响竞争公平性的“非正常”手段。对于一般竞争来说,影响其公平性的三大因素是:性别歧视、暗箱操作和决策者的个人主观偏向。高考则没有受到这三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高考没有性别歧视。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竞争的起跑线都是一样的,评分的标准也是相同的。不会因为你是男生或者女生就对你另行对待。

其次,高考避免了我们在社会竞争中常见的那些诸如“开后门”、讲人情等种种暗箱

手段,一切凭分数说话。而这个分数的评定也是按同一标准执行的,不存在有意照顾或克扣的现象。

再则,高考不带有决策者个人的主观偏向。因决策者个人的主观偏向而影响竞争结果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这种情况在高考竞争中是不存在的。

因此,我们可以批评高考作为一种人生的检验手段还存在着种种缺陷和不足,但这种缺陷和不足是针对所有人的,瑕不掩瑜,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它仍不失为目前最公平的竞争方式。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完善这种方式,而不是取消这种方式。

高手档案:高振宇,男,毕业于湖北省宜昌市一中,200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我一直觉得,对一个今后要踏入社会的人来说,高考不失为一种历练。无论是从对一个人心理素质的考验,还是从促使一个人开始对人生有所思考上讲,高考都有积极的一面。

我想如果今后我再有类似高考的经历,我不会有任何负担,因为我知道,我能闯过来,这才是高考带给我的最重要的东西。

高考虽然带来了单一生活的无奈,但既然这种考试制度没有变,作为一个高三的学生,那就应该面对现实:既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上大学,那就没有什么办法比高考更公平了。

三、应试能力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争论一直是教育领域内的核心议题。许多人批评目前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只能生产大批“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言下之意,现

在的教育除了培养出学生发达的“应试能力”之外其他什么也没有。而“应试能力”不过是除了应付考试外就百无一用的雕虫小技。但是到底什么是“应试能力”呢?这个概念可以说在他们的大脑中并不是很清晰的。

所谓“应试能力”按字面理解就是应付考试的能力。但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应付考试呢?如果仅仅靠一些笨办法搜罗来一些死知识就能应付,那么“应试能力”确实没什么价值。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无数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很难产生持续高效的“应试能力”的。“应试能力”是刃,“学习能力”是刀,没有“学习能力”作基础,“应试能力”就无从谈起。

我们再来看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按照专家的理解,素质教育应当是“如何学习”的教育。掌握方法是最根本的素质。而我们从目前的“应试教育”中学到的又是什么呢?表面上看是知识,实际上也是方法。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掌握知识。由于知识无边,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方法,这样才能一劳永逸。掌握方法和掌握知识是辩证统一的。如果说素质教育侧重于先掌握方法,后用方法去掌握知识的话,那么“应试教育”则是一方面直接教给你知识,同时让你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寻找方法,并最终用这些方法去掌握更多的知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殊途同归的,二者之间只有孰优孰劣的问题,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

因此,把“应试能力”与“学习能力”割裂开来,把“应试能力”排除在素质之外的看法是很片面的。正如王极盛教授所指出的:“应试能力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没有应试能力,没有竞争的能力,没有参与竞赛的能力算什么素质好呢?一个运动员参与能力不强,竞赛能力不强,怎么能获得冠军呢?因此,培养应试能力与素质教育并不是绝对矛盾的。”

高手档案:陈祥星,男,2000年3月通过MBA论文答辩,同年4月考取厦门大学会计系博士研究生,并曾获得多项专业技术资格。

我想,我们追求“高分高能”的“能”应该是“持续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别的。善于学习的人是会善于做事、工作的,学习知识的方法和学习做事的方法往往有相通的途径。所以,我希望中学生不要去担心什么“高分低能”的事,只要努力把握好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尽量正确地去学习,就很可能长期地“高分高能”。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办法,这不仅会在中学时起作用,还会长期起作用!

四、高考是对我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高考仅仅检验了每个考生的“应试能力”。但正如我们在昨天所探讨的:“应试能力”本身就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更进一步看,我们就会发现,“应试能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考试这种特殊状态下的反映。高考在浅层次上检验的是“应试能力”,在深层次上检验的是一个人多方面的素质。

我们在前言中就已指出:高考表面上是考分数,实际上是考分数背后的那些东西,考

你应对人生重大竞争时的组织和指挥能力。你所组织和指挥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是你自身的各种素质和潜能。

首先,高考检验了你的学习能力。卷面上的知识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成果,高考不仅考查你吸收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你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为考试所需要的,也是你应对人生的最基本素质。

其次,高考检验了你的心理素质。不管怎么说,高考在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眼里都不亚于一场关系前途和命运的大决战。这样的舆论氛围对考生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可以说人生中很难遇上比高考更严峻的考验了。你的心理素质能不能过关,高考是最好的“检测器”。通过了高考这一关,你的心理素质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你就有了从容应对人生中各种考验的良好心态。高考都不怕,你还怕什么?

再则,高考还检验了你面对大事的调整状态的能力。为了打好高考这一仗,你必然要设法将自己的状态尽量调整到最佳。调整状态是一门大学问,它不仅是竞技体育中的大课题,也是一切人生竞争中的大课题。调整状态的时候,你自己仿佛是一位将军,正指挥你现有的各方面素质,使它们在高考期间达到最佳的组合状态,产生最大的战斗力。

因此,高考既是一种总结,对前一阶段人生多方面的总结;同时也是一种检验,对你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检验,这次检验的成果将是你人生中一笔受之不尽的财富。

高手档案:徐舒扬,男,毕业于浙江省嵊州一中,2001年浙江省文科状元。

我经常想,高考好比是竞技体育。显而易见,竞技体育并不是一定就能强身健体,你看很多职业运动员,大多伤病缠身,留有许多后遗症。但竞技体育有其独特的魅力,是对人的潜力的挖掘,特别能锻炼人的意志。高考何尝不是如此!我特别喜欢打篮球,梦想自己能像乔丹那样充满激情,富有想像力,玩得最潇洒。正因为如此,我特别渴望高考,我希望在高考中证明自己。这种良好的竞技状态,无疑是我这次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五、作弊输掉的不仅是卷面上的零分

高考如黑云压城般地来到我们头顶,这种压力是人生中难得一遇的。当这种压力大到

一定程度的时候,个别考生的“动作”就“变形”了。他们企图以作弊这种非正常的方式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尽管每年高考前,老师、家长反反复复强调,不要作弊,但每年都有“顶风作案”的情况发生,甚至还发生集体作弊案。作弊真的那么有效吗?事实并非如此。作弊如同偷盗,

抄袭会使你心跳加剧,神经紧张,时时有一种负罪感;因为紧张,又常常使你抄错地方,这时往往又后悔不迭。试想,在这种心态下,能取得好成绩吗?与其考前贼头贼脑地“拷贝”、心存侥幸地幻想、忧心忡忡地等待、慌慌张张地偷看,做这种“大海捞针”式的准备工作,还不如考前周密制订复习计划,并严格执行这一计划,满怀信心地走向考场。

本来还有一搏的机会,但由于把精力放在了作弊的准备上,结果多少宝贵的复习时间就这样浪费了。到头来是“扁担没扎,两头打滑”,“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如果作弊的代价仅仅是输掉一次高考,那么问题还不是十分严重,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竞争的公平原则,并给以后的人生造成严重的后患。这才是最可怕的问题!

曾有一篇影响很广的文章叫《老外劝我们别作弊》,对考试的性质和作弊的危害作了深刻的揭示。为什么要考试?考试是测试你对某门课的掌握程度,测试你的学习技巧和记忆力,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测试你是否诚实。假如你作弊了,你就失去了老师对你的信任,你的良心就有罪了,你改变了你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即使你没有被发现而受到直接惩罚,但是生活本身的惩罚要严厉得多。

再具体到高考来说,考试的意义就更为深广,它是一次特殊的成人仪式,它不仅要测试以上内容,更要测试你的综合素质,测试你近二十年的整个人生状态。假如你作弊了,

你就失去了一次检验自己的最好机会,你就看不清自己,你的前二十年的“人生检验报告”就存在着种种虚假的信息,当你凭借这些虚假的信息去建立自己的未来时,毫无疑问会出现很多问题。正如那位可敬的老外所说:生活本身的惩罚比卷面上的惩罚要严厉得多!

年少时的影响是很久远的,一开始就错的错误是很难纠正的。因此,我们要努力让事情一开始就是对的,至少不能一开始就是错的。学习如此,做人如此,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端正心态,老老实实地复习,认认真真地准备,从思想上彻底摒弃作弊的念头。也许你没有因此获得一张大学的“入场券”,但你维护了人世间的公平和诚信,也就为你的人生赢得了一笔珍贵的“启动资金”。

六、金榜题名是外加的一条藕

无论未来成功之门朝向何方,既然已经走到高考的大门前,我们就应该勇敢地跨进去。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这是对你十多年学习经历的一次盛大检阅,是对你十多年人生勇气的一次检阅。我们可以从这次高考中学到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对以后的人生成长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而攻克高考这座“堡垒”,也算是走向社会前的一次隆重奠基吧。

取得高考的成功有四个要素至关重要:平时的学业成绩,学习方法,心理素质以及考

场身心状态的调整。现在距离高考还有近百天,你的学业成绩已经很难有大的提升了,但你可以使自己的复习方法更高效合理,心理素质更坚强。其中最重要的,是让自己达到最佳的心理、生理状态,镇定、自信地微笑着步入高考考堂;是要把自己锻炼成一只雄鹰,而不是一头惊悸的小鹿,去飞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去捕捉自己的命运。

那么你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呢?

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家庭对你的最本质期望都是正直进取、出类拔萃。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你付出了心血,付出了汗水,高考,只是一次常规检阅,金榜题名只能水到渠成。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荷花得荷花,外加一条藕。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那朵荷花就是一个正直、进取、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而那外加的一条藕才是世人瞩目的成就。惟有具备了这样的心态,你的成功才会显得越发光彩照人。NBA超级巨星乔丹的成功正是如此。

像天下所有家长一样,乔丹的父母也“望子成龙”,但他们从未谈论过要培养一个世界篮坛超级明星。他们以一介平民的平常之心,踏踏实实地做着孩子的培养教育工作,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坚强性格和进取精神,并以身作则,在乔丹成名后,仍能以平常之心,把“世界巨星”荣誉看作是孩子正常成长“外加的一条藕”。正是这种平常而执着的笃定之心,传给了孩子,赋予了孩子稳定的心态,长久的准则,才造就了乔丹的成功。

在我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大投入、大付出,“教子成龙”之心急切,往往失去平常之心。培养孩子成长的系统过程中,考大学应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金榜题名只是那“外加的一条藕”。

高手档案:赵旭丹,男,毕业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一中,2001年河北省理科状元。

对考生来说,我想关键就是一个,在自己的意志上不要设置什么障碍,你不要认为自己做不了什么事,自己能够想到就有可能做到,千万不要自己给自己暗示我做不到哪一点,一定要坚信自己是有潜力的,就看你开发不开发了。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超越极限的过程。

七、做一个笑在最后的人

高考成功,是不是就可以尽情大笑了呢?如果你仅仅把“考上大学”作为你的终极目标的话,那自然可以,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考上大学”与成功之间还有着长长的距离,这一距离有时甚至就是一辈子。我们已经见惯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也看多了大学生给仅有小学或中学文凭的老板打工的现象。我们提这个问题不带一点偏见,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考上大学”并不等于成功,成功也并不偏爱学历文凭。

但是多少人对此视而不见,他们仍对文凭抱着狂热的执着,这一点中外皆然。美国曾出版了一本叫《羊皮纸偏狂症》的书。因为美国的大学毕业证书是用羊皮纸做的。书中批判了那种拘泥于一张“羊皮纸”的“病态的人”。日本教育家伊藤隆二也指出:要想从日本人当中找出不拘泥于学历的人是极其困难的。人们为什么要追求学历———而且又要追求毕业于“一流大学”的标签呢?“学历病患者”相信,毕业于“一流大学”才是实现“功成名就”可靠的通行证。看来在对文凭的看法上,各国倒有着惊人的相似。

其实所有对文凭狂热执着的人,并不是相信文凭就等于成功,而是迷信文凭能带给他们意想中的成功。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都证明了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1973年,英国利物浦市一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个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个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问题。但科莱特委婉地拒绝了。

10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个退学的小伙子也是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翁排行榜。1992年,科莱特继续攻读,拿到

博士后学位;那个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在这一年则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那个小伙子则已绕过Bit系统,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它比Bit快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

就学历来说,比尔·盖茨与科莱特是无法相比的--前者是大学仅读一年而后者是博士后;但就成功来说,科莱特与比尔·盖茨同样是无法相比的--当然这种成功绝不仅仅是就财富而言。

因此,看淡高考,视金榜题名为“外加的一条藕”,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成功的良好心态。正如1997年重庆市理科状元敖翔所指出的:一旦高考这个目标被异常地放大了,就挡住了其他很多可能更加远大的、更加有意义的理想,使得它们不能被发现(至少暂时不能);如果我们的理想超越了“高考”,我们就会自然地认为“考上大学”以及“上大学”无非就是实现理想过程中的一步而已,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就要通过“高考”这一关,从而以一种非常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迎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