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题
1.《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 2500 )个左右。
2.请写出“巨”字的笔顺。
3.请说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的后两句: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一位老师教《月光曲》,问学生:什么是“幽静”?一学生回答:“幽静是幽雅安静”。师问:“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生答:“我是从字典里查出来的”老师又问:“请你举个例描述一下。”生回答不出来?接着,老师就放课件: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郊外,在月光底下一片银色的世界,万籁俱寂,一条小路通向远方……然后启发学生,你们经历过类似的环境吗?
请你评述教师的教学过程:说说这位老师的做法好在哪里?
答案要点: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号题
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小学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
1
(1600 )个左右。
2. 请写出“奶”字的笔顺。
3. 请说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前两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4. 一位教师教《小镇的早晨》一文时,在帮助学生概括了小镇早晨恬静、热闹、紧张的三个特点后,布置了一次小练笔:仿照《小镇的早晨》的写法,以《校园的早晨》为题来进行写作,写出校园的特点。要求每个学生写其中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好后,小组中四人合成一篇文章,结尾共同完成。动手之前,要求小组成员先讨论一下校园早晨的特点,明确各自的任务。
请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对这位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评述。
答案要点:
①本案例中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
②内容的选择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③既有明确的分工,又重视团体的合作。
2
④重视合作方法的指导。
三号题
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小学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
2. 请写出“世”字的笔顺。
3.请说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后两句: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 于永正老师执教《全神贯注》这篇课文时,一位学生读课文,一连三遍也未读正确,孩子急了,无所适从。于老师亲切鼓励他:“记住,第三遍读错了,还有第四遍,第五遍,不要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读好!”老师热情的鼓励让学生有了信心,第七遍,学生终于将一段课文读通顺了。结课时,这位学生撰写了这样一句名言:“只要全神贯注地读课文,一定能成功!”让听课的老师都非常感动。
请从教学评价的角度,说说这则案例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要点:
这些案例使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评学生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时得到这样的启示:
3
①教师要学会倾听;
②教师要学会商量;
③教师要学会宽容。
四号题
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小学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40 )万字。
2. 请写出“母”字的笔顺。
3. 请说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前两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 这是一堂口语交际课《春天来了》。课始,老师出示春姑娘的神秘礼物袋,告诉孩子们,找到春天的小朋友,春姑娘都有神秘礼物送出。孩子说春天,凡是说得有特点,想得独特,态度自信,善于倾听,积极补充的,都可获得一件春姑娘的礼物——聪明伶俐的小燕子、粉红的海棠花、一片树叶、一朵月季、一只蝴蝶、一只蜜蜂……(都是用彩色纸剪的)。
请试从语文教学评价的角度,对本案例作评析。
4
答案要点:这样的评价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给孩子美好的遐想,既激发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欲望,又给学生美的享受,还再一次凸现春天景物的特点,自然贴切,生动有效。
五号题
1.《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小学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 3000 )个左右。
2. 请写出“里”字的笔顺。
3. 请说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的前两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 一个学生说:“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好学生。平时上课的时候,老师最喜欢点我发言,因为我书读得多,想象力丰富,敢于说与众不同的东西。可一考试,老师就看不上我了。她常教训我,考试的时候不要自作聪明,要写自己有把握的答案。遇到什么“默写自己喜欢的成语啦、段落啦、古诗啦,选做一个作文题呀”之类可以自由选择的题目,就要写简单的、自己有把握的,才不会出错。有一次默写成语,我写的都是课外书上的,但出现了错别字,结果老师把我批评了一通,说这又不是上课,逞什么能,冒什么险?听到这些,我心里真委屈。”
请你对案例中教师的行为予以分析。
5
答案要点:该教师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法单一。过分注重与分数相关的考试技巧,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抹杀了个体潜能;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传统的不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六号题
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小学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5 )万字。
2. 请写出“皮”字的笔顺。
3. 请说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的前两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4. 《菜园里》教学片段:
生:老师,为什么前面的词语中有西红柿,而后面的儿歌却没出现西红柿?
师:(抓住创编儿歌的有利时机及时引导)请你也来编一句。
生:西红柿红红圆又圆。
生:西红柿红红戴绿帽子。
6
师:这些小朋友真棒!能抓住西红柿的颜色、形状来编儿歌。每个小朋友都能用自己手中自带的蔬菜来试编儿歌吗?(四人小组合作创编后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朋友最勇敢,第一个来创编。
生:空心菜空空像管子。
生:花菜黄黄像朵花。
生:青椒绿绿像灯笼。
生:豌豆弯弯像小船……
阅读这个教学片段,说说这位老师的做法好在哪里?
答案要点:在这个教学案例中,老师运用让学生编儿歌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得到了实际应用,教学方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