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的研究进展

2023-07-05 来源:易榕旅网
・ 204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CARDIO一//cEREBRoVAsCULAR DISEASE February 2013 Vo1.1 1 No.2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的研究进展 苏位贤。尹咏梅,于安寿 中图分类号:R541.4 R2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13)02—0204—0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状 动脉内不稳定性斑块破裂引起血栓形成而导致的心脏急性严重 缺血综合征。按2002年美国ACC/AHA有关ACS的治疗指 南 。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持续抬高,可将ACS分为ST段 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大类,前者主要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大多为Q—MI,少数为N—QMI);后者包括不稳定型 心绞痛(UAP)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大多为 N—QMI,少数为Q—MI)及猝死型冠心病。 1 ACS病理基础 ACS主要由于斑块破裂加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栓形成 ]。 内皮细胞受损及内皮下黏附因子和血小板黏附激活,以血小板 为主的附壁性白色血栓形成,出现NSTEMI和UAP;血栓在短 期内有红细胞及纤维蛋白参与形成腔内完全闭塞性红色血栓如 STEMI。不管是完全闭塞性血栓还是非完全闭塞性血栓,ACs 的共同病理机制即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黏附聚集血 栓形成,并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3]。造成冠脉完全性 闭塞和不完全性闭塞均可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和猝死。 1.1斑块破裂内因 ①斑块内脂质核小,平滑肌细胞多,炎症 细胞少,斑块纤维帽厚,则斑块不易破裂(稳定性斑块)。反之, 斑块易破裂(不稳定性斑块、易损斑块)。②斑块内炎症活化程 度,表现为巨噬细胞、T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程度,浸润程度越 明显,炎症活化程度越高,斑块越易破裂。 1.2斑块破裂的外因 ①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的类型与ACS 的类型密切相关 ②斑块损伤程度,斑块破裂大小,累及血管内 皮下基质中胶原组织诱导血小板聚集,产生非常强的促凝因素, 迅速形成闭塞性血栓。③斑块破裂后,大量胆固醇溢出进入外 周循环,胆田醇是强血管收缩剂和强血小板聚集诱导剂。④斑 块表面粗糙程度,表面越粗糙越易吸引血小板黏附聚集。⑤血 栓形成和血栓溶解之间的平衡。即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两者的 平衡。 1.3造成体内高凝状态 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基因异常;Ⅶ因 子(稳定因子)基因异常;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一1(PAI一1)基 因异常。后天性:大量吸烟易致高凝状态;高三酰甘油血症 (HTG)破坏纤溶系统形成高凝状态。在造成体内高凝状态时, 斑块破裂,极易形成闭塞性血栓。 2 ACS的实验室表达 2.1 ACS心肌坏死标志物 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及 其同T酶(CK—MB);肌红蛋白(myoglobin,MG)、心肌肌钙蛋 白(cardiac troponin,cTn)和单核细胞血小板凝聚物(monocyte— platelet aggregates,MPA)。心肌肌钙蛋白(cTn)是心肌细胞特 异性蛋白,一般在血液中含量极低,几乎测不到。心肌损伤cTn 释放入血液。在心肌损伤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是心肌损伤 的特异性标志物,尤其是对微小心肌损伤(MMD)的检查有特殊 的临床价值。在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应用意义有所 不同。对UAP而言,cTn并不是诊断指标,只是应用于危险分 层。cTn阴性并不能否定UAP,只是高危的可能性较小。UAP 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及发作时心电图ST—T的动态改变,即 发作时ST段明显降低或抬高,此时cTn阳性意味着该患者已 发生心肌损伤(MMD),有发生AMI、猝死的可能。因此,cTn 对UAP和NSTEMI、微小局灶型AMI、再发性AMI的鉴别诊 断有极大的帮助。MG,此标志物来自骨骼肌及心肌,并非心肌 的特异标志物,故特异性差,但阳性出现早。MG阴性除外 AMI的价值大,若在2 h内不成倍增高,或3 h内还阴性,就可 除外AMI。cTn包括cTnT和cTnI,特异性高,但出现阳性稍 晚,4 h~1 2 h开始升高,但持续时间长,可达2周左右,所以8 h~12 h内需再复查。临床上常将MG和cTn两者结合作出早 期诊断 ]。但CK—MB和cTn标志物至少在心肌损伤4 h后 才在外周血流中出现,而且这些标志物不能反映导致心肌坏死 的病理生理过程,如冠状动脉斑块的侵蚀和破裂,白细胞和血小 板的激活及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MPA的测量可以反映冠脉 内斑块破裂引起的血小板激活,所以可以作为斑块不稳定性标 志物,而且MPA出现阳性早于心肌坏死的常规标志物(CK—MB、 cTn),提示MPA可作为AMI的早期标志物_6]。 2.2 心肌缺血性指标 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 bumin,IMA),斑块破裂开始心肌缺血出现最早,敏感性高,用 于cTn阴性,心电图正常者,IMA作为监测ACS有无早期心肌 缺血¨7’ 。然后再进一步做有关检查。 2.3 心功能监测指标 B型脑钠肽(BNP)由23个氨基酸分子 组成的多肽,存在于心肌细胞内,反映心功能、血液动力学障碍 和心脏负荷增加时,则BNP分泌增高。 2.4 监测ACS预后风险 白细胞过氧化物酶又称髓过氧化物 酶(myeloperoxidase,MPO),由白细胞分泌的过氧化物酶参与 多种血栓形成和氧化过程。尤其对于cTnI<0.01“g/L而 MP0增高者是ACS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MP0不但参与炎 症反应,激活MMP释放,还在LDL氧化过程中可能起主导作 用,通过MPO途径使LDL成为氧化型LDL(ox—LDL),OX—LDL 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所以 MPO是反映冠状循环AS斑块局部炎症的较好指标。MP0促 使基质蛋白破坏,使斑块纤维帽变脆变薄,导致斑块破裂[9-n]。 2.5 ACs与炎症细胞因子 炎症细胞标志物,炎症细胞激活 巨噬细胞、T细胞、单核细胞等,这些细胞被激活后,分泌出以下 这些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一6(IL一6)、肿瘤坏死因子a (TNF一 )、C反应蛋白(CR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 质金属蛋白酶(MMP)及CD40配体_1 。尤其是hs—CRP作 为ACS独立危险因素来监测。若是cTnT、cTnI和hs—CRP均 增高,则风险更大l 】。 2.6炎症细胞与AS血栓形成 炎症是诱发斑块破裂的主要 原因之一。在不稳定性斑块局部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的浸润以及炎症细胞的表达,巨噬细胞能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 分泌各种基质金属蛋白酶(MMP);T淋巴细胞通过分泌TNF—a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Ol3年2月第1l卷第2期 ・ 2O5 ・ 到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②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 直接抑制平滑肌细胞合成胶原蛋白,并刺激巨噬细胞表达 MMP,可见巨噬细胞在AS发病中起关键作用。降解和破坏基 质蛋白,破坏基质胶原纤维和胶原蛋白,使斑块纤维帽变脆变 薄,促使易损斑块破裂_ 。由此可见,炎症细胞是造成易损斑 ]块破裂的病理基础。当血小板因斑块突然破裂而被激活时, 小板聚集。氯吡格雷(波立维)是第二代血小板抑制剂,该药经 肝脏代谢成为活性形式后,选择性抑制血小板表面ADP受体, 从而干扰ADP介导的血小板活性,阻断其聚集作用。③替罗非 班、阿昔单抗等是血小板糖蛋白(GP)1I b/llI Q受体拮抗剂。为 CD40I (血栓前体)从血小板内释放,CD40L可通过CD40受体 与循环中各种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以及可引起组织 因子释放的内皮细胞结合而启动凝血连锁反应。激活的血小板 第三代血小板抑制剂,其特异性是抑制血小板表面的纤维蛋白 原受体。其后者是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道 。因为主 要阻断血小板终抑制环节,所以不管是通过TxA 诱导的还是 可释放很多炎症介质,其中CD40I 介于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之 间,可激活MMP释放。并与AS斑块破裂有关。抗血小板药物 ADP诱导的还是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都应该是有效的。 起到阻止血小板之间,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是抗血小板 有可能通过抑制CD40配体来影响AS的进程 。 2.7冠状动脉造影(CAG) 早期CAG临床可预测冠状动脉 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和范围,是单支血管病变还是多支血管病 变,对血运重建有直接关系。 3 ACs的危险分层 低危:临床可见新发生心绞痛或两周内心绞痛加重,心电图 正常或无变化,cTnT正常,高度冠心病可能。中危:临床可见 休息时心绞痛持续超过20 min,可控制或服用硝酸酯类药可缓 解,心电图示ST段压低,T波倒置大于0.2 mV和/或病理性Q 波,cTnT>0.01 ug/1 ,但<O.1 t ̄g/I ,既往有心肌梗死、卒中, 年龄>70岁。高危:临床可见持续不缓解心绞痛大于20 rain, 进行性心绞痛达48 h不缓解。伴血流动力学异常,新发生心脏 杂音提示有室间隔穿孔或二尖瓣返流,室性奔马律,心功能不 全。肺水肿,肺部哕音,心电图ST段降低>0.05 mV或病理性 Q波,或新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严重心律失 常(多发及多源性室早、持续性室速等),cTnT>0.1 ug/L,年 龄>75岁。由于UAP斑块病变不稳定,因而临床征象也不稳 定,包括恶化劳累型心绞痛和较重的初发劳累型心绞痛,如果得 不到及时诊治,会加重病情发展,导致AMI,甚至冠心病猝死。 4 ACS的治疗 ACS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血运重建术和冠脉搭桥术 (CABG)。药物治疗指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治 疗。 4.1 血运重建术 AMI再灌注治疗的最佳时间是发病后1 h~3 h,为急性早期再灌注治疗,对心肌梗死相关血管(IRA)再 通和挽救心肌细胞坏死有益。尤其是对STEMI的治疗关键是 早期完全和持续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因此,目前具备条件的 医院开展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AMI的效果和安全性 已获肯定。它可以迅速开通肇事血管,减少梗死面积,最大限度 地挽救濒危心肌,改善左室功能,有助顿抑心肌的恢复,防止左 室重构,改善患者预后及生存率,已成为目前治疗STEMI的首 选方法。对于ST段持续降低和新发生的CLBBB,应及早行 PCI治疗。对于高危UAP、NSTEMI患者亦应早期进行介入治 疗l_2 。对于富含血栓的冠脉病变,包括斑块多处损伤、破烂、撕 裂、扭曲的冠脉,以及远端微小血管病变、微血栓形成、堵塞导致 微血管功能障碍和心肌灌注不足,应早期行CABG,不宜进行 PCI。 4.2 血小板聚集诱导剂与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 ①血栓素 Az(TXAz):血小板内花生四烯酸通过环氧化酶2(COX一2)转 化TXAz。阿司匹林是COX一2抑制剂,使其活性部分发生乙 酰化,从而阻断花生四烯酸通过COX一2途径转化为TXA ,达 聚集作用较强的一类药物。④凝血酶,可激活血小板,诱发血小 板聚集。 4.3体内凝血反应过程与抗凝血酶制剂 传统的凝血途径分 内源性和外源性;①内源性凝血反应。首先启动Ⅻ因子(接触因 子),激活至X因子的激活过程。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后,血管内 皮下组织细胞暴露,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激活Ⅻ因子,再 分别激活Ⅺ因子、Ⅸ因子,最后激活X因子。②外源性凝血反 应。是从Ⅲ因子(组织因子)激活至X因子的激活过程。内皮组 织损伤后,暴露的Ⅲ因子立即与Ⅶ因子(稳定因子)结合并激活, 再激活X因子。不管是内源性还是外源性最终均可激活X因 子。活化的X因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可使凝血酶原 转化为凝血酶,凝血酶又是纤维蛋白原的催化剂,纤维蛋白原在 凝血酶作用下转化为纤维蛋白。在整个凝血瀑布反应中关键的 两个凝血因子是活化的X因子和凝血酶,如果把这两个关键的 凝血因子(X a、1I a)阻断,就达到抗栓治疗的目的。在抗活化的 X因子途径中血小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血小板被激活后,分 别参与Ⅺ、Ⅻ、 因子的激活,由于血小板活化后引起和加速内 源性凝血反应的诱发,所以临床上非常强调抗血小板治疗,而且 把抗血小板治疗作为抗栓治疗的第一防线,这就是抗血小板和 抗凝血酶治疗的原理所在。而且只要把活化的X因子阻断,外 源性凝血途径就不需要用药(如华法林)。抗凝血酶治疗:主要 包括普通肝素(UFH)、低分子肝素(I MwH)和水蛭素等。LMWH 抗X a因子比UFH强2倍~4倍,但抗IIⅡ因子则I MwH弱 于UFH,然而抗X a因子环节比抗1I a因子环节更重要,所以目 前临床I MwH取代UFH。 4.4新一代抗凝血酶制剂磺达肝葵钠(安卓)是人丁合成戊 多糖,抑制X因子活化为X a因子,是全球第一个X n因子间接 抑制剂,半衰期比I MwH长,起效快,作用持久,对肝脏无毒 性,无血小板减少症(HIT),对骨质代谢无影响,对老年患者无 需调整剂量。用法剂量:2.5 mg/d,皮下注射。另外戊聚糖钠 (戊糖)是一种新的选择性X a因子抑制剂。 4.5应用LMWH剂量问题 一定按公斤体重(kg)计算给予 足量,剂量不到位无效。统一按X a因子活性国际单位给予 LMwH,建议按100 U/kg,12 h1次静脉泵人。常用I MwH以 克赛、速避凝、法安明。I MwH在ACS急性期治疗为3 d~7 d,至少48 h。超过7 d为延长期治疗,疗效不增加,反而出血并 发症增加[2 。抗红、白血栓治疗就是抗血小板加抗凝血酶治疗 (阿司匹林+波立维+I MWH)。 4.6抗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单用阿司匹林0.3 g/d应用3 d~5 d后改为75 mg/d~150 mg/d,维持治疗。阿司匹林联合 氯吡格雷,后者剂量首次0.3 g,后改为75 mg/d,9个月~l2个 ・206・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CARDIO一/cEREBROVASCULAR DISEASE February 2013 Vo1.11 No.2 月。抗凝血酶治疗:LMWH静脉泵入(剂量计算部分同前)。 4.7抗感染治疗他汀类药物,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从而减 少黏附因子表达,减少斑块内炎症细胞的浸润,从而减少 MMP,稳定斑块。此外他汀类还能抑制巨噬细胞表达组织因 子,抑制血小板聚集。 AMI急诊入院,即刻服波立维0.6 g。择期PCI者,术前6 h给负荷量波立维0.6 g。PCI术后应用阿司匹林0.3 g/d,1个 月后再减量75 mg/d 150 mg/d,加波立维0.3 g~0.6 g(首 次),后改为75 mg/d,用9个月~12个月。PCI置人支架,单支 阿司匹林+波立维(剂量同上)3个月~6个月;多支9个月~12 个月。目前在广泛应用阿司匹林+波立维+LMWH的情况 下,GPII b/IlI a受体拮抗剂,除高危及PCI者外,一般不作常规 用药。静脉溶栓问题:行PCI者一般不主张进行溶栓治疗。如 CAG后不能行PCI,需等待做CABG术,就必须停用一切抗血 小板药物,在等待过程中,只有选用LMWH法安明抗凝血酶治 疗(7 d~30 d均可)。抗栓治疗是ACS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必 须重视因抗栓治疗而诱发出血风险,识别高危人群。 近年来,有关ACS病理基础和发病机制既重视血管腔,更 关注的是血管壁病变。以血栓形成为主的不稳定性斑块破裂, 激活血小板黏附聚集,血管内皮损伤,斑块内炎症细胞因子参与 并促发斑块破裂。指导临床和科研以抗栓治疗和血运重建术为 中心,提高患者预后。临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临床医学是 一个高度实践的科学。因此也证实ACS的理论是正确的,是循 证医学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Braunwald E,Antman EM,Beasley JW,P£a1.ACC/AHA 2002 guideline updat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 gina and non——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ummary article: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committee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J].J Am Coll Cardiol,2002,40(7):1366—1374. [23 赵淑文.急性冠脉综合征[J].中国临床医生,2010,38(1):15—18.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 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 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 [4] Hirsch A,Windhausen F,Tijssen JG,et a1.Long term outcome af— ter an early invasive versus selective invasive treatment strategy in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el— evated cardiac troponin T:A follow—up studyrJ].Lancet,2007, 369(9564):827—835. [53 范维琥,赵碧莲.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应用[J].中 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1):16—18. [6] Furmen MJ,Barnard MR,Krueger LA,et a1.Circulating monocyte— platelet aggregates are an early marker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 tion[J].J Am Coll Cardiol,2001,38(4):1002—1006. [7] Dominguez RA,Abreu GP,Garcia GMJ,eta1.Association of ische— mia modified albumin and melatonin in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Atherosclerosis,2008,199:73—78. [8] Apple FS,Wu AH,Mair J,et a1.Future biomarkers for detection of ischemia and risk stratificatio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 Clin Chem,2005,51:810—824. [9]黎莉,张运,陈运国,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循环内中性粒细 胞髓过氧化物酶的变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2): 11O6—11O8. [10]Exner M,Hermann M,Hofbauer R,et a1.Thiocyanate catalyzes myel0peroxidase—initiated lipid oxidation in LDL[J].Free Radic Biol Med,2004,37(2):146—155. r113 Prasad A.Tsimikas S.Candidate biomarkers for the detection of coronary plaque destabilization and rupture[J].Curr Atheroscler Rep,2008,10(4):309—317. [12]Engstrom G,Lind P,Hedbled B,et a1.Effects of cholesterol and inflammation-・sensitive plasma proteins on incidence of myocar— 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in men[J].Circulation,2002。105(22): 2632—2637. [13] Quilici J,Banzet N,Paule P,et a1.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 count as a diagnostic marker for 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 nary syndromes[J].Circulation,2004,110(12)l1586—1591. [14]Blankenberg S,Rupprecht HJ,Poirier 0,et a1.Plasma concentra— tions and genetic variation of matrix meta1lopr0teinase 9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Circulation, 2003,107(12)l 1579—1585. [15]Ye S,Humphries S,Henney A.Matrix meta11opr0teinases:Impli— cation in vascular matrix remodeling during atherogenesis[J]. Clin Sci,1998,94(2)l 103—11O. [16] 陈召起,王永霞,胡宇才,等.血清高敏c一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 合征临床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 (7):766. [17] 刘琳.联合检测超敏C一反应蛋白和肌钙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的 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16)t 94. [18]冯宗忱.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的慢性炎症[J].中华心血管病杂 志,2005,33(5):393—394. [19]张峻,陈纪林,顾晴,等.抗血小板药物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 机制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05,20(6):463—467. [2O]Solomon DH,Stone PH,Glynn RJ,eta1.Use of risk stratification to identify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likeliest to benefit from an invasive versus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strategy[J].J Am Coll Cardiol,2001,38(4)I 969—976. [21]Atwater BD,Roe MT,Mahaffey KW,et a1.Platelet glycoprotein Ⅱb/Ili a receptor antagonists in 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 review and guide to patient selection[J]. Drugs,2005,65(3)I313—324. [22]严金川,马根山,冯毅,等.国产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 安全性和有效性[J]I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2007,15(4):96—98. [23]朱兴雷,赵鹏.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J].山东医药,2010, 50(5)t100—101. 作者简介:苏位贤,男,主治医师,现工作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 院(邮编:100074)l尹咏梅、于安寿,工作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 院。 (收稿目期:2012—05—24) (本文编辑郭怀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