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慢性疾病患者心理干预的思考

2023-11-15 来源:易榕旅网


内容摘要:

【关键词】 慢性疾病;心身疾病;心理干预

随着 科学 的进步, 经济 的 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大量 文献 已证明心理干预不仅对各种慢性疾病患者具有肯定的积极作用,且对其家庭也大有裨益。目前,人们对慢性疾病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上,同慢性疾病作斗争也不再是生物医学的孤军奋斗,心理社会因素在 治疗 过程中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1]。

【关键词】 慢性疾病;心身疾病;心理干预

1 慢性疾病患者心理干预现状

1.1 心理干预的必要性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慢性疾病多为心身疾病,受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心理因素不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同时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也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情绪的影响如焦虑、抑郁等。有关文献报道,癌症患者中的抑郁情绪比较普遍,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癌症导致患者应激失调的发生率较高,出现心境恶劣和受抑郁心境影响的判断障碍的频率也很高,临床已经觉察到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有相当的比例与患者的心理作用有关。已有研究证实[2],乳腺癌患者心理问题越多,其免疫功能越低;癌症还对家庭系统产生非常明显的不良影响,当家庭中的某一成员患癌症后,可促使整个家庭系统充满应激。尽管部分家庭能够作出调整,但有些家庭问题不断,表现为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综合征。有关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可以引起和加重抑郁,而抑郁也可以诱发和加重心血管疾病,并对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一项使用标准化诊断工

具和目前诊断分类标准的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中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为17%~22%,几乎是icu患者中的2倍,是普通人群的3~4倍[3]。也有学者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研究,赵氏采用zung量表对89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情绪障碍研究表明,36.6%的患者有抑郁症,26.7%为焦虑状态;山氏等采用自编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对30例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测试显示:心理障碍以焦虑、抑郁、恐惧、悲观等情绪障碍为主[4]。尤其是对于一些妇女疾病如宫颈癌、乳腺癌、不孕不育症等疾病患者,往往存在强烈内疚感和自卑感,由此而导致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更不容忽视。所以,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非常必要,对解决其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2 心理干预方法的多样性 在诸多心理干预研究中,所采用的干预方法有一般性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等。有单独使用一种方法的,如徐灶清[5]报道用认知疗法治疗1例有自杀倾向的冠心病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薛岚等[6]以放松疗法对62例确诊为肺癌或乳腺癌3期及4期的肿瘤患者进行干预,发现心理干预可改善癌症患者的功能状况,显著提高生活质量;王玉珍等报道[7],单独使用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

abcde

疗法对25例胃癌患者进行个体心理干预,发现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能明显减轻患者在患病期间出现的焦虑抑郁情绪。也有综合运用多种干预方法的报道,如蒋东育[8]运用支持性心理疗法、放松训练、转移注意法对40例化疗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杨素贤等[9]运用心理支持法、心理暗示法、认知疗法、森田疗法等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效果显著。

1.3 心理干预内容的丰富性 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有针对问题、有针对情绪、有针对反应、有针对治疗等,其中关于对焦虑抑郁情绪进行心理干预居多[10];在对癌症患者的研究中,较多针对生存质量、应激失调、预期性呕吐等[11];对化疗中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干预组患者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生活质量各指标在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

的过程,患者的遵医行为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有文献报道[12],针对患者的遵医行为进行心理干预收到了显著效果。

1.4 心理干预结果的有效性 近年来,心理干预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干预结果无论在量表评分还是在临床疗效上都具有显著的意义。张曼华[13]在他的研究中指出心理干预可以改变不良情绪,增加有效的应对策略,寻求及获得社会支持,改善自我认知,改善性功能,减轻疼痛及治疗副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延长生存时间等。众多的研究结果证明,心理干预能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加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理解,帮助适应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肿瘤患者,能有效的降低应激失调,预期性恶心呕吐的减少,免疫指标的改善,还可以促进家庭内部的团结,体现家庭的功能[1]。陈萍等人的研究提示针对性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不孕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郑朝芳等研究发现心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情感障碍患者空腹血糖的下降具有积极作用;李冬梅等报道对乳腺癌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全程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蒋东育报道心理干预配合药物治疗能有效降低化疗病人胃肠道反应的发生。

2 心理干预研究中的不足

2.1 干预人员的水平 心理干预是应用心 理学 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治疗者的言语表情行为等对病人加以影响,改善其认知和情绪,促进康复的目的。应由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人员进行,在现有研究中由于躯体疾病治疗的需要,主要由临床医生或护士进行,由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干预人员所获得的干预效果差异较大,缺乏可比性。

2.2 评价指标 心理干预的特殊性在于干预实施是人与人通过沟通交流进行的,过程较复杂,对其效果评价难以量化,目前研究主要是用量表进行,难免单一不全面,应将主观与客观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进行多维度的

评价。

对于干预结果应采用多种评价指标在多个水平上加以评价,不仅需要在干预期和干预结束时进行评定,而且应该进行追踪评价,多来源评价,避免“盲目”观察者评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