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色探讨

2020-07-15 来源:易榕旅网
高中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色探讨

作者: 郑班勇

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6期

○郑班勇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第一中学,福建三明366100)

[摘要]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些语文课堂过于求新求异,凸显了人文性,却忽视了工具性。因此,我们在课改中不能丢失语文味,采用有效的课堂提问,采用多样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使得语文教学回归本色。

[关键词]高中语文;本色教学;课堂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6-0170-02

新课程改革推动了我们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革故鼎新,但是一些地方或是一些老师一味求新求异,课改研究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而各种语文教学的尝试,诸如讨论式教学,活动式教学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展现。课堂热热闹闹,可学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课堂效率甚微。下面,我结合我的课堂教学的尝试,谈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语文教材的魅力,使得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色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认识本色语文,思考语文回归本色

有人形容在高考制度下,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是带着镣铐跳舞。因此,很多教学模式的尝试不能很好的迎合高考这根指挥棒,于是课堂很精彩,检测却失败。于是,课改浪潮下,不少老师又回到了进面对高考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教学中去,在教学中机械化的操作,以分数为教学目标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谈不上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成为高考制度下的高能低能“产品”。

对此,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提出了本色语文的观念。他在《语文的原点》一著作中提出了本色语文的观点,并论述语文教学就以语言为核心,用语文的方法来教语文,学生按语文的规律去学语文;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达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本色教育。回归、彰显高中语文的本色,展现语文最本质的特征,在以学生为本,以语言为本,以学科为本的本色语文教学中,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统一起来才是好的语文教学方法。

二、追求本色教学,课堂提问让教学更实效

1.创设情境,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性。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性的调动。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用问题激起学生想学的冲动。如在《项脊轩志》教学时,我们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你在讲述归有光的科举失败的情形时可以配上什么类型的音乐?我们从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和亡妻的深深想念之情中还会体味到哪些情感?如此,学生能够把握该文的情感基调,也能让他们体悟这篇美文蕴含着人生的无奈的况味。如在郁达夫《故都的秋》的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两首写秋天的诗词,感受无古人理解的秋(如刘禹锡的《秋词》、马致远的《秋思》),从而在把握了秋诗、秋词常见的思想情感之后来思考:“故都”指什么地方,为什么称为“故都”?作者不称“北平的秋”而是“故都的秋”蕴含着怎样的情愫呢?于是,学生在解题之后结合古代描写秋的诗词意境、情感而能感受到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散文。继而让学生说说我们意识中的秋的景象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情感?在引领学生快速阅读,自主学习中找出文章作者写对故都的秋景的句子和对表现情感的句子,

合作探究地分析作者怀着的情感(向往、迷恋、眷恋)如此,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淀,对文本有着一定深度的理解和把握。

2.启发点燃,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叶圣陶早就说过“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因此,我们要结合教学目标,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思考、探究。如黄厚江老师开设的精品公开课《阿房宫赋》教学中,抓住学生在文言文字词、篇章理解中几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如提出课文第一小节最后一句话“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这一问设计到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实词的推断和文言句子的翻译。黄老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巧妙而精辟的分析,引领学生结合上下文的意思,结合杜牧创作的意图,带领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该句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准确理解文言文句意的方法。

三、形式多样教学,灵活生动让课堂更精彩

1.朗读教学,让学生学会抒发真实情感中把握作品情感。我们回归本色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感情的朗读优美篇章,体悟感受文中的用词、选句。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进酒》等课文教学时,我们让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让几名学生试读,之后再和名家朗读对比,如此,提高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加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主旨的掌握。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重点在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机会多了,他们自然就能提高对作品内容、情感的把握,于是,有些内容我们只需要略加点拨,学生就能够自己理解,久之,他们的语文阅读、欣赏能力就会加强。

2.方法灵活,让学生对各种体裁的文本都能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内容,力求在教学方法与形式上有所改变,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在白居易《琵琶行》教学,可以用能够表现琵琶女忧患沧桑的琵琶曲,让学生感受器乐营造的情感氛围,从而感受文本中“琵琶女”的遭遇。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时,让学生在把握鲁迅这篇创作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事件本身的意义价值以及作者创作意图等角度解读文本。让学生多角度对此进行探究。从而对歌颂褒扬“勇士”、批判唤醒“庸人”、揭露凶残卑劣等方面来看待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死,从而理解这一深情浇铸又冷峻凝重悼文的深刻意图。如在第四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采用表演、辩论的模式展开教学,而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可以开展讨论,如:“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的还是假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性格、品质以及情节领悟理解。

四、运用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我们学生虽然学习了十几年的语文,却很难写出一篇情感真挚或是分析透彻的考场作文。其实,我们写作的语言、谋篇布局、情感展现、观点表明等等都可以在教材学习中习得。如在《我与地坛》学习时,就可以让学生读读、找找这篇文章中的语言,理解语言的魅力。如第一部分体现地坛景物的“剥蚀了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散落了玉砌雕栏”以及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等等特点,学会恰到好处的描写。而对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即作者要表明的启示:面对所遭遇的苦难打击,要不逃避、颓废和自伤地勇敢地活下去。学生可以领悟记叙与议论的关系,景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情感和思想上的好处。如此,学生在不断阅读和反思中,就能知道在写作中如何进行景物描写。当然,学生在写作中会找不到合适的素材,其实很多情感丰富的课文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形成一定思维能力和语文的创新意识,并能够感受生活,贴近生活地表达情感,那么写作也不是难事。

总之,我们正视课堂改革的尝试与范例,结合自己学校与学生的特点,在不断钻研教材教学、反思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中要注重运用文本其对学生的情感陶冶和审美熏陶,突出文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对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洗尽铅华回归语文的本质,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唐葵玉.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本色的回归[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3).

[2]陈亚清.返璞归真——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J].语文天地,2010(21).

[3]温爱霞.试探“语文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回归[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