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传承与嬗变——评大型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
2022-02-22
来源:易榕旅网
Theorizatlon and Perspectives,2015 NO。06-学理审视● 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传承与嬗变 一一评大型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 文/秦沈 长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见证了华夏文明 事;用长城做载体和出发点,讲长城和人的关系,通过长 几干年的发展;长城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承载了不 城看中国人的人情、人性,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用 同民族共同的荣誉与梦想。十二集大型纪录片《长城:中 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中华文明的历史。不仅对中国观众认 国的故事》通过中国长城诞生、兴盛与衰落的故事,通过 识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有重要意义,也能让世界进一步了解 对历史和现实的细致梳理,通过对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对比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千年形成的中华文明对当今中国 碰撞,还原一个真实的长城,阐释了中国精神,解读了中国 的影响和传承。 文化。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传达了中国核心价值观,同时 同样是关于长城的纪录片,九十年代的《望长城》是 寻找到了与世界其他民族优秀价值观的共通之处。 “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长城:我们的故事》是在 传承上的一种嬗变。《望长城》用一种寻找与发现的纪实 一、以国际视角寻找国际化选题 风格来展现长城,是纪录片理念的转变,叙事形式上的变 纪录片大师伊文思认为电影就是“直接参与世界最 化它昭示着纪录片开始关注人和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 根本的问题”,纪录片也如此。纪录片以其直面历史或现 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城:我们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提 实的冲击力、超凡的细节捕捉能力、引入深思的角度,审 升到更深的层次,追根溯源,探究到精神层面。通过作为 视并再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关注历史,关注人 文明载体的长城,展示长城精神的当代历史价值,寻找到 文,在一种普世的意识形态框架中选择题材,用全球化视 了中国精神的内核。两者相比,前者真实质朴,后者则有 野和本土化策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样才能赢得 一种厚重的史诗感。 世人的关注。 一部纪录片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和他(她)对世界的 一部纪录片从策划开始就必须具备国际视角,才可能 认知。无论是对历史、对文化还是对动物、对大自然,如果 有国际表达。国际化题材的寻找和确定,是纪录片创作中 没有带着真情实感去表现,片子就没有灵魂,就不能打动 的难点。如果纪录片过多强调教育意义、节奏缓慢、娱乐 观众;一部纪录片要想被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政治 性较弱,往往对国际观众造成理解与欣赏障碍。《长城:中 背景的人所接受,唯一要素就是人类情怀。中国故事,人 国的故事》找到了适合国际传播的题材,找到了具有国际 类情怀,这是中国纪录片能够让世界接受的关键。 价值的中国故事,找到了观众喜欢的东西。该片通过长城 2015年法国导演扬・阿尔蒂斯一贝特朗的纪录片 这根主线为观众通俗有趣地讲述了两干多年的中国史。用 {Human))中,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们,通 国际化的视角审视中国历史,用世界性的语言叙述中国故 过自己的故事表达的是人类共通的话题:爱、恨、战争、 _学理审视●Theorlzatlon and Perspectives,2015 NO.06 恐怖主义、同性恋、贫穷、社会、难民、政府、失业、生命和 死亡等,这些就是选题和表达的国际化。我们以前的纪录 片尤其是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多以宏大叙事为主,这类作品 外国人并非完全不感兴趣。当年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被 BBC看中买下后,对方制作人员重新精剪成两集。经过彻底 去政治化、加快节奏后,这两集和原来的版本“判若两人’, “从头到尾只讲了宫殿的安全管理,但都是兴奋点,”一位 国内纪录片人回忆。BBC的工作人员说:“这么大的宫殿群, 又都是JkL*_筑,我关心的第一个问题当然是防火。”尽管文 化差异无处不在,但是这种差异是完全可以回避的。 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的总导演梁仁红说:“我 不想做一个‘说明文’,介绍长城建筑本体,或者介绍长 城建造的历史。因为如果光说这些,我觉得观众可以买本 《长城百科全书》,配上市面上很多的长城图册,慢慢看。 反正我自己觉得不激动,不兴奋。”n 最终她找到了人物个 体命运与大历史结合的点。长城,是联结中国文明史的最 佳物质载体。讲长城史,不仅仅讲长城在各个年代建造和 利用的历史,更多的时候讲长城内外农耕与游牧的关系 史,他们寻找这两条线上一个个个体的故事,通过那些在 长城史包括中国历史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小人物来表现长 城。历史与人物相结合,以长城为载体,以长城和人类的关 系为线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回顾梳理了长城的历史。 如何把中国的选题进行国际化的表述,但同时又必须 坚持中国人的价值观,这是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必做的一 道功课。中国纪录片怎么拍才会受世界的欢迎,才能为国 内外的观众共同接受?笔者认为人类的情感是互通的,要 拍出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遇到 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以及G_4-过程中他们的酸 甜苦辣和喜怒哀乐愁,因为《长城:中国的故事》在“小人 物一一大历史”、“小事件一一大背景”间寻求平衡,借助历 史表达对不同社会成员的人文关怀,凸显了创作者的人文精 神。立意和选题既有民族性也有世 眭。而在具体拍摄中, 该片又以国际理念和叙事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叙事语态从 宣教转向传播,表现出开阔的国际视野和美学魅力。 二、“形而下"的叙事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国产纪录片一直在探索向国际化转型,理念在更新, 从传统宣教转向国际传播,出现了像《舌尖上的中国》 《茶》《超级_T程》《第三极》等一批去意识形态化的国 际传播产品。纪录片人们一直在探寻:中国故事怎样才能 被世界所接受?中国故事怎样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能够有感 染力?大家不用通过语言的方式,而是通过画面、通过人 物的故事都可以接受? “形而下者谓之器”,用“形而下”的叙事方式讲述中 国故事,让历史变得生动而鲜活,同时也跨越了族群的障 碍和隔阂。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做为大众式纪录片的美学 观念,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当年《望长城》用 现在时态的纪实风格讲述长城和长城脚下普通人的生存状 态;今天《长城:我们的故事》则在现在时态与过去时态之 间灵活转换,开启现实时空和历史时空两重叙事经纬。 故事化是当今国际、国内纪录片艺术创作走向的主要 潮流之一。故事化的手法,让“过去式”的历史故事、历史 知识、历史文献变得生动有趣,使消逝了的文明重现耀眼 光芒。美国公共电视台PBS有一句名言:“复杂的思想能够 通过讲的策略,实现最有效的传播。”G_4-讲的策略就是叙 事策略,讲故事的方法。纪录片的讲故事一定要注意方法, 尽量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讲故事,尽可能形成具体生动的落 点,通过具体的事件,具体的人物展现主题。概言之,就是 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讲述深奥的道理,这样更具有国际性。 新历史主义的影响已从文学界渗透到影视领域,历 史题材纪录片在叙事方式上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增加了 情节化的特点,可视性增强。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由 一个个普通个体组成的,海登・怀特指出:“新历史主义者 尤其表现出对历史记载中的零碎插曲、逸闻趣事、偶然事 件、异乎寻常的外来事物、卑微甚至简直是不可思议情形 等许多方面的特别的兴趣。”。 人类的历史主要是通过故事来传承的,长城的历史也 一样。十二集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讲述了7o多个精 彩的历史故事,故事聚焦在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尤 其是鲜活、生动的小人物身上,通过探寻小人物的命运与 王侯将相、帝国兴衰的命运之间的隐秘联系,全景展现长 城的沧桑历史和内涵价值,再现长城的核心元素和建筑文 明,还原一个真实全面的长城。利用纪录片的叙事功能, 通过故事讲述历史,以精彩的故事吸引观众,让观众看到 了一部生动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仔细分析,不难看出,《长城:中国的故事》在故事讲 述方式上借鉴了美国历史频道《美国,我们的故事》的讲 述方式。略有不同的是,《美国,我们的故事》由解说、故 事、嘉宾点评构成,叙事视角是全知视角与内视角相结 合,有些叙事由故事中的人物完成,通过口述著作、日记、 信件等。《长城:中国的故事》全片由解说和故事构成,叙 事视角是全知视角,从故事的外部视点出发,巧妙地规避 了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的匮乏,反而有了-_.气呵成之感, 使全片成为一部可视性极强的简明中国史。 在《长城:中国的故事》中,故事处于每一集的结构地 位,叙事以故事为核心展开。长城的修建跨度长达两干多 年,期间有无数的历史故事。有限的时长,不可能叙述全 部的故事,选择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人物,什么样的事 件,哪一个时间段,这些都成为了关键的问题,也考量着导 演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品味。该片平均每一集由5—6个故事 组成,这几个故事完成一集的叙事,层层递进的故事展现 一到两个历史朝代的更迭。全片讲述的是一个编年体的故 事,而不是编年体本身。 《长城:中国的故事》历史复杂、人物众多,每一集中 几个故事不是完全独立的,编导构建了多条故事线交替推 进的复式结构,把故事打散了讲。A故事承担总故事的叙 事功能,B故事、c故事,承担人物、背景、氛围的辅助功 能。几个故事之间,彼此相通,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内在的 故事弧,推动着故事主线向前发展。所有故事的讲述都是 人物和故事先出现,然后在叙事的过程中穿插背景介绍, 这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国际化风格。 叙事过程中,两个同时展开故事中的两个人物也是密 切关联的。有的时候是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故事与故事 之间都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因为历史是连续的,所以有 些人物故事是在两集间延续的。两集之间的承上启下一样 是由故事完成。比如第二集《帝国》,开篇匈奴单于头曼与 赢政的故事便是同时开始讲述的;而大将军蒙恬负责修建 秦长城的故事中又套合了太子扶苏以及小人物万喜良孟姜 女和洞庭郡守“ L’’的故事。小人物表现大事件,书生万喜 良的刑徒身份,带出“焚书坑儒”事件。郡守“礼”的故事 来自出土的竹简。重见天日的文字记载,为那个滥用民力 的帝国提供了不同的注脚。最后一个陈胜吴广的故事与前 面的几个故事,一起将秦始皇统一六国,由盛及衰的过程 生动地展现给观众。第三集《出塞》中,第一个故事是承上 的,讲述上集人物头曼的儿子冒顿“鸣镝弑父”,通过残 酷的方式完成了权力的交替,建立霸权,接着便是秦王朝 灭亡。 《望长城》中主持人通过长城和与之相关的历史遗迹 讲历史,用一个个完整的小故事讲述当下长城两边普通人 的生存状态。《长城:中国的故事》这种多条故事线交替推 进的复式结构,是讲故事方式的一种提升。 三、用情景再现推进故事化叙事 历史纪录片不像纪实纪录片,容易获得大量真实生动 的现实素材。历史纪录片面对的是史料中艰涩的文字和文 物遗迹,但是真实鲜活始终是纪录片追求的目标。那么如 何将历史纪录片现场缺失变成“可视化”,让历史研究走 出书斋,让观众看到“历史在眼前发生”,“听到历史的声 Theorizatlon and Perspectives,2015 NO.06 II学理审视_ 音”,让那些历史小人物和细节与帝王将相一起共同构成 可感知的历史血肉呢? 当年《望长城》是一种现在时态的纪实风格,以主持 人串联来讲述历史。《长城:中国的故事》中的历史故事全 部采用过去时态,因此由情景再现来推动故事的叙事。 情景再现是目前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广泛使用且争议 渐小的表现手法,又称“搬演”或“重演”,是由他人扮演 时过境迁的特定重要情节,或者运用光影声效造型再现 某种历史环境氛围。 新历史主义观念认为历史叙述的结构性元素不再是 观念或道理,而是回归到一个个历史事件甚至是历史片 段,叙述视角从宏观转向微观,解说词的话语形态也由之 前的论述方式转向描述方式。情景再现成为新历史主义 影响下历史纪录片的主要创作手法。 《长城:中国的故事》情景再现一样借鉴了《美国,我 们的故事》,采用纪录剧情片的方式,将电影化的视觉效 果和表演技巧引入纪录片创作中,重新演绎古人的生活, 使真实的历史故事拥有了震撼的影像呈现。真实的、艺术 的再现,让镜头的“真实”逼近历史的“真实”,以情境氛 围的真实感受来弥补情景再现在细节上的不足,进而完 成纪录片的本质追求。 情景再现以一种文字无法表达的意境方式诠释历 史,使得历史题材纪录片也能够坚持“让画面说话”,充分 发挥影像表述的魅力;情景再现式的叙事因为细节而变 得生动;情景再现架构的情节化叙事使得历史不再是枯 燥无味的史实堆积或者考据论证,而是一个可感知、可体 验的影像化的语境。《长城:中国的故事》通过情景再现, 观众看到了有生命的长城,感知了两千年历史的温度。 该片的情景再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物搬演,一 部分是三维动画,大量采用数字绘景重建跨度长达2000 年的历史场景,重现历代长城的原貌,所有的动画成为了 叙事的有机组成。 精彩的人物故事是关键。情景再现中,最重要的是历 史人物。《长城:中国的故事》大胆地给再现人物以清晰 的特写镜头,历史人物的出场都会定格,无论是秦始皇、 李世民、戚继光这样的大人物,还是万喜良那样的小人 物。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说过:“特写流露出一 种难以言宣的渴望、对生活中的一切细微末节的亲切关 怀和火一般的感情。优秀的特写都是富有抒情味的,它们 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眼睛。”o 一个定格的 特写画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能够给观众留下 深刻的印象。 中国文化倾向于用更为整体的观点看待世界和生命, _学理审视I Theorization and Perspectives/2015 NO.06 反映在纪录片的拍摄中,常出现大型的风景以及中景或远 景拍人。在西方更为注重个人,因此经常用特写镜头来拍 摄人物。不同文化产生不同的手法。《长城:中国的故事》 中历史场景的搬演,较少用大全景,多用局部、中近景。大 的全景式的场景基本都是由三维来完成的,也有些人物 搬演做前景,背景的大场面则是三维。情景再现中大量逆 光、升格镜头的运用,增加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厚重感和 史诗感。 配合情景再现的解说词现场感和节奏感极强,对『青景 再现起到了很好的渲染和补充,引领观者穿越时空隧道, 走入历史场景中。如第六集《秩序》是这样开篇的:“长安 城北城门,公元626年,27岁的年轻皇帝李世民正带领着亲 信向城外疾驰。”寥寥二三十个非常有画面感的文字,交代 了时间地点人物,增加了紧张感,设置了悬念,吸引观众继 续往下看。在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时,“那是一个大 雨滂沱的夜晚”,环境描述具有极强的带人感,让观众有了 身临其境的感受。 《长城:中国的故事》让历史收起严肃的面孔,让史 书上的主体一一帝王将相等强势阶层不再是唯一的主角, 普通JJ,A ̄的关注得到提升,并获得了表达的途径。所有 的人物穿越时空重演着自己的命运,通过历史人物的视角 实现了古今对话与中外对话。 四、“形而上"的解读诠释长城价值 纪录片的一大功能是记录时代,即便是历史题材的 纪录片,也要从当代高度来审视。讲历史,史实必须准确, 而解读就要有现代眼光。 我们生活在具有历史意义的时代,纪录片人应该深刻 了解我们生活的时代的特点。 纪录片要面向世界的观众,包括不同的文化背景,在 涉及到抽象的、思想性的内容时,需要深刻而人性化的解 读。《长城:中国的故事》中,编导用“形而上”的解读方 式,超越长城遗迹的本身,探究其精神层面的内涵。跨越 千年的长城,透过一个个鲜活人物命运的生动故事和围绕 长城而起的战争烽烟,解读民族溯源与演变,告诉观众中 国人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许多帝王将相、工匠、士兵 修筑长城持续二十多个世纪,长城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 爆发无数次战争的地方,承载着不同民族共同的荣誉与 梦想,长城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隐喻。长城的历史就是中 华多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历史,“长城脚下的贸易最终化解 了农耕与游牧两大族群貌似根深蒂固的矛盾”,“如果和 平的贸易能够成为行之有效的相处方式,那么无论长城内 外,拥有不同生活方式的农耕或游牧族群都不会选择强 大的军事武装以及铁血与生命的代价”。长城是民族融合 的见证者,正像片中所讲“长城拒绝征服,但却从未拒绝 交流”。 长城的历史变迁正是对中国两干多年历史的印证。与 长城相关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也都是对中国历史的印 证。这些人物的故事,是对长城历史最好的呈现。纪录片 借助这些人物故事创造一个历史的语境,在这样的历史语 境中再现时代的历史场景,展现长城的历史,阐释万众一 心、众志成城、包容并蓄的中国精神。 编导没有孤立地讲长城历史,而是站在世界文明史的 高度盘点长城的前世今生,把长城史放到全球史乃至人 类文明史角度下去观察和读解。比如,讲汉代长城时,便 提到与之同时代的,同样是防御之用的英国哈德良长城, 那是罗马帝国占领不列颠时所修;讲到重修长城最多的明 代,提到十五世纪早期,世界尚没有进入大航海时代,中 国海军却已纵横大洋,向海外诸国传播先进的中华文明, 在人类文明史层面解读长城的历史价值。 结语 纪录片导演金铁木说过:“拍历史纪录片相当于为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传,能让人们通过回望过去,关照现 实,看到未来。它凝聚着一种责任感,是其他艺术形式难 以替代的。”《长城:中国的故事》便是一部为国家、为民 族立传的纪录片。正如该片的宣传片所讲…一砖一石’凝 聚着古老的民族智慧,‘一城一池’构建了干年的和平秩 序。长城,讲叙血脉相连的中国故事。”一部长城史,就是 半部中华文明史。 纪录片所拍摄的题材、故事虽然会跨国界,但却不会 跨越人心。如何取得国际市场的认可,赢得跨地区、跨民 族、跨地域观众的审美共鸣,这是中国纪录片人应该面对 和思考的问题。国际性选题的挖掘、中国故事的表达、中 国特色文化的展现,是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化之路的必然 选择。中国故事、人类情感、国际表达是中国纪录片的未 来发展之路。 注释: (1)央视网《纪录片创作是一场修行一一<长城:中国的故事>总导演手记》 http:fjishi.cntv.cnlZOlS/iOll6/AP,TI1444975767063259.shtm ̄ (2)(美)海登-- 不特《评新历史主义》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 京大学出版社1993.1 (3)(匈)贝拉・巴拉兹(著),何力(译)《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第2版 1986.10 参考文献: 1、朱景和《纪录片创作》(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S.2 2、希拉・柯伦・伯纳德(著)孙红云(译)《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第2版)世 界图书出版社2011年3月 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 责任编辑:程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