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教案

2022-10-16 来源:易榕旅网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并当堂流畅地背诵。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及其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通过关键字词的解读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诶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爱国将士戍守边疆的动人事迹,每一个时代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报国救民的理想抱负,每一个时代都回荡着英烈们抒发的豪情壮志。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的四首词,便处处洋溢这古人的豪情壮志。解析来,我们变开始走进古人在词中所描绘的世界,一起去探索古人浩方壮丽的内心世界吧。 二、生字

Zhàng yān lè qiāng mèi qíng diāo jì 嶂 燕 勒 羌 寐 擎 貂 骑 huī zhì dí pīlì jǐn xiè jīn zhé 麾 炙 的卢 霹雳 瑾 屑 襟 折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今属江苏苏州)人,工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明健。所作《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名句,传诵千古,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二、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三、翻译 原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四、赏析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秋来”点明季节,“异”字统领全篇,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景色的不同。“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发自戍边将士的内心,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随着军中号角声,形成浓厚悲凉的气氛;“千嶂里”点出处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孤城,“长烟落日孤城闭”表面写夕阳西下孤城紧闭之景,实写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从听觉、视觉角度描写了边塞奇异凄凉的景象,表现了战士们的豪迈情怀。为下阙抒情做铺垫。 上阙:描写边塞秋景,表现了边塞秋季风光的奇异独特,渲染了边地的萧条肃杀,荒凉寂寥。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全词核心,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一杯”与“万里”对比悬殊,诉尽杯酒难销之乡愁。这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了作者思家不能回,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4、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管”发出的是凄切之声,加上大地上铺满的秋霜,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家中了征人的愁思。 这句运用互文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

下阙:在苍凉悲壮的氛围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之心,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情怀。

五、主旨

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书受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成“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艺术上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颇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集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有《苏东坡全集》传世。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围猎后所写。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三、翻译 原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三、赏析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一个“狂”字笼罩全篇,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一个“卷”字,极言打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以及出猎场面的壮观,表现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

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运用典故,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要亲自挽弓射虎,在浓墨重彩的描绘出猎场面后,突出表现了作者的侠气。

上阙: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

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以“鬓微霜”的“何妨”衬托“少年狂”,表现出作者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后两句化用“冯

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皇帝任用的愿望。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喻指西夏,“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抒发了词人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

下阙:抒发自己渴望报销朝廷的壮志豪情。 主旨

这首词通过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为朝廷效命的决心,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雄厚,与苏轼并成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全集》传世。

二、创作背景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分别之后。

三、翻译 原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四、赏析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首句刻画的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形象。两个物“灯”与“剑”,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醉里”点明酒醉之中,“挑灯看剑”写动作神态,表现词人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梦回”这里指回到梦中,“吹角连营”表现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描绘了一副词人曾经历过而今已失

去的军旅生活情景。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五十弦”与“吹角连营”相照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衬托出军容的威严和气氛的肃穆。“点兵”二字透出战斗即将开始,“秋”点明了季节,烘托了出征前肃杀的气氛,隐含词人仍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工立业。

上阙:描述军旅生活。表达了作者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的心情。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刻画了一个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天下事”在这里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伐,同一南北的美好愿望,也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可怜白发生”和首句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了词人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理想难以实现,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下阙: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 五、主旨

本词通过描写军中的生活和战斗的场景,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以及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满江红·小住京华

一、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在中国最早提倡女权。宣传革命,组织起义。工诗词,笔调雄健,感情奔放。有《秋瑾集》行世。

二、创作背景

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三、翻译 原词: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四、赏析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中秋佳节”点明写作时间,“又”字体现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后两句词人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的矛盾心情。中秋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词人却寓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感叹。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而今冲破束缚,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喜悦之情。

2、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四面歌残终破楚”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八年风味徒思浙”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3、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这三句写词人过着贵妇生活,但对这样的生活,并不留恋,反而加以蔑视。 上阙: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4、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展现了一副巾帼英雄的形象。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西乡感情的转变,整十上文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5、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平日词人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青衫湿! ”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指眼泪打湿了衣服。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下阙: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五、主旨:

这首词是词人写于赴日留学前一年,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