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联基本知识

2022-10-31 来源:易榕旅网
对联基本知识(1创作技巧 2语意分类 3发展历史 4对联特点)

1创作技巧

从文学角度来看,对联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它通过具有合壁之妙的上、下两联(有时还包括画龙点睛的横批)来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为此,对联的创作有其特殊的技巧,其关键在于:

【1 要在一个“对”字 】 在此,“对”的含义是指上、下联整体或相对应的部分应该满足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通,即除形容词和动词可以灵活通融相对外,其它词类必须是同类词相对;

3)语法结构(含词的结构和句子结构两层意义,词的结构指构词方法而言,例名词的偏正或动宾结构等)相同; 4)平仄相反;

5)内容相关(含相反); 6)气势相当,即下联的气势要比得上(或称压得住、敌得过)上联,并最好能比上联气势更大一些。讲求气势是对联的独到之处,也是比律诗的对仗要求更严格的地方。

对联不“对”,则虽意义深远而难称佳对,而辨“对”的最敏感处在于词性。对于一般的对仗(宽对)来说,词性主要区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颜色词、方位词等,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所谓词性相通,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 不过,形容词与相当于形容词的不及物动词相对亦称“相通”,例: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中的“在”和“深”即属不及物动词与形容词相对。

【2 精在一个“工”字】

对联在原则上应为工对(巧联、趣联除外),即对仗通常力求工整,这就不仅要求上述的动词、形容词、数词、颜色词、方位词、虚词等只能自身相对,而且名词也还需分得更细,进一步分为许多门类,诸如:天文、地理、时令、服饰、形体、人伦、植物、动物、宫室、等等,等等。总之,分得越细,对得越工。

此外,连绵词也必须自对,例连绵性名词:鸳鸯对鹦鹉;连绵性动词:踌躇对踊跃;连绵性形容词:磅礴对逶迤。

但下列两种情况仍属工对:

1) 上、下联中有“自对”者,例有人集“兰亭序”为联:

清气如兰,虚怀若竹; 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2) 有些词虽然门类不同,但因常被连用(例“诗酒”“金石”“兵马”“人物”等)而拆开用于对仗者,例:

赠我诗一首, 酬他酒两杯。

(3) 妙在一个“趣”字

对联是一种颇富趣味的文学形式,因此经常被文人们用来斗巧、打趣,例如唐伯虎与陈道复(明画家)一次偕行远足游玩,遇到一座庄园,二人面对眼前景物,顺口斗巧得联云: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壁上几行文字,那个汉书?

“庄子”、“汉书”都是双关语,字面通俗而饶具情趣,虽百般玩味而乐趣无穷,充分显示了两人的才华。再例,有人为财神爷拟联打趣:

只有几文钱,你也要,他也要,给谁是好? 不做半点事,朝又拜,夕又拜,教我为难!

联中俨然以财神爷的口气在诉苦,颇有妙语嘲人之趣。

(4)奇在一个“巧”字

巧联最多奇笔,自然也非常有趣。

但巧联非仅靠才力所能,更非强对可得,需得之于无意之中方好,正如有云:“妙句浑然天成,切忌斧凿”。例华罗庚因与钱三强、赵九章等同行而偶得一嵌人名巧联: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巧处就在于“三强” 和“九章”恰是两个在行的人名,而“勾股弦”既与“韩赵魏”字面相对,又恰是“九章算术”的核心内容。

黄炎培的一个巧联更是经过了四十年,才在一次偶然的场合,用地名、人名、剧名组成的四方对出了梁启超的四季,联曰:

冬蛰庵中,夏穗卿研究春秋传; 东华门外,南汉宸欣赏北西厢。

最后再次强调,巧联犹如“奇石”等天然形成的艺术品,贵在天成,巧在一个“似”字,而不是依靠雕琢而得之的一个“像”字,更不是一个“是”字,照片为“是”,其价值就比画像低了,而如果有一个天然生成的石头,哪怕是仅仅有些人的轮廓,也会被视为珍品的。

也正因此,巧联(抑或包括趣联)一般对于平仄不作严格要求,即便对于词性,多半要求也较宽松,特别是在句内有“当句自对”时则更不作过分要求,以名词对不及物动词、以数词对方位词等也都是允许的,甚至有时对于内容都不苛求,而只需以“巧” 或 “趣” 取胜,以上诸例固然已经可以说明,苏东坡讽刺势力眼僧人故事中的对联更是如此: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2语意分类

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比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这种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如: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边的这幅对联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比如:

“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

“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

从用途上来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因对创作没有多大意义故不做详细介绍没有贴出来。 3发展历史

楹联因其多悬挂或粘贴于庭柱之上而得名,不过通常又称作对联。

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对联缘于对仗,属于文辞的排偶或骈俪范畴。排偶或骈俪形式由来巳久,早在远古即已有之(例诗经中记载的很多诗句),到了六朝,骈俪之风更盛,唐代则成为律诗的一部分(颔、颈两联)。

从形式的角度来说,对联源于“桃符”。所谓“桃符”,是我们的古代祖先为了达到驱鬼避邪、转祸为福的目的而用两块宽约一寸、长不足尺的桃木板做成并钉在房门两边的镇(宅宝)物。

但是,对联创作活动的高峰却始于明代,盛于清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有一年除夕他忽然传下一道圣旨,要求官府宅第和百姓之家,都必须在门上贴对联以迎春示欢,而且明太祖自己也“以身作则”,亲自撰写:

国朝谋略无双士, 皇苑文章第一家。

赠给他手下的一个名叫陶安的文臣。此后,文人学士便竞相模仿,引以为能,终于形成了一种风气,直到现在还广为流传。

清朝是对联发展和成熟的鼎盛时期,其标志有四:

1)越写越长,清初已有上百字的长联,而清中、后期的长联愈发斗“长”,甚至使康熙年间著名的大观楼180字联不再以长称奇;

2)越写越巧,各种艺术手法、修辞技巧、文字游戏都广泛被应用; 3)越来越普遍,几乎各种行业、各种场合,无一不用对联装点; 4)形成了严密而科学的联律,有称马蹄格。

4对联特点

对联的突出特点是:

(1)文辞精炼

对联区区数字,言简而意赅,即便过去普通人家门上的四字联、五字联(含斗方)、七字联,或示吉庆,或期福绥,或言志趣,或表信义,文辞也都十分精炼,诸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孝义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

不过,文字最精练的对联要算解放前某大学为追悼被腐朽当局枪杀的死难学生而拟的无字联:

(2)形式多变

由于对联的字数、句数等无强性规定(最短的对联为上述无字联,最长的可达一、两千个字),特别是在不讲求联律时其“出句”可以任意为之(含平仄变幻、点逗分隔、句式联缀、表现手法等),再加之各种技巧的广泛应用,因此对联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给创作者以无比广袤的天地。

(3)结构严谨

结构严谨不仅是指对联(特别是那些字数很少的对联)通常要求使用非常精炼的语言,以表达十分深邃的道理或强烈的情感;而且尤指对仗本身是一种文理结构非常严谨的的修辞方法,诸如字数、字声、词性、语法关系等都必须严格相对。

(4)题材广泛 对联的题材堪称:

天地人文,一应尽有; 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5)雅俗皆宜

对联所表达的感情或忧国忧民、慷慨激昂;或家长里短、儿女情长;所表达的手法或颂扬歌咏,或嬉笑怒骂,均宜。

自古未闻粪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另外,如上所述,应用场合不拘,或庄或谐,或雅或俗,尽得其体。所以无论是帝宅官府,还是乡舍民居;也无论是庙堂佛殿,还是店铺书屋,均宜。

(6)趣味无穷

对联的趣味是多方面的,但尤以“巧”、“谐”为最,所以余曾用对联说:

巧对颇耐人寻味, 趣联尤让我开心。

对联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设难弄巧、调侃诙谐、嘲笑讽喻等应用形式上,其中讽喻联尤能令人捧腹或解恨,例如有人为跪于岳飞墓前的秦桧夫妇的铁像题联曰: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今日?

呸!妇虽长舌,非老贼不会当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